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世界范围的科学与人文的冲突

来源 :科技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HLOK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来,转基因食品成了争论最激烈的公共话题之一。有趣的是,我们稍加观察就会发现,站在反对转基因第一线或嗓门最大的基本是文科人士,或者说文科人士大都反转——至少可以说,文科人士比理科人士更倾向于反对转基因。拿国际上反对转基因的大本营之一绿色和平组织为例,其官方网站显示他们的核心领导团队有七名成员,其中有五个人是“文科”背景,其他两人为数学及地质、法律背景。在传统媒体及互联网上活跃的中国反转人士也多出自经济、新闻、中文等纯文科。
  当然,把转基因、PX化工厂、水电或核电这样的公共话题完全按文理分阵营,是不太合适的,因为有不少文科人士也是非常理性、讲科学的,还有的文科人士会在逻辑和事实面前转变态度,最终倾向科学。但是,围绕这些公共话题的文理阵营的大致划分是存在的,其背后是一个更大更持久的冲突——世界范围的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冲突。
  科学与人文两种冲突的说法,是由文理双栖的英国学者查·帕·斯诺(C. P. Snow)在1959年首先提出来的。他说西方的知识生活被分裂成两种文化,一个是科学,一个是人文。他曾经参加过一些由受过良好的传统意义上的教育(也就是人文教育)的人士参加的聚会,在其中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这帮人经常嘲笑这个科学家没读过莎士比亚,那个科学家没读过狄更斯,真没文化,但当斯诺反问他们是否知道热力学第二定律之类的基本科学知识时,他们变得不屑一顾起来。他认为这种分裂不是好事情,会对将来许多世界问题的解决造成很大的障碍。
  不幸的是,他一语成谶。从1959年到现在有50多年了,在这段时间里,人文和科学的冲突并没有变小,而且确实影响了许多世界问题的解决。人文与科学的分裂和冲突变得如此明显与激烈,以至于在1994年,美国生物学家保罗·格罗斯和美国数学家诺曼·莱维特对人文人士诋毁科学终于忍无可忍,联手写了本名为《高级迷信——学术左派及其关于科学的争论》的书。此书在西方引起了科学界和人文界激烈而长久的唇枪舌战。在这本书里,两位作者很详实地揭露了西方“文傻”——也就是“学术左派”的真面目,道出了当时欧美科技界人士的心声。
  科学和人文之所以发生冲突,首先在于它们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就难以调和。科学世界观是一元的、唯物的。科学方法论简而言之就是逻辑加实证,其中逻辑保证理论的自洽,而实证保证理论和客观世界的一致性。人文人士则经常鼓吹多元,文化要多元,世界观要多元。文化多元固然没什么好挑剔的,但世界观的多元则是个灾难。在世界观上,人文是缺乏纠错机制的,而且觉得自己兼容并蓄,很高端大气。人文的方法论也是多种多样的,什么传统、权威、直觉、灵感、神启等都可以成为观点的来源。
  人文和科学发生冲突的另一原因,是话语权和公共决策权的争夺。在科学革命前,中国也好,欧洲也好,人文界在世界观和价值观方面具有绝对的权威。自然科学出现之后,这权威就被打破了。科学在世界观方面逐渐成为主流,同时也向价值观、道德观等传统人文领域的禁脔侵入。人文人士觉得自己受到了威胁,把这当成是对他们尊严的冒犯,所以冲突是必然的。
  当下中国的形势不容乐观,民众的科学素养普遍偏低,各种反理性势力和思潮不时浮现,反科学的西方学术左派思潮在中国人文学界也颇有影响。因为“民以食为天”,民众非常关注转基因,人文学界为了争取民意,在这场争议上倾注了血本。在这个问题上,如果支持转基因的科学声音能够占上风,这将会是一场具有象征性的胜利。当然,这场争议就如其背景——也即科学与人文的冲突,一样将是艰难而持久的,胜利会来之不易。
其他文献
美国当地时间2012年10月14日9时30分左右,奥地利男子菲利克斯·鲍姆加特纳从美国新墨西哥州东南部罗斯韦尔地区乘坐巨大氦气球悬挂的特制太空舱升空,进行一次到达太空边缘、接近四万米高空的极限跳伞。从此他创造了“最高海拔自由落体”“载人气球最高飞行纪录”“自由落体最长距离”“最快自由落体”四项世界纪录,这纵身一跃被世人称为“世界第一跳”。  时隔一年,菲利克斯将“世界第一跳”第一视角的视频公之于众
期刊
因输液过多、过快,引起急性肺水肿;激素使用过多,导致胃肠出血、高血糖、股骨头坏死、感染失控等;使用解热镇痛药不当,引起肠胃出血、高血压或心衰失控,有的造成终身残疾,甚至死亡。一些因为不合理用药导致的事故甚至是悲剧,常常四处上演。而精神类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则导致了更为复杂的社会问题。  不合理用药的危害具全球性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药物的广泛使用,不合理用药引起的药源性危害越来越明显,不
期刊
位于挪威中部的尤坎因为地处深山峡谷,每年冬季有五六个月陷入黑暗。为了晒太阳,当地人在100年前就架起了缆车,以便人们上到山顶去晒太阳。今年7月,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小镇议会决定投资500万挪威克朗(约合人民币511万元)在高出小镇450米的峡谷最高处,用直升机放置定日镜来反射阳光。这些定日镜都由电脑控制,自动调整镜面追踪太阳,寻找最合适的角度以确保小镇广场能晒到阳光。太阳能电池板装置还能确保该
期刊
工程学之美  科学家经常要问“是什么”“为什么”,并且科学家的“为什么”往往都能转化成“是什么”,他们关心那些人类尚未确切、完全、详细了解的知识,满足人类的好奇心;工程师则经常要问“如何做”,利用科学家发现的知识,制造对人类有用的物体或工具。如果从目的的先后顺序来说,可以说科学家为了学习而制造,而工程师为了制造而学习。其实在工程师转化制作的过程中并不乏美丽的瞬间,有时工程学展现出来的“美感”会震慑
期刊
虽然我们大多数人现在为止应该还没见过真正的无人驾驶汽车,但这个名词对我们来说不算很陌生。从去年美国内华达州成了美国首个批准无人驾驶汽车合法上路的州,到包括我国在内的多个国家都有了无人驾驶汽车上路的成功经验,更多人知道甚至有点着迷于这种有点类似于科幻电影的驾驶模式。  确实,司机在无人驾驶汽车里可以放心打电话,这个机器“代劳力”不会像真人一样愣神或打哈欠,这在我们想来已经是一种很美好的未来驾驶体验了
期刊
可移动的小型应急指挥平台  最后几十米甚至最后10公里,往往因为突发事件、道路不通、环境污染等诸多因素成为应急现场信息最难获取的一段距离。而这套设备可由单人携带,是名符其实的小型移动应急指挥平台。它的性能十分优异,2分钟内就能开启使用,连续6小时的续航时间,甚至在零下40℃的环境也能正常工作。  突发事件发生时,现场应急平台为第一时间抵达事发现场的指挥人员提供多种通信手段(3G和卫星),快速将事发
期刊
出门不带相机那能叫旅游吗?自从135相机被发明出来后,摄影已经和旅游结下了不解之缘。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旅游不带相机几乎成了不可能的事。那么,陶冶性情、增长见识的旅游为什么和拍照纠结在一起?  越是知名的景点越不好拍  摄影理论家苏珊·桑塔格在她的著名著作《论摄影》中说:“照片可提供无可辩驳的证据,证明人们有去旅行,计划有实施,也玩得开心。照片记录了在家人、朋友、邻居的视野以外的消费顺序。”  照
期刊
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达·芬奇曾经说过:“艺术借助科技的翅膀才能高飞。”文化与科技从来就不是势不两立的死对头,而应是一对如影随形的孪生兄弟,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会给文化的表现形式、传播方式和发展模式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在文博会这一国家级文化创意产业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盛会中,我们体验到的不仅是被“科技”扮靓的展区,更是科技与文化的交融对于整个文化产业的深远影响。  为文化插上“技术”的翅膀  每
期刊
有一个故事——拯救加州秃鹰,是我阅读古道尔的新书《希望——拯救濒危动植物的故事》时得知的。  加州秃鹰是北美体型最大的鸟类。这本书的《序言》说,古道尔有时作报告,手持一根“巨长”的羽毛——加州秃鹰的初级飞羽,令听众非常惊讶。加州秃鹰有巨大的体型:站起来1米高,翼展3米宽,体重10千克!加州秃鹰有使不完的力气,为了找食,一天能飞225千米,如果需要,能飞上5000米高空。  直到几百年前,在北美大陆
期刊
提起小广告,可能最烦人的事儿就是那些五花八门的垃圾短信了。每次收到这些短信,记者都觉得自己像个富有的大忙人,一会儿提醒我买房,一会儿提醒我买车,买证、整容、开发票,贷款、保险全不差。但是大部分人只能忍受着骚扰,不胜其烦,要是遇到了诈骗的短信,恐怕带来的烦恼更大。  《央视》揭曝三大运营商  10月21日,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节目特地谈了谈关于这恼人的垃圾短信问题,其中,将矛头指向了“移动、联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