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新课标提出的教学目标之一,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是高效课堂的一项重要任务。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高效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的学生创新思维。
一、耐心面对学生的质疑,让学生在质疑中大胆拓宽创新思维的空间
在教学《倒数的认识》时,在巩固练习环节上,我出示了一道填空题:2/7的倒数是( ),连续问几个学生都说是7/2,这是都认可的答案。突然,李明同学站起来说:“老师,14/4也是2/7的倒数!”顿时,教室里一片哗然,都说不是,甚至有的同学发出了讥笑声。我也觉得不对,因为教书这么多年来,已习惯于求一个数的倒数就是将分子、分母调换位置,所以我也毫不犹豫地否认了这个答案。谁知我刚一摇头,李明同学又站起来说:“老师,我还是认为14/4是2/7的倒数。”这时我感觉有些不对劲,这个同学一定发现了什么,于是我赶紧问:“为什么呢?”“因为14/4与2/7的乘积也等于1,所以14/4也是2/7的倒数,并且2/7的倒数还有很多。”在李明同学的提醒下,我在黑板上一一板书如下一些算式:2/7×7/2=1、2/7×14/4=1、2/7×28/8=1……板书完后,学生们不由自主地鼓起掌来,因为这些算式的结果都符合倒数的定义。这个事例充分说明,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耐心面对学生质疑,正确对待学生的质疑,因为这些质疑中也许蕴含着新的发现和和新的创造。
二、合理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激发出创新思维的兴趣
数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物质准备,是学生建立抽象概念的土壤。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单元复习课时,我这样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上课一开始,我就出示了一张方块格纸,然后说:“下面请同学们在这张方块纸上涂上不同的颜色,使它变成美丽的图案,最后看谁的作品最漂亮,我们评出一、二、三等奖。”听完我的要求,学生们一下子就激动了起来,课堂气氛顿时活跃。一刻钟后,大多数学生都完成了自己的作品。我发现有的涂出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一些单一的基本图形,有的通过这些基本图形组成了新的组合图案,如小屋、火车、小鸟等。我给每个学生作品都评了奖。评奖结束后,我又提问:“同学们,你们在涂方格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什么呢?“话音刚落,学习委员就站起来说:“老师,我在涂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时,发现正方形占的方格多,面积大。”爱动脑筋的第二小组长站起来说:“当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周长相等时,平行四边形总是比长方形矮。”班级“小博士”走上讲台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当分别把4個小方格涂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时,长方形的周长比正方形长。”就连平时很少举手发言的陈琪也迫不及待地站起来:“老师,我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四个角不可能是直角。”争相发言的同学还有很多,我都给他们机会,这些发言内容,基本上包括了本单元的基础知识,甚至有了超越。这样,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与情境的相互作用中不仅巩固了旧知,获取了新知,而且他们的创新思维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这对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将会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放手操作,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收获创新思维带来的惊奇和快乐
在教学《圆锥的特征》这一课时,有学生问:“老师,圆锥的侧面展开是个什么图形啊?”对这个问题我一时还没有反应过来,因为这个问题不是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也不是小学阶段探讨的内容,但作为教师,我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学生们解决这个疑问。于是,我先叫一位同学用一张长方形纸围成一个最大的圆柱,并要求很快完成。然后再要他用这张纸围一个不浪费一点纸的圆锥,围了几次后,这个学生怎么围也围不成,其他学生也没有一个能围出来。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我趁机说:“同学们,到现在为止我们至少可以断定圆锥的侧面不是一个长方形,那会是一个什么图形呢?你们再用其他形状的纸围围看吧。”我再次下去巡视时,发现有的在用正方形纸围,有的在用平行四边形纸围,有的在用梯形纸围,还有的在用圆形纸围。等我回到讲台时,突然传来一声大叫:“老师,我知道了!”我回头一看,原来是平时不爱说话的王刚同学在叫。我故作惊讶,问:“王刚,你知道了什么?”“我知道是一个扇形。”“扇形?那你能不能到讲台上来演示一下给大家看看?”“能!”王刚大声回答。接下来是王刚同学自然、大胆地在讲台上进行演示,全班学生一边看一边投以敬佩的目光。大数学家高斯说过:“若无种大胆放肆的猜测,一般是不可能有知识的进展。”一个平时不爱说话、甚至有点害羞的学生,通过自己的主动参与、实践操作、主动思考、积极创新不仅获得了新知,更赢得了自信,展示了个性。
以上就是我在高效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作的一些尝试。在这些尝试性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不仅高效地掌握了教学目标,而且还拓宽了创新思维的空间、途径和方式,为今后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一、耐心面对学生的质疑,让学生在质疑中大胆拓宽创新思维的空间
在教学《倒数的认识》时,在巩固练习环节上,我出示了一道填空题:2/7的倒数是( ),连续问几个学生都说是7/2,这是都认可的答案。突然,李明同学站起来说:“老师,14/4也是2/7的倒数!”顿时,教室里一片哗然,都说不是,甚至有的同学发出了讥笑声。我也觉得不对,因为教书这么多年来,已习惯于求一个数的倒数就是将分子、分母调换位置,所以我也毫不犹豫地否认了这个答案。谁知我刚一摇头,李明同学又站起来说:“老师,我还是认为14/4是2/7的倒数。”这时我感觉有些不对劲,这个同学一定发现了什么,于是我赶紧问:“为什么呢?”“因为14/4与2/7的乘积也等于1,所以14/4也是2/7的倒数,并且2/7的倒数还有很多。”在李明同学的提醒下,我在黑板上一一板书如下一些算式:2/7×7/2=1、2/7×14/4=1、2/7×28/8=1……板书完后,学生们不由自主地鼓起掌来,因为这些算式的结果都符合倒数的定义。这个事例充分说明,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耐心面对学生质疑,正确对待学生的质疑,因为这些质疑中也许蕴含着新的发现和和新的创造。
二、合理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激发出创新思维的兴趣
数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物质准备,是学生建立抽象概念的土壤。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单元复习课时,我这样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上课一开始,我就出示了一张方块格纸,然后说:“下面请同学们在这张方块纸上涂上不同的颜色,使它变成美丽的图案,最后看谁的作品最漂亮,我们评出一、二、三等奖。”听完我的要求,学生们一下子就激动了起来,课堂气氛顿时活跃。一刻钟后,大多数学生都完成了自己的作品。我发现有的涂出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一些单一的基本图形,有的通过这些基本图形组成了新的组合图案,如小屋、火车、小鸟等。我给每个学生作品都评了奖。评奖结束后,我又提问:“同学们,你们在涂方格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什么呢?“话音刚落,学习委员就站起来说:“老师,我在涂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时,发现正方形占的方格多,面积大。”爱动脑筋的第二小组长站起来说:“当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周长相等时,平行四边形总是比长方形矮。”班级“小博士”走上讲台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当分别把4個小方格涂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时,长方形的周长比正方形长。”就连平时很少举手发言的陈琪也迫不及待地站起来:“老师,我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四个角不可能是直角。”争相发言的同学还有很多,我都给他们机会,这些发言内容,基本上包括了本单元的基础知识,甚至有了超越。这样,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与情境的相互作用中不仅巩固了旧知,获取了新知,而且他们的创新思维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这对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将会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放手操作,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收获创新思维带来的惊奇和快乐
在教学《圆锥的特征》这一课时,有学生问:“老师,圆锥的侧面展开是个什么图形啊?”对这个问题我一时还没有反应过来,因为这个问题不是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也不是小学阶段探讨的内容,但作为教师,我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学生们解决这个疑问。于是,我先叫一位同学用一张长方形纸围成一个最大的圆柱,并要求很快完成。然后再要他用这张纸围一个不浪费一点纸的圆锥,围了几次后,这个学生怎么围也围不成,其他学生也没有一个能围出来。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我趁机说:“同学们,到现在为止我们至少可以断定圆锥的侧面不是一个长方形,那会是一个什么图形呢?你们再用其他形状的纸围围看吧。”我再次下去巡视时,发现有的在用正方形纸围,有的在用平行四边形纸围,有的在用梯形纸围,还有的在用圆形纸围。等我回到讲台时,突然传来一声大叫:“老师,我知道了!”我回头一看,原来是平时不爱说话的王刚同学在叫。我故作惊讶,问:“王刚,你知道了什么?”“我知道是一个扇形。”“扇形?那你能不能到讲台上来演示一下给大家看看?”“能!”王刚大声回答。接下来是王刚同学自然、大胆地在讲台上进行演示,全班学生一边看一边投以敬佩的目光。大数学家高斯说过:“若无种大胆放肆的猜测,一般是不可能有知识的进展。”一个平时不爱说话、甚至有点害羞的学生,通过自己的主动参与、实践操作、主动思考、积极创新不仅获得了新知,更赢得了自信,展示了个性。
以上就是我在高效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作的一些尝试。在这些尝试性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不仅高效地掌握了教学目标,而且还拓宽了创新思维的空间、途径和方式,为今后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