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语文教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工具性的学科教学。因此,把创新教育如何巧妙、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并为语文学科教学服务就显得至关重要,同时语文教学也离不开创新教育,它可以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1 优化气氛,提供创新环境
课堂教学应着力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因为学生能否积极思维、探究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气氛。为此,教师应做到:
遵循教学规律。贯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基本原则,选择灵活的教学方法、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情调和氛围。
献出一片爱心。课堂上要多表扬、少批评,对学生的缺漏、错误之处,教师切忌求全责备,反之应给时间、给机会,让学生补缺补漏,纠正错误。要通过各种手段鼓励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注重情感互融。课堂教学是师生间的心灵情感相互沟通、相互感染的过程。教师要潜心设计课堂教学,发挥富有情感特征的课堂信息反馈和评价作用,尽量使学生有亲切感岸受感,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达到情感上的交融。
面带微笑教学。“微笑使人放心,让人自信”,教师要在课堂上创设一个平等宽松、充满新意的环境,使学生积极思维、敢于创新。
2 激发欲望,形成创新动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及时、巧妙地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形成浓厚的学习气氛。《桂林山水》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文章,我紧扣桂林山水之美、祖国河山秀丽这一中心。首先,出示中国地图,指出桂林的位置,让学生知道桂林是祖国的一部分。通过“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中“甲”字的讲解,点出桂林山水在世界游览胜地中所具有的独特的美,激发学生一睹为快的欲望。紧接着出示放大的挂图,用假想旅游的方式把学生带进山清水秀的景物之中。随即我又以导游者的身份范读课文,渲染了气氛,为学生学好全文作了必要的情绪铺垫。讲读主体部分时,引导学生看图,通过视觉感受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再轻轻哼起《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曲子,使学生陶醉于荡舟漓江的神游之中。最后,要求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将自己体会最深之处,用简笔画把它勾勒出来。这样,不仅满足学生的创新动机,而且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
3 发掘教材,拓宽创新空间
教师应发掘教材,开放课堂,使课堂成为学生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赋予学生思维的广阔空间。在小语教材中,编者选了不少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的课文。课文的略写部分不失为让学生想像、创新新的好材料。例如《精彩的马戏》一课,对前面的猴子爬竿、熊踩木球、山羊走钢丝这3个节目都描写得十分详尽,但对后面的小狗做算术、猴子骑车和马钻火圈这3个节目则一笔带过,只写了“都挺有趣”一句,至于怎样“有趣”都没有写,这就给学生留下了想像、创新的空间。教师应激发学生想像,让学生说说小狗是怎样做算术、猴子是怎样骑车、马是怎样钻火圈的,从而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创新力。
4 合作学习,增强创新信心
培养合作学习精神不仅能让学生有自由活动的空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能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增强信心,学会创新,形成独立的人格,产生“l+1≥2”的效果。
如在教《一定要争气》一文时,我让学生4人为一组,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交流自己的感受。不一会儿,下面的学生争了起来,原来,很多学生都说自己被童第周发愤学习的精神所感动,一位学生不同意,说:“童第周发愤学习的精神很感人,但他不懂得保护自己的身体是不对的,老师不是常说:健康第一,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吗?假如童第周累病了,他不是争不了气了?”他的发言见解新颖,我趁机让全班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再展开讲解,学生们信心十足,各抒己见,最后得到共识,不仅要发愤学习,也要注意身体,合理安排时间,才能为祖国争光。这样,既弘扬了阅读的人文精神,又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创造性。
合作学习不仅仅在课堂上,还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与教师或不同年级的学生之间合作。不管是学习上,还是其他方面,都有利于共同进步,有利于搞好人际关系,培养合作精神。小学生的思维经常会闪烁出创新的火花,但它是会稍纵即逝的。教师合理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给他们提供融洽、自由的环境,促使学生更自然、更大胆、更主动地创新,并获得创新的信心。
5 常抓不懈,养成创新习惯
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过:“教育,最重要的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良好的习惯,学习使忙而不乱,紧而有序。习惯使事情变得容易,习惯使阻力减到最低点,习惯使你能和心能都节省到最低点,习惯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源泉,因而必须引起重视。
培养学生的创新习惯,要从细处入手,严格要求,常抓不懈,使学生做到:打牢基础,掌握学习技巧;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不按标准答案答题;尽量多看课外书,多参加各种有益活动;充分利用实验课、活动课、社会实践等,养成多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使自己变得心灵手巧。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不仅要遵照《语文课程标准》,认真钻研教材,探索学生学习规律,做到适时适度,而且要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力求有趣,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落实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测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
1 优化气氛,提供创新环境
课堂教学应着力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因为学生能否积极思维、探究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气氛。为此,教师应做到:
遵循教学规律。贯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基本原则,选择灵活的教学方法、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情调和氛围。
献出一片爱心。课堂上要多表扬、少批评,对学生的缺漏、错误之处,教师切忌求全责备,反之应给时间、给机会,让学生补缺补漏,纠正错误。要通过各种手段鼓励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注重情感互融。课堂教学是师生间的心灵情感相互沟通、相互感染的过程。教师要潜心设计课堂教学,发挥富有情感特征的课堂信息反馈和评价作用,尽量使学生有亲切感岸受感,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达到情感上的交融。
面带微笑教学。“微笑使人放心,让人自信”,教师要在课堂上创设一个平等宽松、充满新意的环境,使学生积极思维、敢于创新。
2 激发欲望,形成创新动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及时、巧妙地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形成浓厚的学习气氛。《桂林山水》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文章,我紧扣桂林山水之美、祖国河山秀丽这一中心。首先,出示中国地图,指出桂林的位置,让学生知道桂林是祖国的一部分。通过“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中“甲”字的讲解,点出桂林山水在世界游览胜地中所具有的独特的美,激发学生一睹为快的欲望。紧接着出示放大的挂图,用假想旅游的方式把学生带进山清水秀的景物之中。随即我又以导游者的身份范读课文,渲染了气氛,为学生学好全文作了必要的情绪铺垫。讲读主体部分时,引导学生看图,通过视觉感受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再轻轻哼起《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曲子,使学生陶醉于荡舟漓江的神游之中。最后,要求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将自己体会最深之处,用简笔画把它勾勒出来。这样,不仅满足学生的创新动机,而且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
3 发掘教材,拓宽创新空间
教师应发掘教材,开放课堂,使课堂成为学生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赋予学生思维的广阔空间。在小语教材中,编者选了不少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的课文。课文的略写部分不失为让学生想像、创新新的好材料。例如《精彩的马戏》一课,对前面的猴子爬竿、熊踩木球、山羊走钢丝这3个节目都描写得十分详尽,但对后面的小狗做算术、猴子骑车和马钻火圈这3个节目则一笔带过,只写了“都挺有趣”一句,至于怎样“有趣”都没有写,这就给学生留下了想像、创新的空间。教师应激发学生想像,让学生说说小狗是怎样做算术、猴子是怎样骑车、马是怎样钻火圈的,从而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创新力。
4 合作学习,增强创新信心
培养合作学习精神不仅能让学生有自由活动的空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能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增强信心,学会创新,形成独立的人格,产生“l+1≥2”的效果。
如在教《一定要争气》一文时,我让学生4人为一组,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交流自己的感受。不一会儿,下面的学生争了起来,原来,很多学生都说自己被童第周发愤学习的精神所感动,一位学生不同意,说:“童第周发愤学习的精神很感人,但他不懂得保护自己的身体是不对的,老师不是常说:健康第一,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吗?假如童第周累病了,他不是争不了气了?”他的发言见解新颖,我趁机让全班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再展开讲解,学生们信心十足,各抒己见,最后得到共识,不仅要发愤学习,也要注意身体,合理安排时间,才能为祖国争光。这样,既弘扬了阅读的人文精神,又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创造性。
合作学习不仅仅在课堂上,还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与教师或不同年级的学生之间合作。不管是学习上,还是其他方面,都有利于共同进步,有利于搞好人际关系,培养合作精神。小学生的思维经常会闪烁出创新的火花,但它是会稍纵即逝的。教师合理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给他们提供融洽、自由的环境,促使学生更自然、更大胆、更主动地创新,并获得创新的信心。
5 常抓不懈,养成创新习惯
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过:“教育,最重要的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良好的习惯,学习使忙而不乱,紧而有序。习惯使事情变得容易,习惯使阻力减到最低点,习惯使你能和心能都节省到最低点,习惯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源泉,因而必须引起重视。
培养学生的创新习惯,要从细处入手,严格要求,常抓不懈,使学生做到:打牢基础,掌握学习技巧;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不按标准答案答题;尽量多看课外书,多参加各种有益活动;充分利用实验课、活动课、社会实践等,养成多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使自己变得心灵手巧。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不仅要遵照《语文课程标准》,认真钻研教材,探索学生学习规律,做到适时适度,而且要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力求有趣,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落实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测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