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尔库塞的异化理论看双十一的异化消费

来源 :粤海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iteshar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明的进步可以体现在工作的进步上。弗洛伊德默认工作是痛苦的、不愉快的、非力比多的,所以从事工作的力量来自性本能和破坏本能。除此之外,“社会本能”的冲动也得到了克制,于是文明的主要领域都表现为升华的领域,是一种非性欲的爱欲。在本能分化的威胁下,死亡本能会压倒生之本能,文明可能会走向自我毁灭。而马尔库塞反驳了这个论证,他认为不是所有工作都具有令人不快的性质,以及文化的抑制会加强爱欲的力量。马尔库塞还强调说,大部分人不能像艺术家一样得到升华,而文明基础的大部分工作是异化劳动,它们是强加于人的。技能和技术合理性使得破坏性似乎比力比多得到更直接的满足。
  “统治—反抗—统治”的前进性循环持续至今,统治变得越来越非个人化、客观化和普遍化,人们不得不屈从于劳动的社会分工。在此过程中,压抑也变得非个人化了,对快乐的压抑和管制变成了劳动分工的功能。后者不仅能让统治合理化,而且还能遏制对统治的反抗。弗洛伊德的负罪感一说又在这里得到体现——他认为文明进步的代价就是负罪感的增强,它发源于原始的奥狄帕斯情结,压抑合理化的进程就是统治权力合理化的进程,后来父亲的地位被社会当局取代,他们不断补充、替代父亲,通过颁布禁条和法令来增强负罪感,这样推翻统治就是难以进行的了,反抗的罪恶感会大幅增加。人们不会冒着失去自由的保证推翻管理及其法律,然而现在的自由与满足是和统治的要求紧密联系的。
  技术看似给个体带来自由,实际是一种新的统治阶级控制工具。工业文明解放了人的更多能量,因而人可以用节约下来的时间发展不属于必然王国和必然消费的需要。人格化的父亲形象消失了,本能的压抑性组织变成政府机关和制度,因此就缺乏明确的攻击对象。但罪恶仍然存在,它是一种随意浪费和抑制物力与人力资源的社会制度的罪恶,生产和消费再生产着统治,人们浸淫其中而无暇顾及现实问题。异化的劳动使得工作内容与人的潜能几乎无关,人无法在劳动中实现他自己,反而让他处于麻木不仁的状态中,丧失反抗的愿望。
  在压抑性组织的控制下,“自由”变成了控制工具,消费者也只能在给定的范围内选择,如果商品维持的是对异化生活的控制,那么在大量商品中所作的选择不意味着真正的自由选择,而只是商家已经给定购买范围的虛假的选择。而且个人再生产被强加的需要,也是被动的,缺乏自主性,只能更加证明这种控制是具有效性的。
  马云在2017年接受央视采访时说:“其实双11不是我们赚钱,双11本身对于我们来讲没有什么赚钱,双11希望给消费者带来快乐、给商家带来快乐,给我们带来技术提升,给我们带来组织人才的提升。所以我们每年双11必须大量提升我们的技术,无论是物流技术、无论是我们支付的技术,无论是整个平台的技术,我们相信每一年双11都是十年以后的平均量。”[2] 如果马尔库塞还在世,一定会对这种说法不以为然——消费者的快乐是建立在异化劳动的基础上的,消费行为不过是“无思想的闲暇活动”,而技术的提升又预示着更强大的理性支配。
  我们现在俨然处于法国社会学家德波(Debord)笔下“景观社会”的繁荣景象中[3],就像马尔库塞在文中提到的,个体不仅付出了劳动,还付出了自由时间,时间变成了剩余价值,人反而被时间所支配。通过催生消费者的欲望,商品诞生的一刻就意味着死亡,流行的产品目不暇接,人们忙着研究淘宝折价券、红包口令的使用方法,以及天猫商城的优惠。在盛景的社会,根本没有时间给人反思,不论是什么阶级,都可以找到可消费的产品。不仅在双十一有降价优惠,日常街上也都充斥着清仓甩卖。今天发现有打折的,明天会发现还有更便宜的。面对上流阶级,商家也会推出Prada装尸袋、LV皮包加黄金马桶之类的奢侈用品,使得最近“原来是贫穷限制想象力”的说法十分流行。
  这是一个商品拜物教的节日,人们找不到弒父的对象,大家都是庞大生产与消费链中的一环,谁去反抗就可能动摇整体商品链的根基。在全国性的金钱狂欢下,历史没有终结,任重而道远。但马尔库塞在《愛欲与文明》的终章給了一个未來可能的答案——我们需要建设无压抑性文明,它的根本点在于爱欲和审美意识的解放,爱欲的解放实际上是性欲向压抑性文明史前的多形态爱欲的回归。集中于生殖功能、并仅以性交为目标的性欲轉变为爱欲之后,整个身体都成了爱欲的基础,人体的各部位都可以获得快感。多形态的性欲指向外部各种对象,可以是对自然的保护、对他人的爱慕、对自我的尊重。当操作原则被废除、异化劳动被取消后,将使爱欲在工作关系中也表现出来。马尔库塞还认为,理想的原则是社会主义的原则,它是解放个体本能、保证个体自由发展的原则,这不同于资本主义的额外压抑,前者是必要的、合理的基本管理。
  
  注释:
  [1]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著,黄勇、薛民译.爱欲与文明:对弗洛伊德思想的哲学探讨.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第66-91页.
  [2] 央视财经频道,马云:我们不赚钱,希望给消费者带来快乐,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7-11/12/c_129738541.htm,引用日期:2017年11月19日。
  [3]居伊.德波(Guy Ernest Debord)著,王昭凤译.景观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其他文献
熙宁九年丙辰(1076)中秋日,苏轼与友人聚饮于密州(治今山东诸城)超然台,醉中有感而发,遂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既表达了出世、入世的思想矛盾,又寄托了对胞弟子由的思念之情。《水调歌头》自问世以来,屡屡为人所称道,宋、元、明时期,文人多方面评论此词。清人亦多关注此词,评论数量、质量均较前人有所突破。当代学者如王水照《清人对苏轼词的接受及其词史地位的评定》、陈斌《东坡词历代传播与接受研究四题
期刊
刘斯奋的文艺创作生涯有很鲜明的阶段性,少年主要是他的“诗词时期”,盛年主要是他的“小说时期”;渐近老年,主要以书画创作为主,是为“书画时期”。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过:“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水浒传》《红楼梦》之作者是也。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这几句话,正验于刘斯奋一身。当其青葱岁月,性情天真,才气横溢,少年作赋,不
期刊
通往原文之途  ——在复旦大学“诗歌翻译与批评”研讨会上的发言  翻译的核心问题是原文问题。是否忠实于原文,或者说,译文与原文之间当建立起一种怎样的关系,决定了译文的属性和品质,也决定了译文的价值。作为次生性的文本,译文总是在以不同的方式跟原文打交道,接近它或是偏离它,乃至背叛它。然而,无论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译文总是如此这般地与原文相关联。  在这里讲“通往原文之途”,好像是我要说有一条途径能
期刊
借助改革开放先行一步带来的“生猛”、鲜活的戏剧素材,广东改革题材戏剧一度领先于全国。但随着改革大潮席卷全国,广东改革开放的生活不再“独特”。之后,广东的戏剧创作一直呈现不温不火、佳作“偶得”的局面。四十年以来的戏剧创作历程,需要回望、总结的地方很多,本文限于篇幅,无法面面俱到,只能“浮光掠影”般简论一番。  传统剧目:“推陈出新”换“新颜”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战略开始启动。广东作为
期刊
1975年4月5日大清早,雷震接到王云五派人送来的亲笔函,函中指责雷震是“忘恩负义之徒”,宣布与他绝交!一向言语谨慎并且“极好面子”的国民党红人王云五,要与早已跌入人生谷底的雷震绝交,这事非同小可。巧合的是,与两人命运相关的蒋介石,在这一天去世了。  一  事情的起因是早前由美國的“台湾独立运动”分子彭明敏主编的《台湾青年》杂志全文刊登了雷震撰写的《救亡图存献议》(以下简称《献议》)。中华人民共和
期刊
一、胡适谈“自由”  “自由”是个说得明而道不尽的具有永久价值的命题,全世界古往今来有多少哲人、学者、作家、首脑乃至平民百姓,都发表过各自的见解。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有相当长一段时间,“自由”变成个敏感性话题,人们望而生畏,避而不谈了。好在“自由”已得到解放,几年前已被我国政府列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五条。看来“自由”已被允许(提倡)“自由”讨论了,手头正好有一本中国工人出版社2013年7月公
期刊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叶公超以文学批评名称一时,他的多数作品完成于1926—1940年。这段时间他在上海暨南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其中在清华大学任教时间最长。叶公超不是闭目塞听的学者,他站在现代文坛一线,先后任《新月》、《学文》、《文学杂志》等刊物的编辑和自由撰稿人,这些刊物所聚集的文人集团,文学史上或命名为“新月派”,或命名为“京派”,因此叶公超的文学批评呈现出从新月同仁到清华
期刊
“网红”早就不是什么“网红”词汇了。还记得芙蓉姐姐、凤姐的网瘾少年们,想必现在也都玩上了普拉多、牧马人了吧?而“网红”早已渗透到方方面面,“网红景点”、“网红大鸡排”、“网红打卡点”……就连越野这件事儿,也被“网红”给“侵蚀”了。  比如车——坦克300无疑是时下的“网红”车型,线上线下自带流量;比如人——玩了半辈子车的老前辈、改装厂的小老板和河滩边的村民都注册了抖音号,甚至不乏通过直播收入小切换
期刊
在当代广东文艺界,黄树森是一位擅长“咬破小孔”的奇人。改革开放前,已凭济世的天性與一个优秀批评家的锐气,参与了由小说《金沙洲》引发的关于典型问题的讨论,大胆批评了把典型性格和典型环境划一化以及文艺批评简单化的教条主义思想。自改革开放伊始,他勇批“文艺黑线”论,为“香港电视”辩护,替“恭喜发财”张目,并成为内地率先引进港台小说和新派武侠小说的“第一人”。他提出的“经济文化时代”“叩问岭南就是叩问当下
期刊
1963年9月,几乎全国所有大学的生化系都传开一则轰动性新闻:“科学界认为人体有10个系统,即运动、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生殖、内分泌、免疫、神经、皮肤。但是从今往后,应该说人体有第11个系统,就是经络系统。”  如此重大的科学成就,在12月14日的《人民日报》以两个整版加一个半版得以全面宣传,这便是金凤汉教授长达1万6千字、题为《关于经络系统》的研究论文。全文刊登长篇科学论文,在《人民日报》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