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青史》是藏族史学上一部十分重要的史籍文献,作者是明代著名佛经翻译家廓若·迅鲁伯。著名译师郭和卿和前苏联藏学家罗列赫分别翻译了《青史》的汉译本、英译本。但学术界对于上述三位学者,特别是对罗列赫其人其学介绍不多,更缺乏研究。本文对三位学者的生平经历、学术贡献等进行考述,以使读者对他们有更全面的了解。
关键词: 《青史》 作者 译者 生平经历
《青史》是明代著名藏族译师廓若·迅鲁伯(Vgos-gzhon-nu-dpal)的代表作。写于1476-1478年,1481年刻板成书。全书共分十五章,主要从佛教的起源、西藏历代王朝、西藏前后弘期的佛教、新旧密乘、教派传承、法门来源等方面详细介绍了西藏的历史。该书以编年史为体例,纲目分明,取材丰富,史料翔实,是研究西藏历史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料。现有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郭和卿的汉译本和前苏联藏学家罗列赫与根敦群培合作完成的英译本。
一、《青史》作者廓若·迅鲁伯①的生平经历考
廓若·迅鲁伯(1392-1481),亦译作郭·熏奴贝、桂·熏奴贝,是明代著名的历史学家、翻译家、藏传佛教噶举派的著名高僧、古代西藏七大译师之一。明洪武二十五年(藏历第七饶迥阳水猴年,公元1392年),出生于后藏达纳普地方,其父名叫桂·敦迥乃多吉,母名叫斯塔基。这对夫妇共生育了五男三女,廓若·迅鲁伯排行第三。
廓若·迅鲁伯天资聪颖,勤奋好学。9岁起便先后拜泽当寺堪布桑尚巴学习《释量论》,拜释迦巴导师学习《现观庄严论》、《五部大论》,并从澎波塘沙的学者耶协坚赞学习印度龙树大师所著《中观理聚六论》(《中论》、《迥铮论》、《七十空性论》、《六十正理论》、《细研磨论》、《宝鬟论》),以觉摩垅寺的格西登真顿珠为师学习律部。24岁以后,他开始钻研更为深奥的显密典籍。当时的学者名流,他差不多都请教过,如在韦札西多喀处拜宗喀巴为师,学习中论、那若六法等,之后又从绛钦巴释迦释等人学法。为了开拓视野,获得更多的知识,虽是一个噶举派僧人,廓若·迅鲁却不拘泥于一家之说,先后拜藏传佛教其它教派如萨迦、宁玛、格鲁等教派上师,学习教义教法,使自己在显密宗方面得到了系统学习。
廓若·迅鲁伯一生翻译了许多梵文经典,成为当时精通梵文、学贯五明的著名藏族学者。传世的有文集十函,包括《时轮续大疏》、《时轮释难》、《宝性论大注释》和《青史》等著作。其中以《青史》最负盛名②。五世达赖喇嘛在《西藏王臣记》中称赞廓诺·迅鲁伯是史学家奉为顶上庄严大宝般的人物。
《青史》是廓若·迅鲁伯毕生心血的结晶之作。书中叙述了包括汉地、西藏王统和西藏各教派的传承、寺院历史,引用了大量以前藏族史籍中的资料,运用了许多汉、梵文资料,以及作者本人亲自寻访和听闻来的资料等。因其中对历史事件、人物活动年代的记载甚为准确、可靠,《青史》被推崇为信史,倍受中外藏史学家的重视和赞誉。后来的史学名著,如《印度佛教史》、《土观宗派源流》等,无不依据《青史》而撰出,五世达赖喇嘛的《西藏王臣记》也收录了《青史》中的珍贵史料,可见《青史》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是藏学研究重要的基础资料。
明成化十七年(藏历第八饶迥阴金牛年,公元1481年), 廓若·迅鲁伯因病圆寂,享年89岁。
二、《青史》汉译版作者郭和卿的生平经历考
郭和卿,四川雅安人,汉族,1907年11月25日生,1919年从四川雅安高级小学毕业后,他先后拜藏族学者谢国安、充格西,色拉寺高僧阿旺朗嘉为师学习藏文和佛学。1935年后,郭和卿受聘担任班禅大师驻成都办事处藏文秘书,西康省(现在的川西及西藏东部)主席刘文辉③的藏文秘书等职。1949年12月,郭和卿随刘文辉部起义。1951年受聘到兰州西北民族学院任教授。1952年任北京菩提学会理事,从事佛教经典的翻译,同时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翻译新闻广播稿。1956年经中央统战部介绍,参加民族出版社藏文室编译工作。1962年,受时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的周叔迦邀请,郭和卿翻译了《青史》。
郭先生一生致力翻译,其译著共有二十八部,达三百一十四万字之多,在藏文古代历史文献的汉译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出版的主要译作包括:《西藏王臣记》、《青史》、《布顿佛教史》、《塔尔寺志》、《菩提道次第师师相承传 》、《至尊宗喀巴大师传》等。
1986年4月28日郭和卿在京逝世,终年79岁。
三、《青史》英译版作者罗列赫④的生平经历考
(一)个人生平及学术成就
尤利·尼古拉耶维奇·罗列赫(英文名:乔治·罗列赫)是前苏联杰出的东方学家、语言学家、文学家、艺术理论家、民族学者和旅行家。
罗列赫生于1902年8月16日,父亲是著名画家尼古拉·康斯坦金诺维奇·罗列赫(1874-1947)。他在圣彼得堡度过了童年及少年时代,从小便表现出对语言和历史研究的喜好。在家庭的悉心引导下,罗列赫幼年时便掌握了拉丁文﹑希腊文和其它主要的欧洲语言。当时俄国著名东方学、蒙古学家鲁德涅夫和埃及古物学家图拉耶夫是罗列赫父亲的好朋友。他们常常在家里的客厅内谈论东方的文化,探查人口大量迁移的奥秘,以及游牧王国诞生与灭亡的谜团。这些对于幼年时期的罗列赫来说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16年,14岁的罗列赫随父母迁居芬兰。后又转至欧洲几国,最后来到美国。虽然曾多次随家迁移,但是他仍接受了良好的教育。1920年,罗列赫顺利地完成了在伦敦大学东方——非洲学院的学业(在那里学习了波斯语和梵文),考入美国哈佛大学的印度语文学院(在那里进修了梵文,并学习了巴利语⑤和古汉语)。
从哈佛大学毕业后,1922年,罗列赫在巴黎大学的中亚和蒙藏学院工作,担任研究员,继续深造藏族、梵文、蒙古语、汉语和伊朗语,并同时在法律及经济学院和军事学院学习。1923年,罗列赫获得印度文学硕士学位。那时他虽然年仅21岁,但在学术界已经是一位成熟的学者。他在学习期间写的涉及东方学领域的论文得到了专家们的高度评价。例如,他曾提出有关伊朗人的起源是斯基泰人⑥的假设,后来这成为了他在巴黎大学的博士论文的研究课题。
1923—1928年,罗列赫参加了其父尼古拉·康斯坦金诺维奇·罗列赫组织的中亚考察团,沿克什米尔-拉达克(列城),经和田、苏、蒙,由西藏出锡金。此次考察让罗列赫有机会接触到西藏方言和大量的藏文、蒙文文献作品,并寻访了一些外人未曾到达的西藏寺院。除了在寺院中发现了许多古印度、尼泊尔的瑰宝之外,他还在夏鲁金寺(音译)发现了大量的苯教文献。在这段时期,罗列赫完成了他的第一部长篇论著《西藏绘画》。书中,他深入分析了藏传佛教的肖像画法及佛教象征符号。
1931—1932 年间,罗列赫继续在西藏西部进行科学研究,1934—1935年间,又随父亲的考察团前往日本、内蒙古等地考察。虽然罗列赫年纪轻轻,但是他出色的藏语、蒙语和印地语的知识帮助他毫不费力地与当地的居民进行交流(罗列赫掌握超过30种语言)。这一时期他发表的著作包括《西藏绘画》(1925年)、《现代藏族语音学》(1928年)、《阿罗汉的领地》(1929年)、《古代牧民的兽形图案》(1930年)、《西藏藏品目录》(1930年)、《亚洲腹地游记》(1931年)、《中亚之行》(1933年)等。
从1949年起,罗列赫在印度印藏研究学院工作,教授汉语和藏语。同时,负责组建尼古拉·罗列赫博物馆驻纽约的藏学办公室。1949-1953年,侨居印度的罗列赫在著名藏族学者根敦群培的帮助下,发表了藏文佛教史名著《青史》的英译本⑦。《青史》的英译本分两部分出版,第一部分于1949年问世,载《孟加拉亚洲学会会刊》专号第7卷;第二部分于1953年由加尔各答亚洲学会出版。
在之后的许多年里,国外藏学家都将该英译本作为手头必备的参考书目之一。1949年,图齐在完成的三卷本的《西藏画卷》⑧一书第一卷中有“13至18世纪西藏中部简史”一章,就大量引用了《青史》英译本中的史料。1954年,日本藏传佛教史领衔学者羽田野伯猷的代表作《噶丹派史》出版,该书为研究噶丹派和阿底峡的力作,颇有影响。书中也讨论了罗列赫《青史》英译本的内容。1957年,美国藏学家怀利发表《罗列赫译〈青史〉地名索引》⑨,为研读英文版《青史》提供了有力的资料帮助。
1957年,受时任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的邀请,罗列赫携带着大量藏书和手稿返回了祖国。并接受了莫斯科东方学研究院授予的东方语言和哲学教授席位,成为了莫斯科藏学研究的领军人物。1960年5月21日在莫斯科逝世,终年58岁。
作为藏学和东方学诸多领域的开拓者﹐罗列赫撰写了有关艺术﹑考古学﹑宗教﹑语言学﹑文学﹑民俗的大量论著。编写了《拉萨方言》和《安多方言》两本教材﹐出版了长达11卷的《藏英俄对照辞典》,完成了关于13-17世纪蒙藏关系的研究论文,以及关于藏语语言学、关于佛教史、西藏游牧部落等多项课题的论著。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罗列赫将大量的古藏文和梵文文献翻译成了英语和俄语,为前苏联乃至整个西方科学界提供了珍贵的早期文献资料。鉴于他在中亚和南亚研究领域中的杰出贡献,罗列赫在伦敦皇家亚洲协会、孟加拉亚洲协会、巴黎地理协会等多个科研机构内担任职务。
2002、2004年莫斯科分别出版了罗列赫的论文集《佛教和亚洲文化的共性》和专著《中亚历史》。2007年8月16日,在俄罗斯的奥库洛夫卡举行了庆祝罗列赫诞辰105周年的盛大典礼,以纪念这位杰出的学者。
(二)与根敦群培⑩的友谊与合作
根敦群培和罗列赫既是合作者又是朋友。《青史》的英文译作是罗列赫与根敦群培两位大家合作的结晶。
根敦群培(1903-1951),近代西藏著名的学者、画家、诗人、翻译家。他与罗列赫在印度结识,那时他曾住在罗列赫家中。两人互相欣赏、彼此弥补。罗列赫鼓励根敦群培学习梵文﹐并帮助他学习英语﹐还专门向他传授波斯文学。而根敦群培也认真帮助罗列赫通读了藏文典籍《青史》。
罗列赫早就认识到《青史》的史料和学术价值,但因藏文水平的局限,无法加以利用。与根敦群培的结识,让他萌生了将《青史》译成英文的想法。根敦群培愉快地接受了邀请。在两位造诣高深的学者的共同努力下,终于把这部史学巨著翻译成英文。
在合作过程中,根敦群培在藏文和藏学方面给罗列赫提供了很大的帮助,罗列赫则在藏英翻译﹑语言工具和研究方法上对根敦群培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946年,罗列赫在《青史》英文版的《导言》中写道:“能够同著名的藏族学者、尊敬的根敦群培商讨全部译文,是我最大的满足,在此,我对他的非常有益的指导表示衷心的感谢。”{11}
注释:
①郭卿友主编.中国历代少数民族英才传.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1710-1712.
②参见《青史》(藏文版)所附东嘎·洛桑赤列为廓诺·迅鲁伯写的传记.
③刘文辉(1894-1976)中国爱国将领。字自乾,法号玉猷。四川大邑人。曾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四军军长、川康边防军总指挥、西康省主席及川康绥靖公署副主任等职。1949年12月9日,与邓锡侯、潘文华在四川彭县通电起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后改西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四川省政协副主席,林业部部长等职。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委。著有《走到人民阵营的历史道路》等.
④囿于中文对俄罗斯的介绍甚少,有关内容笔者多是从网上资源获得。参见http://www.icr.su/rus/family/gnr/;http://www.roerich.kz/publication/UNRer_105.htm;http://mith.ru/alb/buddhism/tg01.htm;http://www.lomonosov.org/aspects/fouraspects201405.html.
⑤古代印度的一种语言,现成为佛教教徒的宗教语言,在泰国、缅甸和斯里兰卡仍作为书面语言使用.
⑥斯基泰人——约在公元前七世纪居住于黑海北岸的部落.
⑦George N. Roerich, The Blue Annals, 2 Volumes,Calcutta,1949,1953.
⑧Guiseppe Tucci ,Tibetan Painted Scrolls, Rome: La Libreria Della Stato, Roma,1949.
⑨Wylie, Turrell V., A Place Name Index to George N.Roerich’s Translation of the Blue Annals, Roma : Is. M.E.O.,1957.
⑩参见杜永彬著.西藏人文主义先驱更敦群培大师评传.中国藏学出版社,1999.
{11}George N.Roerich,The Blue Annals,Book I.Asiatic Society Calcutta,1946.
关键词: 《青史》 作者 译者 生平经历
《青史》是明代著名藏族译师廓若·迅鲁伯(Vgos-gzhon-nu-dpal)的代表作。写于1476-1478年,1481年刻板成书。全书共分十五章,主要从佛教的起源、西藏历代王朝、西藏前后弘期的佛教、新旧密乘、教派传承、法门来源等方面详细介绍了西藏的历史。该书以编年史为体例,纲目分明,取材丰富,史料翔实,是研究西藏历史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料。现有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郭和卿的汉译本和前苏联藏学家罗列赫与根敦群培合作完成的英译本。
一、《青史》作者廓若·迅鲁伯①的生平经历考
廓若·迅鲁伯(1392-1481),亦译作郭·熏奴贝、桂·熏奴贝,是明代著名的历史学家、翻译家、藏传佛教噶举派的著名高僧、古代西藏七大译师之一。明洪武二十五年(藏历第七饶迥阳水猴年,公元1392年),出生于后藏达纳普地方,其父名叫桂·敦迥乃多吉,母名叫斯塔基。这对夫妇共生育了五男三女,廓若·迅鲁伯排行第三。
廓若·迅鲁伯天资聪颖,勤奋好学。9岁起便先后拜泽当寺堪布桑尚巴学习《释量论》,拜释迦巴导师学习《现观庄严论》、《五部大论》,并从澎波塘沙的学者耶协坚赞学习印度龙树大师所著《中观理聚六论》(《中论》、《迥铮论》、《七十空性论》、《六十正理论》、《细研磨论》、《宝鬟论》),以觉摩垅寺的格西登真顿珠为师学习律部。24岁以后,他开始钻研更为深奥的显密典籍。当时的学者名流,他差不多都请教过,如在韦札西多喀处拜宗喀巴为师,学习中论、那若六法等,之后又从绛钦巴释迦释等人学法。为了开拓视野,获得更多的知识,虽是一个噶举派僧人,廓若·迅鲁却不拘泥于一家之说,先后拜藏传佛教其它教派如萨迦、宁玛、格鲁等教派上师,学习教义教法,使自己在显密宗方面得到了系统学习。
廓若·迅鲁伯一生翻译了许多梵文经典,成为当时精通梵文、学贯五明的著名藏族学者。传世的有文集十函,包括《时轮续大疏》、《时轮释难》、《宝性论大注释》和《青史》等著作。其中以《青史》最负盛名②。五世达赖喇嘛在《西藏王臣记》中称赞廓诺·迅鲁伯是史学家奉为顶上庄严大宝般的人物。
《青史》是廓若·迅鲁伯毕生心血的结晶之作。书中叙述了包括汉地、西藏王统和西藏各教派的传承、寺院历史,引用了大量以前藏族史籍中的资料,运用了许多汉、梵文资料,以及作者本人亲自寻访和听闻来的资料等。因其中对历史事件、人物活动年代的记载甚为准确、可靠,《青史》被推崇为信史,倍受中外藏史学家的重视和赞誉。后来的史学名著,如《印度佛教史》、《土观宗派源流》等,无不依据《青史》而撰出,五世达赖喇嘛的《西藏王臣记》也收录了《青史》中的珍贵史料,可见《青史》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是藏学研究重要的基础资料。
明成化十七年(藏历第八饶迥阴金牛年,公元1481年), 廓若·迅鲁伯因病圆寂,享年89岁。
二、《青史》汉译版作者郭和卿的生平经历考
郭和卿,四川雅安人,汉族,1907年11月25日生,1919年从四川雅安高级小学毕业后,他先后拜藏族学者谢国安、充格西,色拉寺高僧阿旺朗嘉为师学习藏文和佛学。1935年后,郭和卿受聘担任班禅大师驻成都办事处藏文秘书,西康省(现在的川西及西藏东部)主席刘文辉③的藏文秘书等职。1949年12月,郭和卿随刘文辉部起义。1951年受聘到兰州西北民族学院任教授。1952年任北京菩提学会理事,从事佛教经典的翻译,同时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翻译新闻广播稿。1956年经中央统战部介绍,参加民族出版社藏文室编译工作。1962年,受时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的周叔迦邀请,郭和卿翻译了《青史》。
郭先生一生致力翻译,其译著共有二十八部,达三百一十四万字之多,在藏文古代历史文献的汉译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出版的主要译作包括:《西藏王臣记》、《青史》、《布顿佛教史》、《塔尔寺志》、《菩提道次第师师相承传 》、《至尊宗喀巴大师传》等。
1986年4月28日郭和卿在京逝世,终年79岁。
三、《青史》英译版作者罗列赫④的生平经历考
(一)个人生平及学术成就
尤利·尼古拉耶维奇·罗列赫(英文名:乔治·罗列赫)是前苏联杰出的东方学家、语言学家、文学家、艺术理论家、民族学者和旅行家。
罗列赫生于1902年8月16日,父亲是著名画家尼古拉·康斯坦金诺维奇·罗列赫(1874-1947)。他在圣彼得堡度过了童年及少年时代,从小便表现出对语言和历史研究的喜好。在家庭的悉心引导下,罗列赫幼年时便掌握了拉丁文﹑希腊文和其它主要的欧洲语言。当时俄国著名东方学、蒙古学家鲁德涅夫和埃及古物学家图拉耶夫是罗列赫父亲的好朋友。他们常常在家里的客厅内谈论东方的文化,探查人口大量迁移的奥秘,以及游牧王国诞生与灭亡的谜团。这些对于幼年时期的罗列赫来说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16年,14岁的罗列赫随父母迁居芬兰。后又转至欧洲几国,最后来到美国。虽然曾多次随家迁移,但是他仍接受了良好的教育。1920年,罗列赫顺利地完成了在伦敦大学东方——非洲学院的学业(在那里学习了波斯语和梵文),考入美国哈佛大学的印度语文学院(在那里进修了梵文,并学习了巴利语⑤和古汉语)。
从哈佛大学毕业后,1922年,罗列赫在巴黎大学的中亚和蒙藏学院工作,担任研究员,继续深造藏族、梵文、蒙古语、汉语和伊朗语,并同时在法律及经济学院和军事学院学习。1923年,罗列赫获得印度文学硕士学位。那时他虽然年仅21岁,但在学术界已经是一位成熟的学者。他在学习期间写的涉及东方学领域的论文得到了专家们的高度评价。例如,他曾提出有关伊朗人的起源是斯基泰人⑥的假设,后来这成为了他在巴黎大学的博士论文的研究课题。
1923—1928年,罗列赫参加了其父尼古拉·康斯坦金诺维奇·罗列赫组织的中亚考察团,沿克什米尔-拉达克(列城),经和田、苏、蒙,由西藏出锡金。此次考察让罗列赫有机会接触到西藏方言和大量的藏文、蒙文文献作品,并寻访了一些外人未曾到达的西藏寺院。除了在寺院中发现了许多古印度、尼泊尔的瑰宝之外,他还在夏鲁金寺(音译)发现了大量的苯教文献。在这段时期,罗列赫完成了他的第一部长篇论著《西藏绘画》。书中,他深入分析了藏传佛教的肖像画法及佛教象征符号。
1931—1932 年间,罗列赫继续在西藏西部进行科学研究,1934—1935年间,又随父亲的考察团前往日本、内蒙古等地考察。虽然罗列赫年纪轻轻,但是他出色的藏语、蒙语和印地语的知识帮助他毫不费力地与当地的居民进行交流(罗列赫掌握超过30种语言)。这一时期他发表的著作包括《西藏绘画》(1925年)、《现代藏族语音学》(1928年)、《阿罗汉的领地》(1929年)、《古代牧民的兽形图案》(1930年)、《西藏藏品目录》(1930年)、《亚洲腹地游记》(1931年)、《中亚之行》(1933年)等。
从1949年起,罗列赫在印度印藏研究学院工作,教授汉语和藏语。同时,负责组建尼古拉·罗列赫博物馆驻纽约的藏学办公室。1949-1953年,侨居印度的罗列赫在著名藏族学者根敦群培的帮助下,发表了藏文佛教史名著《青史》的英译本⑦。《青史》的英译本分两部分出版,第一部分于1949年问世,载《孟加拉亚洲学会会刊》专号第7卷;第二部分于1953年由加尔各答亚洲学会出版。
在之后的许多年里,国外藏学家都将该英译本作为手头必备的参考书目之一。1949年,图齐在完成的三卷本的《西藏画卷》⑧一书第一卷中有“13至18世纪西藏中部简史”一章,就大量引用了《青史》英译本中的史料。1954年,日本藏传佛教史领衔学者羽田野伯猷的代表作《噶丹派史》出版,该书为研究噶丹派和阿底峡的力作,颇有影响。书中也讨论了罗列赫《青史》英译本的内容。1957年,美国藏学家怀利发表《罗列赫译〈青史〉地名索引》⑨,为研读英文版《青史》提供了有力的资料帮助。
1957年,受时任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的邀请,罗列赫携带着大量藏书和手稿返回了祖国。并接受了莫斯科东方学研究院授予的东方语言和哲学教授席位,成为了莫斯科藏学研究的领军人物。1960年5月21日在莫斯科逝世,终年58岁。
作为藏学和东方学诸多领域的开拓者﹐罗列赫撰写了有关艺术﹑考古学﹑宗教﹑语言学﹑文学﹑民俗的大量论著。编写了《拉萨方言》和《安多方言》两本教材﹐出版了长达11卷的《藏英俄对照辞典》,完成了关于13-17世纪蒙藏关系的研究论文,以及关于藏语语言学、关于佛教史、西藏游牧部落等多项课题的论著。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罗列赫将大量的古藏文和梵文文献翻译成了英语和俄语,为前苏联乃至整个西方科学界提供了珍贵的早期文献资料。鉴于他在中亚和南亚研究领域中的杰出贡献,罗列赫在伦敦皇家亚洲协会、孟加拉亚洲协会、巴黎地理协会等多个科研机构内担任职务。
2002、2004年莫斯科分别出版了罗列赫的论文集《佛教和亚洲文化的共性》和专著《中亚历史》。2007年8月16日,在俄罗斯的奥库洛夫卡举行了庆祝罗列赫诞辰105周年的盛大典礼,以纪念这位杰出的学者。
(二)与根敦群培⑩的友谊与合作
根敦群培和罗列赫既是合作者又是朋友。《青史》的英文译作是罗列赫与根敦群培两位大家合作的结晶。
根敦群培(1903-1951),近代西藏著名的学者、画家、诗人、翻译家。他与罗列赫在印度结识,那时他曾住在罗列赫家中。两人互相欣赏、彼此弥补。罗列赫鼓励根敦群培学习梵文﹐并帮助他学习英语﹐还专门向他传授波斯文学。而根敦群培也认真帮助罗列赫通读了藏文典籍《青史》。
罗列赫早就认识到《青史》的史料和学术价值,但因藏文水平的局限,无法加以利用。与根敦群培的结识,让他萌生了将《青史》译成英文的想法。根敦群培愉快地接受了邀请。在两位造诣高深的学者的共同努力下,终于把这部史学巨著翻译成英文。
在合作过程中,根敦群培在藏文和藏学方面给罗列赫提供了很大的帮助,罗列赫则在藏英翻译﹑语言工具和研究方法上对根敦群培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946年,罗列赫在《青史》英文版的《导言》中写道:“能够同著名的藏族学者、尊敬的根敦群培商讨全部译文,是我最大的满足,在此,我对他的非常有益的指导表示衷心的感谢。”{11}
注释:
①郭卿友主编.中国历代少数民族英才传.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1710-1712.
②参见《青史》(藏文版)所附东嘎·洛桑赤列为廓诺·迅鲁伯写的传记.
③刘文辉(1894-1976)中国爱国将领。字自乾,法号玉猷。四川大邑人。曾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四军军长、川康边防军总指挥、西康省主席及川康绥靖公署副主任等职。1949年12月9日,与邓锡侯、潘文华在四川彭县通电起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后改西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四川省政协副主席,林业部部长等职。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委。著有《走到人民阵营的历史道路》等.
④囿于中文对俄罗斯的介绍甚少,有关内容笔者多是从网上资源获得。参见http://www.icr.su/rus/family/gnr/;http://www.roerich.kz/publication/UNRer_105.htm;http://mith.ru/alb/buddhism/tg01.htm;http://www.lomonosov.org/aspects/fouraspects201405.html.
⑤古代印度的一种语言,现成为佛教教徒的宗教语言,在泰国、缅甸和斯里兰卡仍作为书面语言使用.
⑥斯基泰人——约在公元前七世纪居住于黑海北岸的部落.
⑦George N. Roerich, The Blue Annals, 2 Volumes,Calcutta,1949,1953.
⑧Guiseppe Tucci ,Tibetan Painted Scrolls, Rome: La Libreria Della Stato, Roma,1949.
⑨Wylie, Turrell V., A Place Name Index to George N.Roerich’s Translation of the Blue Annals, Roma : Is. M.E.O.,1957.
⑩参见杜永彬著.西藏人文主义先驱更敦群培大师评传.中国藏学出版社,1999.
{11}George N.Roerich,The Blue Annals,Book I.Asiatic Society Calcutta,1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