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弹背后的故事

来源 :走近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weiguangkak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举世瞩目的导弹发射,惊心动魄的危急时刻,事关成败的艰难抉择……这一切他将如何应对?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黄纬禄讲述——
  日前,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的记者采访了我国“航天四老”之一的黄纬禄。黄老年过九旬,当我们真正走近他,走进他的内心世界时,感觉老人是那样的可亲可敬。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在他获得的令人眩目的荣誉背后,竟然有那么多的传奇故事(图1)。
  
  


  (1)黄纬禄在接受采访
  
  纳粹德国的秘密武器
  
  1943年5月,刚毕业于中国中央大学电机系的黄纬禄,来到英国进修。他对英国先进的通信技术感到震惊,然而,让他刻骨铭心的却是一次生死经历。
  1944年,黄纬禄在英国伦敦的一家工厂实习。时值第二次世界大战,伦敦经常遭到纳粹德国的空袭。一天,纳粹德国最新研制的秘密武器——一枚V-1导弹怪叫着从空中袭来,在离黄纬禄实习的车间10米远的地方落下爆炸,黄纬禄的5名工友当场遇难。
  黄纬禄说:那时,那个工厂吧,对我们实习生是一种优待,可以比正式职工晚半个小时上班。不然我今天就不能坐在这里接受你们的采访了。
  其实,平时黄纬禄都是跟工人一样八点上班的,恰恰在那一天他八点半才到工厂,门卫说:“刚才厂子被炸了,今天不上班。”黄纬禄因此侥幸躲过一劫。
  不久,纳粹德国又研制出更先进、威力更大的V-2弹道导弹,对英国进行更加猛烈的袭击。
  黄纬禄说:那时我们在英国听到讲,德国有一种秘密武器,有14吨重,可以飞过来,这么重,怎么可能呢?觉得像神话。
  后来,英国人通过特殊手段弄到了一枚完好的V-2导弹,把它解剖后放在博物馆供民众参观。黄纬禄一听到这个消息,立刻跑去博物馆看了个仔仔细细(图2)。
  
  


  (2)德制V-2导弹
  
  V-2导弹直径1米多,七八米长,可以说是一个庞然大物。黄纬禄心想,假如我们中国也有导弹,就不至于被日本人欺负得这么苦了。尽管对导弹一无所知,但对导弹的奥秘怀有浓厚兴趣的黄纬禄,从此与导弹结下了不解之缘。
  
  导弹在空中解体
  
  1947年5月,黄纬禄回到了祖国,从事电信工作。黄纬禄真正接触导弹,是他参加了中央的一次重要会议之后。
  1956年初春的一天,中南海怀仁堂聚集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高级将领,以及一批科学技术专家,在通信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黄纬禄也参加了这次会议。
  会议决定,我国也要搞导弹。1956年10月,中国第一个火箭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翌年,黄纬禄任该院控制系统研究室主任。
  此时,我国仿苏东风一号导弹研制工作刚刚起步,黄纬禄和他的同志们投入紧张的工作(图3)。
  
  


  (3)导弹工程凝聚了科技工作者们多少心血
  
  后来,援华的苏联专家来到我国,事情似乎好办了许多。
  然而,1960年,正当导弹仿制进入关键时刻,苏联单方面撕毁协议,撤走了全部专家。苏联的背信弃义,给中国的导弹科研工作造成了无法想象的困难。此时中国导弹科研工作者一无所有,只剩下一股不服输的坚韧精神了。
  黄纬禄永远忘不了聂荣臻元帅在最困难时讲的一句话:“我们一定要搞出自己的‘争气弹’,争中国人民的志气!”大家比原来干得更猛了。
  艰苦的努力终于有了收获,1960年11月5日,我国成功发射了自己制造的第一枚导弹——东风一号,这是我军装备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图4)。
  
  


  (4)东风一号成功发射
  
  刚刚品尝了东风一号发射成功的喜悦,专家们又马不停蹄地进行东风二号导弹的研制。1962年,由黄纬禄担任副总设计师、由我国自行设计的“东风二号”导弹研制完成,准备试射。那么,这次发射到底能不能成功呢?
  在众人期待的注视下,点火开关被按下了,然而,凝结着科技工作者心血的东风二号导弹只飞行了69秒钟,就坠落在发射场附近爆炸。爆炸引起的冲天火光啃噬着大家的心。
  黄纬禄说:我们是搞控制系统的,我这个所长,更加责任重大。
  控制系统是导弹的大脑和神经中枢,毫无疑问,这次发射失败跟控制系统的关系比较密切,黄纬禄倍感痛心。
  在前方指挥的聂荣臻元帅讲:成绩是你们的,失败是我的。聂帅的这番话让黄纬禄他们十分感动,他们决心把失败当成动力,把寻找失败的原因当作最主要最紧迫的任务。
  经过检查发现,弹体产生弹性震动,导致导弹飞行不稳定,是这次失败的主要原因。
  原来,按照设计要求,东风二号导弹发射的距离要比东风一号远,所以,推进剂就要多装,这就要求增加推进剂容器的容积。本来容器的长度和直径应当同比增加的,可是,容器的长度增加了,直径没有增加。结果弹体加长后产生扁担效应(像挑扁担一样上下弹动),无法保持飞行的稳定。
  失败是成功之母,黄纬禄组织设计人员对方案不断改进,不断试验,反复论证,终于在1964年成功发射我国自行设计的“东风二号”导弹(图5)。
  
  


  (5)东风二号发射升空的瞬间
  
  东风二号导弹发射取得成功,使我国核导弹的发射有了坚实的基础。几个月后,核弹和导弹结合发射试验也取得了成功,这一事件无疑使处于冷战中的世界大为震惊。
  
  潜地导弹发射出海即毁
  
  20世纪60年代中期,国际上已形成由洲际导弹、潜地导弹、战略轰炸机组成的“三位一体”的战略系统。在这种背景下,1967年,我国第一个固体潜地战略导弹研制工程开始启动。1970年4月,黄纬禄担任该型号导弹的总体设计部主任。
  潜地导弹技术的重要意义在于:在受到第一次核打击后,仍然拥有第二次核反击的能力。这项技术在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掌握。对我国科技工作者来说,一切只能从零开始,面临的考验十分艰巨。
  1970年夏天,在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没有任何资料可参考的情况下,黄纬禄带领着技术人员在南京长江大桥进行“导弹落水深度试验”。这是他承担这项重要任务后,第一次面临的关键性技术难题。所谓“导弹落水深度试验”,就是由潜艇将导弹发射升空后,为防止导弹出问题掉下来砸中潜艇,而设计的一种导弹自爆(自毁)的安全系统装置。
  南京是我国“四大火炉”之一,模型导弹里的温度高达40摄氏度以上,年过半百的黄纬禄坚持和大家战斗在第一线,他鼓励同志们说:“解放军是虎,固体导弹是翼,有了它,解放军就如虎添翼”。
  但由于受到“文革”政治动乱的干扰,加上早期的方案论证很不充分,工程进展十分缓慢。直到1979年,黄纬禄临危受命,被任命为总设计师,工程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图6)。
  
  


  (6)组装导弹
  
  1982年10月,期待已久的我国第一枚导弹潜射试验在公海进行,发射后导弹窜出海面飞向天空,正当大家都以为发射成功时,不料仅仅过了数十秒钟,它却像天女散花一样在空中自爆了。
  大家辛辛苦苦干了这么多年,好不容易搞出这么一个宝贝,结果,多年的心血突然付诸东流,心里多么难受啊!更要命的是,在公海上发射导弹,我国向全世界通告,已经引起国际上的极大关注。在导弹预定落点的海区,两个星期内禁止所有船只通行。因此,不管试射成功与否,国际影响已经出去了。
  虽然准备了3发导弹,还有2枚可以继续试射,但眼下禁海的时间已经剩下不多,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找出失败的原因,并加以改进,谈何容易。
  为了找出问题的症结,黄纬禄茶饭不思,几乎每天晚上都睡不着觉,脑子就像演电影一样,一遍又一遍地分析发射过程,短短的半个月里,体重一下子掉了11公斤。
  经过紧张的工作,事情终于有了突破性的进展。找到导弹自毁的原因后,很快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妥善解决了存在的问题。
  满怀信心的黄纬禄立即向北京的领导小组负责人张爱萍报告,请求立即进行第二枚导弹试射。
  可是,首次发射失利的阴影还没有驱散,发射基地指挥部里空气显得十分凝重,领导小组会上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双方相持不下。到了后来,人们面面相觑,不约而同地看着张爱萍,等待他的表态。张爱萍深思了好长一阵,斩钉截铁地说:“按照前方的意见,打!”
  又一次严峻考验来临了。
  黄纬禄说:太高兴了。发射按钮一按下,从遥测信号中,看到导弹像出水的蛟龙,带着水柱从海面飞起,几十秒钟后,末区发现了目标,弹头准确地落在预定的海区。
  这次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标志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能自行研制,第五个能从潜艇上发射战略导弹的国家(图7)。
  
  


  (7)潜地导弹出水瞬间的雄姿
  
  黄纬禄先后参加了我国中程、中远程、远程等各种型号弹道导弹的研制工作。伴随着一次次的导弹升空,他与中国航天共同走过了50年的激情岁月。
  1999年,黄纬禄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荣誉奖章”,和任新民、屠守锷、梁守磐一起被尊称为我国“航天四老”(图8)。
  
  


  (8)黄纬禄在人民大会堂受奖
  
  采访结束时,黄老郑重地在留言簿上给我们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在成功面前多突出别人的成绩,在失败的时候多考虑自己的责任。
  我们相信,黄老这句话绝不是客套话,而是在经历了一次次的失败和成功之后的切身体会。正是有了这样的胸怀,才有了共和国今天的大家——黄纬禄。
其他文献
北京猿人,不仅创造了颇具特色的旧石器文化,而且还将人类最早用火的历史比原先科学家的估计提前了几十万年,他的发现地周口店因此被认作人类起源的圣地之一。  但是,当科学家满怀崇敬、激动的心情,小心翼翼地试图去揭开人类历史发源的序幕时,发现北京猿人竟是——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北京猿人的发现(图1)以及发掘工作获得的巨大收获震惊了世界,使自19世纪中叶以来就开始苦苦寻觅人类祖先,试图揭开人类史前世界
期刊
科技新时代,时代新科技。  近些年来,IT科技的高速发展对人们固有的生活模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大大方便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也大大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  如今,随着一些IT新产品的出现,将能给人们紧张、忙碌的工作和生活平添情趣、带来新意……    这是一些刚刚面市或在不久后即将面世的IT或与IT相关的新产品,充分体现了发明者的新奇创意。  让我们先睹为快吧:  (图1);    (1)USB接
期刊
这是一款有着百余年历史的著名老枪,出现于19世纪中后期以速射武器研究居于世界前列的美国。  虽然它的模样和操作方法与现在人们所看到的轻机枪、重机枪、通用机枪迥异,但在速射武器发展史上却占有重要的的地位、它的设计原理至今仍在为人们所用。而这一切,都源于它有一套——    自从火器出现以来,人们无时不刻地都在谋求提高火器的威力,并认识到了加大发射速度的重大意义。但直到19世纪20年代初,击发式底火的出
期刊
唐代以前,中国与海外的贸易往来虽已极为普遍,但并没有证据表明当时中国人已开始在海外定居,因此中华先人对外交往史的时间上限在史学界存有颇多争议。唐代,是中华造船和航海技术一个取得长足发展的时代,达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不仅在史籍中有着在唐初的贞观年间便可年造大海船400艘的记载,而且还开辟了西抵波斯湾、东非沿岸,南达印度洋海域、东至日本的多条航线(图1)。这样,便为更多的人远渡重洋,到海外去谋求发展提
期刊
一位传奇的桥梁建筑师建造了中国第一座现代化大桥,却又亲手将它炸毁;一座命运多舛的大桥通车时桥上布满炸药,12年间4次被炸。这位桥梁建筑大师和这座现代化大桥,为何有如此奇特的经历呢?     钱塘江上造桥     钱塘江是浙江省境内最大的一条河流,素来以凶险闻名。千百年来,当地老百姓常常把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比作“钱塘江上造桥”。20世纪30年代,中国人的这个梦想终于成为现实。然而,似乎很少有人知道,
期刊
尽管核技术这个名词对我们并不陌生,但事实上,与核电站朝夕相伴的渔民相比,他们的感受可能会多。    渔民老宋一家几代人都在杭州湾以打鱼为生(图1)。他们对这里的天、这里的海、这里的山再熟悉不过了。然而,20年前这里开始发生变化(图2)。现在,这些新的建筑对于许许多多像老宋一样的当地居民已不再陌生,它们早已和这里的山、这里的海形成一个整体。这就是地处浙江省海盐县秦山脚下的秦山核电站。      (1
期刊
西城区,属于我国首都北京的中心区域。逝去的沧桑岁月,在这片土地上积淀了厚重的古都文化。如今,沐浴着新世纪灿烂阳光的西城,更加焕发出勃勃生机,发生着许多感人的故事。今天,就给朋友们讲述发生在这里的一个传奇故事——    相识在少管所     2005年5月28日,对西城区检察院的检察官柳青来说,是一个不平常的星期六。正在单位加班的她突然接到六里桥派出所一位民警打来的电话,问她认识不认识一个叫小白的人
期刊
人类“非洲起源说”对种种质疑所提出的种种假设,仅剩都解释不了发生在东亚这片土地上的故事。中国人究竟从哪儿来?化石考古专家们深信    化石考古专家们在东亚地层中继续寻找新的证据,以期连接起原始人类与现代中国人之间,那一段巨大的空白。新的发现表明,原始人类在东亚中国的故事,似乎有了一些不同的新内容。    巫山,点燃了希望    巫山县,长江边上的一个小城(图1)。2005年秋,中法两国作考察巫山地
期刊
是谁把脚下这个生机盎然的星球托付给了人类,是2亿年前敏捷凶猛的恐龙,还是38亿年前漂浮在海洋里的第一个生命细胞?为什么无数的生命来了又走?是这些生命的草率、冒险,还是遭遇更凶险力量的毁灭?我们是否能够与未来动物相遇?  在古老的地球上,动物从无到有,奇怪野蛮的动物无情地争霸,进行残酷的搏杀。激烈竞争的结果是一些动物灭绝了,另一些则不断进化着,描绘出今天所有生物的蓝图。  让我们共同穿越时空,回到远
期刊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由于工作紧张、缺少运动、过量摄入高脂肪饮食等诸多原因,心脑血管疾病的潜在发病人群规模日渐壮大、年龄日趋年轻。如果能早检查、早发现、早预防,便能从根本上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科技带来无限创意,也给医学领域带来更新的防治疾病的思路。如今,一种早期检测的新技术已开始应用于临床。    越来越多的专家如今已形成共识: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脑中风等在内的许多疾病,实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