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云谱雨韵

来源 :老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jip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雨织如帘,梅湖苍茫。涉水穿过那座石桥,前方的青云谱不动声色地守候于湖畔,粉墙斑斑,香樟青青。檐下躲雨的游人,默默看雨落寂寞院中。在这样的天气,来拜谒一位明末清初的文化人,大家竟然满心欢喜,或许,都是对八大山人浸透敬意的人。
  雨,奋力击打着满目的古树,仿佛大师醉中泼墨。树下,安静地卧着八大山人之墓。有人眼尖:碑是新立的。我淡然一笑,无论是真墓,还是衣冠冢,不过是一点念想罢了。
  一团团雨雾弥散,添了几分寂寥。积水漫过石径,终究进入黑魆魆的土地深处,复归宁静。
  这丛旧建筑,陈设、格局依旧,道观的清幽倒是一直承继下来,被无处不在的书画作品点缀,几盏灯火幽明,积蕴着某种历史的厚重感。雨帘乳白,垂于飞檐廊柱,垂于罗汉松枝,垂于天井四沿,持续敲击着青砖,如编钟悠扬回响。
  依稀見他清瘦的身影飘曳于青云谱的松竹下,仿佛一幅亦行亦草的书法,多少留白,都付来往中。依稀见他枯笔抖摇,一点一画,自有意境氤氲、机锋禅意,人间多少悲欢,不过是墨荷、鸟石、椿鹿,如此而已。
  浮萍绿于池中,听雨满院抚琴,金粉铅华蜕尽,只有时间在奔流。古树曾经陪伴八大山人走过沧浪,今日有暇见我等散客,一道欣赏雨中青云谱。
  我痴念定是八大山人毕其数十年功力,倾尽墨点、泪点成雨点,成就千古绝响。《广陵散》后无嵇康,朱耷之后妄谈墨。雨声使我沉静,我分明是青云谱的一块石头,尚残存着八大山人的体温。
  大家不顾雨水正酣,纷纷与那尊铜像合影。八大山人似乎永远是这模样:一袭青衣,一顶斗笠,一脸沉水,无数风云皆为雨,一切富贵雨后天。我忽然间感觉到了自己的单薄。未经生死场,怎敢言看破?未历红楼梦,谈甚转头空?
  青云谱不语。雨声阵阵急,惊了芭蕉,恼了桂树满头绿。
  八十载春秋,说短暂也实在是短暂,乃时光沧海之一墨点。八十载风雨,说漫长也并非诳语,乱世狼烟,凄苦年景,如何不叫人怀揣一种日子叫疼痛?他将自己的孤、苦、寒、惊、疼及其他,化为纸上的点、线、块及色,长夜一缕琴音,青云谱便有了永远的魂魄。
  或许,没有谁真正懂得八大山人。我只能呆呆地仰看着灰白的天穹,听雨响遍青云谱的每个角落。我只能说,有幸来青云谱,看那墨点如雨点倾注,听墨点与雨点合奏出永不消失的旋律。
其他文献
我家祖孙四人,在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下成为人民警察,为保卫国家安全,保护人民,维护社会治安,打击违法犯罪分子,忠于职守,志愿奉献。  我父亲是一位参加过抗战的老同志。1942年,新四军进入苏北盐阜地区,他参加了民兵,担任乡民兵队队长,为新四军搜集情报。在淮海战役中,他带领民兵参加支前工作。1949年,父亲由地方转入野战部队,随军南下,参加了渡江战役、上海战役及解放福建战役。厦门解放后,他被调入厦门军
期刊
盛夏的夜晚,我喜欢在装有空调的书房里,伴随着台灯泻下的柔和灯光,手捧名著,神游在文学的海洋中,感到十分惬意。读书休憩之余,我总会忆起40多年前盛夏苦读的情景。  1969年,我被下放到浙北农村。第一年的夏天,正逢抢收抢种季节,白天面对黑土,背朝青天,虽说辛苦,但我并不感到寂寞,到了晚上难免觉得空虚无聊。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精神食粮非常匮乏。除了整天怀揣那本“红宝书”外,其他的就是满天飞的“大批判”文
期刊
但丁曾经说:“爱是美德的种子。”这句话,在萍乡市武功山风景名胜区万龙山乡华云学校八年级学生刘桐身上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不管人们什么时候遇到刘桐,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他灿烂的笑脸、热情的话语。大家都说他嘴甜,像抹了蜜一样;更让人惊讶的莫过于他的举动——他总是小跑着。小跑着上学,小跑着放学,甚至连上厕所,都是小跑着。他忙着干吗呢?  带着这样的疑问,笔者走进了刘桐的家。了解到的情况令人惊叹!  
期刊
近几年,老妻喜欢摄影,两年来大概玩坏了三台相机,连我那台都贡献给了她,不到一年就“功成身退”。  不管是外出郊游还是在植物园散步,老妻包里总带着相机,随看随拍,一些在我看来没什么特别的景致,她也会认真留影记录,好像变成了摄影记者或田野调查者。  老妻最常拍的是花花草草,一朵小花可以从不同距离或角度连拍好几张,怪不得相机通常用不到一年就出状况。不过,老妻最喜欢拍的是影子,所以我戏称她是“影”迷。任何
期刊
“喜欢平淡生活,喜欢与你相守。”爷爷在屋里,对着奶奶感叹。爷爷上过学,当过村干部,说起话来,头头是道。奶奶称赞道:“说得好,平淡好。”“这么多年,我没有大富大贵,一直是平淡过来的,现在日子好过了,身体健康,我知足了。”爷爷的话带有总结性。  这就是我的爷爷奶奶,两人今年都75岁了。年龄大了,爺爷的感叹也多了起来,奶奶有时会争辩几句,但最终往往以爷爷的“屈服”而结束。“平淡相守”是爷爷说得最多的话。
期刊
有这样一位开国将军,他在革命战争年代及和平建设时期担任过军队、军事院校的多种职务,既是一位驰骋沙场英勇善战的勇士,又是一位做思想政治工作的行家里手,更是一位对毛泽东军事思想和军事战略学颇有研究的专家,他就是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训练部顾问蒋润观。1955年,他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他被授予少将军衔。1988年,他被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  追求光明奔延安 
期刊
母亲60多岁了,她经常在视频里和外甥女用普通话聊天,惹得我们哈哈大笑。不过,她对普通话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的确让我们佩服。  外甥女出生后就由母亲一手带到3岁,在母亲的教导下说得一口地道的四川方言。后来,外甥女离开母亲去了外地,在上海生活多年的她,如今说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发音吐字非常清楚。  几年前,母亲用四川方言和外甥女聊天,外甥女一脸懵懂,表示“听不懂”。母亲只得反反复复地说,想让外甥女明白她
期刊
宁可赤脚在沙土路上步行,也舍不得穿那双可以说是低档次的新塑胶凉鞋。此事现今听来似乎觉得不可思议,但的确是我老伴当年亲历的一件事。  1969年,老伴当时还是一个15岁的姑娘。她娘家在江西省安义县的一个穷山村,因为姐姐已出嫁,两个弟弟年幼,父母要下田地忙农活,再加上家境贫寒,只读了三年小学的她便在家砍柴、挑肥,做一切力所能及的家务。  她有个姑妈,自小作为童养媳嫁在江西省新建县(今南昌市新建区)乐化
期刊
“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清早上火车站/长街黑暗无行人/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自老妈读过木心的《从前慢》后,就一直想要找寻一种“慢”生活节奏。尤其是她退休之后,这种欲望就更加强烈了。  老妈喜欢种植植物,家里的阳台、窗边都被老妈当作了种植物的平台。我细数下来,竟有茉莉、山茶、富贵竹、含羞草等数十种植物,家里都快成“植物王国”了。家人都
期刊
1992年,我不幸罹患肠癌并动了手术,紧接着就是药物化疗,前后有整整五年时间。因化疗的药物作用及身体不良反应,我吃不下飯,睡不好觉,连喝口水都想呕吐,根本无任何食欲。那段时间,我非但不想吃,不愿喝,就连家人问一句“想吃什么”,我都会火冒三丈。  人们常说,老伴老伴,老来为伴。在我化疗的关键时期,我的老伴确确实实显示出了老伴的作用。  大抵性格使然,我这个人从来不爱管事。在家里除了我不得不干的体力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