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萍

来源 :广西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b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 唐 女 70后,桂林市全州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在《诗刊》《青年文学》《西湖》《广西文学》《时代文学》《广州文艺》等刊物上发表作品。有中、短篇小说被《小说月报》大字版和《海外文摘》转载。作品入选多个选本。出版诗集《在高处》、散文集《云层里的居民》。中篇小说《行走的稻草人》获第九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
  当你被清晨的鸟儿叫醒,你以为你看到的,那些米汤水一样鲜嫩的光就是刚刚诞生的婴儿光吗?这些隐约的星光,或许诞生在年轻的宇宙,带给我们的,是新生的喜悦。或许来自即将出现的太阳,通过云层折射,来到地球。不管来自哪里,它们行走的这段距离,是它们的整段生命。它们扑在我们怀里,很轻很柔,带着温暖,给我们一个清晰明亮的世界,于它们而言,这里就是它们的终点,于我们而言,它是一个肌肤嫩滑的神,跌落在我们怀里,被我们吸纳,成为我们身体里的光。在漫长的人生,有清晨的柔光,有正午的强光,有傍晚的余光,也有晴光雨光,冷光热光,无数这样的光,陪伴我们走完一生。我们的皮肤便有了丰富的颜色,有了足够温暖的体温。自足之后,才能发出光来,光圈护佑着你,影响到别人,包括身边的动物和植物。这也是每个人行走人间必需的阳气,生命之气。
  早晨起来,坐在书房的玻璃窗前,看着外面树林慢慢亮起来,有时红彤彤的天空把我的书房映得耀眼,抬头一看,树林西边是血红的晚霞,太阳藏在云层后面,偶尔漏出一束光,射向东边,像是神在寻觅他在来路遗失的宝贝,他的光给了我们,他的生命给了我们,他看不见曾经的光了,看到的,只是温暖的万物怀揣着他的光,度过漫长的夜晚。
  是的,我就坐在自己的故乡,吸纳着故乡的阳光,仔细体会“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桑条索漠楝花繁,风敛余香暗度垣。黄鸟数声残午梦,尚疑身属半山园。”
  可惜,故乡却背对着我,如那婴儿光,我再也看不清楚它的真面目了。这其中,有两股强大的推力:命运和时间。
  南方乡村的女人,是没有完整的故乡的,但女人热爱和眷恋故乡的程度,真是不低于男人。
  想起二姑临终的那些日子,好不心酸。她病魔缠身,坐在轮椅上,没有行动能力,始终闹着要回故乡看看。儿子们各有各的事,也不愿她这种时候离开家,怕死在外面,连村都回不了(有野鬼不能回村的风俗),她的愿望没有实现。她退而求其次,让儿子请她娘家的人去看她。爸爸接到电话之后,打电话给我说,你二姑没几天活了,我们去看看她吧。我带着女儿一起去了,她去学校帮我带过刚满月的女儿。我们傍晚去的,她看到我们很开心,一直笑,看到我女儿长那么高了,也笑。爸爸问了她的病情,她捞起纱衣让大家看她胀鼓鼓的肚子,说,这里好痛,痛得不想活了。爸爸不知道说什么好,大家都沉默着。她说,我没几天了,就是想看看你们,现在看到了,可以安心去了。说着,眼睛红了,喉咙哽了。爸爸看着她待了一阵儿,聊了聊这座老房子的事,老房子有一半已经倒塌,他们住着没有倒塌的那一半儿。嫂子说天黑了,我们回吧。一行人就往屋外走,车子停在房子背后。我摸了摸她的手臂,还是温暖的,说,二姑,好好保重,没事的。她就哭了,说,你们回吧,我看到了你们,也看到了你女儿,心里满足了……再也见不到你们了……我离开她的时候,回头看见她挣扎着从轮椅里爬起来,扶着门框,贪婪地看着我们的背影。我不敢跟她摆手说再见,这个“再见”就是永别。后来哥哥说,她两天都不咽气,爸爸没空,让哥哥去看她,哥哥握住她的手,喊了她两声二姑,她才叹了口气走了。对故乡和娘家人的眷恋,情深至此,让我十分震动。
  嫁出去的女儿去世前都会回故乡辞别,大概生命就是一个圈,到了生命的终点,也就到了生命的起点,梦外是异乡,梦里是故乡。谁愿意离开自己的故乡呢?女人没办法,必须嫁出去,到别的地方生活一辈子。
  小时候,村里有姑娘出嫁总能听到哭嫁歌,我很喜欢听,跟伙伴们站在新娘的闺房门口看她们哭,听她们唱,但不知道她们唱的是什么。后来我采访了我们村的杨运英奶奶,她是唱哭嫁歌的高手。她说,在离女儿出嫁还有七七四十九天的时候,听见鸡打鸣,母亲就要唱哭嫁歌了,也叫开喉哭:
  鸡开口,母开心,我今养女放别人;
  柑子开花你做女,柑子落叶你离娘;
  往日离娘三五天,今日离娘六十年。
  …………
  听到那句“今日离娘六十年”,我还纳闷,嫁出去的女儿不是还会回来走亲戚的吗?怎么能说离娘六十年呢?
  后来又听她唱新娘的出门歌,新娘的弟弟背着她出门:
  一肩背到房门站,手拿铜锁锁房门;
  二肩背到堂屋站,跪在堂屋拜家堂;
  三肩背到轿门口,手拿铜锁锁轿门;
  锁到轿门亲姊妹,打开轿门外头人。
  记得当时我还追问运英奶奶,问她怎么锁到轿门是亲姊妹,打开轿门又是外头人?
  她说,傻姑娘,轿子抬到男家才能打开轿门,打开轿门当然就成了别人家的人了。
  我还是不理解,姑娘嫁出去就不是自家人了吗?是“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了吗?
  运英奶奶说,那是当然了,女嫁出去,就是泼出去的水了。以后你会明白的。
  她说得对,现在我算是全明白了,锁上房门,那房间就不是你的了;拜了家堂,祖宗就跟你无关了;锁上轿门你暂时还是个亲姊妹,打开轿门,你就是个外头人,永远回不来了。就算你不把自己当外人,就算你住在故乡,住在父母的身边,你与故乡之间,还是隔着一堵墙,它非常顽固、非常警惕,你想探个头朝里面望望,都会被它砸得头破血流。它手里举着的是“规矩”,是老一辈传下来的“规矩”,这个“规矩”,有人尊它为传统,有人尊它为风俗,而我看见的,是血淋淋的狼牙棒,专敲女人的头。
  2003年,我在一个山区初中教书八年,怀着女儿,要坐很挤的微型车,走很颠簸的路,微型车要挤下二十三或者二十五个人,好几次我占到了副驾座,不料司机要让两个人跟我挤一个座位,我的胯被挤得厉害,弄疼了肚子。又正修路,十分颠簸,有时候过一条浅沟也不减速,那一震,让肚子隐隐作痛。外面的初中招老师,我去试教、考试,成绩不错,但學校嫌我怀着身孕,要去一时半会儿也做不了顶梁柱,就没要我。为了肚子里的孩子,我去争取,学校补要了我。但是学校没有房子让我落脚,我借住在初中班主任家里,原学校的家当没地方放,又被他们催逼着搬家,没办法,准备去全州县城买一套商品房。   那天傍晚,跟爸爸妈妈散步说起这桩事,妈妈说,去县城买一套房那么贵,还不如在家建一栋楼,家里现在欠一大笔债,要卖地还债,这块地有商机,修好房子租出去,还可以拿回本钱。妈妈后来说,当时想着卖给别人可惜了,还可以把女儿留在身边,以后有个照应。
  我听了爸妈的话,拿出积攒十年的三万元钱,请砌墙师傅下了脚。之后的材料和工钱都欠着账,跟他们保证,修好楼房再用房子抵押贷款还给他们。房子修好之后用来抵押借贷十万元,把他们的账还清,然后再慢慢还银行的。所幸房子刚修好就租出去了,十年之后,还清了借贷,房子也不再出租,整栋楼才真正属于自己,算是在故乡扎下根来。
  我早知道,考上中师之后,我的田就还给了村里,我的土地和山林也都还了,吃国家粮的就不是农民了,与土地便彻底断了联系。我不知道的是,嫁出去的女儿永远也不能跟父母一起过年了,不能在过年的时候去祖坟上封岁(接先人回家过年,保佑后人),只能在清明时节去挂山(纪念先人的扫墓),很多不能,很多禁忌,把我碰得头晕眼花。有些长辈亲戚说,我没生下儿子,将来这房子也是归侄儿的。我对这些亲戚有了莫名的厌烦。平时爸爸妈妈过生日的时候,她们回来叙旧,讲的是亲情,是回忆,我小时候很受她们宠爱,我喜欢她们,但是她们把风俗这顶帽子戴在头上作为道德审判员来规训我的时候,我觉得她们都是刽子手。我不知道是该爱她们,还是该恨她们。这种感受十分折磨人。
  跟小林一茶的感受特别贴近:“故乡啊,触着碰着,都是带刺的花。”
  刚住回来的日子,我喜欢往村里走,去老屋看看,去童年伙伴们的老屋看看,当然,都不住人了,童年的那些游戏,那些欢声笑语,寂寂的在老屋里飘荡。村里的老人走得差不多了,孩子我也是基本不认识,还有很多陌生的女人,她们都是嫁过来的媳妇。偶尔遇到一两个面熟的,突然间也想不起怎么称呼,显得尴尬。大家都弃了老屋,东一座西一座建了自己的房子,各自为营,没有老屋那种大家族气氛了。
  村道改了,以前的路都是集中在村前的水井旁,每家每户都要来挑水回家做饭,小路如蜘蛛布网,有石板路也有石子路,青石板和一粒一粒的石子被踩得油光水亮,這些小路是有生机的。每一条路都通往一两个小伙伴的家,每一条路都充满诱惑。现在有的老路被圈在了院子里,有的无人走已经长满杂草树木,原本没有路的,如今修了水泥路,村里的千万条小路化作三条水泥路,形成一个三角形,吊挂在国道上,国道旁挤满了房子。过去那个热闹的老村沉寂了,村里的树木疯狂长了起来,蚊蝇鸟雀繁多,跟原始森林一样。只是,村里最大的那棵百年大樟树被村人偷去卖了,失去了地理标志。我们老屋门口的石榴树也被人偷走,这是我们家的地理标志,我们童年很多故事的载体。古老的村子给人一种败落感。
  村后的那座松树林,那时我们在那里耙松毛,松毛基本没有老货,都是头天晚上大风吹落的,很新鲜很黄爽,竹耙子在我们手里玩得溜熟,丢出去,拖回来,不一会儿脚下就集上一堆,家里火塘的柴就由我们供着。在这里捡菌子,这座山里长清凉菌、紫红菌、牛肝菌、油菠萝、伞把公、白面菌、黄蜡菌,有个地方还长茅草菌,一大团一大团的,每年都长老地方,当然,也长很多不能吃的石灰头和牛屎菌。在这里摘地葡萄(地菍),春天开淡紫色的花,花瓣五片,夏天果成熟,果先是红色,熟的变成乌紫,汁多味甜,我们的耙子碰见地葡萄,就停下来摘了乌紫的吃,吃得满嘴乌黑,舌头、嘴唇、牙齿,都是乌黑的,你看着我笑,我指着你笑,个个笑起来跟个魔鬼似的。这里的山茶花开得到处都是,耙松毛渴了,就采一把山茶花摘掉花蕊,放进嘴里嚼,酸酸甜甜,也止渴。这座松树林就是我们的乐园。我住回来的头几年,这座松树林还在,也成了白头翁和天鹅的临时栖息地,它们一来就要停留一周左右,白色的大鸟,成群结队地落在松树林上,我看着它们起飞、降落,十分优雅。旁边有水塘和田野,它们一会儿飞走,一会儿飞来,一会儿又在树林上盘旋,我趴在后窗看着它们,满心欢喜。后来有人用枪打它们,再后来因林权改革,分山到户之后,松树差不多要砍光了,你种一片桂花树,他种一片樟树,还有种水桐木、苦楝树之类的。没有枝头可栖,或者是记住了那些枪声,天鹅和白头翁就再没来过。这些熟悉的山路基本还在,长菌子和地葡萄的地方都找不着了。树林里没有孩子的声音,没有孩子耙松毛,没有孩子留意那些野花野果,杂树长满了地面,留给孩子活动的空间也没有了。
  住回来,我没有遇见过自己的童年伙伴。
  一个住在村尾,叫蒋明凤,我经常穿过村子去她家玩。她家就在那棵百年老樟树底下,独门独户,门前是田垌和大沟,靠近她家门口的田有一部分拿来做了荷塘,夏季开着满塘荷花。春天,田垌一片金黄的油菜花,也有紫红色的红花草,香气扑鼻。还有从田垌里穿过的火车。大门口是块晒谷坪。她家左边是个菜园,扎了竹篱笆,里面有棵棕榈树,村里就这一棵,很特别。右边是村里的抽水泵,把大沟里的水抽到高高的引水渠里,我们经常在引水渠里玩水。她家的房子也特别,不是我们村常见的正房子,就那么单独的一座,没有天井,大门进来是堂屋,两边四个房,左边第一间是伙房,第二间她外公住,她住右边的第二间,第一间放粮仓和杂物。
  她不是我们村的人,所以是外姓。她外公没有儿子,她妈妈就把她寄养在外公家。她外公留了好几个从湖南走过来的女人,都没给他生下个儿子,他还是个五保户。
  她长得很漂亮,双眼皮很明显,眼睛很大。她比我大两岁,先我两年上学。在她家里除了玩踢毽子,就是看小人书,听她讲故事。记忆最深的是,跟她一起采猪菜的时候,听她讲了个非常好听的故事,那时还处于懵懂时期,她的故事对我无异于世纪初开,我问她从哪里听来的,她说从书上看到的。我对书的第一印象就来于此,之后开始向往读书。
  在她家的左边山里,有一座坟,葬着我爷爷的奶奶,挂山的时候,再次来到这里,已经认不出这是我的童年伙伴曾经住过很久的家了。前边的水塘没人再种荷花,水田也荒成了草地,再无人种油菜花和红花草。抽水泵也已经废弃,引水渠再无清水流动。她家的房子长出来几棵松树和一片杂草。菜园子也了无痕迹,晒谷坪大概早就化作了泥土。这块土地上的那些万千脚印,打鸡骂狗的人声,我跟伙伴的玩耍,不知道还在不在泥土的怀里,这些长出来的草木里,不知道有没有这个家族的声息。蒋明凤嫁人了,不知道嫁到了哪里,她外公在我们村彻底消失,这些土地归了村集体,到头来,什么都没有了,这就是五保户在村民心中的含义,换句话说,就是绝代了。村里人吵架的时候,要是骂你绝代婆,或者绝代公,那就是最毒辣的话了。很多只生女孩的人家,尽量避免跟人吵架,宁愿自己吃哑巴亏,因为他们没有底气,受不住这句话。我见了好几个婶婶,在听到别人骂她这句话的时候,坐在家里偷偷地哭,往后想起这事还要哭好几次。   我想,我在这个村里是等不来她这个外姓姑娘了。
  还有一个童年伙伴与我同岁,叫月秀,她八月出生,我十月。村民给我俩起个小名,叫她八百,叫我六百。为什么呢?是论长相,我单眼皮,她双眼皮,他们说,她值得八百块钱,我略差一点,只值六百。对于70年代,六百也算天价了。自始至终,我都不喜欢这个名,却只能仰着头听他们戏谑着喊你,喊得十分顺口,一直喊到现在。连我爸爸、妈妈都让他们取了诨名,叫爸爸牛头脑壳(爸爸当时当队长太讲原则),叫妈妈调婆子(妈妈爱唱彩调)。后来把那种不喜欢想清楚了,女孩子是可以拿来做买卖的吗?男孩儿贵气,女孩儿卑贱,在老辈的思想里根深蒂固。奶奶在我出生时的那声叹息,爷爷见妈妈打哥哥,极少言语的他也会说出“怎么不打你女儿”的话来。爷爷总是避开我,藏着零食给哥哥吃。这些事情想起来就寒心。不过,话又说回来,村里能够叫我六百的老人还剩幾个呢?爷爷奶奶在我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同年去世,对他们的记忆很模糊,只剩下怀念。两年前刚过完百岁生辰的六奶奶过世,村里人渐渐已不记得六百是谁。对于这些老人而言,这么叫我,是自然而然,没有恶意。这样一想,那个含有侮辱意味的称谓,又暖心起来,他们喊的,不是女性歧视,是童年记忆。走在村里,再也听不见有人这么叫我,倒又生出几分失落和惆怅。他们看着我出生和长大,那段生命依托在他们的生命里,也是一种生存状态,他们的离世,带走了我那段生命的多个视角,丰富的童年,变得扁平单一了。
  月秀是我的救命恩人。八岁那年发大水,同伴一个一个跳进江里,游到对面的栖丘捡团鱼蛋,她们说有好多团鱼下了好多蛋。见她们跳进河一会儿就游到了栖丘上,只剩我一人站在岸边,当时还不太会水,身体瘦小,又实在抵挡不住团鱼蛋的诱惑,懵懵懂懂的,闭上眼睛也跳进了滚滚洪水。没想到水那么急,一下就把我掀翻了。月秀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她一手夹着我,两人在水里沉浮,我一会儿沉入水里呛几口水,一会儿又被她带出水面,吸一口气,就这么被洪水冲到了下游拐弯的岸边,然后一起抓住刺条爬上了岸。我躺在草地上发抖,腿是软的,很久站不起来。如果没有她出手相救,恐怕我就要永远留在河里了。
  月秀没有考上初中,早早地,就去广东打工了。后来嫁在广东茂名。
  还有一个叫雨玲,童年的时候经常在她家玩倒立行走。她没读完小学四年级就回来了,后来干理发,现在嫁在永福,也很难见到。
  在聊到女孩子的不公平待遇时,村里有个婶婶说,我没有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女儿跟儿子一样看待。
  邻居掐她的老龙头说,别吹牛,我看你女儿坐月子没地方住,你都把她赶出去了。
  哦,孩子当然不能让她在家里生了,女儿不能在家坐月子的,这样对我儿子不好,房子住不起的。
  你看,你还不重男轻女?
  这是老辈说了的,不是我不让,老辈不让。其他时间爱住多久住多久。
  你让女儿女婿同房吗?
  那不行,女儿女婿是不能在娘家同房的。
  人家夫妻不能同住一间房,还让他们爱住多久住多久呢,他们能住几天?
  这没办法,老辈说的,我们不能改变。老辈还说了,女儿宁在娘家住一年,莫在娘家过个年。
  你修了这么大一栋楼,舍得给她一层吗?
  那不能给,房子再宽,也是她弟弟的,她毕竟是个客。
  客?在父母家里是个客,这个字很准确,农村女孩子的真实身份就是一个熟悉的过客。
  她拿着“老辈的话”这根狼牙棒,狠狠地敲打着自己的女儿,还觉得自己对女儿非常公平,公平是个什么东西,她大概是不懂得的。
  住在这里,我目睹了那些受到伤害的女人如何无家可归,死无葬身之地。
  当然,绝大部分的夫妻是能白头偕老,过着安稳的日子,也有那么一小部分人,因为各种原因,婚姻破裂,再也生活不下去,女方没有退路,大多忍气吞声,死皮赖脸地在男方的地盘上活下去。
  邻居的娘家母亲是一条跃出水面来透气的鱼,她老公在外面养了女人,还生了孩子,一年到头不归家,她一人辛辛苦苦在家养三个孩子,忍无可忍,一气之下将他告上法庭,告他重婚。好了,老公被判了刑,蹲了几年牢房,出来之后,跟她离了婚,坚决不让她住在他的村里,包括自己儿子的家。她的娘家又回不去,真正是无家可归。女儿接纳了她。可是,她觉得自己是个奶奶,要尽到带孙子的责任,儿子们出去打工,她就在村外街道边租了间房子,每日接送孙子上下学。在带孙子过马路的时候,被大车撞死了,孙子也受了重伤。她葬哪里成了问题。她女儿女婿跟我们村的队干商量,征求村民意见后,在村里买了一块墓地,尸体停在村外的荒郊野地,在那里办了丧事,才安葬下去。
  唉,这个时候想起出嫁女唱的《撒家堂》来,好不心酸:
  十双筷子撒家堂,婆婆捡起双双在,
  我娘捡起少一双,少来少去少哪个?
  少来少去少冤家。
  爸爸妈妈哥哥嫂嫂都去吃酒了,我下班回来,晚上听着螺丝岭那边传来孝歌和鼓点,一时悲伤,写下这首诗:
  鸡脚草
  …………
  入土的人,她掀开皮肉
  仔细欣赏自己的内脏
  清点一生吃过的米饭
  喝过的井水
  她吹灭世上的灯火
  爬上床,盖上被
  等着泥土一瓢一瓢浇在身上
  准备变作一株鸡脚草
  …………
  以前的母系社会,男人嫁入女方,男人的地位就跟现在的女人的地位一样,附属在女方家族。随着男权社会的出现,男人抵抗嫁入女方,女方也不愿嫁入男方,这段时期出现了抢婚。随着男人日趋强大,女人便哭哭啼啼的,屈从到如今。哭嫁这个风俗,就是女人失败的佐证。
  村里也接受招郎的婚姻形式,有三个是招郎来的上门女婿,但他们在村里的地位是很低的,别人瞧不起,留下的女人也长不出志气来。   也有离婚之后户口没有迁走,田地还留在村里的,但是人都走了,那些田地还顾得上回来种?这个村她都不愿多看一眼了。
  当然,城里人或者工作单位上的人,男女之间的关系平等得多,也是因为女人取得了跟男人一样的社会地位,能挣一样多的钱。在农村,女人也没比男人少做事,这种根深蒂固的境况没人想过要改变。
  现在偶尔还梦见我们小時候扮演新娘子的游戏。那是在我们的横房子里,我一边煮潲,一边召集同伴来玩游戏,陪着我。村里刚嫁过女儿,我觉得那个身穿红花衣、遮着红伞的新娘子特别好看,就建议大家玩新娘子游戏。她们问我怎么玩,我就把横房子规划了一下,煮潲这边是新娘子的家,那边的杂物房算是洞房,经过两个猪栏,到达洞房算是出嫁的过程,至于入洞房,她们问,哪个做新郎官?那就随便了,便有人争着做新郎官,好像会赚很大的便宜,新娘子没人愿意做。原因呢,一是觉得新娘子是让人害羞的,二是新娘子都哭哭啼啼、要死要活的,好像非常不开心。为了把游戏做下去,我愿意做新娘子,让她们四个人八手交叠,形成花轿,蹲下来,让我坐上去,她们起身,抬着我去洞房。对了,还用一条红色方巾作为头盖,盖住脑袋,显得羞羞的样子。经过猪栏的时候,我从方巾底下瞄见那几头肥猪,想起刚刚出嫁的新娘子唱的哭嫁歌:
  茄子开花茄色色,出嫁姑娘样没得。
  寒冬腊月扯猪菜,夜夜煮潲养肥猪。
  如今女儿要出嫁,我娘许我猪一头。
  肥猪来待众亲友,女儿还是两手空。
  上身也无绸罗缎,下身也无撒罗裙。
  心里未免生出几分哀伤。但并不懂得那哀伤的根源是什么。
  她们见我坐在花轿上那么拉风,也都轮着来做新娘子。八九岁的我们,哪里知道做新娘子的苦楚和幸福,但我们有个共识:都不愿意嫁。只要大人逗我们,要把我们嫁到哪里去,没有谁不闹,大家众口一词:我不嫁,你才嫁呢。谁愿意离开自己的父母,离开自己的家乡呢?
  现在想来,我们女人,相对于农村的故乡来说,也还真的只是过客,浮萍一样,从这个池塘漂到那个池塘。我从外面漂回来,安静地浮在故乡这个池塘的角落,顶多算个“乡漂”。雨玲回来特意找到我,她最关心的是,我有几个孩子,有没有男孩,嫁得好不好。这是主宰农村女人幸福的三大条件。我一个都不符合,她用同情的目光看着我,我觉得,维系我们的那段童年时光在慢慢褪色。我在她的脸上和眼睛里寻找那缕凌晨的婴儿光,只看到一点似曾相识的影子迅速划过她的眼角。那份光早已老死在我们的肌肤里了。我们,再也堆积不起一个故乡,再也做不了这个故乡的主人了。
  责任编辑   冯艳冰
  实习编辑   祁十木
其他文献
一个村庄,四面八方  他与山羊一样颜色,太多的黑  爬上了山坡,爬上了云朵  从贫穷堆里爬了出来  以一株野草的力量,展露春风浩荡  先前只有他一个大学生,后来  扎羊角小辫的她也来了  她在教室的黑板上,画了好多只黑山羊  她想抱住山村所有的孩子  让他们在羊群中间,晕红调皮的脸  日子就在“咩咩”的叫声中展开  羊老倌,羊崽儿,羊角村……  他在羊圈边,用夜的黑裹住所有的灯火  爱他的女人,也
期刊
1  过了脚板坪  才到天堂坳  天堂坳天生有副好嗓子  那是天使吻过的  或许,它不知道。  2  远远望见的那个坡  像一本写意山水画的封面  打开它,还需两个半小时的脚板  脚板坪只有脚板宽  因为不通车,只能步行  脚板坪却不平,全是上坡路  两旁花花绿绿的草啊花啊,像雀斑  冷不丁会钻出条小花蛇来,真是美丽惊心  3  脚板坪往上走,才是天堂坳  天堂坳真是坳啊,都是上坡路  一条弯弯曲
期刊
潘国顺 20世纪60年代生于马山,壮族,广西作家协会会员,现于崇左市委巡察组工作。  蜡烛,点蜡烛,次次都要提醒,你怎么那么笨?  都一辈子了,父亲的习惯总改不了。似乎他从没有满意过母亲一点点,总是不停地教她如何做事,甚至如何做人,口气时大时小,声音时高时低。这时,母亲就定定站着,像一个小学生,一个新兵蛋子,一双大眼迷茫而又无所适从。  在壮人眼里,上香点烛是十分隆重又严肃的仪式,只有红白大事才用
期刊
→ 许 敏 壮族,20世纪8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在《民族文学》《山西文学》《广西文学》《黄河》《广州文艺》《黄河文学》等发表作品,出版有诗集《凝重与飞动》、中短篇小说集《玻璃的味道》、长篇散文集《旧时光》。  芒果飘香   我第一次进入芒果林,是到右江南面一个壮族小山村里,到村子后山的一道沟梁里,是为采访农民群众通过种植芒果脱贫致富而去的。  这个小山村并不在右江岸边,而是地处右江中段的一条支流上
期刊
走到村头  我所走向的是一座城堡  里面装了什么?起初我说不出  很多房子未装修好  它们像战败的士兵  在冷风中列队迎接我  我再仔细看了看  原来田野上十分空旷  村头的水池蓄水不多  夕阳已经西下  这里潜伏着今年最后的冬天  但夜晚的灯火  也已亮起   烟火中  火塘、干柴、锅头  电视机和一个老人  它们是故事的核心  这些事物零乱摆布  无非要表明  这是正在整理的阵地  这是快要喷
期刊
阿微木依萝 彝族,1982年生于四川凉山州。现居凉山州西昌市。自由撰稿人。在《钟山》《作家》《散文》等刊发表作品。出版有小说集《出山》《羊角口哨》《蚁人》,散文集《檐上的月亮》等。曾获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第十届广东省鲁迅文艺奖中短篇小说奖、《民族文学》2016年度奖等奖项。巴金文学院签约作家。  我把吉鲁野萨的脖子差点拧断了,他要是晚一点儿求饶,我敢保证他现在不是住在医院里。  他
期刊
→ 李沛新 广西贵港市人,现为广西广播电视台纪委书记、法学博士、研究员、教授、广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讲师团特聘教授(专家)。出版的学术专著有《文化资本运营理论与实务》《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新思维》两部,出版的合著有《基层团委书记工作指南》《当代中国著名经济学家百人小传》《广西文化发展新探索》等三部;在《广西日报》发表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  小时候,母亲曾经跟我们讲过,她在娘家
期刊
阳光下马洞村仍然阴冷,我带过来的备用毛衣不得不穿在身上。连片的稻田积满雨水,泛着白光。有几个犁田的身影。沱巴山区季节比山外来得晚,我从桂城来的路上,山外水稻已绿油油生长在田里,而沱巴山区谷种都还没下。我的小车停在郑才华家门前,他家的狗狂吠着后退。它叫黑子,我骂它有眼无珠,“我来你家许多许多次了,石头都认识我了呀。”郑才华家大门开着,从门洞看进去,像幽深的岩洞。  “有人吗?”我叫着进屋。无人回应。
期刊
如果您需要光  那么就跋山涉水给您送去  如果您需要水  那么就让河床里的水,为您倒流  如果您回家的道路不够平坦  那么就为您开山辟土修建大道  如果您的房屋风雨飘摇  那么就为您修建高楼大厦或是洋房小楼  是的,我们不惜一切  为了共同的愿望  如果您的孩子上不了学  不怕,有九年义务教育  如果您生病举手无措  不怕,有社会医疗保险  如果您无法就业  不怕,可以教您技术  您可以种养或进入
期刊
在山里农家晚饭,鱼头汤火候正好,几道时鲜清爽可人,不油不腻。嚼着新嫩的笋干,晚霞刚刚落下,村口山月升上树梢,主人家拿来柿子酒,没喝过,想尝一口,到底止了意念。饮酒之心退潮了,再也涨不上来。三十岁后开始喝酒,不过只在逢年过节亲友相聚时浅尝一点,并不能入诗肠添锦绣,更没有壮雄心气冲斗牛。  家族善饮者不少,父辈以上,无酒不欢,人人皆有酒量有酒胆。几个叔父辈,近年居家紧要事是自酿米酒,费时费事,不厌其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