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儿时,最盼望的是过年。平时少见的美食可以美美地享受一番,还可以穿新衣兜“压岁钱”。
在我的家乡粤西农村,过年的气氛可以向前延伸到小年十五。腊月十三后,各家各户都把精神集中到筹备过年上,并把重要的任务具体落实到男人的身上。他们要到十幾里外的墟市去置办年货,用自行车拉一批,用肩挑一批,大家一路欢声笑语,一年来的紧张疲劳都在这甜甜的笑语中化为乌有。
大年三十晚是最热闹的,一家老少围在一年难得见的丰盛餐桌旁,品味佳肴,享受着一年辛劳的果实,其乐融融。晚餐后,父亲便在自家院子里燃起了一堆柴火,说是祈求来年人畜两旺、丰衣足食;母亲则在灶头上贴上新的灶公像,指望着“灶君”把吉祥带到家里,在堂屋大门上贴上关公和张飞的像,意在把一切不吉利挡在家门外,在米缸、鸡舍、猪栏贴上“利是纸”,预兆着新一年大米满缸、禽畜满栏。忙完这些后,大人们又围在炭火旁,品着清茶,总结一年来的收成和得失,讨论来年的生产安排,直到大年初一。
大年初一清晨,家家户户都要燃放鞭炮,叫做“开门轰(红)”。从零时开始,鞭炮便噼噼啪啪地响起来,远远近近、院院庭庭,一直续响到天亮。孩子们则是在爆响声中好不容易熬到天亮,便早早地起床,迫不及待地向大人“恭喜发财”,讨“压岁钱”。对尚未起床的大人,则跑到床前也要“恭喜”。先是从自家“恭喜”起,再到族上各家,大胆的孩子还到村上其他家“恭喜”。“恭喜”完后,便躲到角落处,清点自己的收获。
老家上世纪70年代没有电视,娱乐的工具和场所也很少,舞狮便成了人们过年主要的娱乐方式。舞狮先要到各村各户拜屋,然后集中到生产队的晒坪“舞堂”,猴子、山魈、狮子一齐上,任由观众鞭炮打、爆竹炸,之后便是一些“拳师”舞拳弄棍一番结束。一堂下来,可以有几十元钱的收入。如此,从这一村舞到那一村,从大年夜一直舞到元宵节。我们这些孩子则跟着舞狮队,勇敢地到炮阵中去抢未爆炸的鞭炮,被鞭炮炸伤手是常有的事。
二
小时候,只觉得过年就是一年中最幸福的几天。早在过年之前的一两个月,心里就在盼星星盼月亮般地盼望过年,因为过年意味着有新衣服穿,有好东西吃,有压岁钱可得,有好戏可看,有好鞭炮可放。离过年还有一个月,家里就开始杀猪杀鸡腌制腊肉腊鸡灌香肠。从腊月二十六开始,妈妈就开始在厨房里忙活起来了,整天忙着炒米子炒花生炒瓜子炒豌豆,油炸鱼元子肉元子,炸藕炸薯片炸鱼,卤牛肉猪肉和藕片,请人做鱼糕做豆丝做米酒;爸爸也早早就上街采购了各种精美糖果、点心、水果等,并对家里来个彻底的大扫除,忙得不亦乐乎。在我的印象中,过年时也就是妈妈最忙的时候。往往这时候,在外地工作的哥哥嫂嫂们都回家来团圆了,聚在一起都只顾玩只顾吃,有心帮妈妈忙她却不让,说你们好不容易回家一趟,就聚在一起玩个够吧。
大年三十中午开始吃团年饭,十来个人围坐在一张大圆桌边真是热闹。吃饭之前照例要放鞭炮。每当这时,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就会响个不停,炸碎的鞭炮纸屑也会撒满一地,有小孩子就去捡地上还没炸完的零星的鞭炮。“砰”的一声,吓人一跳。到了晚上,各处的鞭炮声也是一直热闹地响着,特别是午夜十二点钟刚一敲过,不约而同的辞旧迎新的鞭炮声响个不停。然后开始放各种好看的焰火,五颜六色的间或带着哨声的焰火将城市的上空映照得绚丽多姿。而每家每户各个房间里的灯也都打开着,名为“守夜”,以光明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大年初一,最兴奋的事就是穿着新衣服给大人拜年,收好大人给的压岁钱,然后接下来几天就是到处走亲戚,各处拜年吃酒席,每天总是吃得饱饱的不觉饿。同时,也给故去的爷爷奶奶上坟烧纸钱,给他们也带去新年的祝福。
如今长大成人,生活水平大大提高,随着各城市开始实行禁鞭,过年的喜悦也被冲淡了许多。但童年的过年记忆已被永铸心底,永远美丽。 (曾桂节自人民网·时代潮)
儿时,最盼望的是过年。平时少见的美食可以美美地享受一番,还可以穿新衣兜“压岁钱”。
在我的家乡粤西农村,过年的气氛可以向前延伸到小年十五。腊月十三后,各家各户都把精神集中到筹备过年上,并把重要的任务具体落实到男人的身上。他们要到十幾里外的墟市去置办年货,用自行车拉一批,用肩挑一批,大家一路欢声笑语,一年来的紧张疲劳都在这甜甜的笑语中化为乌有。
大年三十晚是最热闹的,一家老少围在一年难得见的丰盛餐桌旁,品味佳肴,享受着一年辛劳的果实,其乐融融。晚餐后,父亲便在自家院子里燃起了一堆柴火,说是祈求来年人畜两旺、丰衣足食;母亲则在灶头上贴上新的灶公像,指望着“灶君”把吉祥带到家里,在堂屋大门上贴上关公和张飞的像,意在把一切不吉利挡在家门外,在米缸、鸡舍、猪栏贴上“利是纸”,预兆着新一年大米满缸、禽畜满栏。忙完这些后,大人们又围在炭火旁,品着清茶,总结一年来的收成和得失,讨论来年的生产安排,直到大年初一。
大年初一清晨,家家户户都要燃放鞭炮,叫做“开门轰(红)”。从零时开始,鞭炮便噼噼啪啪地响起来,远远近近、院院庭庭,一直续响到天亮。孩子们则是在爆响声中好不容易熬到天亮,便早早地起床,迫不及待地向大人“恭喜发财”,讨“压岁钱”。对尚未起床的大人,则跑到床前也要“恭喜”。先是从自家“恭喜”起,再到族上各家,大胆的孩子还到村上其他家“恭喜”。“恭喜”完后,便躲到角落处,清点自己的收获。
老家上世纪70年代没有电视,娱乐的工具和场所也很少,舞狮便成了人们过年主要的娱乐方式。舞狮先要到各村各户拜屋,然后集中到生产队的晒坪“舞堂”,猴子、山魈、狮子一齐上,任由观众鞭炮打、爆竹炸,之后便是一些“拳师”舞拳弄棍一番结束。一堂下来,可以有几十元钱的收入。如此,从这一村舞到那一村,从大年夜一直舞到元宵节。我们这些孩子则跟着舞狮队,勇敢地到炮阵中去抢未爆炸的鞭炮,被鞭炮炸伤手是常有的事。
二
小时候,只觉得过年就是一年中最幸福的几天。早在过年之前的一两个月,心里就在盼星星盼月亮般地盼望过年,因为过年意味着有新衣服穿,有好东西吃,有压岁钱可得,有好戏可看,有好鞭炮可放。离过年还有一个月,家里就开始杀猪杀鸡腌制腊肉腊鸡灌香肠。从腊月二十六开始,妈妈就开始在厨房里忙活起来了,整天忙着炒米子炒花生炒瓜子炒豌豆,油炸鱼元子肉元子,炸藕炸薯片炸鱼,卤牛肉猪肉和藕片,请人做鱼糕做豆丝做米酒;爸爸也早早就上街采购了各种精美糖果、点心、水果等,并对家里来个彻底的大扫除,忙得不亦乐乎。在我的印象中,过年时也就是妈妈最忙的时候。往往这时候,在外地工作的哥哥嫂嫂们都回家来团圆了,聚在一起都只顾玩只顾吃,有心帮妈妈忙她却不让,说你们好不容易回家一趟,就聚在一起玩个够吧。
大年三十中午开始吃团年饭,十来个人围坐在一张大圆桌边真是热闹。吃饭之前照例要放鞭炮。每当这时,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就会响个不停,炸碎的鞭炮纸屑也会撒满一地,有小孩子就去捡地上还没炸完的零星的鞭炮。“砰”的一声,吓人一跳。到了晚上,各处的鞭炮声也是一直热闹地响着,特别是午夜十二点钟刚一敲过,不约而同的辞旧迎新的鞭炮声响个不停。然后开始放各种好看的焰火,五颜六色的间或带着哨声的焰火将城市的上空映照得绚丽多姿。而每家每户各个房间里的灯也都打开着,名为“守夜”,以光明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大年初一,最兴奋的事就是穿着新衣服给大人拜年,收好大人给的压岁钱,然后接下来几天就是到处走亲戚,各处拜年吃酒席,每天总是吃得饱饱的不觉饿。同时,也给故去的爷爷奶奶上坟烧纸钱,给他们也带去新年的祝福。
如今长大成人,生活水平大大提高,随着各城市开始实行禁鞭,过年的喜悦也被冲淡了许多。但童年的过年记忆已被永铸心底,永远美丽。 (曾桂节自人民网·时代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