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围绕人本管理,分析高校图书馆人本管理的缺位现象,强调应实现管理的人本化,坚持以读者为本和以图书馆馆员为本。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人本管理;图书馆管理
当前,全社会都在积极地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在高校教育中,传统的管理模式下培养的“统一规格”的人才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人本化教育和人本化管理逐渐成为主流。高校图书馆管理作为高校管理的重要部分,面对高校不断扩张带来的压力,随着人本化管理时代的到来,受到严重挑战。知识和信息已成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图书馆管理必须从过去那种以“藏”为主和以“物”为中心的管理思想,转变为以“用”为主,以“人本化”为中心的管理理念。
1 高校图书馆管理中“人本化”的基本内涵
高校图书馆管理中的“人本化”是指在图书馆管理工作中,依据读者的实质需求和馆员的本性特点进行管理,以图书馆的资源能被充分、便捷、快速、有效利用为目的,以图书馆馆员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调动,工作时效和工作质量得以大幅度提高为目标的、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这里的“人本化”中的“人”包括两层次含义,既是指作为高校图书馆管理主体的馆员,也是指作为管理客体的读者。
1.1 以读者为本
与其他类型图书馆不同的是,高校图书馆面对的是较为特殊的读者群体。这部分读者群体主要又分为两类:大学生和广大教师。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在这里包括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他们是在信息通讯和计算机网络高速发展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对信息服务有更高的要求,如对信息内容的提供要求更加广泛,对信息获得的方式要求更加快捷方便等。作为集育人、教书和科研于一体的广大教师,为适应时代的变化,也必须时刻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因此对图书馆的依赖性也很大,对图书馆要求提供的服务层次也较高。高校图书馆要以读者为本,最起码的要求是要树立读者至上,一切为读者的观念。在实际工作中,要以读者为中心,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最大限度的满足读者的需求,为读者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1.2 以图书馆馆员为本
对于高校图书馆管理中的“人本化”,更多是被定位在注重以读者为本的层面,而忽视了以图书馆馆员为本这个层面。其实,随着高校图书馆的管理由以藏为主、以实体资源为主转向以用为主、提高管理与服务水平,馆员在高校图书馆的管理中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服务中的广泛应用,传统的图书馆管理理念和方式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成为制约馆员与读者之间对服务水平和质量的提供和要求不对称的关键因素。强调高校图书馆管理中的人本化理念,也就是要坚持以图书馆馆员为本的理念,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把图书馆馆员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充分发挥馆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图书馆管理中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2 高校图书馆管理中人本化的缺失
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人们拥有更丰富的知识,受教育程度也日益提高,需求也上升到了新的层次,人本化服务也成为了人们讨论的焦点。近年来,我国高校图书馆在藏书量、馆舍条件、信息资源和技术设备等方面都出现了非常积极的变化。然而,在管理运行机制上仍缺乏活力,管理体系和模式缺乏创新,不能满足读者全方位的信息需求,根本症结在于管理中的人本化缺失。
2.1 管理理念中人本化的缺失
在高校图书馆的管理理念中,忽视了把人的需求作为第一位。一方面忽视了读者的需求。认为图书馆只是单纯的业务管理机构,沿袭着重藏轻用的陈旧观念,只认识到图书馆承担的收集、整理、储藏资料和文献的职能,而忽视了其社会教育、开发智力资源、传播科技信息的职能,在思想认识上是一种缺乏以读者为本的被动思维。另一方面是忽视了馆员的需求,在高校图书馆机构管理层和领导层认为,图书馆历来是学校职工家属的“安置所”之一,无视馆员业务知识更新的重要性,忽视对馆员的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不重视专业人才的引进,由此造成馆员主动性、创造性的不足。
2.2 为读者服务中的人本化缺失
在传统思维模式支配下,图书馆主要强调以硬件设施的建设作为衡量其发展的基本条件,对如何吸引读者、方便读者,研究读者需求,主动为读者提供服务,关注不多体现在对读者及其需求的现状及未来趋势进行调查、了解和研究欠缺。随着信息网络化进程加快,人们对文献资料信息的需求向多元化、多样化、综合化和纵深化方向发展,而且要求“新”、“快”。若与读者的完全需求相比,图书馆管理服务的差距较大。一是服务工作手段落后。高校图书馆在某些工序中虽然也采用了现代化手段,但普及率还不高,大量的工作仍是通过手工程序完成。如新书的上架,由采购、分编加工,到最后与读者见面,大都是手工操作,影响了新书及时上架。二是服务内容跟不上读者需求。受传统思维的影响,高校图书馆总是把目标定位在以提供一次文献为基本职责、以搜集保存文献为主要任务、以为读者提供借阅服务为主要内容,具有高附加值的信息服务方式与产品明显不足。在传统的借阅服务方面,由于不是所有读者都对中国图书分类号、文献标志码等内容熟悉,读者在查阅自己所需资料时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三是服务方式被动、固化。高校图书馆通常是坐等读者上门的被动服务方式,不能调动相应的力量和开辟一切可能途径去搜索、探求、利用一切可利用的信息资料主动为读者提供服务。
2.3 人力资源管理中人本化的缺失
图书馆工作是一项服务性、知识性、业务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都很强的工作,馆员的认识、素质、积极性的提高,至关重要。对馆员的重视程度,直接关系到图书馆工作质量和效率的高低。但目前高校图书馆对馆员管理的人本化缺失,一是对馆员业务素质水平的提高重视不够。由于过去高校人事制度的缺陷,高校管理者或图书馆领导认识上有偏差,仅重视经费的投入和馆内设备的添置,不能以人为中心进行管理,并没有高度重视馆员的知识更新从而加强业务培训,不仅损害了馆员利益,而且降低了服务质量和水平。二是对馆员岗位职责不分、奖惩不力。由于图书馆在人才引进上不注重知识型、专业型人才,在馆员的工作分工上没有充分考虑馆员个性特长的发挥,不能根据相应的条件进行岗位配置和明确岗位职责。三是对馆员的考核缺乏一套有效的机制。在馆员的报酬待遇上难以合理区别,在职称评定、职位升迁的评判标准中忽视了业务创新、工作态度等评价指标,造成馆员积极性不高,创造性发挥不足。 3 高校图书馆实现人本化管理的措施
高校图书馆管理中要实现人本化,必须围绕“读者和馆员”这个“人”为中心及时更新理念、完善制度和积极采取措施,确实使“人”得到充分满足和全面发展。在读者层面,就是要通过图书馆的管理创新,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在馆员层面,就是要从高度重视馆员的需要和个体发展出发,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3.1 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要形成两种意识。一是馆员要形成主动为读者服务的意识。馆员要转变对图书馆业务的传统认识,树立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主动为读者服务,方便读者。在充分体现图书馆地位和发挥图书馆作用的基础上,及时全面满足读者的需求,实现图书馆的价值。二是图书馆管理层要形成有利于馆员全面发展的意识。管理层要转变思维,把图书馆作为一项事业来发展,并且要充分重视馆员在其中的作用。从完善机制入手,积极培养馆员的创新意识,真正从有利于图书馆事业发展和馆员全面进步出发,做好知人、用人的人心工作,不断激发馆员的潜能。
3.2 坚持以读者为本,提高服务质量
以读者为本,就是要适应读者的多层次、全方位需求,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和服务功能,千方百计进行服务的改善和创新,逐步建立起一种以读者为中心的运作机制。一是服务手段的创新。现代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给高校图书馆实现服务手段的创新,进行现代化管理带来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高校图书馆从读者出发,就是是要实现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工作手段要向“技术型”转变,用现代化、自动化管理代替传统的手工操作。二是服务内容的创新。高校图书馆要增强效益观,充分利用资源,将馆藏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为读者服务的内容创新上下功夫。以馆藏为依托,采集和吸收多种信息,提供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网上资源,进行深度加工,将广泛、无序、分散的信息转变为有序的、可以直接利用的资料,以方便用户的查阅与利用。三是服务方式的创新。创新服务方式,主要是变被动为主动,除了开展传统的借阅服务外,还要开展形势多样的其他形式的服务。包括文献信息咨询服务、情报检索服务、情报调研服务、重点课题服务、网上信息服务、用户辅导服务,主动指导用户利用馆藏文献和网络资源,编制网上导读、索引,指导用户熟悉数据库的检索方法,从而增强图书馆服务的主动性。
3.3 坚持以馆员为本,创新人力资源管理
以馆员为本,就是要致力于人力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注重提高馆员的素质和激发馆员的潜力相结合,在不断加强馆员业务素质和能力培养的同时,根据馆员个体需要、能力合理定岗,让馆员将个人的特长、能力、知识水平、工作意向应用于图书馆安排的岗位。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调动馆员的积极性,发挥其在图书馆管理中的主人翁作用。一是努力提高馆员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合理安排工作。馆员的素质和业务能力是图书馆发展的重要因素。图书馆应注重关心馆员的学习,高度重视对馆员进行继续教育和再培训工作,加强对现代化科学技术知识的学习。高校图书馆管理者通过在职学习、短期培训和脱产进修等形式,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对馆员进行全面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水准和专业技能。二是强化人力资源管理,完善人事考核和激励机制。对于馆员工作岗位,除根据馆员不同个人特长、知识结构合理安排外,还可以考虑建立馆员定期轮岗制度,实施馆员多岗锻炼,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服务技能的互相补充、互相融通,焕发图书馆工作生机。高校图书馆应建立一个评估考核目标管理系统,实行对不同岗位的馆员进行分层分级检查考核制度。同时对各部门乃至个人的工作量进行量化考核,实行定编、定岗,工作量定额考核,使馆员收入与工作量挂钩,建立、健全考核分配上的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丁有骏.知识经济与图书馆.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5
[2]《图书情报工作》杂志主编.信息知识时代的图书情报事业.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11
[3]袁爱华.21世纪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创新.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3)
[4]勒力.略论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04(1)
[5]陈香珠,郭权.面向信息化的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江西图书馆学刊,2004(1)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人本管理;图书馆管理
当前,全社会都在积极地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在高校教育中,传统的管理模式下培养的“统一规格”的人才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人本化教育和人本化管理逐渐成为主流。高校图书馆管理作为高校管理的重要部分,面对高校不断扩张带来的压力,随着人本化管理时代的到来,受到严重挑战。知识和信息已成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图书馆管理必须从过去那种以“藏”为主和以“物”为中心的管理思想,转变为以“用”为主,以“人本化”为中心的管理理念。
1 高校图书馆管理中“人本化”的基本内涵
高校图书馆管理中的“人本化”是指在图书馆管理工作中,依据读者的实质需求和馆员的本性特点进行管理,以图书馆的资源能被充分、便捷、快速、有效利用为目的,以图书馆馆员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调动,工作时效和工作质量得以大幅度提高为目标的、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这里的“人本化”中的“人”包括两层次含义,既是指作为高校图书馆管理主体的馆员,也是指作为管理客体的读者。
1.1 以读者为本
与其他类型图书馆不同的是,高校图书馆面对的是较为特殊的读者群体。这部分读者群体主要又分为两类:大学生和广大教师。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在这里包括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他们是在信息通讯和计算机网络高速发展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对信息服务有更高的要求,如对信息内容的提供要求更加广泛,对信息获得的方式要求更加快捷方便等。作为集育人、教书和科研于一体的广大教师,为适应时代的变化,也必须时刻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因此对图书馆的依赖性也很大,对图书馆要求提供的服务层次也较高。高校图书馆要以读者为本,最起码的要求是要树立读者至上,一切为读者的观念。在实际工作中,要以读者为中心,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最大限度的满足读者的需求,为读者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1.2 以图书馆馆员为本
对于高校图书馆管理中的“人本化”,更多是被定位在注重以读者为本的层面,而忽视了以图书馆馆员为本这个层面。其实,随着高校图书馆的管理由以藏为主、以实体资源为主转向以用为主、提高管理与服务水平,馆员在高校图书馆的管理中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服务中的广泛应用,传统的图书馆管理理念和方式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成为制约馆员与读者之间对服务水平和质量的提供和要求不对称的关键因素。强调高校图书馆管理中的人本化理念,也就是要坚持以图书馆馆员为本的理念,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把图书馆馆员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充分发挥馆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图书馆管理中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2 高校图书馆管理中人本化的缺失
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人们拥有更丰富的知识,受教育程度也日益提高,需求也上升到了新的层次,人本化服务也成为了人们讨论的焦点。近年来,我国高校图书馆在藏书量、馆舍条件、信息资源和技术设备等方面都出现了非常积极的变化。然而,在管理运行机制上仍缺乏活力,管理体系和模式缺乏创新,不能满足读者全方位的信息需求,根本症结在于管理中的人本化缺失。
2.1 管理理念中人本化的缺失
在高校图书馆的管理理念中,忽视了把人的需求作为第一位。一方面忽视了读者的需求。认为图书馆只是单纯的业务管理机构,沿袭着重藏轻用的陈旧观念,只认识到图书馆承担的收集、整理、储藏资料和文献的职能,而忽视了其社会教育、开发智力资源、传播科技信息的职能,在思想认识上是一种缺乏以读者为本的被动思维。另一方面是忽视了馆员的需求,在高校图书馆机构管理层和领导层认为,图书馆历来是学校职工家属的“安置所”之一,无视馆员业务知识更新的重要性,忽视对馆员的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不重视专业人才的引进,由此造成馆员主动性、创造性的不足。
2.2 为读者服务中的人本化缺失
在传统思维模式支配下,图书馆主要强调以硬件设施的建设作为衡量其发展的基本条件,对如何吸引读者、方便读者,研究读者需求,主动为读者提供服务,关注不多体现在对读者及其需求的现状及未来趋势进行调查、了解和研究欠缺。随着信息网络化进程加快,人们对文献资料信息的需求向多元化、多样化、综合化和纵深化方向发展,而且要求“新”、“快”。若与读者的完全需求相比,图书馆管理服务的差距较大。一是服务工作手段落后。高校图书馆在某些工序中虽然也采用了现代化手段,但普及率还不高,大量的工作仍是通过手工程序完成。如新书的上架,由采购、分编加工,到最后与读者见面,大都是手工操作,影响了新书及时上架。二是服务内容跟不上读者需求。受传统思维的影响,高校图书馆总是把目标定位在以提供一次文献为基本职责、以搜集保存文献为主要任务、以为读者提供借阅服务为主要内容,具有高附加值的信息服务方式与产品明显不足。在传统的借阅服务方面,由于不是所有读者都对中国图书分类号、文献标志码等内容熟悉,读者在查阅自己所需资料时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三是服务方式被动、固化。高校图书馆通常是坐等读者上门的被动服务方式,不能调动相应的力量和开辟一切可能途径去搜索、探求、利用一切可利用的信息资料主动为读者提供服务。
2.3 人力资源管理中人本化的缺失
图书馆工作是一项服务性、知识性、业务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都很强的工作,馆员的认识、素质、积极性的提高,至关重要。对馆员的重视程度,直接关系到图书馆工作质量和效率的高低。但目前高校图书馆对馆员管理的人本化缺失,一是对馆员业务素质水平的提高重视不够。由于过去高校人事制度的缺陷,高校管理者或图书馆领导认识上有偏差,仅重视经费的投入和馆内设备的添置,不能以人为中心进行管理,并没有高度重视馆员的知识更新从而加强业务培训,不仅损害了馆员利益,而且降低了服务质量和水平。二是对馆员岗位职责不分、奖惩不力。由于图书馆在人才引进上不注重知识型、专业型人才,在馆员的工作分工上没有充分考虑馆员个性特长的发挥,不能根据相应的条件进行岗位配置和明确岗位职责。三是对馆员的考核缺乏一套有效的机制。在馆员的报酬待遇上难以合理区别,在职称评定、职位升迁的评判标准中忽视了业务创新、工作态度等评价指标,造成馆员积极性不高,创造性发挥不足。 3 高校图书馆实现人本化管理的措施
高校图书馆管理中要实现人本化,必须围绕“读者和馆员”这个“人”为中心及时更新理念、完善制度和积极采取措施,确实使“人”得到充分满足和全面发展。在读者层面,就是要通过图书馆的管理创新,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在馆员层面,就是要从高度重视馆员的需要和个体发展出发,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3.1 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要形成两种意识。一是馆员要形成主动为读者服务的意识。馆员要转变对图书馆业务的传统认识,树立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主动为读者服务,方便读者。在充分体现图书馆地位和发挥图书馆作用的基础上,及时全面满足读者的需求,实现图书馆的价值。二是图书馆管理层要形成有利于馆员全面发展的意识。管理层要转变思维,把图书馆作为一项事业来发展,并且要充分重视馆员在其中的作用。从完善机制入手,积极培养馆员的创新意识,真正从有利于图书馆事业发展和馆员全面进步出发,做好知人、用人的人心工作,不断激发馆员的潜能。
3.2 坚持以读者为本,提高服务质量
以读者为本,就是要适应读者的多层次、全方位需求,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和服务功能,千方百计进行服务的改善和创新,逐步建立起一种以读者为中心的运作机制。一是服务手段的创新。现代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给高校图书馆实现服务手段的创新,进行现代化管理带来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高校图书馆从读者出发,就是是要实现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工作手段要向“技术型”转变,用现代化、自动化管理代替传统的手工操作。二是服务内容的创新。高校图书馆要增强效益观,充分利用资源,将馆藏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为读者服务的内容创新上下功夫。以馆藏为依托,采集和吸收多种信息,提供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网上资源,进行深度加工,将广泛、无序、分散的信息转变为有序的、可以直接利用的资料,以方便用户的查阅与利用。三是服务方式的创新。创新服务方式,主要是变被动为主动,除了开展传统的借阅服务外,还要开展形势多样的其他形式的服务。包括文献信息咨询服务、情报检索服务、情报调研服务、重点课题服务、网上信息服务、用户辅导服务,主动指导用户利用馆藏文献和网络资源,编制网上导读、索引,指导用户熟悉数据库的检索方法,从而增强图书馆服务的主动性。
3.3 坚持以馆员为本,创新人力资源管理
以馆员为本,就是要致力于人力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注重提高馆员的素质和激发馆员的潜力相结合,在不断加强馆员业务素质和能力培养的同时,根据馆员个体需要、能力合理定岗,让馆员将个人的特长、能力、知识水平、工作意向应用于图书馆安排的岗位。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调动馆员的积极性,发挥其在图书馆管理中的主人翁作用。一是努力提高馆员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合理安排工作。馆员的素质和业务能力是图书馆发展的重要因素。图书馆应注重关心馆员的学习,高度重视对馆员进行继续教育和再培训工作,加强对现代化科学技术知识的学习。高校图书馆管理者通过在职学习、短期培训和脱产进修等形式,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对馆员进行全面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水准和专业技能。二是强化人力资源管理,完善人事考核和激励机制。对于馆员工作岗位,除根据馆员不同个人特长、知识结构合理安排外,还可以考虑建立馆员定期轮岗制度,实施馆员多岗锻炼,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服务技能的互相补充、互相融通,焕发图书馆工作生机。高校图书馆应建立一个评估考核目标管理系统,实行对不同岗位的馆员进行分层分级检查考核制度。同时对各部门乃至个人的工作量进行量化考核,实行定编、定岗,工作量定额考核,使馆员收入与工作量挂钩,建立、健全考核分配上的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丁有骏.知识经济与图书馆.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5
[2]《图书情报工作》杂志主编.信息知识时代的图书情报事业.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11
[3]袁爱华.21世纪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创新.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3)
[4]勒力.略论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04(1)
[5]陈香珠,郭权.面向信息化的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江西图书馆学刊,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