拼接星模拟器星位置误差校正方法

来源 :光子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lin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提高拼接式星模拟器的星图模拟精度,克服传统方法仅通过修正主距提高精度的局限性,提出了一种星图模拟精度的像差校正方法。分析拼接式星模拟器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优化小畸变平像场高成像质量准直光学系统像差,并根据像差设计结果,结合星点位置测量模型,分别建立畸变修正模型、彗差、场曲的修正模型。利用经纬仪、六维调整机构搭建星点位置精度测量装置,实测结果表明:基于像差理论的修正模型可有效提高拼接式星模拟器的星图精度,最大星点位置误差从48.78“降低至10.75”,满足了技术指标。
其他文献
以4-氨基苯甲酸乙酯为原料,通过重氮化-偶合等反应,设计并合成了4-(4-辛烷氧基苯偶氮)苯甲酸钾(AZO-a)和4-(4-十四烷氧基苯偶氮)苯甲酸钾(AZO-b)等偶氮苯双亲化合物,其结构经1H NMR和FT-IR确证。采用UV-Vis考察合成产物在N,N-二甲基甲酰胺(DMF)溶剂中紫外吸收影响。
为进一步提高高光谱异常目标检测的速度与精度,提出一种基于扩展多属性剖面和改进的Reed-Xiaoli算法相结合的快速异常目标检测方法。通过数学形态学变换从高光谱图像中提取扩展多属性剖面,同时提出一种快速局部Reed-Xiaoli算法,利用矩阵求逆引理迭代更新协方差矩阵的逆,从而降低马氏距离的计算复杂度。将扩展多属性剖面与快速局部Reed-Xiaoli算法相结合,充分利用高光谱图像的光谱信息和空间信
以三氟甲烷磺酸铜为催化剂,1,3,2-噁唑硼烷络合物(由乙醇胺与BH3·THF反应制得)作为氢源,在温和反应条件下(80℃,24 h),实现了铜催化的亚胺氢转移还原,合成了21个胺类化合物,产率62%~85%,其结构通过1H NMR和13C NMR确证。
提出一种用于迭代优化波前整形的新算法,即将混合型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与超像素方法结合,使用数字微镜对光场进行调制,以实现反射式波前整形的多点可控光聚焦。该方法的优势在于:一方面,在提高增强因子的同时保证多个聚焦点强度的均匀性可控,即所有焦点具有均匀的强度;另一方面,反射式波前整形的结构更有利于应用。为验证算法的功能,采用毛玻璃作为散射介质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基于超像素的遗传算法的实验,聚焦点的增强因子提高了24.12%,变异系数由13.3%降为4.2%。该研究为反射式波前整形多点光聚焦提供了一种新
以2-氨基-4,5-二甲氧基苯甲酸为起始原料,经环化、氯化和取代反应,合成了5个4-氨基喹唑啉类化合物3a~3e,其结构经1H NMR和MS测试技术进行了表征。采用MTT法测试了化合物3a~3e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人肺癌细胞(A549)和人前列腺癌细胞(PC-3)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表明:3b、3d和3e对3种细胞株的活性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且对A549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选择性。通过分子对接模拟研究AMD和3b与DNA序列d(CGATCG)之间的相互作用。
采用改进的Hummers法对石墨进行氧化处理制备大片径氧化石墨,经超声分散获得一定浓度的氧化石墨烯样品,并将其与氢溴酸水浴加热反应进行化学还原处理,改变氢溴酸的添加量,从而获得不同还原程度的氧化石墨烯样品。用AFM、XRD、FT-IR、XPS及气敏测试仪对样品薄膜厚度、结构、官能团等变化规律及氢气气敏特性进行测试表征与分析。
以易得的中间体5为原料,合成了5个奥贝胆酸关键中间体杂质,分别为6-β-乙基-7-酮石胆酸(A)、6-β-乙基-7-酮-石胆酸甲酯(B)、3-α-乙酰基-6-β-乙基-7-酮石胆酸(C)、6-α-乙基-7-酮-石胆酸甲酯(D)、3-α-乙酰基-6-α-乙基-7-酮-石胆酸(E),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和HR-MS确证。并通过单晶确定了杂质A的构型,进一步确认了化合物的结构。
传统的线性渐变滤光片型高光谱成像仪,把线性渐变滤光片置于探测器窗口前,因线性渐变滤光片与探测器焦平面的位置差异,会产生光谱分辨率降低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设计了基于线性渐变滤光片的高光谱成像仪样机,整个系统包括望远系统、线性渐变滤光片元件、中继系统和探测系统四部分。将线性渐变滤光片置于望远系统的焦平面上,中继系统把线性渐变滤光片成像在探测系统靶面上,使线性渐变滤光片与探测系统焦面重合。高光谱成像仪系统的光谱范围为400~700 nm,谱段数为31,光谱分辨率为10 nm,视场角为±8°,焦距为55 m
为了提高激光雷达海洋测深系统探测精度,提出了一种基于时空联合分析的去噪方法。利用激光雷达系统在多个脉冲触发采集周期内的回波信号之间较强的时空相关性,对任意一个周期内的回波信号,通过匹配分析找到多组相似的回波序列,把各组高度相关的回波序列转换成矩阵形式进行多维时空相关分析,在2-D变换域应用硬阈值收缩算子衰减噪声,以加权聚合的方式获得基础去噪结果。在基础去噪数据集上再次进行匹配分析,应用基于维纳收缩算子的多维分析进一步去除剩余噪声,实现了真实信号与非相关噪声分离。实验结果表明,与常用的激光雷达去噪方法相比,
以广义惠更斯-菲涅耳原理为基础,利用推导的部分相干圆刃型位错光束在小鼠真皮组织传输中的交叉谱密度函数解析表达式,研究了光束初始参量(光束波长λ和圆刃型位错数目n)和传输距离z对光束归一化光强分布、相位演化和传输轨迹的影响。结果表明,位错数为n的部分相干圆刃型位错光束,源平面内中心光强最大,两侧对称分布着2n个次峰。随传输距离增加,光强分布由多峰状逐渐演化为单峰状,波长越长,n值越小,光强分布演化越快。位错数目越多,光束稳定性越好。源平面内n个圆刃型位错最内侧的环半径随位错数目增加而减小。受到生物组织湍流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