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结的记事功能
距今七万至十万年前,当时的山顶洞人就已经开始使用骨针和线的缝补技巧,将兽皮缝合起来穿在身上蔽体御寒,也就是说,山顶洞人已经知道如何把绳子系在一起打结,从此各式各样的绳结就逐渐发展出来了。
上古无文字,结绳以记事。《易·系辞下》中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孔颖达疏》中写道:“结绳者,郑康成注云,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义或然也。”
结绳记事是指远古时代人类摆脱时空限制记录事实、进行传播的一种手段。它发生在语言产生以后、文字出现之前的漫长年代里。一些部落为了把自己的风俗、传说以及重大事件记录下来、流传下去,便用不同粗细的绳子结成不同的结,每种结法、距离、大小以及绳子粗细都表示不同的意思,由专人(一般是酋长和巫师)遵循一定规则记录,并代代相传。
虽然目前未发现原始先民遗留下的结绳实物,但原始社会所遗存的绘画中的网纹图、陶器上的绳纹和陶制网坠等均提示先民结网是当时进行渔猎的主要条件。因此,结绳记事(或计数)作为当时的记录方式是具有客观基础的。
结绳记事对绳子的颜色、材质、粗细、经纬、主支有着严格要求。颜色方面,人类至少可以使用黑、白等九种颜色的绳子来表示不同含义。材质方面,可以用动物毛线绳、树皮绳、草绳、麻绳等各种材质的绳子。粗细上,最少能够分成粗、中、细三种不同规格的绳子。经纬上,有横向绳子,也有纵向绳子。此外,绳子还分主绳、支绳。将上述要素进行组合就能构成几百个最基本的绳结词汇,以此可对事件进行完整有效的记载。
现在假设一下,某个部落打败了另一个部落,这个部落获得了30只羊、40只鸡、20个男性俘虏、30个女性奴隶,怎么记载?
用一根横向的粗绳,上面涂成红色(表示成功、胜利、喜庆的意思),下面是四根绳子。第一根是用羊毛编制的绳子,绳子上段打上三个小结代表“三”,末尾打上一个大结代表“十”。第二根绳子用麻绳编制,编制的时候把鸡毛绑在一起,然后上段打上“四”,末尾打上一个大结。第三根,用男人的头发混合麻绳编织成中等粗细的绳子,象征男人,上段打“二”,末尾打大结。第四根,用女人的头发混合麻绳编织成细绳,象征女人,上段打“三”,末尾打大结。这样的記录方式具体、有效,充满智慧的光辉。
然而,结绳记事存在很大的问题,不仅表达烦琐、编制需要时间,而且保存非常困难,能够表达的意思有限,相对于甲骨文显得过于繁冗,所以在后来的历史岁月中它作为记录方式的功能逐渐被淘汰。
结的装饰意义
中国结是中国特有的手工编织工艺品。它源于旧石器时代的缝衣打结,后又推展至汉朝的仪礼记事,兴盛于唐宋时代,到了明清时期,人们又赋予了它更加丰富的内涵。宋代词人张先写过“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用以形容失恋后的女子思念故人、心事纠结的状态。在古典文学中,结一直象征着青年男女的缠绵情思,人类的情感有多么丰富多彩,结就有多么千变万化。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它被多愁善感的人们赋予了各种情感寄托。
纵观中华服饰五千年的历史,从先民用绳结盘曲成“S”形饰于腰间开始,历经了周的“绶带”,南北朝的“腰间双绮带,梦为同心结”,盛唐的“披帛结绶”,宋代的“玉环绶”,明清旗袍上的“盘扣”,就连流传至今的荷包、香囊、玉佩、扇坠、发簪等都无不显示了结在中国传统服饰中应用的时间之久、包罗之广。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我国诞生了如方胜结、如意结、双鱼结、龙凤结等造型精美、寓意吉祥的结饰。“交丝结龙凤,错多织云霞。一寸同心缕,千年长命花。”在明清诗人的诗句中,结艺已经到了“织云霞”的地步,足见结在当时流行的盛况。
“结”是一个代表团结、力量、和谐且充满情感的字,给人一种团圆、亲密、温馨的美感。而且,“结”与“吉”谐音,蕴含了更加丰富的内容:福、禄、寿、喜、对、富、安、康……正因如此,绳结作为一项具有生命力的民间装饰技艺一直流传至今。
如今,结绳技艺从远古走来,具有了新的时代意义。它不仅是作为点缀的装饰品,而且寄寓着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