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全媒体时代,复合阅读引导小叙事经典阅读走出个体的碎片化体悟,上升到生命有深度有广度的体认。复合阅读凭借全媒体的自由、便捷和交互平台,以丰富的小叙事形式解读经典,释放小叙事解读经典的创造力并整合个体碎片体悟为宏大的社会体认。
【关键词】 复合阅读;全媒体;小叙事;经典;深度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39-0025-02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一般资助项目“‘小叙事’知识传播背景下文化经典深度阅读研究”(项目编号:18C074);湖南文理学院校级课题资助项目复合阅读与师范沙龙:乡村教师的文化养成模式研究(项目编号:JGYB2043)。
随着从以文本为中心到以读者为中心的转向完成,深度阅读越来越强调读者的主体意识。无尽的读者可以根据自我的理解为经典提供个性化多元化的诠释:这种理解因为基于读者个体自身生命体验出发,感悟的是自身对生命意蕴的幽思。其解读来自于读者个体,是“局部、小部分”“偶然性”的诠释,[1]而不是对文本宏大主题普遍性统整性意义的探寻。这就是利奥塔所倡导的代表后工业时代特征——后现代性——小叙事。
一、小叙事与大叙事的对立统一
在法国思想家利奥塔所建构的后现代主义理论里,小叙事与大叙事(或称元叙事)是一对对立概念。大叙事是一个时代里为主导的话语,以形而上学的思辨逻辑追求中心化普遍性统整性的知识,从而忽略甚至试图整饬知识的多元化、个性化,其追求共识的目标使其排斥游离于它的其他话语。小叙事是一个时代中大叙事之外的其他所有话语的集合,它丰富多元,基于公正语言游戏的追求,对多元异质的语言游戏以兼容并蓄的方式包容:小叙事“不把自己作为所有其他游戏的游戏或唯一真正的游戏”[2],主张每个读者个体理解的独立和差异,并承认每个读者个体理解的合理性;“强调而不是企图抹杀或消灭差异,主张范式的并行不悖,相互竞争”[3],任意言说主体的语言权利获得主张。
小叙事使经典阅读逃出社会精英阶层对其诠释的权威性、普遍性、统整性的神性囚禁,获得平民化、大众化、情境化的人性解放。承认理解的多元性。然而以读者为中心的主张对读者意识的过分强调,往往会弱化文本意识。小叙事阅读若是只停留在个体“静观默会”的个体阶段,难免陷入“原子化”的阅读,沦为读者生命感悟的碎片。那么,如何引导小叙事阅读走出个体的碎片化体悟,上升到生命有深度有广度的体认是当下应该解决的问题。
二、复合阅读充分拓展小叙事
复合阅读的出现,为这一问题找到了路径。复合阅读是一种新的有关图书馆的哲学思想。为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求,以主体间性理论为基础,倡导除传播知识以外,图书馆还应承担道德评价、审美的综合阅读和社会化交流。[4]复合阅读是一种综合利用线上线下复合媒介的新型深阅读方式,是在全媒体时代媒体融合背景下,阅读个体投入阅读文本选择、阅览并对其进行评价且向其他读者分享其体悟的多种阅读活动,也是一种读者从文本语言和其他文本符号中获得包括知识、道德观念、审美、社交、休闲和娱乐等在内的复合价值的社会行为。[5]这一行为是一个循环过程,读者一旦分享,往往激起其他读者与之交流的行为,不同思想的碰撞往往激起读者再探寻,于是新的一轮阅读开始。复合阅读通过对阅读媒体的融合、阅读行为向分享和阅读行为的循环延伸、阅读价值向知识、道德观念、审美、社交、休闲和娱乐等的拓展,过程性的熔炉式地塑造个体文化、推动发展。复合阅读中读者用更少的时间、通过更短的距离与更多的书、更多的人、更多的思想分享与交流,经典读者可以通过多种媒体自由选择、多元汲取、酣畅交流及网状分享,从而实现深阅读。读者在复合阅读中方便快捷地找到更多共鸣和更多的表达渠道,极大地提高了阅读主体的能动性积极性。
由此,全媒体的媒体融合是复合阅读的技术平台,是复合阅读得以实现的物质基础。全媒体充分整合多种媒体(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的功能,不仅能实现立体全方位的表现和传播,更重要的是综合性运用了“媒体生产、 媒体传播以及媒介形态”。全媒体时代媒体融合对助力了读者间的知识分享与传播,使阅读跳脱出“静观默会”的个人领悟,而进入与其他读者交流分享对经典的自我诠释、碰撞出理解的新思维火花、生成新的理解、再次分享交流的行为循环、理解跃进的社会阅读。这个既包含了个人阅读,有延展个人阅读至社会阅读的行为活动就是复合阅读。
由上,复合阅读借助全媒体搭建的平台延展个体阅读体悟,拓展小叙事经典深度阅读的生命意蕴之广度。
三、全媒体小叙事解构经典
(一)复合阅读凭借全媒体的自由平台,基于不同的阅读价值,自由地选择阅读行为、阅读方式诠释经典。元叙事把对话者从共同游戏中除去或者威胁除去,是一种变相的恐怖主义。不同于元叙事,小叙事平等地包容多元差异个性化的非主流叙事,阅读越来越分众化、小众化,形成了丰富的经典解读形式。
在具备海量承载力的全媒体助力下,经典阅读进入“网站交互”的Web2.0时代,迈向“基于语义和智能”Web3.0时代。Web2.0 “为用户构建一个参与表达、创造、沟通和分享的环境, 由全民上网到全民织网, 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消费者(浏览者), 也是网站内容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功能不一的互联网平台(例如豆瓣、抖音、开心网、人人网、百度知道、百度百科、百度贴吧、维基百科、天涯社区,知乎、微博)给用户选择的自由,使任何经典阅读的个体都能在进入或者建立一个理想的虚拟社区群,每个保持开放姿势的个体都能言说,“即使是最倒霉的人,他也没有丧失过这些陈述的權利”。阅读和写作的方式与内容的选择前所未有的自由,用户生成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简称UGC。即将原创的解读通过互联网平台分享给其他用户)形式(日志、动态、书评等)日趋丰富。 (二)复合阅读凭借全媒体便捷的平台,释放小叙事解读经典的创造力。复合阅读是一个完整的变化的阅读流程,持续流动着思考写作与研究、编辑与改变、分享社交与知化、组合与营销,以及进一步分享与屏读等动作的。这个过程中,即时偶然的新理解新解读需要一个便捷的平台安放,并在其他读者的反馈中放大,激起新的创造性解读。
小叙事以误构为招数,这是小叙事创造力的源泉。误构就是一种语言间的连接方式。连接方式是变换无穷的。对文本的理解,其衔接方式由读者的阅读体验、阅读习惯、阅读策略决定。文本理解的语言衔接受制于读者的视界。“我们的一切对象存在,或者说,一切为我们之对象的存在,都受从事于思维的意识所制约。”经典的创作者、阅读者都不能完全跳出受历史文化社会影响而形成的意识的拘囿,不能完整尽善尽美尽情地表达出对世界的理解,“一切被知的存在都是一种形成了的存在。”具有“蒙蔽性和束缚性”。世易时移,经典中所蕴含的作者的理解可以由超越其蒙蔽性和束缚性的读者的审视而焕发出新的生命,而不同文化视界读者又使这新的生命参差百态,并赋予经典历时性生命。经典的“魅”就在这里:不断激发历代解读者突破作者及前代解读者的蒙蔽性和束缚性,不断地创生作者、前代读者与当下读者的“视界融合”。
四、复合阅读整合宏大社会体认
复合阅读凭借全媒体的交互平台,将个体解读交给其他阅读者审视。个体碎片化的体悟经过大量阅读者的层层丰赡与修补之后,呈现为宏大的社会体认。亚里士多德曾言“人是逻各斯的动物”,言说是人的本质活动,每个个体都是作为言说者而存在的。就社会个体而言,其小叙事解读难免单一的、孤零零的,但一旦在公共领域里传播,就会受到公众的审视,赋予其新的理解。作品一经面世,“就变成了公共事物”,作者不仅不应该企图控制读者的理解,反而应该学习“其他人对它的理解”。正是这种社会的公共意义上的交流,使碎片化的小叙事解读在更高的、整体性的背景中获得理解上的普遍意义的超越。即具体的、个性的“小叙事”引爆丰富多彩的公共解读,并与这些解读交融从而获得整合与深刻。
知识的研究和传递对数字技术依赖性越来越强,“知识只有轉译为信息量才能进入新的渠道,成为可操作的”;全媒体铸造的交互平台更澎湃了小叙事经典解读传播的潮头。平台间的信息可以直接交互,第三方平台可以整合利用多家平台信息。用户可以跨平台使用并同步更新个人数据。这是一种用户与网络、同一网站不同用户、不同网站之间的多维度立体交互,使每一个在互联网里传播的哪怕是碎片化的解读都能震动网络,或近或远地连缀起其他个体的解读,并与之连缀在社会阅读的大网络里。正如历史上那些气势恢宏的“元叙事”的前奏,通常是漂浮在社会各个角落的零星的小叙事汇集。
参考文献:
[1]李俐兴.告别“大理论”,走向“小叙事”[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5):105.
[2](法)弗朗索瓦 · 利奥塔.谈瀛洲译:后现代性与公正游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43.
[3](法)让-弗 · 利奥塔.后现代主义[M].赵一凡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97.
[4]袁昱明.复合阅读交流本体论:图书馆学重建的基础[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4,32(2):5-12.
[5]李桂华,刘静.转向:全媒体时代青少年复合阅读图景[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9,(3):74.
作者简介:
胡超霞,湖南文理学院副教授,在读博士。
【关键词】 复合阅读;全媒体;小叙事;经典;深度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39-0025-02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一般资助项目“‘小叙事’知识传播背景下文化经典深度阅读研究”(项目编号:18C074);湖南文理学院校级课题资助项目复合阅读与师范沙龙:乡村教师的文化养成模式研究(项目编号:JGYB2043)。
随着从以文本为中心到以读者为中心的转向完成,深度阅读越来越强调读者的主体意识。无尽的读者可以根据自我的理解为经典提供个性化多元化的诠释:这种理解因为基于读者个体自身生命体验出发,感悟的是自身对生命意蕴的幽思。其解读来自于读者个体,是“局部、小部分”“偶然性”的诠释,[1]而不是对文本宏大主题普遍性统整性意义的探寻。这就是利奥塔所倡导的代表后工业时代特征——后现代性——小叙事。
一、小叙事与大叙事的对立统一
在法国思想家利奥塔所建构的后现代主义理论里,小叙事与大叙事(或称元叙事)是一对对立概念。大叙事是一个时代里为主导的话语,以形而上学的思辨逻辑追求中心化普遍性统整性的知识,从而忽略甚至试图整饬知识的多元化、个性化,其追求共识的目标使其排斥游离于它的其他话语。小叙事是一个时代中大叙事之外的其他所有话语的集合,它丰富多元,基于公正语言游戏的追求,对多元异质的语言游戏以兼容并蓄的方式包容:小叙事“不把自己作为所有其他游戏的游戏或唯一真正的游戏”[2],主张每个读者个体理解的独立和差异,并承认每个读者个体理解的合理性;“强调而不是企图抹杀或消灭差异,主张范式的并行不悖,相互竞争”[3],任意言说主体的语言权利获得主张。
小叙事使经典阅读逃出社会精英阶层对其诠释的权威性、普遍性、统整性的神性囚禁,获得平民化、大众化、情境化的人性解放。承认理解的多元性。然而以读者为中心的主张对读者意识的过分强调,往往会弱化文本意识。小叙事阅读若是只停留在个体“静观默会”的个体阶段,难免陷入“原子化”的阅读,沦为读者生命感悟的碎片。那么,如何引导小叙事阅读走出个体的碎片化体悟,上升到生命有深度有广度的体认是当下应该解决的问题。
二、复合阅读充分拓展小叙事
复合阅读的出现,为这一问题找到了路径。复合阅读是一种新的有关图书馆的哲学思想。为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求,以主体间性理论为基础,倡导除传播知识以外,图书馆还应承担道德评价、审美的综合阅读和社会化交流。[4]复合阅读是一种综合利用线上线下复合媒介的新型深阅读方式,是在全媒体时代媒体融合背景下,阅读个体投入阅读文本选择、阅览并对其进行评价且向其他读者分享其体悟的多种阅读活动,也是一种读者从文本语言和其他文本符号中获得包括知识、道德观念、审美、社交、休闲和娱乐等在内的复合价值的社会行为。[5]这一行为是一个循环过程,读者一旦分享,往往激起其他读者与之交流的行为,不同思想的碰撞往往激起读者再探寻,于是新的一轮阅读开始。复合阅读通过对阅读媒体的融合、阅读行为向分享和阅读行为的循环延伸、阅读价值向知识、道德观念、审美、社交、休闲和娱乐等的拓展,过程性的熔炉式地塑造个体文化、推动发展。复合阅读中读者用更少的时间、通过更短的距离与更多的书、更多的人、更多的思想分享与交流,经典读者可以通过多种媒体自由选择、多元汲取、酣畅交流及网状分享,从而实现深阅读。读者在复合阅读中方便快捷地找到更多共鸣和更多的表达渠道,极大地提高了阅读主体的能动性积极性。
由此,全媒体的媒体融合是复合阅读的技术平台,是复合阅读得以实现的物质基础。全媒体充分整合多种媒体(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的功能,不仅能实现立体全方位的表现和传播,更重要的是综合性运用了“媒体生产、 媒体传播以及媒介形态”。全媒体时代媒体融合对助力了读者间的知识分享与传播,使阅读跳脱出“静观默会”的个人领悟,而进入与其他读者交流分享对经典的自我诠释、碰撞出理解的新思维火花、生成新的理解、再次分享交流的行为循环、理解跃进的社会阅读。这个既包含了个人阅读,有延展个人阅读至社会阅读的行为活动就是复合阅读。
由上,复合阅读借助全媒体搭建的平台延展个体阅读体悟,拓展小叙事经典深度阅读的生命意蕴之广度。
三、全媒体小叙事解构经典
(一)复合阅读凭借全媒体的自由平台,基于不同的阅读价值,自由地选择阅读行为、阅读方式诠释经典。元叙事把对话者从共同游戏中除去或者威胁除去,是一种变相的恐怖主义。不同于元叙事,小叙事平等地包容多元差异个性化的非主流叙事,阅读越来越分众化、小众化,形成了丰富的经典解读形式。
在具备海量承载力的全媒体助力下,经典阅读进入“网站交互”的Web2.0时代,迈向“基于语义和智能”Web3.0时代。Web2.0 “为用户构建一个参与表达、创造、沟通和分享的环境, 由全民上网到全民织网, 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消费者(浏览者), 也是网站内容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功能不一的互联网平台(例如豆瓣、抖音、开心网、人人网、百度知道、百度百科、百度贴吧、维基百科、天涯社区,知乎、微博)给用户选择的自由,使任何经典阅读的个体都能在进入或者建立一个理想的虚拟社区群,每个保持开放姿势的个体都能言说,“即使是最倒霉的人,他也没有丧失过这些陈述的權利”。阅读和写作的方式与内容的选择前所未有的自由,用户生成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简称UGC。即将原创的解读通过互联网平台分享给其他用户)形式(日志、动态、书评等)日趋丰富。 (二)复合阅读凭借全媒体便捷的平台,释放小叙事解读经典的创造力。复合阅读是一个完整的变化的阅读流程,持续流动着思考写作与研究、编辑与改变、分享社交与知化、组合与营销,以及进一步分享与屏读等动作的。这个过程中,即时偶然的新理解新解读需要一个便捷的平台安放,并在其他读者的反馈中放大,激起新的创造性解读。
小叙事以误构为招数,这是小叙事创造力的源泉。误构就是一种语言间的连接方式。连接方式是变换无穷的。对文本的理解,其衔接方式由读者的阅读体验、阅读习惯、阅读策略决定。文本理解的语言衔接受制于读者的视界。“我们的一切对象存在,或者说,一切为我们之对象的存在,都受从事于思维的意识所制约。”经典的创作者、阅读者都不能完全跳出受历史文化社会影响而形成的意识的拘囿,不能完整尽善尽美尽情地表达出对世界的理解,“一切被知的存在都是一种形成了的存在。”具有“蒙蔽性和束缚性”。世易时移,经典中所蕴含的作者的理解可以由超越其蒙蔽性和束缚性的读者的审视而焕发出新的生命,而不同文化视界读者又使这新的生命参差百态,并赋予经典历时性生命。经典的“魅”就在这里:不断激发历代解读者突破作者及前代解读者的蒙蔽性和束缚性,不断地创生作者、前代读者与当下读者的“视界融合”。
四、复合阅读整合宏大社会体认
复合阅读凭借全媒体的交互平台,将个体解读交给其他阅读者审视。个体碎片化的体悟经过大量阅读者的层层丰赡与修补之后,呈现为宏大的社会体认。亚里士多德曾言“人是逻各斯的动物”,言说是人的本质活动,每个个体都是作为言说者而存在的。就社会个体而言,其小叙事解读难免单一的、孤零零的,但一旦在公共领域里传播,就会受到公众的审视,赋予其新的理解。作品一经面世,“就变成了公共事物”,作者不仅不应该企图控制读者的理解,反而应该学习“其他人对它的理解”。正是这种社会的公共意义上的交流,使碎片化的小叙事解读在更高的、整体性的背景中获得理解上的普遍意义的超越。即具体的、个性的“小叙事”引爆丰富多彩的公共解读,并与这些解读交融从而获得整合与深刻。
知识的研究和传递对数字技术依赖性越来越强,“知识只有轉译为信息量才能进入新的渠道,成为可操作的”;全媒体铸造的交互平台更澎湃了小叙事经典解读传播的潮头。平台间的信息可以直接交互,第三方平台可以整合利用多家平台信息。用户可以跨平台使用并同步更新个人数据。这是一种用户与网络、同一网站不同用户、不同网站之间的多维度立体交互,使每一个在互联网里传播的哪怕是碎片化的解读都能震动网络,或近或远地连缀起其他个体的解读,并与之连缀在社会阅读的大网络里。正如历史上那些气势恢宏的“元叙事”的前奏,通常是漂浮在社会各个角落的零星的小叙事汇集。
参考文献:
[1]李俐兴.告别“大理论”,走向“小叙事”[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5):105.
[2](法)弗朗索瓦 · 利奥塔.谈瀛洲译:后现代性与公正游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43.
[3](法)让-弗 · 利奥塔.后现代主义[M].赵一凡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97.
[4]袁昱明.复合阅读交流本体论:图书馆学重建的基础[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4,32(2):5-12.
[5]李桂华,刘静.转向:全媒体时代青少年复合阅读图景[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9,(3):74.
作者简介:
胡超霞,湖南文理学院副教授,在读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