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体心理学谈《厄舍古屋的倒塌》中罗德瑞克的性格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ffg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埃德加·爱伦·坡是美国著名小说家、小说家和评论家,其作品多讲述恐惧和死亡,故事中的男性多是思维敏捷、多疑敏感而又忧郁的;女性则多是美丽的,但这种美总是和死亡紧密联系。《厄舍古屋的倒塌》也不例外。本文试着从自体心理学角度分析主人公罗德瑞克的性格及其性格形成的内外原因。进而阐明:罗德瑞克对妹妹的爱是一种病态的自恋行为,他埋葬妹妹也是其畸形人格发展的恶果。
  关键词:罗德瑞克 性格复杂 扭曲 自体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爱伦·坡对世界文学最显著的贡献来自于他作为一位有创造力的作家使用的心理分析方法。这种强烈的心理分析构成了坡的作品,特别是他那些最有名的恐怖小说的特色。劳伦斯在《美国古典文学研究》(1923)中称,坡是“一位深入人类灵魂的洞窟、地窖和阴森可怕的地道的冒险家”。而真正显示坡的才能的是他对于人物心理的剖示。在坡的犯罪、复仇等恐怖小说中,他深入到人的变态心理和下意识的领域中,为读者展示了一个个丧失正常理智和意识的畸形人的画廊。坡的作品多讲述恐惧和死亡,是正面描写这一主题的卓越代表。其故事中的男性多是思维敏捷、多疑敏感而又忧郁的;女性则多是美丽的,但这种美总是和死亡紧密联系。《厄舍古屋的倒塌》也不例外。
  《厄舍古屋的倒塌》是坡著名的恐怖小说之一。故事发生在阴森、破败的厄舍古屋里。古屋的主人是一对孪生兄妹,他们出身贵族但却门庭破落。哥哥罗德瑞克心理扭曲,妹妹玛德琳重疾缠身。叙述者“我”作为儿时好友而被罗德瑞克邀请去缓解他的精神压力。在把妹妹埋后一个狂风暴雨的夜晚,哥哥因不堪忍受精神上的折磨向“我”寻求安慰。可从棺材中挣脱的妹妹却突然出现在门口,并最终与恐惧至极的哥哥同归于尽。在“我”匆匆逃出屋的那一刹那,古屋忽然轰然倒塌。作者把主人公的病态心理及其虚幻感觉描写得形象逼真,让读者如置身其中,感觉毛骨悚然。
  书中的主人公罗德瑞克·厄舍是坡精心塑造的艺术典型。前人对罗德瑞克的悲惨命运以及性格方面进行过研究,但是从心理学角度对其进行剖析的研究甚少,本文试从自体心理学角度对罗德瑞克的性格及其性格形成的内外原因进行分析,并得出这样的结论,罗德瑞克对妹妹的爱实际上是一种病态的自恋行为。他埋葬妹妹、兄妹俩乃至整个厄舍家族的毁灭,也是其畸形人格发展的恶果。
  二 罗德瑞克性格的扭曲
  罗德瑞克是小说中的主人公,小说中对他的长相是这样描述的:
  “尽管他面如槁灰,他的大大的眼睛……放射出无与伦比的光芒;嘴唇缺少血色,但是轮廓却极为漂亮。精美的鼻子上生着两个宽的的鼻孔,就像是希伯来雕塑。下巴精巧雅致,头发又细又软,额头平坦宽阔。”(Poe,1995:85)
  从外表描述可以看出,罗德瑞克面容秀丽但身体很虚弱。从故事中我们得知,罗德瑞克从出生之日起就一直生活在恐怖、与世隔绝的环境里。这样的环境逐步侵蚀并扭曲着他的心灵,使他逐渐成为环境的牺牲品。“他那颗仿佛与生俱来就永不停息地散发着忧郁的心把整个精神和物质的世界变得一片阴暗。(曹明伦,1995:320)”并且他对朋友说:“我就要死了,我肯定会在可悲的愚蠢中死去。就那样死去,不会有别的死法。我怕将要发生的事并非是怕事情本身,而是怕其后果。”(曹明伦,1995:318)作者还提到,“他谈到他的疾病,是天生的,一种精神方面的病……,他的症状是,患者被一些不可名状的感觉所控制。他只能吃最最无味的食物,只能穿特定质地的衣服,他受不了任何鲜花的香味,也见不得一点光亮,除了特定的几种声音和弦乐外,别的任何声音都会刺激得他恐惧不已。”(曹明伦,1995:314)“我”通过罗德瑞克断断续续的含糊暗示,又了解到他精神方面的一些其他特点,罗德瑞克说对自己所住的古厦有一种迷信的心理,这些年来他从来不敢在这里到处走动,这种迷信的影响力太模糊了,简直无法言传。然而,无论是古厦的形式还是建材,或是那灰墙、角楼以及那包围着古厦的惨淡的池塘,都给他的精神造成极大的压力。罗德瑞克的这些心理状况以及他的各种言谈表达,是他心理扭曲变态的一种表现。
  三 罗德瑞克性格扭曲的原因
  对于罗德瑞克性格的扭曲,我们可以从他自身存在的“自恋心理”的问题和他自始至终生活的外部环境两方面着手,进而得出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1 性格扭曲的内部原因——“自恋心理”
  广义自体心理学将自体(self)定义为一个精神世界的核心,是我们作为人的基本体验(米歇尔·克莱尔,2002:14)。20世纪初,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对自恋理论给出了具体的分析,而且其理论在这一领域内独领风骚。直到近三十年,自体心理学派的创始人海因兹·科胡特对自恋理论做出了系统而详细的解说。弗氏指出,自恋者是用不健康的方式爱自己的人,自恋的人能与他人建立关系,但他们是自恋的客体关系,即自恋者将客体视为自体的一部分来对待(Garrison,Mark,1992:14)。而科胡特的理论也正是对罗德瑞克病态人格特征的最好说明。
  罗德瑞克极端自恋,其妹妹玛德琳只是哥哥心中一部分自我的影射。“我”在盖棺的前一刻注意到,厄舍兄妹长得一模一样,罗德瑞克告诉他,他们原来是孪生兄妹,彼此之间有着简直无从理解的共鸣。而兄妹俩容貌的相同和“无从理解的共鸣”(李宜燮、常耀信,1991)消除了人与人之间所必有的区别和界限。我们可以说,哥哥实际上是另一个妹妹,而妹妹就是另一个哥哥。罗德瑞克深爱自己的妹妹,即另一个自我,是一种自恋行为。与其说罗德瑞克因爱上另一个自我而表现为自恋,不如说是他极度自恋的病态心理导致他爱上妹妹。
  但是兄妹俩的性格又是截然不同的。可以说,他妹妹是他的一个分裂体,代表着罗德瑞克已经丧失的坚强、勇敢等积极的一面,而他自身则是软弱、疯狂、非理性的化身。兄妹间的性格的差异使他与妹妹发生了乱伦行为,而心理上的罪责感使他把妹妹提前送上了黄泉之路。因为妹妹的死也是他自我一面的丧失,于是他对朋友说:“我就要死了,我肯定会在可悲的愚蠢中死去。就那样死去,不会有别的死法。我怕将要发生的事并非是怕事情本身,而是怕其后果。”(曹明伦,1995:318)很明显,罪恶感、恐惧感和焦虑已把罗德瑞克折磨得生不如死。
  因此,在这之后,当他看见玛德琳走过时,“他把脸深深地埋进双手中……瘦骨嶙峋的十指比平常更苍白,指缝间正滚淌出热泪。”(曹明伦,1995:319)玛德琳的出现时刻提醒着罗德瑞克犯下的丑恶罪行,使他无法自抑地留下痛苦的泪,最终与妹妹一同丧命。正是他扭曲的自恋心理使他以及整个厄舍家族走向灭亡。
  2 性格扭曲的外部原因——生活环境
  马克思说过,任何一件事情的发生都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虽然内因是根本,但外因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众所周知,人是环境中的人,而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其生活的环境,环境又对人的性格、精神状态、思维方式、价值观等都产生着潜移默化而又深远的影响。小说中通过“我”的叙述可以很清晰地在脑海中勾勒出这样一幅幅画面:在“阴郁、晦暗、岑寂”的秋日中的厄舍古屋,古屋前氤氲环绕的山池,“倒映出灰色的芦苇、惨白的树干、茫然眼睛似的窗户”,古屋内鬼影幢幢,曲折的回廊,哥特式的大门,“窗户又长又窄,尖尖耸起”,四壁的玄色帐幔,乌黑的地板,破旧的家具、书籍和乐器也未使房间“增添一分生气”、“整个房间都弥漫着一种凛然、钝重、驱不散的阴郁。叙事者“我”来探望饱受精神疾病折磨的厄舍先生,心情却和所处的场景一样的萧杀,茫然惆怅,又说不出所以然。“我”在小说中提到,看到眼前的这些景象,心中极感压抑,这感觉就如吸足了鸦片的人从美梦中醒来,重新回到冰冷的现实中一样。“我”心里冰凉冰凉的,心猛地往下一沉,感到一阵恶心—无论运用何种崇高的想象力,这种忧郁感都是无法驱散的。(Poe,1995:40)
  古屋内回廊曲折,鬼影幢幢,古屋内的听差蹑手蹑脚,家庭医生“慌慌张张”,一脸的“奸刁和惶惑”。(Poe,1995:43)这些一连串的词语把厄舍古屋周围颓废破败、死气沉沉的景象呈现在读者眼前,使那种阴郁、压抑的气氛描写得更充分。在读者还不知道后面会发生什么故事的情况下,这种气氛会给读者造成一种悬念和一种难以名状的恐惧感。通过对罗德瑞克居住的环境的描写,我们可以得知,他的生活与世隔绝,身边仅有几个仆人、一个家庭医生和久病不愈的妹妹玛德琳。苦闷、压抑、悲凉的生活在这种极端恶劣的环境中使他为人格外谨慎,从来不苟言谈。厄舍先生认为:“他们家公馆的外表和实质上的一些特色,使他的心灵受了感染;灰墙和塔楼的模样,还有倒映出这一切影子的暗沉沉的山池的模样,使他这个人的精神受了影响。”(Poe,1995:45)封闭的环境也是对厄舍先生的精神枷锁的象征,多年来精神世界所依附的外部环境终于成为桎梏心灵的枷锁,以至于让厄舍先生“完全明白自己那位理智国王快从宝座上摔下来了。”(Poe,1995:47)
  “我”见到厄舍先生时“既同情又害怕”,据厄舍先生自己解释,是因为家庭遗传的精神疾病和古屋的特点、环境感染了他的心灵。他处于极端的不安和恐惧之中,理智和疯狂在他的体内做着最后的较量,对丧失理智和死亡的恐惧让他惶惶不可终日。正如他自己所预言,“我就要死了,我肯定会在可悲的愚蠢中死去。就那样死去,不会有别的死法。我怕将要发生的事并非是怕事情本身,而是怕其后果。”
  法国哲学家、史学家和批评家丹纳认为,一个人的经历和他所处的周遭环境是分不开的,因为“自然界环绕着他,人类环绕着他;偶然性的和第二性的倾向掩盖了他的原始的倾向,并且物质环境或社会环境在影响事物本质时,起了干扰或凝固的作用。”(伍蠡甫,1979:239)由此可见,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多么重要。环境的恶劣以及压抑给罗德瑞克造成了无形的折磨,他的心理由此走向扭曲。环境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罗德瑞克所处的环境使他的性格不能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而是开始扭曲变形,他的命运也因此而改变。
  四 结语
  总的来说,罗德瑞克之死是可悲的。他所生活的恶劣环境对他的内心施加了不利的影响,使其内心运作机制紊乱、心理变态、人格扭曲。由于生活在与世隔绝破烂不堪的古屋里,罗德瑞克缺乏正常的人际交流,又错误地爱上了自己的妹妹,犯下了乱伦之罪。他欲把妹妹活埋来减轻自己的罪恶感,但适得其反。虽然最后在玛德琳的召唤下,他的良知被唤醒,但在朋友的无知阻拦下又无法得以抒发,最终同玛德琳一起命赴黄泉。
  
   参考文献:
   [1] 曹明伦:《爱伦·坡精品集》,安徽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2] 李宜燮、常耀信:《美国文学选读》,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3] 孙维林:《致命的自恋人格——从自体心理学角度看〈厄舍古屋的倒塌〉主人公之性格》,《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4] 米歇尔·克莱尔,贾晓明、苏晓波译:《现代精神分析“圣经”——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5] Edgar A P.The Fall of the House of Usher[M]//In the Penguin Book of American Short Stories[M].Ed.James Cochrane.Beijing:Foreign Language and Education Press,1995.
   [6] Garrison,Mark.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M].Kentucky:Kentucky StateUniversity,1992.
   [7]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下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
  
   作者简介:孙丽丽,女,1981—,山东枣庄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工作单位:枣庄学院大学英语教学部。
其他文献
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于2014年4月16日发出通知,为加快推进通用航空国际航联飞行者大会永久落户我市,加强政策制定、配套服务及规划建设管理等工作,经市人民政府同意,决定成立市
一、小说《烧马棚》背景介绍小说《烧马棚》主要讲述的就是在美国内战之后的美国南方白人农民阿伯纳全家的一个生活经历。作为一家之主的父亲阿伯纳,有这样的一种怪癖,那就是
研究发现,经历过不止一次重大压力事件的年轻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较高,但“普遍的幸福感和乐观情绪”有助于抵御这种疾病的发生。本-古里安大学的罗尼特·佩莱德调查了重大
1、党中央、国务院始终牵挂着新东汽的建设和发展。在2010年新春佳节到来之际,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笔题词:“向东汽人问好!”;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吴邦国、李长春、贺国强、周
5月24日,上海机场旅客服务APP2.0版正式上线。新版APP增加了8大功能,对推行旅客简化出行进行了大胆尝试,推出了快速安检及贵宾预约服务。同时,在版面的设计风格上作了优化,以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摘要华裔作家汤亭亭的代表作《女勇士》是一本以第二代美国移民的视角来折射中华文化的小说,此书从诸多方面表现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本文意在揭示这种碰撞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女勇士》 文化冲撞 东西方文化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人类学家泰勒早在19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就从人类学的角度定义文化为包括了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与习惯
摘要《墓园挽歌》是18世纪英国诗人托马斯·格雷的代表作。诗歌完成于奥古斯丁时代末期,浪漫主义时期开端的过渡时期。就人文主义关怀而言,格雷完全超越了他所生活的时代。  关键词:《墓园挽歌》 托马斯·格雷 人文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托马斯·格雷的《墓园挽歌》在18世纪乃至英国诗歌史上堪称上乘之作。作为一位生活在新古典主义盛行时期的诗人,格雷近乎完美地创作了《墓园挽歌》
1.引言超现实主义是在法国开始的文学艺术流派,源于达达主义,它于1920—1930年间盛行于欧洲文学及艺术界中。它的主要特征,是以所谓“超现实”、“超理智”的梦境、幻觉等作
爱米莉.狄金森本质上属于以爱默生和惠特曼为代表的美国浪漫主义传统,但其浪漫主义又有独特之处,这就是她对自然、精神和心灵的特别关注。她的自然诗巧妙地融入感情色彩和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