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翻译实践中出现的一些普遍性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是由于不了解蒙、汉语两种语言机制的差异而导致的,而这种差异最能体现在,文化与习惯用语上。所以本论文通过检测的方式,对翻译实践中产生错误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得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翻译实践 错误 分析
中图分类号:H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26-206-02
从表面上看,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但在深层次上,翻译传递的是文化信息。①不同语言系统的差异根源于文化的不同。②汉蒙两个民族语言之间的差异主要来源于两个民族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历史传承、宗教信仰等差异的原因。而语言是文化的基础,是文化得以流传的载体。翻译时要对原文理解透彻的基础上准确而无误地表达出来。
为了客观的分析同学们在汉蒙翻译实践中常出现的错误,笔者针对汉蒙翻译专业的十名学生进行了相关的调查,并通过定量和定性的分析,解决汉蒙翻译中常见的错误。
一、实践内容
一谈起习惯,人们都有两种感受,一种是良好的习惯,比如工作认真负责、勤奋学习等;另一种则是不良习惯,比如工作敷衍、学习懒惰等以及不讲卫生、浪费奢侈等。人常说“积习难返”,其实大谬不然。因为任何不良习惯起初也只是一种思想意识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罢了!只不过因为人们当时并未引起重视,没有正确对待。长期发展下去,以致成了坏习惯。这种坏习惯适应了某种腐朽思想的需要,或受了某种坏影响和别有用心的人的支配,以至于越演越烈、越来越严重,最后竟达到了危害社会的程度。如果对于这种坏习惯及时认识,正确对待,狠下决心,克服改正,那么,什么坏习惯都会被改正过来的。有道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种事例在古今中外历史上都是司空见惯的。
二、实践方法及说明
把实践内容以作业的形式让学生进行翻译。事先在所翻译内容中选出较难翻译的六子:
积习难返、大谬不然、重视、越演越烈,越来越严重、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司空见惯。作为重点翻译的对象。
(一)汉蒙词语中相互对应的固定短语
翻译是一种典型的跨文化活动,译者要力求理解用另一种文字所表达的含义,当然也要去理解那种文化及其社会。③然而,汉蒙两个民族的文化差异较大,所以两个民族所运用的固定短语也有所不同。与“积习难返”相对应的有《 》。与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相对应的是《 》。虽然意思可以对应,但我们不难看出蒙语固定短语中渗透着浓烈的游牧文化,但此种翻译却能很好的表达原句意思。
(二)汉蒙词语中无法对应的固定短语
在汉蒙翻译中无法对应的固定短语有很多。如本文中的“大谬不然、司空见惯”,所以翻译时遇到这样无法对应的短语时,我们可以采取意译的方法,找出蒙语中能表达此意的句子即可。所以把 “大谬不然” 可以译成《 》,“司空见惯”可译成《 》等。
(三)汉语中的习惯用语
在汉语中有一些词因为长期重复使用,已没有了严格的语境之分,无论是指好还是坏都可以使用。如本文中的“重视”。可蒙语却有严格的语境之分,“重视”在蒙语中可用在积极向上的语句中,代表着好的一面。可本文中的“重视”修饰了不良习惯,所以蒙语中与之对应的有《 》。
(四)注重语言节奏感
在汉蒙翻译中不仅要注意重视原文、语句通顺,还要注意语言的節奏感和韵律美。“越演越烈,越来越严重”所表达的意思一目了然,但翻译时要注重蒙语所表现的语言美,所以译成《 》更为恰当。
三、实践结果及分析
(一)实践结果
把学生翻译的译文与事先设计好的重点语句相比较分析得出的结果是:
“积习难返”“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翻译恰当的7人,翻译错误或不恰当的有3人。
“大谬不然”“司空见惯”:翻译恰当的9人,稍有不当的1人。
“重视”:翻译恰当的0人,翻译错误的10人。
“越演越烈,越来越严重”:翻译恰当的0人,表达语义的10人。
(二)结果分析
1.对应的翻译
十人当中有7人(占总数70%)翻译时找出了对应的短语,2人(占总数20%)翻译出了所表达的意思,如:《 》 《 》等等。而1人(占总数10%)因理解错误而造成了翻译错误。
2.无法对应的翻译
这两个短语翻译时9人(占总数90%)翻译恰当。1人(占总数10%)翻译的稍有不当,如:《 》。
3.习惯用语的翻译
翻译“重视”时所有人翻译错误,这并不是同学们理解错误,而是把“重视”放在汉语习惯用法当中理解的,所以违背了蒙语的语境用法,所以都翻译成了《 》。
4.语言节奏感的翻译
翻译“越演越烈,越来越严重”时都忽略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只翻译了语句所表达的意思。如:《 》等等。四、结论
从以上的实践结果可知,学生翻译文章时整体上比较不错,但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1.翻译时对原文欠缺考虑。在汉蒙固定短语中意思相互对应的有很多,但依然30%的学生翻译不恰当,这说明同学们翻译时对原文没有进行透彻的理解和把握,也没有进一步思考。
2.忽视一些词语的习惯用法。在翻译习惯用语时100%的学生都忽略了两种语言的习惯用法的差异性,只是选择了忠实于原文的做法。
3.忽视语言的节奏感。学生翻译语言节奏感比较强的语句时往往忽略了两种语言固有的节奏感,只按自己的理解来翻译。
所以翻译文章时对原文理解透彻的基础上,既要忠实于原文,又要注意以上出现的问题,并结合译者现有的水平,翻译出语句通顺、表情达意的作品。遇到生僻的字眼时需要多查字典和工具书,在遇到熟悉的词语时更要多加小心,需把它们放在上下文中仔细考量,因为就是这些看似平常的词语往往却成为翻译中的陷阱。同时在翻译教学中,多开设翻译实践课程,使学生在实践中找出自己的弊端,从而提高翻译水平。
注释:
① 蒋倩,何刚强.翻译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43.
② 蒋倩,何刚强.翻译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38.
③ 刘敬国,何刚强.翻译通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116.
参考文献:
[1] 蒋倩,何刚强.翻译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9.
[2] 刘敬国,何刚强.翻译通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2.
[3] 季羡林.谈翻译[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4.
[4] 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5] 田静.试析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J].海淀走读大学学报,2005,5.
[关键词]翻译实践 错误 分析
中图分类号:H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26-206-02
从表面上看,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但在深层次上,翻译传递的是文化信息。①不同语言系统的差异根源于文化的不同。②汉蒙两个民族语言之间的差异主要来源于两个民族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历史传承、宗教信仰等差异的原因。而语言是文化的基础,是文化得以流传的载体。翻译时要对原文理解透彻的基础上准确而无误地表达出来。
为了客观的分析同学们在汉蒙翻译实践中常出现的错误,笔者针对汉蒙翻译专业的十名学生进行了相关的调查,并通过定量和定性的分析,解决汉蒙翻译中常见的错误。
一、实践内容
一谈起习惯,人们都有两种感受,一种是良好的习惯,比如工作认真负责、勤奋学习等;另一种则是不良习惯,比如工作敷衍、学习懒惰等以及不讲卫生、浪费奢侈等。人常说“积习难返”,其实大谬不然。因为任何不良习惯起初也只是一种思想意识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罢了!只不过因为人们当时并未引起重视,没有正确对待。长期发展下去,以致成了坏习惯。这种坏习惯适应了某种腐朽思想的需要,或受了某种坏影响和别有用心的人的支配,以至于越演越烈、越来越严重,最后竟达到了危害社会的程度。如果对于这种坏习惯及时认识,正确对待,狠下决心,克服改正,那么,什么坏习惯都会被改正过来的。有道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种事例在古今中外历史上都是司空见惯的。
二、实践方法及说明
把实践内容以作业的形式让学生进行翻译。事先在所翻译内容中选出较难翻译的六子:
积习难返、大谬不然、重视、越演越烈,越来越严重、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司空见惯。作为重点翻译的对象。
(一)汉蒙词语中相互对应的固定短语
翻译是一种典型的跨文化活动,译者要力求理解用另一种文字所表达的含义,当然也要去理解那种文化及其社会。③然而,汉蒙两个民族的文化差异较大,所以两个民族所运用的固定短语也有所不同。与“积习难返”相对应的有《 》。与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相对应的是《 》。虽然意思可以对应,但我们不难看出蒙语固定短语中渗透着浓烈的游牧文化,但此种翻译却能很好的表达原句意思。
(二)汉蒙词语中无法对应的固定短语
在汉蒙翻译中无法对应的固定短语有很多。如本文中的“大谬不然、司空见惯”,所以翻译时遇到这样无法对应的短语时,我们可以采取意译的方法,找出蒙语中能表达此意的句子即可。所以把 “大谬不然” 可以译成《 》,“司空见惯”可译成《 》等。
(三)汉语中的习惯用语
在汉语中有一些词因为长期重复使用,已没有了严格的语境之分,无论是指好还是坏都可以使用。如本文中的“重视”。可蒙语却有严格的语境之分,“重视”在蒙语中可用在积极向上的语句中,代表着好的一面。可本文中的“重视”修饰了不良习惯,所以蒙语中与之对应的有《 》。
(四)注重语言节奏感
在汉蒙翻译中不仅要注意重视原文、语句通顺,还要注意语言的節奏感和韵律美。“越演越烈,越来越严重”所表达的意思一目了然,但翻译时要注重蒙语所表现的语言美,所以译成《 》更为恰当。
三、实践结果及分析
(一)实践结果
把学生翻译的译文与事先设计好的重点语句相比较分析得出的结果是:
“积习难返”“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翻译恰当的7人,翻译错误或不恰当的有3人。
“大谬不然”“司空见惯”:翻译恰当的9人,稍有不当的1人。
“重视”:翻译恰当的0人,翻译错误的10人。
“越演越烈,越来越严重”:翻译恰当的0人,表达语义的10人。
(二)结果分析
1.对应的翻译
十人当中有7人(占总数70%)翻译时找出了对应的短语,2人(占总数20%)翻译出了所表达的意思,如:《 》 《 》等等。而1人(占总数10%)因理解错误而造成了翻译错误。
2.无法对应的翻译
这两个短语翻译时9人(占总数90%)翻译恰当。1人(占总数10%)翻译的稍有不当,如:《 》。
3.习惯用语的翻译
翻译“重视”时所有人翻译错误,这并不是同学们理解错误,而是把“重视”放在汉语习惯用法当中理解的,所以违背了蒙语的语境用法,所以都翻译成了《 》。
4.语言节奏感的翻译
翻译“越演越烈,越来越严重”时都忽略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只翻译了语句所表达的意思。如:《 》等等。四、结论
从以上的实践结果可知,学生翻译文章时整体上比较不错,但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1.翻译时对原文欠缺考虑。在汉蒙固定短语中意思相互对应的有很多,但依然30%的学生翻译不恰当,这说明同学们翻译时对原文没有进行透彻的理解和把握,也没有进一步思考。
2.忽视一些词语的习惯用法。在翻译习惯用语时100%的学生都忽略了两种语言的习惯用法的差异性,只是选择了忠实于原文的做法。
3.忽视语言的节奏感。学生翻译语言节奏感比较强的语句时往往忽略了两种语言固有的节奏感,只按自己的理解来翻译。
所以翻译文章时对原文理解透彻的基础上,既要忠实于原文,又要注意以上出现的问题,并结合译者现有的水平,翻译出语句通顺、表情达意的作品。遇到生僻的字眼时需要多查字典和工具书,在遇到熟悉的词语时更要多加小心,需把它们放在上下文中仔细考量,因为就是这些看似平常的词语往往却成为翻译中的陷阱。同时在翻译教学中,多开设翻译实践课程,使学生在实践中找出自己的弊端,从而提高翻译水平。
注释:
① 蒋倩,何刚强.翻译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43.
② 蒋倩,何刚强.翻译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38.
③ 刘敬国,何刚强.翻译通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116.
参考文献:
[1] 蒋倩,何刚强.翻译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9.
[2] 刘敬国,何刚强.翻译通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2.
[3] 季羡林.谈翻译[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4.
[4] 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5] 田静.试析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J].海淀走读大学学报,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