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MD——令人忧郁的失败

来源 :兵器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ik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2004年的12月15日,对一些雄心勃勃的美国人而言,显然不是个好日子。尽管精心准备了近两年时间,尽管为确保成功而数度在最后关头推迟,美国导弹防御系统最新的一次拦截试验依然以失败而告终。
  标靶弹的起飞倒很成功,但仅此而已。当拦截导弹在发射台上轰然“熄火”时,从发射现场到遥远的阿拉斯加,从汪洋中的测控舰船到五角大楼,人人黯然神伤。
  国内外对美国导弹防御系统发展与否的问题议论纷纷,究竟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美国发展导弹防御系统的本质又是什么呢?我们认为,这恐怕是一次——
  
  大失败
  
  这是美国导弹防御计划的第9次拦截试验(题图),第4次失败。
  


  或许,美国已经“习惯”了类似的失败。就超大型军事试验的精心准备和周密组织程度而言,美国导弹防御系统的拦截试验活动,“4:9”的比例,显然算是“大失败”。
  刚开始的时候似乎并非如此。
  1999年10月的第一次拦截试验“开局”甚好。从太平洋中部马绍尔群岛发射的拦截导弹,在发射10分钟后,一举击毁了一枚作为目标靶弹的洲际弹道导弹。后者是提前21分钟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范登堡空军基地发射升空的,距拦截弹阵地近7000千米之遥。
  之后,这开始成为美国第一阶段导弹防御系统拦截试验的一种“标准模式”。标靶弹选用改进型的“民兵”系列洲际导弹,通常从范登堡空军基地起飞,模拟入侵。地基拦截弹(GBl)是一种动能杀伤性武器,技术含量极高,由一个通常被称之为外大气层拦截器(EKV)的动能杀伤弹头、两级固体助推火箭组成。EKV依靠高速飞行下的巨大动能,将以直接碰撞的方式拦截并摧毁来袭导弹。而助推火箭的设计能力则必须满足从美国一个中部地区的拦截基地起飞后,可覆盖其50个州的要求,并且拦截弹速度必须超过7千米/秒。
  拦截试验的“标准过程”大致是,标靶洲际导弹大约提前20分钟发射,之后,拦截弹按照预定计划升空,大约10分钟后,标靶弹“应该”被拦截。
  当众人还沉浸在“首发截中”的喜悦中时,“不应该”的事情发生了。第1次试验后大约百日,即2000年的1月18日,再次实施的飞行拦截失败。问题出在拦截弹上,其中的一个部件出现故障,最终两弹甚至都无缘遥遥相望,众所瞩目的“太空焰火”毫无踪影。
  大约半年后,即2000年7月8日,美国人经历了第3次失败。问题依然出在拦截弹方面,不过这次是一个软故障。由于飞行控制指令故障,拦截弹未能完成弹头与弹体的分离,“民兵”标靶弹再次空飞一场。这次失败直接导致了当时的克林顿总统宣布推迟部署计划的决定。
  


  屡遭沉重打击之后,从决策规划到技术保障的所有人员开始变得更加小心翼翼起来。第4次拦截试验为此整整准备了一年。经反复测试和近于苛刻的准备,第4次飞行拦截试验于2001年7月14日进行。结果令该计划的热心者长舒了一口气。
  紧接着,当年12月3日实施了第5次拦截试验,也同样取得了成功。该次试验的一个显著不同在于,标靶洲际导弹上面安装了一个模拟核弹头,并首次携带了一个气球诱饵。
  2002年3月15日的第6次拦截试验也取得了成功。这是到当时为止,技术要求最复杂的一次。试验者一口气增加使用到3个气球诱饵。试验结果除继续验证EKV的定位、跟踪和拦截能力外,还成功实现了目标感知发现、数据与指令传输等指挥、控制与通信系统的一体化运行。
  2002年10月14日,美国进行了第7次导弹防御系统飞行拦截试验并取得成功。与以往不同,海军“宙斯盾”驱逐舰第一次加入进来,主要担负数据采集任务。
  连续的成功令美国加快了试验步伐,但随即便遭到当头棒喝。不到两个月,即2002年的12月11日,第8次拦截试验完全失败。这次试验在实施前就已成为全球有关人士关注的焦点。因为与前面不同,它是首次在夜间进行的导弹拦截试验。试验失败的外在表现形式是拦截弹的助推装置出现故障,但其中原因一度众说纷纭,争论的核心集中在“黑暗是否影响拦截的准确性”上。美国官方并未公布最终的调查结论,但打击似乎十分沉重。与前面紧锣密鼓的试验节奏不同,直至两年后,第9次拦截试验才“姗姗来迟”,并且也失败了。
  不过客观而论,第9次拦截试验与前8次已经出现了本质上的改变,即已不再是单纯的飞行拦截全系统测试,而是一次带有实战仿真背景的拦截试验。这次,标靶弹不再从“老地方”起飞,而改在美国的军事战略理论中,被视为可能的主要战略性袭击方向的阿拉斯加。
  失败、再失败,而且一次比一次失败得更惨。我们更关注失败之后的那些声音。
  自一开始,导弹防御系统就是议论的焦点,特别是其中一些观点,反复述说,有时还“不约而同”,甚至历经多年而不衰,几已成绕梁之音。归结起来不外以下几类。
  不需。基于种种理由,美国“并不真正需要导弹防御系统”、“导弹防御显得多余”……
  不真。导弹防御系统试验太“假”。固定的程序、敌我相互透明、为试验成功人为设置一些实战情况下根本不可能获得的条件。正如一位五角大楼官员早就承认的那样,为确保拦截试验成功,整个试验过程都将是在掌握了有关数据的情况下进行的,几乎不存在任何未知因素,拦截方甚至“可以听到假想敌导弹发射前的倒计时”……
  


  不行。导弹防御系统投资巨大,能耐却十分令人怀疑,根本无法实现真正防御,攻击方稍作技术改进就难以招架……
  不能。发展导弹防御系统根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技术上太不可靠,其中类似目标快速捕获与跟踪、高速计算、虚假目标识别与对抗等关口太多、太难……
  这些声音颇易进入人心,因为常常很权威、很专业,而且绝非一面之词,遍及美国国内外的政治、军事、外交、科技等各个领域。除美国的一些重要盟友都纷纷表示,“作为盟国和朋友,我们必须向美国说出自己的看法:破坏《反导条约》可能损害核不扩散努力,重新触发军备竞赛”、“裁军比扩军重要”、“那将是件很坏的事情”、“导弹防御设想的疑点很多”等等之外,就连美国国内也有大批科学家、资深的专业技术人员、国会议员、前任政府高官、民间组织等,纷纷以评论、演讲以及专题研究报告等多种形式表示反对和怀疑。其中一些比较典型的例子包括,麻省理工学院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西奥德罗尔.波斯托尔就断言,“导弹防御永远行不通”;2003年7月,在美国学术界拥有权威地位的美国物理学会一个12人小组经过系统分析和研究,发表了一份长达400多页、份量十足的专题研究报告,其结论是,“系统对于高速固体燃料导弹基本无效”;部分参众议员在国会大厦前举行记者招待会,猛烈抨击导弹防御计划;而就在前不久,参议院的一个委员会主席还曾就拦截试验尚在进行之中就匆匆展开部署这一最新动向,直言不讳地评论到,“这违背了起码的常识”。   国际舆论反对,国内也不支持,这就是通常人们在谈及美国导弹防御系统时,很容易形成的印象。特别地,这种声音在拦截试验每每出现失败时常常是一面倒,而且“音量”很大,也显得很有说服力。
  冷静一下。照理说,导弹防御系统技术上的“艰巨性”与功效上的“虚弱性”、面向未来实战需要的高标准要求与当前试验所含的“大量水分”等等,当事者应该比谁都清楚。但“失败”却仍在继续,甚至在深入、在扩大。
  


  再冷静一下。仔细分析历来的拦截试验,我们已经可以清晰地看到导弹防御系统在不断失败中不断取得进展的痕迹:从最初纯飞行拦截功能性的测试,到携带模拟弹头的飞行拦截模拟性测试,再到不同自然条件的综合性功能测试,直至最新的实战仿真性试验。正如2002年担任美国导弹防御局局长的卡迪什中将在接受采访时所言:“人们始终说,要先学会走,才能跑。我们的拦截飞行试验也是这样,每次都要比前一次复杂一些。”因此,确实有必要深入地思考一下,在发展导弹防御系统问题上,美国“固执”得如此异乎寻常,完全是“两耳不闻窗外音”、誓要进行到底的架式,真的那么有理由吗?
  
  大决心
  
  太有理由了。世人不要对美国发展导弹防御系统的决心存有任何怀疑,也毋庸对美国发展导弹防御系统的理由提出任何质疑,更应放弃由于不断的试验失败而被迫取消的任何念头。
  可能最终实现的并非是像现在这样写在纸面上的那套规划中的系统,但总体方向不会改变。
  决心很大,决心已定。人们常常从军事战略、军事技术的角度来研究和讨论导弹防御系统,其实,决心远非仅源于此。
  大布局 导弹防御系统首先是一个国家战略层次而非仅仅是军事战略层次的政治性决定。
  发展涵盖面广、多层次、多体系的导弹防御系统,构筑所谓“梦幻式盾牌”,首先是基于美国国内政治的需要。一方面以“实物依据”的方式,为9.11之后总显得有些那么忐忑不安,心中窃窃担心祸从天降的美国社会,提供一种“绝对安全”的前景,即使这种前景目前依然是虚幻的。另一方面,拥有深厚美国社会资源的大型军工利益联合体、金融财团、高科技集团等,以及影响甚至主导美国政治主流的大批精英性政治人物,基于各自的立场和观点,对导弹防御系统都青睐有加,而这些势力、阶层从来都是任何一个美国当政集团所不能漠视的。
  更重要的是出自国际政治的需要。在这方面通常的说法是,发展导弹防御系统是基于确保美国“绝对安全”、巩固美国“全球领导地位”、夺取未来战略制高点的需要。此言不虚。再深入地看,实际上在冷战结束,世界新战略格局的形成过程中,美国试图以导弹防御系统完成一个全局性的政治战略布局,最终构建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新秩序,确保其在主导全球事务时,获得灵活性和行动自由的长远战略目标。
  


  该布局总体有三个方向:试图以压倒性的战略优势震慑、恐吓美国心中的敌对国家,有步骤地予以压垮直至颠覆;通过攻防兼备的战略性军事能力遏制其眼中的潜在对手,以美国主导的、“跳跃式”的高级新军备竞赛来制约、延缓、迟滞,直至扭转这些国家的发展趋势;还有隐含的第三个方向,即锋芒暗指其盟国。通过保持甚至扩大全面优势,以“带有安全概念的强烈诱惑”,继续牵制,直至控制新老盟国,不断强化其战略依赖感,巩固和发展其霸主地位。对此,法国战略研究基金会负责人说得很清楚,“导弹防御系统可以使美国超过所有人,包括自己的盟友,除非友国甘愿追随美国。”
  此外,也不排除另外一方面深层次的政治图谋。20世纪80年代美国提出的“星球大战”计划,庞大无比,虚虚实实,尽管最后悄然而终,但后来却被许多评论视为大战略手段上的“经典”,达到了虚晃一枪(实际上也确实投入了几十亿美元),通过挑起与苏联集团间大规模、看似无休止的军备竞赛,达到使对方的经济总体状况日趋恶化,最终崩溃的真正目的。
  时移事易。现在美国“大手笔”地发展导弹防御系统未必没有类似的考虑,但问题的关键是,即使是“二次设伏”,也不简单重复。如果说上次是“隐假示真”的话,这次就是“以真为真”,就是要诱使直至逼迫眼中的潜在战略对手,在这种高强度的、而且起跑点并非在一个层级上的竞赛面前,不得不从眼下专注于自身发展上分散精力,拿出大量宝贵的发展资源来被动应对。
  推动机 导弹防御系统更是全面、深入地启发美国赖以作为强大基础的先进技术体系新的发展需求,进而持续推动其继续领先世界的一个很好的项目、一个带动性很强、也很全面的主题。
  众所周知,美国领先世界的技术优势是全面的,渗透到各个层次。但随着世界各国的奋起直追,如何继续保持甚至扩大这种优势?特别是早已有研究表明,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美国在高技术领域的发展总体陷于停滞状态。这是从美国政府决策高层,直到科技规划高层、产业发展高层以及军方高层等,一大批决策性权力人士心中的巨大隐忧。
  局部性推动、局部性扶持相对较易,但那对于美国这样一个庞然大国而言,显然远远不够。某种意义上,导弹防御系统正是这样一个国家性的,可以全面、深刻地从总体上启发科研需求、引导技术需求的“好项目”。
  导弹防御系统的关键技术开发几乎覆盖了所有高技术领域。无论是高速计算技术、微电子技术、航天航空工程技术、远程跟踪测量技术、网络技术、天地一体化信息技术、传感技术、模式识别技术、通信技术、激光技术,特别是高效高能量激光系统技术、新材料、新制造技术等等,以及在这些科技应用领域背后提供强大支持的基础科学研究,导弹防御系统的推动力都是直接的,更是惊人的。
  美国就曾经通过“星球大战”项目的实施,迅速在非核弹头拦截试验、激光拦截巡航导弹试验、激光雷达分辨假目标试验和卫星的空间实验等方面,取得了大大领先于苏联的技术突破。特别是全球定位系统GPS,至今所产生的巨大、多方位的影响,恐怕它当年无人能充分设想到。
  此外,通过多年发展,美国已形成了较为顺畅的军事科研成果转化为民用开发的机制。从历史上看,每一次美国军备的大幅扩张和军事能力质的提升,也都确实为美国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大量新技术的诞生、大量产业跟随性的迅猛发展、大量新的就业机会等等。
  


  为实现“美国必须始终比其它任何国家发展得更先进、更快”(小布什语)的总体战略目标,导弹防御系统在技术直至经济上具有如此巨大的战略性杠杆、牵引、刺激和拉动作用。试问,美国有什么理由不搞导弹防御系统?
  绝对的军事优势 导弹防御系统当然也是军事战略层次一个重要的决定。美国领导人的主张十分明确:“美国必须拥有不容挑战的军事实力。”通过追求绝对的、全面的军事优势,长期维持“一超独霸”地位,正是其新世纪军事战略方针的核心。
  新世纪的头15到20年被美国视为一个重要的、有利的“战略间歇期”。按照美国的总体研判,“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构成对美国的重大威胁,但2015年后,俄罗斯、中国或其它某些 地区可能会对美国构成全球性挑战或威胁”。美国认为,能否在未来较长时期内继续保持全面的军事优势,取决于在上述时期内战略性军事发展的作为。
  这里想特别强调的是,美国正十分投入但也非常“无声”地着眼于两个最为关键的方向:决定性的进攻能力和全面的太空军事能力。
  


  当世界上许多国家正在广泛关注二代战机的升级换代、三代战机的研制和普及,正在认真研究美国在最近的几次局部战争中如此广泛和越来越高效地使用无人侦察机时,正在全面分析“战斧”与“爱国者”武器系统的战场表现时,美国的极高速远程轰炸机、无人驾驶战斗机、新概念武器系统等等,已不那么引入注目地、稍纵即逝地露出了冰山小小的一角。而这,正被美国视为未来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关键。
  关于导弹防御系统的大量讨论、争论,某种程度上,或许会分散人们对美国致力于发展未来决定性打击能力宏大规划的注意。
  而在另一方面,发展导弹防御系统直接引导着抢占太空制高点的步伐。当前不久赫然爆出美国即将研制完成第三代,即具有隐身能力的军用卫星系统时,世人讶异不已。
  美国的军事战略目标指向很清晰,就是以全速发展导弹防御系统为契机,把陆军、空军、海军和太空力量打造为一体化的、新型信息化军队。其中的重中之重,便是空间军事力量的全面实战化。
  美国认为,“太空同陆地、海洋和空中一样,是进行军事活动的领域,进入和利用太空对美军完成任务至关重要。”在其看来,在拥有全面夺占海上、陆地、空中以及水下控制权之后,肖未到手的“太空控制权”将更显突出,也更具吸弓,力。美军的一名高官说得很清楚:“未来战争的成败将取决于各方所具有的空间实力。”
  “高边疆”曾经是上个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抛出“星球大战”计划时提出的一个军事战略理论,其核心就是争霸太空。当时的美国,大张旗鼓地说,但没有系统地做。而现在的美国,没有这么说,只是专心地做。
  2000年,美空军即在总部成立了“太空作战指挥部”。按照美军《联合设想2020》,未来的美军要“有能力进入所有的领域——太空、海洋、大陆、天空及信息领域——自由地层开行动”。根据专家的预测,到2015年前后,美空间军事力量届时不仅能够提供全方位的作战保障(通信、导航定位、侦察等),实施空间防御性作战(诸如隐身卫星、微小型卫星、高机动变轨能力卫星等),而且关键要能直接实施空间进攻作战,实现空间军事能力质的飞跃。普遍认为,那将是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天军。
  


  
  大忧郁
  
  每当看到导弹防御系统飞行拦截试验的消息,无论成功还是失败,笔者心中难免淡淡的忧郁。
  仔细想想,似乎更忧郁于失败的试验。因为有时,百般确保、设置种种理想条件后取得的成功,包含有纯粹试验外的种种政治需要,比如恰好到相关重要政策宣示或需得到认可的紧要关头;比如需要为阶段性大笔财政计划或拨款施加“说服力”;还比如需要舒缓当时外界特别大、特别多的压力和质疑等等。所以某种程度上可能还可以看作为一次成功的“作秀”,与前次成功试验几乎相同的“模仿秀”。但失败的试验不同。那清楚地表明,发展者正在努力试图解决新的技术难题,一次失败后,或已迈过几许难关。此外,那也清晰地显示,当事者根本就罔顾任何外部声音,一次失败,正凸现出更多的决心。
  更大的忧郁来自飞行拦截试验失败后总要看到的一些评说。
  第一,趋势。美国发展导弹防御系统已经不可逆转,即使发展道路会异常的艰难、异常的曲折、异常的“不合常识”。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些甚至以非常专业的语气,从种种角度来分析、介绍其“不可信”、“不可行”、“太荒谬”、“太不该”的文章或评论,不管来自何方,即使源自美国自己的专业组织、科学家、知名人物等等,大可姑妄看之,甚至不屑一顾。确实,说的都是道理,或许也很有道理,但我们的眼光早该越过其中的这些论说了。
  第二,严重。美国不遗余力发展并超越常规节奏地实战部署导弹防御系统,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如果说,计划启动之初,类似“(系统将)严重危害世界和平”这样的宏篇大论可能还有些令人不着边际的话,现在人们的感受应该越来越真切了。剑指何方?似从未明确。实际上,根本不必去费心思量,也根本无需去研判猜测。无所指,无所不指。更严重的不仅仅是导弹防御系统本身。一叶可以障目。不远的将来,一支全面信息化的新型美国军队究竟会如何作战?究竟有多大的作战能力?相信,许多答案已经可以从导弹防御系统的试验、部署和发展,从导弹防御系统的派生性、延伸性和扩展性中得以管窥一二。
  第三,对策。对策是多年来包括那些美国盟国在内的众多国家,在面对导弹防御系统时最为关注的问题。对策取向相差甚大,有积极参与者,也有犹豫观望者;有漠然视之者,更有积极应对者。
  


  擅长“大树底下”悄然持续增强军事实力的日本自不必说,早在2003年,其导弹防御系统即已进入了实战部署。此外,澳大利亚也于2004年7月正式决定加入该计划,而加拿大则就是否加入导弹防御系统开始了与美国的谈判。
  在其它为数更多的国家当中,俄罗斯在思索良策方面的努力显得最为突出。除了被人们广泛评说的俄罗斯破解导弹防御系统之“N大克星”,如2001年正式成立的航天兵、SS-27(“白杨”M)、重新投入生产的SS-N-23潜射洲际弹道导弹、具有分导多弹头的SS-18和SS-19洲际弹道导弹、新型导弹核潜艇、装备核巡航导弹的图-95MC战略轰炸机、研发中的高超声速巡航导弹、定向能武器、A-135核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最新一代S-400防空导弹等等之外,在今年3月,俄罗斯国际文传电讯社援引俄国防部高级官员的话说,俄罗斯已成功研制出“革命性”的战略武器,能够轻而易举地突破美国精心打造的导弹防御系统。普京总统早前也暗示,俄有能力很快制造出新型战略武器,任何导弹防御体系在其面前都将失去作用。
  看来,俄罗斯已然信心十足。
  我们呢?需要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姑且三言以蔽之:清醒认识,宏观把握;忧郁以待,冷静以对;超前规划,统筹行事。
其他文献
[摘要]战“疫”背景下加强高等学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新冠肺炎突发疫情给国家、社会和个人带来了重大影响,在疫情防控背景下,高等学校大学生政治认同感显著增强,慎思明辨能力有所提高,责任使命意识明显提升。本文旨在进一步探究高等学校大学生责任与使命的不足之处,进而找到解决对策,应用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育教学。通过弘扬爱国主义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增强制度规范意识、积极参与
期刊
巡航导弹采用大展统比弹翼和空气助燃发动机,射程起码在100 千米以上,所以载机基本上不必顾忌敌方防空火力,而且巡航导弹临近目标通常是贴近地面飞行(距地面十米),具有极强的突防能力,因此打击重要战略目标的成功率远高于一般的导弹。目前,美国、欧洲和俄罗斯正在发展新一代空对地巡航导弹,包括常规巡航导弹、核巡航导弹。    AGM-84E“斯姆”美国海军目前装备的AGM-84E“斯拉姆”(SLAM,“防区
期刊
城市是战争的舞台,人口密集的城市地区已经成为战争的主要战场。战争史表明,城市巷战最能体现中国兵家在冷兵器时代说过的一句名言:杀敌三千,自损八百。因此城市作战素有“绞肉机”的恶名。它具有自身的特点:环境复杂、突然性强,往往由一系列小型分散的战斗构成,作战单位通常是排甚至是班,因此也有人称“巷战是下士(班长)决定的战斗”,对基层指挥员的要求较高。而且连续的近距离作战和不时的冷枪使士兵神经高度紧张,高伤
期刊
[摘要]《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是新時代指导和推动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不断提升的重要指南,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十分重大。本文主要论述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时代意义,分析了这一著作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就如何学习贯彻落实好这一著作所体现的思想、方法和精神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创新理论;治国理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图分类号]D261.42 [文献
期刊
反辐射导弹亦称反雷达导弹,能利用敌方雷达的电磁辐射进行导引,进而摧毁敌方雷达及其载体,破坏甚至瘫痪敌方防空系统。在现代高科技战争中,使用反辐射导弹压制敌方防空,从而夺取战争主动权,已经成为常规的作战程式。目前,发达国家正在研制新一代反辐射导弹,而且采用冲压式喷气发动机和多模导引头已然成为潮流。  美国 西方国家反辐射导弹的佼佼者当属雷锡恩公司80年代推出的AGM-88“哈姆”(HARM,意即“高
期刊
[编者按]三国时,曹操观梅子青青,邀刘备煮酒畅饮,议天下英雄。今日军事世界,“未来士兵计划”是地面作战理论最为显著的表征与秀场,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正各自为营积极发展“未来士兵计划”,大有群雄逐鹿之势,其目标都是使下车的单个士兵形成或融入一个网络化作战环境,借助信息优势,进行定位、识别、追踪和打击敌人,提高作战部队的机动性、灵活性,保证随时进入战备状态。虽然这些计划目标相同,但在技术上却各有千秋。
期刊
记者:苏—2 7的维护和保障能力直接决定着其出动力和战斗力,在特定情况下也就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前途。今天请来三位从事战斗机维护的专家,一起谈谈苏—2 7维修保障的问题。请先介绍一下苏—2 7维护的各个方面。  荆继洪:从地勤人员一线维护的角度看,苏-27的日常维护大致可分为飞行前检查、再次出动准备和飞行后检查等数个阶段。其中再次出动准备的内容可以简化为“充、填、加、挂”四个字。“充”就是充氧气、普通
期刊
法国海军舰炮装备系列与发展,与其它北约国家海军有所不同。其舰炮口径系列简单,且以公制(毫米)作为舰炮口径标准,而不是英制(英寸)发展体制。其现役主战舰艇的主炮是100毫米舰炮,在北约国家海军中通用性差,副炮多为吉亚特20F2型或厄利孔20毫米舰炮,只有一些辅助舰船上装有30毫米舰炮或早期的博福斯40毫米舰炮。法国军火商也曾开发过“萨摩斯”与“撒旦”近程防御系统(CI—WS),但都因法国海军没有采用
期刊
在2004年珠海航展上,中国洪都飞机公司展出的L-15(练-15)新型高机动性超音速高级教练机模型引起了广泛关注,特别是它的机翼形状——在机翼靠近机身前缘处有一片圆弧形翼面,它是干什么用的呢?  这片翼面西方国家称为前缘延伸条(LEX),我国称之为“机翼边条”或“前缘边条”。它是60年代中期.美国诺斯罗普公司对F-5战斗机进行改进以提高其机动性时发明的。20世纪50年代末该公司研制的T-38“禽爪
期刊
[摘要]通说认为信访行为不属于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但是中国行政审判案例第123号指出,若行政机关以信访答复意见的形式实施行政管理行为,且这种行为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产生实际影响,则该行为属于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在裁判规则上,123号案例提出了主体、内容、结果、法律依据和相对人的申请事项五项要件,作为信访处理行为可诉性的审查要件。对这一解释论作体系整合后,内容和结果两项要件,成为判断可诉信访行为的两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