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带来企业用工成本的增加,使得21世纪初爆发的企业“用工荒”现象愈演愈烈。“用工荒”现象反映了当前中国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深刻变化,是对我国传统发展方式的挑战,同时也是重要的发展契机,成为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转型的重要力量。
关键词:用工荒;劳动合同法
中图分类号:D9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1
2007年6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8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并于2008年1月1日生效,距今已经实施近5年。这部调整劳资关系、保护劳动者切身利益、构建和谐稳定劳动关系的法律,从其草拟审议到正式实施,遭受了激烈批判,要求立即修改的呼声相当之高。
一、《劳动合同法》对“用工荒”的影响
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院院长张五常认为新劳动法可能“搞垮经济”。他提出中国90年代经济“虽然通缩严重,房地产之价下降了三分之二,但经济增长保持8%,失业率徘徊于4%左右”是得益于合约自由。他认为“硬性规定劳工合约是干预市场运作”,“如果严厉执行新劳动法失业率逾8%恐怕是起码的了。这新法有机会把改革得大有看头的经济搞垮了”。而关于无固定期合同,其结果是“维护懒人”。他以自己上世纪70年代在美国任教职的经历为例,认为美国大学的终身雇佣制导致了更多“短工”的出现,他说“因为上头满座,原来的计划是终身雇用,到头来短暂合约变得普遍。”
企业界普遍认为,《劳动合同法》对劳动者保护过度,限制了企业的用工自主权,增加了用工成本。比如新法要求,给员工办理劳动保险,每人一个月需要300块钱左右,以工厂有300名工人计,每个月需要增加投入近10万元。仅此一项,就让企业感受到不小的压力。而新劳动法关于无固定期限合同、解雇赔偿等内容也足以让老板们心惊肉跳。一位企业人士在论坛发贴时不禁哀叹:还让纺织企业怎么活啊!确实,新劳动法中用工、休假和赔偿等内容条款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对员工的严格保护,而让用工企业却感受到过于严厉。在纺织行业,不断攀升的劳动力成本已相当于东南亚近邻的3倍以上,沿海地区的劳动力成本已接近每小时1美元。在这种情形下,经历了持续的“用工荒”,劳动力成本不断提升的纺织服装企业,对新劳动法的到来多少表现出忧虑。《劳动合同法》倡导的劳资新秩序形成后,整体工资水平会大大超过以前。对于企业来说,无疑意味着更高的劳动力成本。
二、“用工荒”背后的经济转型
由于新劳动法所带来的成本飙升,很多企业已经考虑不堪重负。例如,羊毛衫行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劳动力成本是产业从小到大成长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自2006年以来,日渐凸显的劳动力短缺和节节攀高的劳动力成本不断蚕食羊毛衫生产企业的利润,通过廉价劳动力数量增长实现企业利润的扩张已经碰到“天花板”;而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以及原材料价格和能源价格上涨将使企业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用机器代替劳动力来抵御成本上升已经成为一些企业家不约而同的选择。在中国制造业逐渐告别“劳动力成本优势”时代的过程中,没有能力执行劳动法的企业将遭到淘汰。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关系研究所所长常凯认为:《劳动合同法》必将推动行业的洗牌。《劳动合同法》正是产业升级的一种催化剂。《劳动合同法》立法宗旨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但政府和立法者还有更深远的考虑,那就是加快国内一些行业产业升级的速度。“从长远来说,只有将这类低利润企业淘汰出局,用工才会规范,工人收入才会真正增加,劳资关系才能真正和谐。”
“用工荒”现象的出现并呈常态化、深化发展的趋势标志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重要转折
时期的到来。“用工荒”是对现有发展模式的挑战,预示着廉价劳动力无限供给时代的终结。以农民工为主要代表的廉价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是支撑中国传统发展方式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农民工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从中国参与全球化与劳动力的关系看,丰富廉价的劳动力是中国赢得全球化产业分工的基础。中国出口产品中的纺织服装;家具、灯具、玩具等杂项制品;鞋帽、伞、杖;羽毛皮革制品;编织品等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重为20%左右,出口贸易中加工贸易的比重为50%左右,反映出中国的对外贸易在相当程度上依靠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
“用工荒”现象是对中国现存经济发展方式的挑战。近似于无限供给的廉价劳动力资源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优势。然而“用工荒”的出现和持续发展意味着这一优势正在弱化,主要的标志就是“用工荒”已经带来了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表明,2004年之前的12年中,珠江三角洲外来农民工月平均工资仅增长了68元。如果折合物价上涨因素,农民工工资甚至是下降的。然而,这种情况在2004年之后有了根本性的改变。从21世纪初“用工荒”爆发开始,农民工工资结束了长期的停滞状态,并呈现出快速上升的发展势头。截至2010年,农民工月平均工资水平已经延续了7年的上涨态势,总体涨幅超过1倍。这表明中国廉价劳动力时代正在逐步消失,长期以来过度依靠廉价劳动力的经济发展模式终将无法维系。
“用工荒”现象反映了当前中国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深刻变化,是对传统发展方式的挑战,同时也是重要的发展契机,成为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转型的重要力量。应对“用工荒”不仅要充分认识到在廉价劳动力时代逐步消失的背景下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培植新经济增长点的客观必要性,同时要主动探索完善劳动力市场、进一步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可能性,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推动农业现代化、实现城乡协调共进。
作者简介:王 玉(1981-),女,四川成都人,四川财经职业学院讲师。
关键词:用工荒;劳动合同法
中图分类号:D9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1
2007年6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8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并于2008年1月1日生效,距今已经实施近5年。这部调整劳资关系、保护劳动者切身利益、构建和谐稳定劳动关系的法律,从其草拟审议到正式实施,遭受了激烈批判,要求立即修改的呼声相当之高。
一、《劳动合同法》对“用工荒”的影响
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院院长张五常认为新劳动法可能“搞垮经济”。他提出中国90年代经济“虽然通缩严重,房地产之价下降了三分之二,但经济增长保持8%,失业率徘徊于4%左右”是得益于合约自由。他认为“硬性规定劳工合约是干预市场运作”,“如果严厉执行新劳动法失业率逾8%恐怕是起码的了。这新法有机会把改革得大有看头的经济搞垮了”。而关于无固定期合同,其结果是“维护懒人”。他以自己上世纪70年代在美国任教职的经历为例,认为美国大学的终身雇佣制导致了更多“短工”的出现,他说“因为上头满座,原来的计划是终身雇用,到头来短暂合约变得普遍。”
企业界普遍认为,《劳动合同法》对劳动者保护过度,限制了企业的用工自主权,增加了用工成本。比如新法要求,给员工办理劳动保险,每人一个月需要300块钱左右,以工厂有300名工人计,每个月需要增加投入近10万元。仅此一项,就让企业感受到不小的压力。而新劳动法关于无固定期限合同、解雇赔偿等内容也足以让老板们心惊肉跳。一位企业人士在论坛发贴时不禁哀叹:还让纺织企业怎么活啊!确实,新劳动法中用工、休假和赔偿等内容条款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对员工的严格保护,而让用工企业却感受到过于严厉。在纺织行业,不断攀升的劳动力成本已相当于东南亚近邻的3倍以上,沿海地区的劳动力成本已接近每小时1美元。在这种情形下,经历了持续的“用工荒”,劳动力成本不断提升的纺织服装企业,对新劳动法的到来多少表现出忧虑。《劳动合同法》倡导的劳资新秩序形成后,整体工资水平会大大超过以前。对于企业来说,无疑意味着更高的劳动力成本。
二、“用工荒”背后的经济转型
由于新劳动法所带来的成本飙升,很多企业已经考虑不堪重负。例如,羊毛衫行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劳动力成本是产业从小到大成长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自2006年以来,日渐凸显的劳动力短缺和节节攀高的劳动力成本不断蚕食羊毛衫生产企业的利润,通过廉价劳动力数量增长实现企业利润的扩张已经碰到“天花板”;而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以及原材料价格和能源价格上涨将使企业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用机器代替劳动力来抵御成本上升已经成为一些企业家不约而同的选择。在中国制造业逐渐告别“劳动力成本优势”时代的过程中,没有能力执行劳动法的企业将遭到淘汰。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关系研究所所长常凯认为:《劳动合同法》必将推动行业的洗牌。《劳动合同法》正是产业升级的一种催化剂。《劳动合同法》立法宗旨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但政府和立法者还有更深远的考虑,那就是加快国内一些行业产业升级的速度。“从长远来说,只有将这类低利润企业淘汰出局,用工才会规范,工人收入才会真正增加,劳资关系才能真正和谐。”
“用工荒”现象的出现并呈常态化、深化发展的趋势标志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重要转折
时期的到来。“用工荒”是对现有发展模式的挑战,预示着廉价劳动力无限供给时代的终结。以农民工为主要代表的廉价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是支撑中国传统发展方式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农民工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从中国参与全球化与劳动力的关系看,丰富廉价的劳动力是中国赢得全球化产业分工的基础。中国出口产品中的纺织服装;家具、灯具、玩具等杂项制品;鞋帽、伞、杖;羽毛皮革制品;编织品等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重为20%左右,出口贸易中加工贸易的比重为50%左右,反映出中国的对外贸易在相当程度上依靠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
“用工荒”现象是对中国现存经济发展方式的挑战。近似于无限供给的廉价劳动力资源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优势。然而“用工荒”的出现和持续发展意味着这一优势正在弱化,主要的标志就是“用工荒”已经带来了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表明,2004年之前的12年中,珠江三角洲外来农民工月平均工资仅增长了68元。如果折合物价上涨因素,农民工工资甚至是下降的。然而,这种情况在2004年之后有了根本性的改变。从21世纪初“用工荒”爆发开始,农民工工资结束了长期的停滞状态,并呈现出快速上升的发展势头。截至2010年,农民工月平均工资水平已经延续了7年的上涨态势,总体涨幅超过1倍。这表明中国廉价劳动力时代正在逐步消失,长期以来过度依靠廉价劳动力的经济发展模式终将无法维系。
“用工荒”现象反映了当前中国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深刻变化,是对传统发展方式的挑战,同时也是重要的发展契机,成为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转型的重要力量。应对“用工荒”不仅要充分认识到在廉价劳动力时代逐步消失的背景下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培植新经济增长点的客观必要性,同时要主动探索完善劳动力市场、进一步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可能性,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推动农业现代化、实现城乡协调共进。
作者简介:王 玉(1981-),女,四川成都人,四川财经职业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