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斟酌的一道高考试题

来源 :历史教学·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yf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上海卷,第31题,提问与材料,关联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0)13—0048—03
  
  2010年上海高考历史试卷第31题,让人眼前一亮!其一是聚焦世博、折射历史;其二有海派特色、时代特征。原题及参考答案如下:
  31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召开,中国人百年梦圆。为体现上海城市变迁的历史,学校组织了图片展,请你按示例完成以下展板。(13分)
  参考答案:说明——答案按层次由高到低、依次递减原则进行排列和赋分。“答案1”为最高层次的答案,“其他答案”为不符合题意的答案。圆点符号后的内容为参照性示例。
  展板一图片素材(2分)答案1:时间、主题与题意相符合的答案。(2分)煤气灯的图片;电车图片。柏油路图片;石库门图片。其他答案。(0分)选材说明(4分)答案1:符合示例表述,从城市建设角度回答。(4分)建立城市公共照明系统;建立城市交通系统。建立城市道路心态;改善城市居住条件。答案2;与示例表述不同,单基本符合题意的说明。(2分)夜生活成为可能;方便了人们出行。方便了人们出行;出行了具有海派特色弄堂文化。其他答案:同义反复或未作原因说明街灯经历了从煤气灯到电灯的转变。原因分析(3分)答案1:从制度建设层面进行归纳,举出相关史实。(3分)另一方面,城市管理制度建立,如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另一方面,借鉴租界管理模式,如“总工程局”的成立。答案2:进行了归纳但无史实的例证。(2分)城市管理制度的建立。答案3:仅举出有关史实。(1分)工部局的出现。其他答案:回答与问题无关或仅笼统回答。(0分)
  展板二(2分)答案1:从政治、经济层面归纳并举出相关史实。(2分)改革开放,浦东开发。中国经济发展,上海抓住机遇。答案2:仅列出相关史实或仅作归纳。(1分)浦东开发开放。其他答案,回答与问题无关或仅笼统回答。(O分)城市进一步发展。
  展板三(2分)答案1:从历史回顾中引发思考。(2分)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克服工业化带来的弊端,保护生态环境。要克服城市化进程中因人口涌入带来的社会问题,创建和谐社会环境。答案2:缺乏历史感思考。(1分)倡导低碳经济、低碳生活。其他答案。(0分)
  把一个好的创意设计为一道完美的题目,需要不断推敲和斟酌。而这样一个好的创意,却没能成为一道经典的范例,其中存在着一些不必要的瑕疵。的确令人扼腕惋惜!
  “展板一”存在的问题:题目涉及上海新版历史教材第7册之“近代上海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中“城市建设的推进”的内容。对此,考试手册只要求考生知道其中“近代都市取代老城厢的诸种表现”;水平层次锁定为A级。而相关内容在教材中的表述是:
  到20世纪初,与建立起基本的公共道路系统。同时,上海的道路经历了从土路、碎石路到柏油路的变迁。与此相适应,上海的交通工具也经历了从轿子到马车、人力车再到电车的变化。道路交通建设的演进使上海城市格局和整体风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标志着一座完全不同于老城厢的近代都市已经崛起。
  ……1865年后,上海率先在主要街道两旁安装了煤气炉路灯。1882年上海电光公司创办后,电灯又逐步取代了煤气路灯成为上海城市照明的主力。
  ……19世纪60年代中期,上海即开始筹建城市供水网络。随着杨树浦水厂、董家渡水厂和闸北水电公司的相继创办,上海城市供水网初具规模。
  但是“展板一”却要求“按示例完成”所谓“原因分析”。显然,忽视了“考试手册”的限定性规定——“诸种表现”和限定性“水平层次”要求——A级。
  “展板二”存在的问题:题目给出了“21世纪初上海城市建设新面貌”的一个侧面——交通,然后要求考生完成“原因分析”。从命题技巧和递进逻辑而言,意在承接“展板一”,体现不同时段的城市变迁。设计意图可谓精妙!但是,“考试手册”关于“上海历史的变迁”中1949年以后的内容是完全未列入考试范围的。更遗憾的是,如此精妙的创意,却提出了令人不解的提问和令人困惑的答案。
  “展板二”的“原因分析”到底是基于特定情境,微观分析“轨道交通和高架铁路”和“城市立体交通网络系统建立”的原因?还是由此及彼,中观分析“上海城市建设新面貌”的原因?显然,指向性不清晰。不清晰的指向,难免导致考生答案的多样性。而考生的多样性答案,却又被“最高层次”准则及其“参照性示例”加以否定。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况且,“最高层次”的准则及其“参照性示例”本身就充满着难以自解,更难服人的瑕疵。这样的提问和答案到底有几许学科特质?几许历史味道?几许测量信度?
  “展板三”存在的问题:题目要求考生就“城市化进程中的思考”,完成“展板三”的设计和写作。从三个展板的关系看,显然,带有时光渐进、丝丝入扣、步步推进的层次沿革之感,而且带有从具体到抽象,从史实到史识,从变迁到启示的思维深化之意。这些都值得肯定。问题是前后跨度太大,彼此关联太散。到底是基于人类城市化的一般和共性“思考”?还是基于上海城市化中“交通、供电、供水”的特定“思考”?
  假如是前者,则提问与特定材料缺乏关联;假如是后者,则更值得推敲。从“论从史出”和“因果关联”的思考规范看。从“材料”出发,才能获得应然、相关、合理的“思考”。(如:宽容胸襟一移民涌入一城市发展;踞江瞰海一有容乃大一城市特质;拓展空间一以民为本等等)。但它却与“参考答案”格格不入。
  另外,“答案1”和“答案2”的“示例”在有无“历史感”方面到底有什么差异?有无“历史感”的判断的标准到底是什么?似乎也很不分明。
  “参考答案”存在的问题:参考答案应该具有科学性、权威性和指导性。参考答案与题目、材料、问题之间应该具有相关性、合理性和严谨性。参考答案的编制要充分意识到考生知识结构的基础性、可能性和层次性。参考答案的落实还要充分考虑到评卷赋值过程中的复杂性、操作性和灵活性。然而,本题的参考答案让人感到十分牵强。
  “展板一”的“原因分析”(参看前面所列原文)似有“因果颠倒”之嫌。上海的“总工程局”是在1905年11月成立的;清政府正式颁布《城镇地方自治章程》则是1909年。而上海早在1865年后就率先在主要街道两旁安装了煤气路灯;1882年上海电光公司创办后,电灯逐步取代煤气路灯成为城市照明的主力;19世纪60年代中期,上海即开始筹建城市供水网络。随着杨树浦水厂、闸北水电公司等相继创办,上海城市供水网初具规模。再有,北京并没有像上海一样成立“自治公所”;也不存在上海这样的特定“租界”与“华界”(只是在《辛丑条约》后有一个东交民巷使馆区),也就谈不上借鉴“租界管理模式”,如“总工程局”了。然而,诸如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不也出现了与上海一样的现象吗?显然,两则示例都值得深思。
  “展板二”的“原因分析”(参看前面所列原文)似有“抽象笼统”之感。如前所述,提问本身不仅内容“超纲”,而且提问指向模糊。而参考答案不仅给人以空泛抽象的感觉,而且与材料中的“交通”、“供水”、“供电”等情境风马牛不相及也。如果有同学从人口拥挤,建筑稠密,地面局促,因而发展立体交通角度;或从科学技术发展、交通工具改进、借鉴国外城市发展经验角度……加以分析,按照参考答案,只能被判决为“回答与问题无关”了。
  “展板三”的“进程反思”(参看前面所列原文)似有“另起炉灶”之相。对此,在前文中已经作了比较多的论述。最要害的是提问与材料无关,答案与材料无关。况且,上海作为极具特色的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有许多特殊的思考,大家只要读一读熊月之先生《上海——一座现代化都市的编年史》等一些常见的论著或论文就清楚了(此不赘述)。当然,我决不否认在城市化进程中人类面临着诸多共同的问题。
  这道题目的创意无可厚非,值得借鉴和学习。商榷的目的无非是为了精益求精。
其他文献
那时候,我还没有上学,因为三叔赶着结婚,我们一家便从奶奶家搬了出来,暂时住在村南那幢闲置的老屋里。 At that time, I had not yet attended school because Uncle hurrie
博客简介:一个优秀的示范性班网,连续三年居于上海市优学网人气榜榜首。博主玲儿老师和家长们用真情抒写着一个个陪伴孩子们成长的动人故事。在此,就让我们读读其中一个——
近年来,青少年学生虽然身高和体重指标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但部分主要体能指标连续呈下降趋势,包括耐力、爆发力以及肺活量等体能素质指标持续下降,以及肥胖检出率呈逐年上升的
数学知识和方法的运用是处理物理学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要求我们根据研究对象物理特征,综合地运用数学知识对研究对象进行描述、计算和推导,从而揭示出物理对象的运动规律.
怎样才能把《小溪流》越办越好呢?溪流姐姐真犯愁呀!小朋友们快来帮帮她,一起把《小溪流》越办越好吧!你只要把下面的表填好后寄给我们或是登陆我们的博客http://blog.sina.c
高检发研字[1994]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军事检察院: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于1994年7月5日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惩治侵犯著作权的
[策划背景]生活富裕了,可是你还记得过去那段物质匮乏的岁月吗?你还记得那些花花绿绿的票证吗?你对未来的好日子有什么畅想?作为改革开放政策的受惠者,今天的少年既要对富裕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多元化阅读是教师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中的重要方法和原则。这要求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达到多元化、个性化的理解,并且教师要在这个过程中充分理解、尊重学生对于文章作
激励教育是一种激发孩子学习兴趣、充分挖掘孩子潜能的新型教育方式,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很受欢迎。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们面对的都是喜欢被鼓励的孩子们,所以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