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关系到我国9亿农村人口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关系到整个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党中央在提出“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并要求全党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持和保护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从理论和农业的实际情况阐述了农业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并结合五常市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对五常市的农业经济发展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五常市农业经济发展当前存在的问题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农业经济; 农业产业结构; 生产资源;基础设施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2-0050-02
一、五常市农业生产基本情况
(一)五常市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2009年,五常市粮食总产量达到22.08亿公斤,比上年增长9.8%。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已形成米、豆、药、猪、菜、奶、蛋和玉米深加工8个农业产业链条,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化组织7个。新建水利工程126座,维修加固小型水库8座;农机保有量达4万台(套);新建水稻标准化育苗大棚1.5万栋;完成造林绿化2200公顷。全市各类专业村屯发展到276个,建立专业协会158个。
(二)五常市劳动力转移基本情况
五常市以劳动力转移为核心,积极发展非农产业,拓展了农民增收的空间。草柳编织、砂石运输、劳务输出等非农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草编以杜家为核心辐射兴盛、民意、长山等周边乡镇,今年加工生产草袋子1亿条,实现产值5 000万元,覆盖农户3万户,户均收入达1 600元;柳编以民意柳编厂为龙头,带动背荫河、二河等乡镇,加工经销量达100万套,户均收入1 500元;砂石业以十几家砂石厂为龙头,带动运输户5 000多户,实现收入5 000万元。全市31.9万劳动力中,劳务输出人员达18.5万人,出国劳务人员4 000人,阶段性打工30万人次,年劳务输出收入2.5亿元左右。
(三)五常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基本情况
五常市加强了农机具检修,完成大型机具检修204台套,更新大型机具18台套,推广水稻插秧机械23台,推广工厂化育秧12万亩。完成植树造林4.8万亩。同时加强了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五优稻系列品种、高油高蛋白大豆品种、名优经济作物品种得到推广,精量播种、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综合高产等新技术得到全面应用。精量播种面积达到100%,配方施肥面积达200万亩。农技中心、畜牧、农机、水产、多种经营、林业等利用各种有效形式,累计培训人数30万人次,发放绿色证书2 000个,农业科技累计推广面积400多万亩次。
(四)五常市农业经济发展结构发展情况
五常市立足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加速农产品区域布局。初步培育成了四大特色板块经济区,即东南部山区、水田区乡镇的以优质水稻和绿色食品为重点的名牌水稻经济区;中部丘陵岗地、山区、浅山区乡镇的以药材、林果、杂粮、经济动物为重点的特色农业经济区;北部平原旱作区乡镇的以粮食、饲料、绿色畜牧业为重点绿色畜禽经济区;哈五路延线乡镇的以优质绿色两瓜、两菜为重点的优质瓜菜经济区。
二、五常市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投入不足,基础建设滞后
政府对农业投入长期一贯制,国家投入的农业基本建设项目中的地方配套资金一般难以到位,农村经济发展资金短缺和组织引导不力,农业生态环境整治、农业科技创新和农技推广体系、农产品技术质量安全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农政执法体系、农业信息体系、农产品市场等基础性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导致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劳动生产率落后,一遇上大的自然灾害就减产减收,因此五常市农业抗风险能力仍然不是很高。
(二)农民素质不高,思想认识保守
改革开放以来,五常市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农业生产力水平稳步提高,但仍然只是一个农业市。由于五常市农业和农村非农产业的生产组织形式未有重大突破,特别是农民素质不高、思想认识保守、科技水平低、生产规模小和分散经营,导致农民收入增长一直在低位徘徊。随着五常市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村经济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农民收入的增长则主要依靠其知识、技术、信息和资本集约的结合,依靠农业和农村经济体制的创新,尤其要依靠一批思想开放的高素质农民与能够发挥其特长及知识技术价值的市场经济环境。
(三)市场信息不灵,销售渠道不畅
实现农村经济市场信息化,一是要通过市场调查,因地制宜地选择有经济效益的农产品新项目,减少盲目生产引起的农产品滞销等;二是为现有农产品寻找市场销售渠道。但由于五常市农村公益性、社会性的农业基础性设施建设普遍滞后,农村平均经济水平仅为城镇平均经济水平的1/3,因此农村经济市场信息化的装备水平普遍不能满足要求。即使是最低水平的农村经济市场信息化也至少要求在乡镇一级设置相关机构专门从事信息收集、整理和分析工作,这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较高,而在五常市农村很多地方则大多缺乏符合要求的当地信息化人才。所有这些因素,均加大了农村经济市场信息和农产品销售渠道的沟通难度。
(四)农业土地细碎化,生产经营分散化
当前五常市农村实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土地资源一般按家庭人口、土地肥力、居地远近分配给农户。农户在履行协议即交足契约中暗示的租金后,可以卖掉剩余产品或留作家用。虽然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刺激了每片农地的利用,但耕地的分块也降低了农业生产效率,一家一户的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商品量少、效益低下,促成了小而全自然经济的自发维持,其基本农业生产方式是目前农村小农经济存在的主要原因和现实基础。即使某个农户家庭规划实施专业化、规模化的农业生产,在土地面积足够的情况下,也会因为土地分散,其基础设施配置和生产经营管理上的困难而不能实现其专业化和规模化。
三、对策建议
(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1.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全市行政村公路覆盖率,实现乡乡通路。完善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实现全部行政村通电;提高行政村通电话比例达%;提高农村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解决农村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提升农机作业水平,提高机耕作业占耕地面积比率,进行“一建三改”(建沼气池、改水、改厕、改厨)。
2.做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工作
重点抓好田间灌排工程、小型灌区、非灌区抗旱水源工程。建立和完善取消“两工”后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引导农民投工投劳,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后管护,通过产权改革、承包、租赁等多种途径,建立健全公益性农业基础设施的建后管护制度,提高工程使用效率和寿命。加强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保护水质。积极发展节水农业,推广旱作节水技术,建成节水农业示范田。
(二)规范农民专业组织,促进农民之间的农业技术推广
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提供法律保障,促进农民之间的技术交流,实现农民之间的农业技术推广。没有法律保障的农民专业组织其发展的空间和形式,生存的环境都不利于农民专业组织的发展壮大。世界各国政府在引导、规范和扶持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中,都制定了相应的《合作社法》。建立和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应尽量减少政府的干预,尊重农民的意识和选择。政府应当为农民合作组织的建立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既不能像过去那样强制命令农民搞合作化,也不能走极端,放任不管。同时,协助农民合作组织加强内部管理。
(三)加快农业科技信息建设,提供农业技术推广平台
建立农业专家系统,把分散的、局部的单项的农业技术综合集成起来,经过智能化信息处理,给出系统性和应变性强的各类农业问题的解决方案。网络技术可以弥补农业分散与闭塞的弱势。据调查,美国1995年就已经有41.6%的家庭农场和46.8%的奶牛场使用计算机管理和进入各种专业网和因特网。随着农业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美国最早出现了以精确农业为核心的农业生产技术。精确农业是把现代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综合应用于农业生产的新型农业。
(四)严格土地管理,加强基本农田保护
加强标准农田建设,加大市资金投入,用于粮食生产尤其是水稻产区建设标准化,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水平,安排中低产田改造,构建高产农田区。提高大型泵站有效装机容量,提高有效灌溉面积,提高小麦和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做好天气气候预测预报工作,加强对突发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以提高农产品生产水平。粮食、棉花、油料、肉类、水产品总产量及其优质率达标。完善农村土地二轮延包管理办法,对已经发生的难以调解的土地使用权流转要拿出处置措施,通过立法对非法流转、非法占用和擅自改变土地用途的行为予以追究。
参考文献:
[1] 许开.录试论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与农民收入的增加[J].甘肃农业,2002,(6):16-17.
[2] 李勋来,李国平.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型及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5,(6).
[3] 刘吉舫.建立我国农业政策性保险制度问题的探讨[J].税务与经济,2002,(6).
[责任编辑 王 莉]
关键词:农业经济; 农业产业结构; 生产资源;基础设施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2-0050-02
一、五常市农业生产基本情况
(一)五常市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2009年,五常市粮食总产量达到22.08亿公斤,比上年增长9.8%。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已形成米、豆、药、猪、菜、奶、蛋和玉米深加工8个农业产业链条,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化组织7个。新建水利工程126座,维修加固小型水库8座;农机保有量达4万台(套);新建水稻标准化育苗大棚1.5万栋;完成造林绿化2200公顷。全市各类专业村屯发展到276个,建立专业协会158个。
(二)五常市劳动力转移基本情况
五常市以劳动力转移为核心,积极发展非农产业,拓展了农民增收的空间。草柳编织、砂石运输、劳务输出等非农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草编以杜家为核心辐射兴盛、民意、长山等周边乡镇,今年加工生产草袋子1亿条,实现产值5 000万元,覆盖农户3万户,户均收入达1 600元;柳编以民意柳编厂为龙头,带动背荫河、二河等乡镇,加工经销量达100万套,户均收入1 500元;砂石业以十几家砂石厂为龙头,带动运输户5 000多户,实现收入5 000万元。全市31.9万劳动力中,劳务输出人员达18.5万人,出国劳务人员4 000人,阶段性打工30万人次,年劳务输出收入2.5亿元左右。
(三)五常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基本情况
五常市加强了农机具检修,完成大型机具检修204台套,更新大型机具18台套,推广水稻插秧机械23台,推广工厂化育秧12万亩。完成植树造林4.8万亩。同时加强了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五优稻系列品种、高油高蛋白大豆品种、名优经济作物品种得到推广,精量播种、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综合高产等新技术得到全面应用。精量播种面积达到100%,配方施肥面积达200万亩。农技中心、畜牧、农机、水产、多种经营、林业等利用各种有效形式,累计培训人数30万人次,发放绿色证书2 000个,农业科技累计推广面积400多万亩次。
(四)五常市农业经济发展结构发展情况
五常市立足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加速农产品区域布局。初步培育成了四大特色板块经济区,即东南部山区、水田区乡镇的以优质水稻和绿色食品为重点的名牌水稻经济区;中部丘陵岗地、山区、浅山区乡镇的以药材、林果、杂粮、经济动物为重点的特色农业经济区;北部平原旱作区乡镇的以粮食、饲料、绿色畜牧业为重点绿色畜禽经济区;哈五路延线乡镇的以优质绿色两瓜、两菜为重点的优质瓜菜经济区。
二、五常市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投入不足,基础建设滞后
政府对农业投入长期一贯制,国家投入的农业基本建设项目中的地方配套资金一般难以到位,农村经济发展资金短缺和组织引导不力,农业生态环境整治、农业科技创新和农技推广体系、农产品技术质量安全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农政执法体系、农业信息体系、农产品市场等基础性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导致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劳动生产率落后,一遇上大的自然灾害就减产减收,因此五常市农业抗风险能力仍然不是很高。
(二)农民素质不高,思想认识保守
改革开放以来,五常市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农业生产力水平稳步提高,但仍然只是一个农业市。由于五常市农业和农村非农产业的生产组织形式未有重大突破,特别是农民素质不高、思想认识保守、科技水平低、生产规模小和分散经营,导致农民收入增长一直在低位徘徊。随着五常市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村经济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农民收入的增长则主要依靠其知识、技术、信息和资本集约的结合,依靠农业和农村经济体制的创新,尤其要依靠一批思想开放的高素质农民与能够发挥其特长及知识技术价值的市场经济环境。
(三)市场信息不灵,销售渠道不畅
实现农村经济市场信息化,一是要通过市场调查,因地制宜地选择有经济效益的农产品新项目,减少盲目生产引起的农产品滞销等;二是为现有农产品寻找市场销售渠道。但由于五常市农村公益性、社会性的农业基础性设施建设普遍滞后,农村平均经济水平仅为城镇平均经济水平的1/3,因此农村经济市场信息化的装备水平普遍不能满足要求。即使是最低水平的农村经济市场信息化也至少要求在乡镇一级设置相关机构专门从事信息收集、整理和分析工作,这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较高,而在五常市农村很多地方则大多缺乏符合要求的当地信息化人才。所有这些因素,均加大了农村经济市场信息和农产品销售渠道的沟通难度。
(四)农业土地细碎化,生产经营分散化
当前五常市农村实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土地资源一般按家庭人口、土地肥力、居地远近分配给农户。农户在履行协议即交足契约中暗示的租金后,可以卖掉剩余产品或留作家用。虽然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刺激了每片农地的利用,但耕地的分块也降低了农业生产效率,一家一户的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商品量少、效益低下,促成了小而全自然经济的自发维持,其基本农业生产方式是目前农村小农经济存在的主要原因和现实基础。即使某个农户家庭规划实施专业化、规模化的农业生产,在土地面积足够的情况下,也会因为土地分散,其基础设施配置和生产经营管理上的困难而不能实现其专业化和规模化。
三、对策建议
(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1.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全市行政村公路覆盖率,实现乡乡通路。完善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实现全部行政村通电;提高行政村通电话比例达%;提高农村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解决农村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提升农机作业水平,提高机耕作业占耕地面积比率,进行“一建三改”(建沼气池、改水、改厕、改厨)。
2.做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工作
重点抓好田间灌排工程、小型灌区、非灌区抗旱水源工程。建立和完善取消“两工”后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引导农民投工投劳,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后管护,通过产权改革、承包、租赁等多种途径,建立健全公益性农业基础设施的建后管护制度,提高工程使用效率和寿命。加强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保护水质。积极发展节水农业,推广旱作节水技术,建成节水农业示范田。
(二)规范农民专业组织,促进农民之间的农业技术推广
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提供法律保障,促进农民之间的技术交流,实现农民之间的农业技术推广。没有法律保障的农民专业组织其发展的空间和形式,生存的环境都不利于农民专业组织的发展壮大。世界各国政府在引导、规范和扶持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中,都制定了相应的《合作社法》。建立和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应尽量减少政府的干预,尊重农民的意识和选择。政府应当为农民合作组织的建立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既不能像过去那样强制命令农民搞合作化,也不能走极端,放任不管。同时,协助农民合作组织加强内部管理。
(三)加快农业科技信息建设,提供农业技术推广平台
建立农业专家系统,把分散的、局部的单项的农业技术综合集成起来,经过智能化信息处理,给出系统性和应变性强的各类农业问题的解决方案。网络技术可以弥补农业分散与闭塞的弱势。据调查,美国1995年就已经有41.6%的家庭农场和46.8%的奶牛场使用计算机管理和进入各种专业网和因特网。随着农业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美国最早出现了以精确农业为核心的农业生产技术。精确农业是把现代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综合应用于农业生产的新型农业。
(四)严格土地管理,加强基本农田保护
加强标准农田建设,加大市资金投入,用于粮食生产尤其是水稻产区建设标准化,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水平,安排中低产田改造,构建高产农田区。提高大型泵站有效装机容量,提高有效灌溉面积,提高小麦和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做好天气气候预测预报工作,加强对突发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以提高农产品生产水平。粮食、棉花、油料、肉类、水产品总产量及其优质率达标。完善农村土地二轮延包管理办法,对已经发生的难以调解的土地使用权流转要拿出处置措施,通过立法对非法流转、非法占用和擅自改变土地用途的行为予以追究。
参考文献:
[1] 许开.录试论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与农民收入的增加[J].甘肃农业,2002,(6):16-17.
[2] 李勋来,李国平.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型及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5,(6).
[3] 刘吉舫.建立我国农业政策性保险制度问题的探讨[J].税务与经济,2002,(6).
[责任编辑 王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