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在火星上的五种可能

来源 :科学之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by_s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火星可以说是地球的表亲,它比地球体积更小、温度更低、离太阳更远,液态水在其地表流淌了10亿多年。
  通过登陆火星的各种轨道器、着陆器和漫游器,我们获得了许多有趣的发现——干涸的河床、微小的赤铁矿球体和沉积岩(这两者仅在含水的地球上形成)、地下冰和雪、冻结的地表水,还有一些迹象表明火星表面在遥远的过去曾发生过冰川事件,等等。我们甚至观察到含盐的地表水顺着各种陨石坑壁向下流——不过这一结果目前仍存在争议。
  地球生命所需的所有的原始成分,譬如浓厚的大气层、存在球体表面的液态水等,在火星上都有,甚至在它更“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具备了。
  基于以上这些证据,并根据目前了解到的所有的火星知识,我们推测,在这个红色星球上,对于生命,共存在以下五种可能——

一、可能一直都没有生命,这里一直都是荒芜的世界。


  尽管火星与早期的地球很多方面都相同,例如都含有液态水,但使生命得以形成的必要条件在火星上却从未发生过。虽然所有的地质化学反应都发生了,但它们都是无机的而非有机的。而且在约30亿年前,这里的大气层被太阳剥夺,液态水蒸发,地表变干涸,形成了它现在的样子。
  这种看法是最保守的,也可能就是火星的现实。在许多人看来,除非有非常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这里过去或者现在有生命存在,否则这种看法就是正确的。

二、火星过去有过生命,但现在都灭绝了。


  这个看法,跟以上看法一样,被很多人认同。很难想象一个星球有与地球差不多的环境——类似于地球早期的浓厚大气、表面稳定的液态水、地质多样性的陆地、类似的火山和磁场、长度与我们差不多的一天时长、与地球接近的温度等,会没有生命存在。而且,地球在形成不超过几亿年的情况下就产生了生命,而火星很有可能也在形成几亿年后就诞生了生命。
  然而,火星大气层的丧失应该对它造成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并由此导致其所有生命的灭绝。也许可以在火星沉积岩或者富含碳的、变质的包裹体中,寻找生命化石,从而帮助我们找到证明这种假设的证据。

三、火星早期出现了生命,现仍以休眠的状态存在于地表之下。


  这个观点是比较乐观的,而且在科学层面也解释得通。也许生命在早期就存在了,当火星失去大气层时,一些微生物仍然处在一种冻结、暂停生命活动的状态(类似地球动物的休眠)。而当出现合适的条件时——在火星地下,可能還有液态水——这种生命终于“醒来”并最终生存了下来。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在火星地表下仍然可能找到生物,也许就在距离我们的航天器仅几米甚至仅几厘米的浅沙中。它们可能只是单细胞生物,甚至还没有达到真核细胞的复杂性。然而无论如何,只要是在地球之外发现生命,对整个世界来说,将不啻为一场革命。
  美国宇航局的“毅力”号漫游车已于2020年7月30日成功发射,目标是在火星上收集至关重要的土壤样本,来尝试验证这种观点。

四、直到地球播种,火星才拥有了生命。


  6500万年前,一个巨大的、快速移动的物体撞击了地球,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岛上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陨石坑。这个过程产生了大量的物质碎片,它们像云层一样罩在地球上空,导致了地球历史上第五次大灭绝——恐龙就灭绝于这次撞击。而且,就像许多巨大的撞击一样,这一撞击产生的碎片有的直接飞向了太空。
  这些碎片有的最终落到了火星上,理所当然地,碎片中所含的有机生命等物质因此而进入到了火星——这看起来似乎并非不可能,也许事实正是这样。无论这些有机生命在地球上的时候是怎么样的,它们在到达火星后,就此生存了下来并繁殖。
  也许有一天,我们了解了火星生命的全部历史,然后发现其中某些生命与地球的生命都来自相同的祖先。

五、我们现代的太空工程将地球生命传播到火星。


  也许火星在过去(至少数十亿年)确实是一个荒芜的、没有生命的星球,直到地球上的太空时代来临,人类在不经意间将现代地球生物带了过去(例如,登陆火星地表的仪器设备净化或消毒不干净而携有某些微生物等)。
  如果是这样,它将是天体生物学家的终极噩梦:在地球之外的世界发现了令人着迷的生命,但是在我们了解它们的历史之前,我们用自己的生物对其进行“污染”。最糟糕的情况可能是,这里本来有着简单的生命体,然而地球上这些生命的入侵,这里的生命被灭绝了。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担忧,所以当我们从生物学的角度出发,去探索其它星球和外部世界时,我们通常都比较保守谨慎。
  以上五种可能性,哪一种最靠近现实?发现真理的唯一途径是用更先进的仪器和技术来进行更多更好的科学研究。美国宇航局的“毅力”号探测器目前已经动身前往火星,并将收集各种土壤样品带回地球。到那时,科学家就可以对这些土壤进行分析。如果探测器成功将火星土壤带了回来,那么在未来十年内,我们应该可以知道答案了。
其他文献
20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从左至右:罗杰·彭罗斯、赖因哈德·根策尔和安德烈娅·盖兹  2020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带我们发现宇宙探索的又一“高光时刻”——黑洞和银河系“最深处的秘密”,三位获奖者的开创性发现,为我们提供了迄今为止最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银河系中心存在一个超大质量黑洞。其中,罗杰·彭罗斯是英国数学物理学家、目前为牛津大学名誉教授,他获奖的原因是用数学严格证明了黑洞的产生符合爱因斯坦
期刊
恐惧是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动物与生俱来的一种情绪。正是因为具有这种情绪,我们才能应对险情,躲避危险。  不过与其他动物不同的是,动物们也许只怕对它们生存有威胁的东西,但人类所恐惧的东西比它们要多得多,如密集恐惧症——害怕密集的物体,小丑恐惧症——害怕类似小丑这样表情奇特的东西,幽闭恐惧症——害怕封闭空间,等等。  我们几乎每个人,都曾经或仍然对这样一类东西感到恐惧或厌恶,那就是某些动物。对某些动物的
期刊
阅读科普书籍,学习科普知识,加强科普实践,可以使生活更美好。什么?你不信?那就请往下看吧。  記得是在小学的一个暑假,那天我帮妈妈给花儿浇下水。刚刚给那盆君子兰浇了半壶,水就从花盆底下漫了出来。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我跑去问妈妈,她说:“这盆君子兰根须太发达了,刚浇完就流出来。要是不浇吧,花过几天就会枯死。”  这可是一个难题,我绞尽脑汁的想来想去,总想不出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  一天晚上,我无聊地
期刊
在互联网,有这样一个强力的能胁迫用户分享自己新闻的句子:“不转不是中国人”。如果一则新闻后面加上这么一句话,那么这则新闻就会获得很可观的转载量。为什么它如此强大?因为它利用了一种叫做“中毒井”的逻辑思维陷阱。  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这种思维陷阱究竟是什么,以及我们怎么对付它?中毒井  简单讲,中毒井是“对人而不对事”,它是一种提前把发表观点的人的黑历史提供给听众,来否定他人将要说的话的策略。  这种
期刊
太空是什么样子的呢?  在晴朗无云的夜晚,我们能看到头顶上方黑色幕布上的点点星光。天文望远镜传回的照片上,一望无际的黑暗中,对人类而言巨大无比、璀璨夺目的星球就像一粒粒灰暗的塵埃,太空就像一片广阔漆黑、荒无人烟的沙漠。  在科幻电影中却不是如此,太空中充满着多种多样的生命和文明。《星球大战》中许多星球上都存在着高智商生物,但是他们的外形跟地球人很不一样,三角脑袋、金色眼睛的类人生物;没有眼睛、全身
期刊
《恐龙当家》中,雷龙阿洛和人类点点相互帮助,和平共处。  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个恐龙梦,无论是《侏罗纪公园》中在市中心咆哮的霸王龙、在厨房与人类躲猫猫的迅猛龙、伸长脖子吃叶子的腕龙,还是家里少不了的各类恐龙玩具,似乎都是巨大凶猛的样子。在孩子们心中,比起虚幻的超人和蝙蝠侠,恐龙才是真实的英雄形象。  2015年上映的电影《恐龙当家》就描述了恐龙逃过了行星撞地球的灭顶之灾,经过百万年的进化,成为了高智
期刊
“UVB-76,UVB-76,180,08,溴醛,74,27 ,14 ,鲍里斯,罗曼,奥尔加,米哈伊尔,安娜,拉丽莎,7,4,2,7,9,1,4……”  1997年12月24日21点整,广播频率为4625和4810千赫的电台里播放了这样一条广播。这些听起来似乎是些没头脑的内容,但奇怪的是,当时在世界各地,许多人都躲在安静的地方收听这条广播,有些人还认真做着记录。更奇怪的是,这个频道里大多数时候只有
期刊
在新冠疫情肆虐人类社会、给人类的日常生活领域带来巨大的直接影响的同时,人工智能算法也受到疫情的间接影响,且影响巨大。但是人工智能算法并不属于生物、经济或政治,那么它是怎么被新冠疫情冲击的?人工智能算法把学生分三六九等  2020年结束时,新冠病毒依然在世界各地肆虐,英国也不例外。由于疫情严重,英国也不得不关闭学校,到了期末,依然没有开学。但是,在没有上课和考试的情况下,英国政府依然要求各个学校为学
期刊
如今,几乎所有人都知道CO2增多的事实和后果了:越来越热的夏天、越来越短的冬天、世界各地各种极端异常气候等。我们每个人都在品尝着苦果,更糟糕的是,有研究表明,CO2含量增加还可能让人变笨!  由于人类的工业活动,大气中CO2含量有增无减,对人类的危害愈来愈严重。想避免这个厄运,只有减少大气中的CO2。但是,减少CO2太难了,我们很难完全不用化石能源,也很难不用各种工业产品,这些过程必然会产生CO2
期刊
2020年11月底,正被新冠病毒折磨得痛苦不堪的美国人民终于迎来了好消息:先后两家公司分别发布了两种有效率高达90%以上、副作用较低的mRNA新冠疫苗,它们的产能很高,有望于近期面世。  随着新疫苗的出现,其奠基人——生物学家卡特琳·卡里科也进入了公众的视线。大家这才发现,原来与命运多舛的新冠疫苗相似,卡里科的科研生涯也并非一帆风顺。青年时怀才不遇  35岁以前的卡特琳·卡里科是众多生物学家里毫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