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大学精神培育探析

来源 :首都教育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yulong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它应该具有一种大学精神,而“独立精神”、“自由思想”、“合作精神”等大学精神在高职院校中依然存在。高职院校在发展实践中,应把“大学精神”从狭隘的理解中解放出来,充分挖掘有利于大学精神培育的各类载体,努力培育具有自身特色的大学精神。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精神;科学发展;培育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大力推进,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我国工业化、现代化和城市化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大量需求,使得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有了长足发展,办学规模迅速扩大,数量猛增。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10年全国有普通高校2358所,其中:高等职业院校1113所。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总数约2207万人,其中:普通本科在校生数约1260万人,高等职院校在校生数约700万人。 从统计数据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已占据整个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然而,高职院校的地位在一般民众的心目中仍然不高,总是认为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地位低,社会对其还缺乏足够的认同感。
  高职院校以上问题的出现,既有其硬件设施不足的物质原因,同时也与其在办学过程中忽视大学精神的培育有密切关系。因此,在新的形势下,高职院校要想实现进一步的快速发展,为人才培养和高等教育做出自己的贡献,就必须加强和重视培育具有自己特色与特点的“大学精神”。
  一、大学精神的基本含义
  笔者较为认同这样的定义:所谓大学精神,是在科学理念的指引下,经过大学人共同努力,长期积淀形成的稳定而共同的精神品质、理想追求、价值取向、行为理念和文化氛围,是被全体师生所认同的一种价值体系和群体意识。大学精神最核心内容就是:“独立精神、自由思想”。它是大学的灵魂和凝聚;是大学的旗帜与品牌;是大学文化高度成熟并为大学成员一致认同的深层次的主体文化。这种精神既是对大学历史的总结与文化提炼,更是大学发展的价值取向与未来展望。各类大学应根据自身在社会中的使命和任务适度地把握和培育大学精神。
  二、高职院校为何要培育大学精神
  作为高职院校重视和培育大学精神的具有两方面的意义:第一,从高职院校的视角看,对大学精神之内容进行新的思考,在其内涵上将产生积极意义;第二,从大学精神的视角看,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性”进行新的分析,也将会产生积极的意义。因此,在当前形势下,重视和培育大学精神,既对高职院校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又是高职院校所面临的新课题。
  (一)重视和培育大学精神,有益于高职院校提升办学特色,增强社会竞争力。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院校的不断增加,校际之间的竞争也开始逐年加剧。在这种态势下,原本就处于劣势的高职院校要想脱颖而出,不突出自身的办学特色是难以取胜的。特色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也是其优势之所在。而大学精神则是高职院校在竞争与发展中必不可少的软实力,它对彰显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大学精神作为一种办学理念和价值取向,本身就具有统领性和推动性,它能够保证高职院校在特色办学上做到稳步前进。所以,积极培育大学精神,可以为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提供强有力的“加速剂”,进而为高职院校在社会竞争中赢得优势。
  (二)重视和培育大学精神,有益于高职院校凝聚社会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发展的可持续性是各高职院校在生存过程中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有一定社会资源的供给。大学精神的培育对高职院校社会资源的汇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一,可以促进学校广泛地吸引社会各类投资与捐赠。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高校在办学经费中都有来自社会投资和捐赠的部分。据有关资料介绍:在这一点上,欧美等发达家占高校经费中的约10%左右。相比之下,我国高校中要少得很多。何因呢,笔者个人认为这与大学本身服务回报社会之大学精神培育与体现的缺失是有关联的。良好的大学精神氛围,有助于增强学生团结爱校的价值情感,使他们在投身社会后,乐意为学校的发展尽力。所以,高职院校要想吸引更多的社会投资和捐赠,就必须大力加强以爱校、服务等为理念的大学精神的培育。
  第二,可以吸引高素质人才。高职院校现实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是人才。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人才储备仍然不足,许多优秀人才面对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的挑选择时,更多的是选择了后者。针对这种不利局面,高职院校唯有努力培育大学精神,塑造出具有高职特色的大学文化氛围,以提升教师的幸福感和归属感,才可能吸引到高素质的人才。
  第三,可以提高生源质量。生源质量考验着高职院校发展的持续化。据相关资料显示:近年来,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并不比本科院校差,但仍难以吸引到高质量生源,这与高职院校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欠影响力有关的。知名高校之所以能够吸引优秀学生,不仅源于她的排名,更在于其长期积累起来的大学精神对学生的吸引力。因此,高职院校要赢得良好声誉、吸引更多优秀学生报考,培育大学精神将是根本之一。
  (三)重视和培育大学精神,有益于高职院校改进教学模式与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国各类高职院校都是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的传授和培养贯穿于高职院校育人始终,这一办学模式及方法虽然适应了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但从长远来看,不符合现代知识经济发展对“全面型”人才的呼唤与要求。众所周知,教育本身不止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它更关注的是人类文明与精神文化的传承。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缺乏了大学精神的培育与熏陶,学生在人格修养、道德素质和创造力等方面,将难以得到最基本的训练,学生今后也将难以承担其面临社会现实问题时应有的责任。大学精神是对真善美的追求;是永不停息的探索精神,这种精神是能够丰富和完善学生的人格气质和情操境界的。因此,高职院校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新要求,就应不断改进教学模式与方法,实现技能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统一,使学生既注重自身技能培养,又不断自觉修正自身行为习惯,这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四)重视和培育大学精神,有益于高职院校强固软实力,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其科学发展的理念根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多维的,而大学精神理应是校园文化赖以蓬勃发展的基础和支柱。在任何一所大学的发展历程中,大学精神是对其发展理念的概括、总结和提炼,其内在地包含了校园文化之精髓。因此,高职院校唯有加强大学精神的培育,和谐校园文化才能真正得以形成;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感受校园文化内涵,从中得到熏陶和启迪。
  三、高职院校应培育怎样的大学精神
  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一定不能失去大学应有的特征,必须重视其“教育性”和“高等性”的存在,即主要体现分别是:“智慧引启、情操修养”和“层次内涵、构成类型”。同时,还要突出“职业性”特征,即主要体现是“职业意识、实践磨砺”。因此,高职院校在培育大学精神时,应基于这三点去思考和提炼。
  根据国内学者的研究,一般认为大学精神包括:独立精神、自由精神、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和批判精神等。而高职院校由于其特殊性,其大学精神应在体现独立与自由精神的前提下,应特别强调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合作精神。独立与自由精神是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条件,而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则是高职院校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全体成员所共同形成的基本信念。笔者认为,除具备大学共性的精神外,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应该是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精神培育的主要内容。
  (一)高职院校科学精神要素释析。科学精神是指在大学中培育实事求是、虚心研学、求证批判、追求真理的精神。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对科学技术的需求更是日益迫切。企业的这种需求表现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办学水平上,就是“科技水平的提高、研发能力的增强”。高职院校的使命决定了其自身功能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服务于社会,它要求的就是人才所具备的科学头脑、严谨态度、技能水平、实践能力、发展潜能等。而要培养出这样的人才,是离不开在教与学过程中科学精神的熏陶与培育的,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已给予我们召示。因此,在高职院校一定也必须大力倡导崇尚科学精神。
  (二)高职院校人文精神要素释析。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使命要求其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同时要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这种引领和带动,既有技术层面上的,更要有精神层面上的。根据“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按照“校企合作,人才共育”的办学模式,高职院校的办学必须密切联系行业(企业),培养出企行(企业)能用上、用得上的人才,而人文精神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可忽视。高职院校培育人文精神,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效地将大学校园文化与行业(企业)文化融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文化行为、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重塑学生的核心价值观。
  (三)高职院校创新精神要素释析。创新精神是指要具有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与信息、技能与方法,提出新思路、新观点、新举措的思维能力以及进行发明创造、开拓创新的意志与信心、勇气与睿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和未来职业人的高职院校,对创新精神的追求和弘扬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其生存和特色发展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只有把创新要素植根于生存与发展、教育与教学、科研与实践、管理与服务等诸多方面之中,才能既体现出大学精神,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四)高职院校合作精神要素释析。合作精神是指为了共同的目标和目的,通过彼此的信任尊重、理解包容、互助支持、团结协作等,在共同完成某项工作任务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种内心动力和精神状态。它是全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高职教育进入新一轮发展所呈现出的特征就是:由原先强调办学规模、外延发展,向凸显办学特色、强化内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转变。它对高职院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在这个发展阶段强调和重视合作精神,就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职院校通过与政府、产业、行业、企业、院所、院校等的合作,以多元办学主体互动为基础,为实现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式符合市场需求构筑了有效途径。同时,又能充分借助其他投资主体在合作办学中所处的地位,为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发挥出特有的作用。从目前形势发展来看,政府、行业、企业等深度参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已成为提升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之一,也是大势所趋。这其中,以校企合作、校企融合、工学结合、教学做并举等为载体的多层次、多途径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已成为促进高职教育发展的突破口。合作精神彰显动力,合作产生巨大的能量。因此,高职院校应以合作精神为感召,在“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理念指引下,不断探索高职院校多元合作、合作多元的新思路,为培育自身的大学精神,增添更多更丰富的内涵。
  四、高职院校如何培育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的形成,需要大学人的培育与传承。对于发展历史较短的高职院校而言,其大学精神的培育必须特别注重挖掘和创新。笔者认为,目前应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合理定位,彰显自身特色的大学精神。合理定位是高职院校体现办学特色的前提,也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若定位过高,目标难以达到,势必会影响学校声誉;若定位较低,特色难以显现,无助于学校的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在培育大学精神时必须与自身定位相结合,使大学精神既能体现出应有的共性价值,又显现出高职自身的特色。具体应从三个方面来考虑:第一,从成长实践看。由于目前高职院校大多由原中职技校升格发展而来,办学时间较短,在教学和管理模式上与其作为高校应的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高职院校大学精神的塑造必须体现出对以往的超越性。第二,从办学特色看。必须明确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是有差别的,两者无论在教学模式,还是人才培养目标上都有着不同。所以,高职院校的大学精神理应展示出高职的独特性。第三,从未来发展看。高职院校的大学精神还应体现出自身的优势所在,为在今后发展过程中趋利避害和扬长避短提供借鉴,让理念与精神在实践中体现出应有的指导性和前瞻性。   (二)加强教育,在教与学的全过程中培育大学精神。作为一种精神理念,大学精神的传承与弘扬,有赖于大学中每个成员的自觉接受和认同,离开了这一点,大学精神就不可能产生应有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而大学中全体成员又都是大学精神的维护者和得益者。因此,高职院校在培育大学精神的过程中必须强化宣传教育作用,力求将大学精神融于师生员工的强烈意识中,并转化为他们的情感、品行和意志,成为他们言行的自觉指南。对于教职员工,可通过多样的形式进行教育和学习,也可将其纳入相关的考核范围,作为衡量其业绩的一项重要指标。对于全体学生,可将大学精神的教育融入到各课程的教学与实践中,有针对性的进行大学精神教育,这既充实和扩展了课程的原有内容,又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了大学精神。
  (三)整合资源,充分挖掘各类载体培育大学精神。大学精神表现在大学生活的各个方面,高职院校要使大学精神植根于大学土壤,就必须努力通过挖掘各种有效的资源与载体来培育大学精神。
  第一,校训、校歌和校史既是学校凝聚力量的重要载体,更是培育大学精神的主要抓手。高职院校可充分利用校史(陈列物)对师生员工进行大学精神的教育,尤其是对新入学学生的教育。可借助学校网络系统及其它媒体宣传和展示学校的精神,以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可通过开展征集校歌、校徽等活动,发动师生整理与挖掘大学精神,增加他们对学校的热爱之情,激发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可邀请杰出校友来校访问和作报告,以他们的事迹和业绩鼓舞教育师生,使师生们自觉践行大学精神,积极投身于培育大学精神的实践。
  第二,高职院校可通过校园文化与行业(企业)文化的融合、校园文化与地域(区域)文化的结合来培育大学精神,这也是高职院校大学精神与本科院校大学精神区别之所在。通过不同类型文化之间的融合与互补,将这些文化中存在的“冲突”转化成“和力”,实现文化的资源同享、优势互补,共为所用、共同发展。如把企业的敬业精神、创业思想、奋斗作风、服务意识等引入高职院校,将生产文化与学术文化融合、效益文化与学习文化融合、实践文化与科研文化融合等等,从而体现出独特的高职院校大学精神。
  (四)制度建设,改善和强化内部管理水平,为培育大学精神提供制度保证。制度是道德的沉淀,也是精神的外化。高职院校要培育大学精神,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必不可少。一所大学没有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就不可能有高品位的大学精神。当前,高职院校必须根据形势发展的要求,要与时俱进,重视制度建设,改善和强化内部管理。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以人为本,依法治校,科学发展,为自身发展营造一个既遵章可循,又宽松自由的良好环境。另一方面,要处理好行政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在相关的管理制度下,做到两者的相辅相成,有机统一。总之,要为培育大学精神提供有力的制度保证。
  (五)以教师为本,着力提高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为培育大学精神提供教育动力。高职院校培育大学精神,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上,因为教育者是关键因素。任何一所大学,其大学精神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通过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表现出来的。教师既是大学精神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又是科学真理的坚定实践者。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曾经说过:“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事实已证明,正是大学中有了这些大师的人品、学问、气质及风度,才深深推进了大学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当年若没有蔡元培、李大钊、胡适等的宣扬与传播,北大精神未必会有今天这般深入人心。没有当年张伯苓、蒋梦麟等的倡导,西南联大也绝不会在那种艰苦环境中仍然精神高远,发挥出万丈光芒。高职院校应该有自己的大师,而且高职院校的大师既可以是学术上的,也可以是教学上或技术上的。所以,高职院校要培育大学精神,就必须做到以教师为本,着力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综合素质,为培育大学精神提供永恒的教育动力。也只有塑造出一批德才兼备、学问精湛的高素质教育者,高职院校的大学精神才能真正得以发展和传承。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大学是一个国家的思想和灵魂,而大学精神又是一所大学的思想和灵魂。高职院校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大力培育和传承具有自身特色的大学精神,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10年教育统计数据公布.http://www.moe.edu.cn/ 中国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门户网站,2011-01-17.
  [2]徐平利.什么是高职院校的“大学精神”[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6.
  [3]陈玉华.略论高职院校之大学精神[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4).
  [4]胡洪彬.高职院校应注重大学精神的培育[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6.
  [5]杨鲜兰.论大学精神的培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4,2.
  [6]杜方敏.试论高职院校大学精神的培育[J].中国高等教育,2012,6.
  [7]汤晓伟.“四合”理念下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J].现代教育管理,2011,6.
其他文献
摘 要: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语言并不单单具有陈述的作用,而且还是语言使用者以言行事的工具。言语行为可以分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三个方面。其中,言外行为体现了语言使用者的意图,是言语行为理论、语言学以及语用学研究的重点。在当今的英语教学中,言外行为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在英语听力教学中也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言外行为理论;英语听力教学    1、引言  语言学是一门涉及广泛的学科,它
期刊
摘 要:高职院校财会专业学生分析解决实际财会问题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大小。职业判断能力与理论实践教学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理论和实践教学中,尤其是实训教学环节,通过师生有意识地强化会计职业判断能力训练,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改革和与时俱进,高职院校所培养出实用型技术人才,其就业竞争力将会很大程度地提高。  关键词:高职院校;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必要性;困难;途径    
期刊
摘 要:传统教学模式在过去符合国情,深入人心,被广泛使用。传统的教学,既然能“传”而“统”之,必然存在着延续的价值。目前,洋思中学、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最具影响力,被推广探究和试用。那么这些成功的教学模式背后是不是可以找到一些共通的因素?这些共通的成功因素是否可以为我们所借鉴呢?带着这样一种思考,我们将传统和当今名师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实践比较,探讨实用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传统;当今;课堂教学
期刊
摘 要:本文所倡导的教学法是把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运用到《仓储管理实务》课程的教学改革中,以仓储管理工作过程为蓝图,设计课程学习情境,利用它来引导学生自主地、主动地、积极地去探求知识,并利用这些知识、技能和现有的资源(网络资源,图书馆)探索完成教师事前设计的任务,最后学生自主评估,总结提高。在教学中做到学生学中做、教师做中教,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综合的职业能力。  关键词:行动导向法;仓储管理实务;
期刊
摘 要:本文主要论述体验式教学法在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中的运用,说明以满足学生的体验需求为手段进而提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投入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需要充分使用看、听、用、参与等手段,多途径地为学生提供了不同的体验环节,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会计知识,从而形成自己的理念和观点,并为将来就业、学习奠定较好的研究和学习能力基础。  关键词:体验;会计;教学    一、体验式教学法在会计专业课教学中运用的意
期刊
摘 要:本文使用SQL Server 2005中的挖数据掘工具,选择Business Intelligence Development Studio模版中的Analysis Services 组件构建数据挖掘方案,运用关联规则数据挖掘结果代替专家经验知识库,结合Visual Studio .Net 2003中的ASP.NET技术完成数据挖掘结果的前台展示。论文对智能自测试系统中的专家经验知识库的构
期刊
摘 要:世界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丧葬习俗。中国的丧葬仪式复杂,与之相比,西方则相对比较简单。本文将应用克拉克洪与斯多特贝克提出的价值取向,即时间取向和关系取向来剖析中西丧葬习俗中现象背后的文化差异。  关键词:中国;西方;丧葬仪式;哭泣仪式;文化差异  中西方丧葬习俗流传至今,程序有所改变,但主要内容和思想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中西方丧葬习俗的不同反映了文化上的差异。  一. 中国葬礼仪式  丧葬习俗源
期刊
摘 要:财政教育投资是国家和各级政府对教育领域的投资。财政教育投资在财政支出或国民生产总值中支出的比例反映了政府教育投资水平,反映了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近年来,国家实行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央和地方政府加快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为国家未来人才储备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通过分析2005年以来财政教育投资的情况,发现中国的教育投资结构仍然存在不合理性:中国教育投资比例的地区差异性比较大,不同省份、不同
期刊
摘 要:本研究采用对交际英语课堂进行录音的方式,以课堂实录转写成的文字材料为语料,对课堂中师生交互时出现的修正性反馈(corrective feedback)与回应(uptake)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交际英语课堂中共出现六种修正性反馈形式,其中重构的出现频率最高(55%)。 (2) 最成功的反馈形式是引出,它产生了100%的学生回应;最不成功的为重构,只产生31%的学生回应。(3)引出
期刊
摘 要:从文化的角度看,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儿童的关系本身是由文化传递、文化承接的内部机制决定的。当前教师权威的失落,前一代的文化已经跟不上后一代的文化,而后一代的文化也不了解传统文化。转型时期对教育教学都提出了新要求,人与人之间真正的交流应是对话,在当前文化转型和重构的新形势下,教育应当成为连结传统与未来的纽带。  关键词:代沟;文化;对话    在现代社会知识急剧变化的时代,许多具有核心意义的价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