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

来源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yzk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根据比较经济学原理、林业经济理论和经营思想发展的实践,对中关林业经济发展的趋势和中国林业经济的潜力进行分析评价,针对资源一环境双重约束下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现状,提出了未采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方略: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加快科技与制度创新,加强林业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保护和更新林业资源,合理确定资源利用水平,转变林业经济增长方式,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资源与环境;林业经济;双重约束;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3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165(2007)03-0089-05
  
  一、林业经济理论和经营思想的发展
  
  林业可持续经营与发展理论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近代林业经营思想和理论自1795年在德国诞生以来,不断发展和完善,以适应社会进步对林业发展的需要。
  1795年德国林学家哈尔蒂希提出了“森林永续经营理论”,强调森林经营既要满足木材产品的永续供应又不使森林面积减少。1804年德国林学家哥塔提出了龄级法。1826年德国林学家洪德斯哈根提出了“法正林”学说。1898年德国林学家盖耶提出了“接近自然的林业”(又称“森林近自然的经营”)理论,着重强调了森林生态效益的重要性。20世纪50年代,德国又出现了“林业政策效益论”、“船迹理论”、“和谐理论”和“森林多功能理论”等,同时,美国林业经济学家克劳森又和塞乔等提出了“林业分工论”,确立了以森林多种效益主导利用为主体的森林经营指导思想。但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森林经营思想和理论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现代林业观得以形成和发展,“森林可持续经营”思想于1991年世界第十届林业大会和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正式形成,这标志着传统林业思想向现代林业思想的根本转变。
  
  二、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现状及其与美国的比较
  
  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多样,森林资源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低。据统计,目前全国林业用地面积为2.63亿hm2,森林面积1.59亿hm2,森林覆盖率由解放初期的8.6%提高到现在的16.55%;活立木总蓄积量为124.88亿m3;森林蓄积量为112.67亿m3。森林面积列居世界第5位;森林蓄积量列居第7位;人工林面积列居世界第1位,森林资源的总体质量仍呈下降趋势,人均蓄积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8,森林的生态功能严重退化,其中人工林和中幼龄森林占多数,林相单一,森林生态效益下降。此外,破坏森林、挤占林地的现象屡禁不止,每年有近200 hm2的有林地逆转为无林地、疏林地和灌木林地。与此同时,我国森林资源承受的压力进一步加大。我国人均木材消耗量仅为0.12 m2,世界平均水平为0.68m3,全国人均消耗木材每增加0.1 m3,就需要增加木材1.3亿m3。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增长期,对木材及其他林产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这对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建设是一个巨大的压力。从总体上讲,我国林业经过五十年的发展历程,为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各个时期的不同需要,在国民经济总体布局中的定位经历了由产业型向公益型的转变;同时,国家对林业所采取的政策也由“重取轻予”转向了“重予轻取”。我国林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1949-1978年木材大生产时期。到1981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保护森林发展林业若干问题的决定》以及《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在全国掀起了植树造林的热潮,在某种程度上对遏制森林资源锐减的势头、扭转资源危机的局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在1993-1997年间建立了比较完备的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产业体系。在1997-2000年间,国家的改革开放日益向纵深方向发展,1998年后采取了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恢复植被、保护生态等一系列措施,标志着国家对林业的定位已由过去的产业型转为公益型。2000年底,国务院发布了《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2003年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进入21世纪以来,林业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日益显示出来,先后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
  与我国相比,美国是一个林业发达的国家,森林资源比较丰富,森林面积达到2.98亿hm2。国有林地约1亿hm2,约占总林地面积的34%,其中林务局负责管理的林地有5 625万hm2,土地管理局管理的有1 480万hm2,国家公园、国防和能源部门管理的有3 000万hm2。非国有林地1.97亿hm2,约占总林地面积的66%,其中州有林地2 200万hm2,其他县、市及私有林地1.75亿hm2。美国虽有丰富的森林资源,但它的林业发展也经历了一个从掠夺式开发利用到有节制采伐,进而保护和扩大森林资源的转变过程,最终走上了可持续经营的道路。回溯历史,17世纪,美国50%以上的土地还覆盖着茂密的原始森林,随着移民后的大规模垦荒,1.33亿hm2原始森林被砍伐殆尽。占国土面积46%的密西西比河以东地带,由于毁林垦荒、战争及工业化的择优采伐,森林覆盖率从92%下降到36%。1900年后,通过允许私人拥有森林的法律,采取优惠政策,使土地转化到私人手中。20世纪20年代以后,美国开始重视绿化造林,出现了大规模的苗圃,在许多丘陵地和撂荒耕地上进行造林。20世纪80年代初,针对全球保护环境意识的提高,美国提出了“新林业”理论,强调森林经营在突出环境保护价值的同时,发展多功能、集约化林业,重视森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发挥,强调林业多功能兼顾,建立合理的森林形态和森林结构。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美国国有森林全面禁伐,转变为以环境保护和娱乐游憩为主的生态、森林旅游和科学研究用林。在近一百年的发展中,美国的森林面积仅减少了约13%,从1992年至今,其森林覆盖率一直维持在33%左右。
  从中美林业发展历程和制度比较来看,由于林业是受资源约束较强的产业,森林资源禀赋和资源存量对一国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有着重要影响。从资源拥有总量看,中国和美国相当;但从资源相对占有量看,中国则比美国少的多,我国森林覆盖率仅为16.55%,而美国的森林覆盖率则达到33%左右。我国的人均林地大约只有0.001 hm2,约占 美国人均量的1/6。就林产品生产而言,我国林产工业的规模明显偏小,整体素质不高,缺乏参与国际竞争的必要条件。在主要林产品生产上,我国与美国劳动生产率差距较大,整体上属于低效型结构。从林产品的贸易流向看,我国是主要进口国,美国则是主要的出口国。在全球林产品贸易中,中国是林产品净进口国,并且进口量不断增大,但林产品出口贸易的竞争力较弱。
  
  三、我国林业经济发展潜力分析
  
  我国林业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应顺应世界林业经济的发展趋势。从世界林业经济发展现状来看,林业进入了全面科学管理时代,并呈现以下发展趋势:(1)可持续发展成为健康林业的目标。保护林业资源和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已成为国际共识和共同的林业准则。(2)林业实行全面的规范化管理。(3)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研究,建立林业资源的核算体系。(4)林产品市场的供求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林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已由供给不足转为受市场和资源的双重约束。合理开发和科学利用林业资源成为各国拓展林业生产空间的必然选择。(5)林业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国际间、区域间林业合作逐渐加强。顺应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重新评价我国林业经济的潜力,为林业经济发展的战略调整提供基本思路。不可否认,目前我国林业经济发展处于低迷状态,但从发展趋势看,我国林业经济已经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1)全球林业供给严重短缺的现状为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发展空间。(2)中国不仅具有发展林业经济的丰富资源条件,而且林业经济发展的支撑体系已经形成。从整体上看,我国林业结构调整空间广阔,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通过抓主导品种的产业化开发,改变主导品种低层次开发、低价格销售、低附加值流通、产业链短的现状,必将把我国林业经济推上一个新的台阶;森林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森林旅游条件得天独厚;产业基础不断夯实,实现更高层次突破成为可能;区位交通条件优越,森林开发外部条件逐步改善;林业科技、林业管理、林业立法和林业资源开发等方面都已取得了巨大进步。围绕林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已经建立了日趋完善的技术推广和林业执法体系、种苗生产和管理体系、市场与流通体系、林业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体系。这些体系的建立,为我国未来林业经济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我国林业经济发展也面临一些不利条件:(1)林业经济发展受到资源一环境的双重约束较强。森林资源衰减、树种的品质退化、林业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自然环境恶化等成为制约我国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所在。(2)林业经济根植于现代科学技术,林业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林业科学技术发展并产业化的过程。我国林业经济总体比较落后,不仅起步晚,而且整体投入少,技术含量低,林业资源开发利用很不充分。(3)林业基本建设投入不足,林业的社会化服务功能滞后,产业的前瞻性开拓难以为林业经济快速发展提供有效的保证。(4)国内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没有新的突破,产业发展空间没有实质性扩展。(5)区域间林地产权制度的变革不平衡。
  
  四、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方式选择
  
  林业可持续发展依赖于人类能否对林业资源可持续开发与利用。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涉及资源、环境、经济、市场等方面,因此,要确立资源多功能利用的林业发展道路,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综合考虑生态和谐度、林业资源量和生物多样性,调整产业结构,协调生态经济系统,不断拓展市场,成为推动我国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加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
  首先,确立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的林业发展之路。认真贯彻落实新颁布的《环境保护法》和2003年6月25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其次,尽快建立林业环境监测网络,对重要林业资源进行常规性监测,及时掌握并定期公布林业生态环境状况。要加强监测对林业生态环境有影响的各项活动,特别是对林业环境有影响的污染源,防止发生污染和火灾事故。同时,征收环境保护税,建立林地建设与恢复的污染补偿制度。
  
  (二)优化林业产业结构
  各种附加值高的名、特、优、新林产品将成为林业开发的发展重点。加强种苗基地、试验示范基地和出口创汇基地建设,积极推进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经营,着力研究和推广适合各地特点的品种和技术。从我国林业产业发展的长远战略看,林产品的深加工将成为林业经济新的增长点。政府应采取相关财税措施,鼓励现有林业资源进行归并、整合,提高经营规模,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提高林业加工和产业化水平。林业产业化要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主导、效益为中心、资源开发为基础、林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实现林业资源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合理组合,提高林业组织化程度和集约化水平,实现林业生产标准化、林业环境生态化,提高林业企业经营效益。同时,鼓励有条件的林业企业将生产基地延伸到国外,大力发展林产品加工和进出口贸易,提高林产品国际贸易竞争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一是为林业经济发展配套的各类服务业,包括科技、信息、咨询、金融、交通、通讯、运输、生产资料和市场建设等。二是发展休闲林业和生态旅游业,创建生态文明。
  
  (三)加快科技创新,转变林业经济增长方式
  确立资源多功能利用的林业发展道路。根据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统一原则,林业经济的发展应由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向追求三大效益转变,由生产无序化向规范标准化转变,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最终达到改善生态环境、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为改变林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规模小的现状,可以通过“绿箱”政策,培养和扶持林业龙头企业,形成龙头企业一基地一农户的经济联合体,通过龙头企业连接和带领农户发展生产,进而形成产业化组织。扶持龙头企业可以与抓主导产品的产业化开发和实施示范园区工程措施结合在一起。切实推进林业由以传统品种种植为主向以名特优新品种种植为主转变,由粗放生产为主向集约经营为主转变。同时,加强科研推广体系建设,支持科技人员领办、创办各类林产品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园区,引导和鼓励发展科技型、设施型、生态型和创汇型林业,不断拓宽林业增效途径。
  
  (四)重视林产品质量,遵守WTO贸易规则
  首先,要加快林产品质量监测网络建设,各地区应以林业科研推广机构为基础,增添设备,培训人员,完善机构和队伍,尽快担负起林业环境检测、病害防治、林产品检验、野生动物防疫检疫等工作。其次,逐步完善林业生产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和林产品质量标准化建设,加强生产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和管理,大力发展绿色产品,提高卫生安全水平。再次,做好林产品质量认证,争创名牌,提高信誉,严格遵守WTO贸易规则,使更多的林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五)借鉴美国经验,发展林业经济
  学习和借鉴美国有关林业经济发展的先进经验,加强林业发展的立法与制度建设。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生态效益优先;坚持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森林资源;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实行林业分类经营和管理;坚持尊重自然和经济规律,因地制宜,乔、灌、草合理配置,城乡林业协调发展;坚持科教兴林;坚持依法治林。对国有林经营单位免征财产税。引导林业经营者提高森林经营水平,延长林业的产业价值链。完善生态公益林建设和效益补偿投入机制。促进非公有制林业发展,制定“林业保持计划”、“林业鼓励计划”,对林业企业进行“成本分摊援助”,在资金上保证集约经营的开展。在技术援助方面,逐步实施“合作森林防火”、“合作森林经营”、“森林病虫害管理”等计划。此外,由森林协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标准林场活动,保护和丰富生物多样性,预防火灾,防治病虫害,避免破坏性放牧;林地必须固定作为培育林木之用,实行永续作业;指定合理的采伐利用标准,实行有利于改善林地条件的采伐方式。对林产工业和营林事业统一经营,避免“砍完搬家”的恶性循环,在造林、营林、加工、销售等方面实行纵向发展,而在综合利用、产品多样化方面实行横向发展,达到资源的综合利用。另一方面,要依靠科技进步,发展高效林业,从良种选育、营林技术、科学管理等方面实施高产林业计划,以促进高效林业和生态文明,实现资源一环境双重约束下我国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 古 东)
其他文献
摘 要:“geliable(给力的)”是新兴的“中式英语”词汇。“中式英语”的构词法包括新造词、拼缀法、嵌入法、合成法和词缀法。经济社会的发展、国民文化素质的提高、网络等现代媒体的传播和社会的认同是“中式英语”发展的主要原因。“中式英语”具有生动贴切、联想丰富、简练明确、通俗易懂的语义特点。以geliable(给力的)为代表的部分“中式英语”具有“走下网络,融入社会”的流行趋势。  关键词:中式英
期刊
摘 要:从剧作技巧和表现主题两个方面对《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和《李尔王》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尤金·奥尼尔和莎士比亚虽然处于不同的时代,却运用了相同的剧作技巧和手段来外化人物内心的矛盾和挣扎,同时在表现主题上也对人类所面临的生存困境进行了思考和探索。由此笔者认为尤金·奥尼尔不仅是美国现代悲剧的创造者,更是传统悲剧的继承者。  关键词:戏剧技巧;意象;悲剧性;生存困境  中图分类号:I106.3文献标
期刊
中图分类号:F326.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165(2011)03-0084-03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然而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资源大量消耗,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使全世界不得不高度关注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寻找可持续的绿色发展模式。过去十年和未来十年,是中国由追求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转型的关键时期,由所谓“棕色”、“灰色”增长向“绿色”增长
期刊
摘 要:以浙江兰溪诸葛八卦村为研究对象,着重对其空间布局进行研究和分析,旨在探索传统民居聚落中天、地、人的和谐共生关系,阐述了风水文化与“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对于中国人居环境理想构建的深刻意义。  关键词:诸葛八卦村;传统民居聚落;风水;天人合一  中图分类号:TU982.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165(2011)03-0071-05  古代人对于风水的理解有两个方面:一是对人的
期刊
中图分类号:B82-05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165(2011)03-0087-02  2011年6月1日,江苏省伦理学会2010—2011年年会暨“环境伦理与低碳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在南京林业大学召开。来自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美国北得克萨斯州大学的131名专家学者受邀出席会议,共提交论文96篇,涉及了环境伦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与现实热点问题、环境伦理学与低碳社会建设
期刊
众所周知,人类目前自知陷于前所未有且日益加重的全球性环境危机之中却难以自拔,这一难题已成为全人类最高时代课题,对它解决如何,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国家是否能保持可持续发展,一个民族的后代能否生存,一个社会在国际共同体中地位如何,也是评价各国大学科学创新层次的重要指标之一。从实际角度看,环境冲突已经成为双边、多边、地区间和国际间的重要事务,如果在相关挑战面前无所作为,那么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空间无
期刊
摘 要:十七届五中全会凸显了“民生”关怀,“民生”是个历史的具体的概念。科学发展语境中的“民生”,谋的是最广大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幸福生活。民生幸福是个不断实现的过程,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走共同富裕之路,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和按劳分配为主导,扩大就业,搞好收入分配调控,完善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关键词:民生;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共同富裕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
期刊
摘要:郭象的玄学体系熔传统儒家的伦常与庄子的自然之道于一炉。以“独化论”为根基,以“性、命”说为连接,塑造出“游外冥内”的圣人人格,并以“名教即自然”为其理论归宿,倡导人们安守本分,追求性分内的逍遥自得。整个学说富于思辨性。  关键词:郭象;独化论;名教即自然  中图分类号:B23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165(2007)03-0033-04    学的中心问题是“有”、“无
期刊
摘要:工作价值观是个人价值观的一部份,是个人对工作活动的需求、偏好及期望程度和倾向,并将对个体今后的职业生涯产生重大影响。以学生性别、年级、对未来期望程度等十项为调查自变项,以工作自由度、工作社会地位、薪酬等十项为应变项,以绍兴市三所职业技术学院的906名学生为研究样本,通过问卷调查、量表测试的方法,对其职业倾向、工作价值观进行深入调查,并采用差异的显著性考验、变异数分析和F考验等数据统计方法,从
期刊
摘要:控制自然这一概念是自相矛盾的.它既是其进步性也是其退步性的根源。控制自然内在悖论的生成,不仅有其深层的社会原因:与对人的控制密切相关,而且也有其观念即意识形态的因素。超越控制自然的内在悖论,必须实行对于控制自然的伦理转换。  关键词:控制自然;超越;悖论  中图分类号:B82-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165(2007)03-0018-07    莱斯在《自然的控制》一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