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全面整治确保生态安全

来源 :经济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es1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安全面临严峻考验,需要进行全面整治
  
  生态安全是指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生态环境处于不受或少受破坏与威胁的状态,以维护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最基本的生态环境保障。生态安全同国防安全、经济安全一样,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基础性的组成部分。由水、土、大气、森林、草地、海洋、生物组成的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生态破坏将使人们丧失大量适于生存的空间,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并由此产生大量生态灾民而冲击周边社会的稳定。自建国以来,我国政府十分重视生态环境整治工作,开展了大规模的国土整治,解决了许多历史上遗留下的生态问题,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国生态环境形势仍然严峻。从总体上看,生态破坏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危害在加重,生态安全危机四伏。突出表现为:水土流失加剧,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 367 万平方公里,并以每年 1 万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增加;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 262 万平方公里,继续以每年 2460 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相当于一年吞没一个中等县,目前我国沙化土地的面积为 168.9 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 17.6%;塔里木河、黑河、黄河断流形势严峻,而且潜伏着由于断流引起的黄河下游河道主河槽淤积严重,二级“悬河”加剧所造成的重大洪患;湖泊干涸比较普遍,1977年至1985年,我国自然湖泊总数减少了19%,总面积缩小了11%;地下水位下降,出现了总面积达40000平方公里的地下漏斗;海岸侵蚀、海水倒灌加剧,海域渔业资源衰退,近海赤潮频繁发生,2000年我国近海共发生28次,受灾面积累计超过1万平方公里;数量有限的天然林遭砍伐,草地退化,森林、草地的生态功能衰退;生物多样性在减少,珍稀濒危动植物面临灭绝的危险,目前我国有10%左右的高等植物处于濒危状态,约20%的野生动物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生物资源破坏形势令人堪忧;沙尘暴多次广泛地影响到中国内地、以及东亚、北太平洋地区,甚至于发生了车辆被刮翻,道路被堵塞,火车车厢被大风吹出轨道,铁路被迫中断的恶性事件。以上种种警示资料表明,我国的生态安全正面临严峻挑战,必须进行全面整治。
  全面整治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从恢复、维持生态系统功能看,需要既进行生态建设,又实施生态保护。生态建设与生态保护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两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生态保护重点在“防”,主要是通过各种手段、措施,规范人们的各种经济社会活动,防止造成新的生态环境破坏,以及对良好生态系统或经过恢复重建之后的生态系统采取积极的保护措施,使这些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生态建设重点在“治”,主要是通过生物、工程等各种措施,对已经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治理,使之得到重建和恢复。另一个层面是从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角度上看,需要尽快改变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发展生态效益型经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节约资源,减少破坏与污染,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双赢”效果,从根本上建立生态安全保障体系。
 

 
  加强生态建设,按自然规律办事
  
  世纪之交,国家加大了生态环境建设的工作力度。继国家发布《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之后,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大决策中,把“切实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为一项“集中力量抓好”的重点工作。指出:“要加大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力度。陡坡耕地要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林还草。要抓住当前粮食等农产品相对充裕的有利时机,采取“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综合性措施,以粮换林(草)。这项工作要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尊重农民意愿,搞好试点,逐步推行。要坚决制止新的毁林毁草开荒。”并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在计划中对于“水利建设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坚持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下大力气解决洪涝灾害、水资源不足和水污染问题”、“ 合理使用、节约和保护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加强生态建设,遏制生态恶化”、“ 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等书以明确章节,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于生态环境整治的决心。现在,退耕还林还草、全民植树造林的足迹遍及神州大地。
  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强的系统工程,由于各地自然环境特征不同,资源情况各异,有各自适宜的植被类型、生物种群及其配置格局以及突出的生态问题,因此,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必须顺应这些区域特点,按照自然规律,科学行事,因势利导,才能收到事半功倍及稳定持续的效果。具体地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按照自然分带的基本规律,进行植被重建,宜草则草,宜灌则灌,宜林则林,宜农则农。比如退耕后,还林还是还草,关键在于处理好植被重建和土地合理利用的关系,适合还什么就还什么,如果在干旱地区不合理地植树,特别是高密度植树,不仅树种不好,相反会造成土壤日益缺水,久而久之,出现沙化。二是自然要素之间需要综合考虑,审视因果。如塔里木河由于上中游用水过度,造成下游断流,致使植被退化、大面积死亡,造成土地资源退化和生态环境恶化;黑河也是这个问题。三是要正确认识人工建设与自然恢复两方面的作用,因地制宜,采取人工建设与自然恢复相结合的方法。科学地进行人工生态建设,可以产生规模效益,在短时期内收到突击性的环境效果;但是在不少地方,只要能够制止危害性的人为活动(如践踏、破坏和其他掠夺性开发活动等),进行封育,不仅会使植被得到更快的恢复,而且还可以避免由于人工栽种出现的林相单一等生态环境问题,植被可以长得更好。四是生态环境建设必须采取多种多样的措施,包括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及农(林、园)艺措施三大类别。有关资料表明,从过去的治理实践中总结出的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以生物措施(含农艺措施)为主的原则,在不少地区至今仍然有效。
  


  加强生态保护,贯彻落实《全国生态保护纲要》
  
  继1998年发布实施《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之后,国务院又发布了《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这是我国政府在世纪之交向生态破坏发出的又一份宣战书。这是国务院就生态保护第一次发布专项《纲要》,充分表明了中国政府坚决遏制生态恶化、改善生态环境的决心和信念。
  生态建设与生态保护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生态环境整治一方面要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加大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力度,封山绿化,对陡坡耕地有计划、分步骤地退耕还林还草,通过生态建设的规模效应创造明显的环境效益;另一方面,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巩固生态环境建设所取得的成效,防止出现重建设轻保护、重开发轻管理、边建设边破坏的后果。我国过去生态建设与保护,比较多的是在建设上下功夫,国外资料显示,就生态建设与保护而言,保护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各种环境要素有着内在联系,各种环境要素之间的平衡协调构成了生态系统平衡,只有从保护角度加强综合性的工作,才能协调生态建设中的不协调情况,更加有效地发挥各个单项生态建设的整体效应和综合效应。在现实中,如果只抓生态建设,不注意生态保护,必然导致边建设边破坏;一方治理,多方破坏;点上治理,面上破坏;治理赶不上破坏的现象,不仅加大了国家生态建设的任务和压力,而且也无法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因此,在加强生态建设的同时,必须坚持建设与保护并重,预防为主,保护优先。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生态保护非常必要、非常重要。
  生态保护不是不讲开发的被动、保守、封闭的保护,而是在开发中积极主动的、开放的、动态的保护。因此,生态保护要求与开发建设相互协调、合理配置,使开发利用与保护增殖并重,努力实现在开发中保护、保护中开发,其中关键是把握好开发与保护的“度”。从这个意义上讲,生态保护工作的难度更大。
  从管理层面的角度看,生态建设与生态保护还有一个重大区别。就生态建设而言,有项目、有较多的投入,能较快体现出政绩,地方政府有积极性;而生态保护不但投入少,还需要对一些粗放型发展方式和掠夺式的资源开发行为进行制约,有可能影响眼前的经济收益,这是目前我国重生态建设、轻生态保护的社会经济根源。从这个意义上讲,生态保护工作对于宏观监督管理的要求更高。
  为此,建立行之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系;建立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综合决策机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加强宣传和获警示教育,提高全民生态环境意识;采取有力措施,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和工作力度。
  


  实施生态效益型经济,建立生态安全保障体系
  
  社会要进步,经济要发展,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以掠夺式开发和粗放式经营为基本特征,依靠牺牲环境(包括自然资源)为代价,换取经济效益,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经济根源。摒弃传统发展模式,实现“两个转变”,需要建立生态效益型经济。生态效益型经济不是一种局部的经济现象(比如狭义的环保产业),而是一种环境合理性与经济效率性内在统一、符合国际经济发展大趋势的经济形态。它的基本要求是指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具有生态环保性质:既要直接产生生态效益或者减少环境负效应(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减少排污、安全无公害等),又要有更多的经济效益,在促进经济的发展的同时,维持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投入,实现经济发展、保护环境的“双赢”目标。
  很多生态环境问题是由于贫穷直接造成的,如果不从发展中寻找根源,难以制止生态破坏,确保生态安全。比如在很多贫困山区,农民为解决生产生活用能,不得不挥斧向山,一边退耕还林还草,一边毁林毁草开荒;再比如内蒙古草原搂发菜,“40~50元的发菜收入,破坏10亩草场,导致草场10年没有收益”, 破坏草场2亿多亩,成为沙尘暴的重要成因,之所以如此,主要是贫困户为了生计所致。因此,需要综合考虑发展与保护两个方面,通过实施生态效益型经济,使当地从“贫穷落后—生态破坏”的怪圈中解脱出来。
  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在各地出现了很多生态效益型的经济类型(比如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节水农业,生态型工业,生态旅游,绿色产业等)及生产方式和管理体系(比如清洁生产,ISO14000等)都值得进一步总结推广。近几年来,具有生态恢复性质的生态效益型经济类型不断出现,已经引起重视。比如甘肃河西走廊发展沙产业,在戈壁滩上建起新绿洲;宁夏广夏征沙渠生态示范区用短短三、四年时期,治理了几万亩沙漠,取得了巨大的生态经济效益,过去计划经济时期的人海战术与此不可比拟;内蒙古的科尔沁沙地,建立了纤维板厂,通过其原材料(附近防护林的枝、叶等)的持续需求牵动了防护林的不断更新,而得到及时更新的防护林也为纤维板厂源源不断地提供了原材料。国家从90年代中期开展的生态示范区试点建设,取得了重要成果,成为基层实施生态效益型经济,落实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形式。很多生态示范区试点结合本地特征设计并建设了生态经济产业带(或产业链),使生态建设产业化,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不仅没有恶化,相反得到恢复或者改善,同时,这些地区还找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社会经济得到持续发展。总之,需要通过生态效益型经济,在发展中使生态环境得到恢复、重建或保护、改善,从发展中建立起生态安全的保障体系。
其他文献
如何提供另顾客满意的优质服务已成为服务营销研究的重要课题。服务营销中的顾客满意与服务质量在形成过程中具有同向性与同时性特点,顾客在接受服务的过程中其特定的经历将
增值税转型就是将我国生产型增值税转为消费型增值税。转型后的固定资产核算发生了变化。文章就固定资产取得、固定资产处置等业务的会计核算进行探讨,并就需完善的问题提出
1990年代初,当人们还在争吵“中国房地产到底需要不需要物业管理”时,中国的物业管理已悄然而至。十几年过去了,随着住房制度的改革,物业管理已经作为新兴行业,由南方到北方,从沿海
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中国经济发达和活跃的区域--长江三角洲腹地,区域面积为77平方公里。  截止2002年6月,开发区累计批准外资企业865家,合同外资70亿美元,实际到位32亿美元,其中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207个,近几年,IT企业发展迅猛,已经成为昆山开发区最主要的支柱产业,昆山已经成为长江三角洲这一新兴世界电子资讯产业带的一个重要生产基地。预计目前投资企业全部投产后,昆山开发区将形成年
沪深300指数期货作为我国期货市场清理整顿以来上市的首个金融期货产品,其运行是否成功将对我国金融期货市场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加强对股指期货交易风险的研究非常
字态,能反映出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精神风貌;书写,是人们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然而,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相当多的中学生在书写中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亟待解决。只
本文主要探讨了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些的策略,以及本人的一些看法,在金融危机波及全球的国际形势中,我国经济发展受到阻碍,面对这样的困境,我国从各方面调整了经济发展的一
本文在对2007、2008年高考试卷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归纳论述了其中透露出的命题观念与思路的新的变化,并作出了价值评判,以期对中学教学及复习备考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
一、监管部门与竞争执法机构的权力配置模式竞争法与产业监管代表着两种应对市场失灵的制度,这是两者在深层功能上的共性特征。考察国际范围的实践,两者在市场中大体上有三种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