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舒伯特声乐套曲《冬之旅》的艺术特色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smick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弗朗茨·舒伯特是德奥著名作曲家,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他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创作的艺术歌曲数量更是多达600余首,被后人誉为“艺术歌曲之王”。在艺术歌曲的创作上舒伯特创造性地将音乐与诗歌完美融和,让声乐与钢琴相互补充。他的作品《冬之旅》创作于1827年,是他生前创作的最后一部声乐套曲。这部音乐套曲由24首艺术歌曲组成,歌词来源于德国诗人缪勒的同名诗歌。
  关键词:弗朗茨·舒伯特;《冬之旅》;《风信旗》;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3-0-02
  本文将对弗朗茨·舒伯特的声乐套曲《冬之旅》中的第二首《风信旗》进行分析。通过曲式结构、和声、钢琴伴奏等方面的分析对作品艺术特色进行归纳。
  1 结构与音乐情绪分析
  《风信旗》主要讲述的是一位流浪者通过他心爱的姑娘家屋顶的风向标表达自己对心爱姑娘的思念以及现实的怨恨。这首声乐作品为单二部曲式结构,整首作品通过不断转调保持一个充满忧虑的情绪氛围,从而刻画出旅行者心中的焦虑、不安与痛苦。
  以上是作品的单二部曲式结构图。作品的篇幅虽然不大,但调性转换非常频繁。
  引子(1-5):由快速流动的音型组成,两个八度的齐奏犹如被寒风刮动的旗子在空中舞动。第5小节颤音的加入,象征着雪地里的流浪者被寒风吹得瑟瑟发抖。
  A段(6-22):a乐句的钢琴伴奏是两个八度的齐奏,声乐部分的旋律与钢琴右手基本一致,最后停在a小调的属和弦上,通过半音阶转到了C大调,进入b乐句,钢琴伴奏为柱式和弦,在乐句的后半段转入了e小调,结束在e音上。ab两个乐句旋律声部均结束在e音上,但它们的调式调性却不相同,两个乐句的情绪色彩形成了对比。c乐句从G大调开始,钢琴的部分双手交错弹奏分解和弦的琶音伴奏音型,左右手形成了两条不同的旋律线条。d乐句从d小调开始,钢琴声部用密集的柱式和弦,不断向上推动,并在最后一小节出现了全曲最高音。
  间奏(23-24):在a小调上的八度齐奏,强调属功能,音响效果不稳定。
  B乐段(25-46):a乐句旋律声部与A段a乐句一致,a1从F大调开始,其主旋律线条与A段相似,钢琴部分同A段用的柱式和弦。a1是a句的变化重复,前三个乐句的旋律均结束在e音上,由于调性的不同形成一定的色彩对比。e1是e的变化重复,伴奏部分的不同使得情绪的表达也有所不同。e1转调频繁,从F调开始转到d调,并在A大调K46-Ⅴ7-Ⅰ结束,最后以密集的柱式和弦级进向上发展将全曲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结尾(47-52):结尾处回到a小调,变化重复再现了引子部分,前后呼应。
  2 创作特色与和声分析
  2.1 调性的频繁转换
  转调能改变音乐的色彩,音乐理论家张晓生先生说:“转调是发展音乐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手法。它可以使乐思有机地从内部发展起来,而不是外在地从音乐陈述的乐逗分割处用调性的对置间断开来。可以把这种转调手法形象地比成花朵的成长发育的过程:蕴苞——成花——怒放,整个过程是不间断的进行。”[1]
  得益于频繁的近关系的转调、同名大小调的转换以及离调,作曲家通过丰富作品的调性色彩来实现一种焦虑的、痛苦的音乐感,同时歌曲的情绪对比与表达张力也得到了增强。
  谱例1是该作品的截取部分,短短的5个小节中,作品连续转了三个调。第1小节是a小调的Ⅴ级和弦,第2小节至第4小节转到C大调,第4小节的第4拍通过一个共同和弦:C大调的Ⅲ级、e小调的k46-Ⅴ7的进行,转到了e小调。
  2.2 钢琴伴奏的特征
  在舒伯特之前,钢琴伴奏仅仅是艺术歌曲的附属品。舒伯特凭借其天生的创作能力和高超的演奏技法大大提升了钢琴伴奏的音乐性和艺术高度。在这之后,钢琴伴奏开始作为一种能够独立演奏且具有欣赏价值的艺术表现形式呈现。一首艺术歌曲的音乐情景一般都是在演唱着和钢琴伴奏中的伴随或在冲突中产生的,然而两者的关系在舒伯特之前还未曾受到关注。在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中,钢琴伴奏呈现让人们开始关注演唱者与钢琴伴奏这两者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音乐发展问题。
  《冬之旅》是一部以流浪者在雪地穿行過程的经历为背景展开创作的声乐套曲。创作过程中节奏音型和演奏手法的运用较好地描述了流浪者穿行过程中突显出来的意境和情感变化。
  谱例2中,第一行最后1小节和第二行第1小节的伴奏音型和颤音演奏技法,表现了流浪者在遭遇风雪时的艰难与内心复杂、焦虑的情绪。在该作品中,伴奏音型的利用不仅对流浪者的情绪变化有了准确的描述,也能从侧面反映流浪汉所遇到的恶劣环境[2]。
  谱例2中,第二行中钢琴伴奏与声乐部分旋律重复的伴奏形式,在《冬之旅》整部声乐套曲中很少出现。这种伴奏形式颠覆了传统观念对声乐作品中“钢琴伴奏”的理解。它的缺点是在钢琴伴奏和歌曲演唱都集中在某些共同的旋律上时,音乐就会缺乏和声的支撑,使得呈现出的音乐效果较为单调。谱例中钢琴伴奏的织体虽然是“齐奏”,但人声的加入与钢琴伴奏结合形成半颗粒性的“混合音色”,产生重合效应并最大限度地将旋律本身的张力表现了出来。同时,钢琴伴奏与人声具有高度一致性时,音高的差异也会使钢琴旋律与声乐旋律之间形成一种平行发展的关系[3]。
  演唱过程中,钢琴伴奏与演唱旋律的呼应能够起到相互烘托的效果,如谱例3。当演唱者停止演唱时通过钢琴伴奏对整个歌曲进行再度创造。在歌曲演唱过程中,还可以通过钢琴的伴奏作用和演唱者的旋律形成一种对唱的关系,当歌声停止以后,钢琴伴奏的旋律进入到一种相对强烈的呼应关系中[4]。
  2.3 旋律线条的写作
  作曲家为了加强音乐的流动性,对曲中的低音旋律做了线条化处理。
  如谱例4中的钢琴伴奏部分,左手最低音和右手最高音的旋律走向分别形成了相对应的旋律线条。双手交错弹奏,左右手每弹一个回合(三拍)换一次和声,上下形成了两条相差一个八度且不稳定的旋律线条。   2.4 和弦外音的特殊使用
  著名音乐家桑桐先生曾对“和弦外音”作出以下定义:“在音型画的处理中,常有一些不属于和弦结构内的音出现,这些音称为‘和弦外音’”[5]。在有调性的音乐作品中,和弦与和弦外音都是构成音乐的基本素材,在音乐中都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和声外音的存在不仅能使和声前进的力量更加饱满,还能给音乐作品注入更丰富的音响色彩。
  谱例5中,第1小节是a小调的v级和弦上进行,第2小节转入了C大调,这里的和声进行为C大的Ⅰ级到Ⅶ级,两个和弦的低音都是c音,这里保持了Ⅰ级主和弦的根音作为主持续音,Ⅶ这个和弦中降a特性音的出现,支持了C和声大调的调性。
  谱例6中,3、4小节运用了模进、变化重复的旋律写作手法,和声的进行以三拍为单位。在第4节中和声功能为a小调的VII6和弦到I6和弦,这里声乐旋律的e2和c2为作级进下行的和弦外音(经过音),分别在先后两个和弦音之间作为过渡的自然音,构成级进连接和优美的旋律线条。经过音的运用不仅很好地连接了和弦音,更在音响上给人以协和与不协和的色彩效果,可见和弦外音与旋律是相互促进发展的。
  3 结语
  本文从曲式结构、调式调性、和声及钢琴伴奏等角度分析了弗朗茨·舒伯特的作品《风信旗》。作曲家舒伯特在创作艺术歌曲作品时,十分重视钢琴伴奏在作品中的独特性,强调了声乐与钢琴的相互作用,让钢琴伴奏作为一种能够独立演奏且具有欣赏价值的艺术表现。除此之外,作曲家还通过使用频繁转调和离调为作品加强调性色彩、情绪对比和表达张力。该作品充分展现了舒伯特的创作水平,声乐套曲《冬之旅》作为舒伯特在艺术歌曲上的巅峰作品之一,在西方音乐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也是浪漫派音乐发展初期的艺术体现。舒伯特一生创作了不计其数的艺术歌曲,无论是旋律写作、和声语言还是钢琴伴奏都有其独特之处,而《风信旗》只是我们进入他艺术歌曲海洋的一串密码,透过它我们可以感受到浩瀚的艺术歌曲里,有无数的瑰宝正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和欣赏。
  参考文献:
  [1] 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22.
  [2] 狄其安.怎样为歌曲写钢琴伴奏[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188-192.
  [3] 万芊芊.舒伯特声乐套曲《冬之旅》的钢琴伴奏特点之解析[J].艺术研究,2016(3):102-106.
  [4] 張蕾.舒伯特声乐套曲《冬之旅》钢琴伴奏音乐特征[J].艺术研究,2020(06):63-65.
  [5] 桑桐.和声学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69.
  作者简介:吴翠骄(1998—),女,湖南郴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音乐与舞蹈学。
其他文献
摘要:新媒体时代,媒介在新闻报道面临着媒介框架与受众框架的竞争。处于一个传统伦理社会,我国受众对社会公共事件的认知框架明显受到了道德基模的影响。从澎湃新闻对“汤兰兰事件”报道的框架竞争中可以看出,媒体在框架的高、中、低三个层面采取了一系列增强报道话题性的策略,以吸引受众注意。但这一策略忽略了信息和反馈的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媒介伦理失范,并由此引发了框架竞争和受众的对抗性解读。  关键词:框架理论;框
期刊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参与主体的逐渐多元、新媒体等宣传方式的出现,文化研究课程原有的教学模式也需要做出改变。混合式教学是教师和课程设计人员根据实际教学过程的特点,分阶段优化组合多种教学资源形成的教学模式,它能够适应文化研究课程改革的需求。本文以大连城市文化品牌的培育和传播为例,阐述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文化研究课程改革中的有效性。  关键词:文化研究;教学改革;大众文化;城市文化品牌  中图
期刊
摘要:一种以女性为叙事主体、以小镇为叙事地域的悬疑剧逐渐受到关注,其通过对案件真相的追踪与对女性角色身份的追寻,暴露出小镇的社会根源问题,构成对现实的镜像。本文以《东城梦魇》和《迷雾追踪》两部剧为例,阐述并分析两部悬疑剧在女性身份刻画与小镇地域性构建上的异同。  关键词:悬疑剧;女性身份;小镇地域性;《东城梦魇》;《迷雾追踪》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
期刊
摘要:根据2019年澳大利亚火灾状况,以重灾区堪培拉毗邻社区的自然保护区为例,设想基于对火烧迹地恢复的各项类比探究,为火灾后生态提供修复策略。根据火灾后的土壤、地形、植被、水体、栖息地的问题与潜在挑战因子描述类比,梳理出彼此间解决策略的关联性,由此可以提出具有整体性的解决方式,亦能够为整个澳大利亚提出概括性的修复策略。  关键词:堪培拉;火烧迹地;生态修复;策略  中图分类号:S718.5 文献标
期刊
摘要:著名战争纪实作品《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埃德加·斯诺,向西方世界呈现了“一个迄今尚不为我们所知的中国”。但作为一名外国记者,其在中国报道时也深刻感受到由于两国文化与价值观的差异所带来的困扰。本文以跨文化传播的价值观为视角,对斯诺作品中的新闻精神进行解读。  关键词:埃德加·斯诺;跨文化传播;新闻精神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3-00-0
期刊
摘要:我国对于乡村建设的探索从未中断,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广泛参与到“艺术+乡村建设”的热潮中。探索立足于地域文化旅游资源通过设计创新驱动乡村振兴的模式,事关国民经济效益及文化发展全局。本文以贵州省地方文化产业乡村文化旅游发展为例,揭示农村文化产业建设驱动乡村振兴的困境,为促进创新,提升国家文化产业发展与治理能力,提出从全局规划、资金融合、人才引入与培养、管理及品牌建立五个方面的优化路径。  关键词
期刊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发展、传承意识也逐渐淡漠,导致诸多少数民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消失的风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有助于对中华民俗文化的传承,更有利于维护华夏文明的丰富多样性。近年来,我国虽然已经开始高度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但是相关法律和制度仍然存在着很大的缺失。本文主要以我国部
期刊
摘要: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进入了迅速发展的阶段,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拥有独特文化资源的村寨极具优势,成为旅游发展的热点。在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当地政府、村民、游客三者形成了微妙的互动空间,并在互动中不断形塑空间形式,共同推动着旅游的发展。本文以有着独特瑶族文化的贵州省黔南州荔波县瑶山古寨为案例地,借助常人方法学的局部性、权宜性、索引性和反身性等概念分析该古寨的资源现状、社会空间、发展路径,以期
期刊
摘要:简约主义音乐是20世纪出现的一种音乐创作风格,菲利普·格拉斯是该风格的代表音乐家之一。本文从历史的角度探究简约主义音乐的定义与发展,并以简约主义代表音乐家菲利普·格拉斯的钢琴作品《变形》(1~5)为例,分析该作品的节奏节拍与创作技法,以此论述简约主义音乐的创作特征与音乐风格。  关键词:20世纪音乐;简约主义;菲利普·格拉斯;创作特征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期刊
摘要:弗朗茨·舒伯特是浪漫主义时期奥地利作曲家,创作有9部交响曲、大量的钢琴奏鸣曲和室内乐作品,并创导了浪漫主义抒情钢琴小品,其中在艺术歌曲领域贡献最大,创作有600余首优秀的艺术歌曲,因而也荣获“德奥艺术歌曲之王”之称号。《冬之旅》是舒伯特创作的声乐套曲的代表作,体现了其独特的创作手法与思路。本文以该声乐套曲中《风信旗》《凍泪》为例,进行调性、钢琴织体、和声特色三方面的分析,便于今后对舒伯特音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