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作业设计应当突破以往单纯拘泥于文本、束缚于课堂的局限,向课外延伸,与生活接轨。因此在布置作业时,教师应努力拓展题目的维度,多留一些选择性作业,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多做,能力差些的学生可以少做,有困难的学生可以不做。这样尊重个体的差异,丰富学生的生活,同时把完成作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语文,又能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发展。
一、以人为本,走向生活
作为新教材讲授者,就应该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基本理念,就必须在学习过程中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亲自实践、探究和体验生活中语文。如学完苏教版第二册练习8中的“读读背背——谚语”后,我布置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走进街坊邻里,开展调查搜集农谚的活动。第二天,孩子们个个争先恐后地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成果,并对农谚作了简单的解释。“人黄有病,天黄有雪”、“雨打五更头,行人不要愁”、“麦盖三层被,枕着馒头睡”……一条条富有生活气息的农谚,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更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获取了可贵的生活体验。
二、知识延伸,深入生活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语文实践必然包括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自然。
如《九色鹿》是一篇非常凄美的故事,文中的九色鹿见义勇为、机智冷静;调达见利忘义、背信弃义、恩将仇报;国王能主持公道,让正义得到伸张,每一个角色都生动鲜活,给同学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借此机会,我们有意识的分组讨论,启发引导他们认识美与丑。同时,注重从课堂延伸到家庭生活,通过父母与子女间的相互合作,孩子们选择自己最喜爱或最讨厌的人发表评论,这其中有他们对课文中人物的认识,也包含着他们对生活中真善美的理解和追求,深化生活,促进父母与孩子的沟通。
“语文以情作谱,以爱作词。”作为语文教师不能只栽树,不育人。学了《奶奶的白发》、《陈毅探母》等充满亲情的课文后,我不失时机,布置学生回家为爷爷奶奶梳梳头、敲敲背、端端洗脚水……为爸爸妈妈扫扫地、洗洗碗、倒上一杯热茶……的亲情作业。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受到了关心他人,孝敬长辈的教育,既丰富了生活情趣,陶冶了品德修养,也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增进了家人间的情感交流。
三、加宽阅读,拓展生活
我们知道,任何一门学科都不可能独自完成全面发展教育的任务,这就要求学科协调统一向外渗透。语文学科是多方位、多角度、多层面,立体式的综合性学科,就语文学科的功能来讲,还需走向生活。拓展生活阅读是以课文为本,带读、学习与本文相关的课外资料,让学生把读课外书当作一项重要的,无需老师布置的作业,可以有效地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如学完《他得的红圈圈最多》一文后,引导学生阅读《邓小平爷爷小时候的故事》等读本。一个个真实感人、短小精悍的故事,把学生带入了邓爷爷的孩提时代,邓爷爷那勤奋好学、勤俭节约、热爱劳动、崇尚科学的优秀品质深深地感染着孩子们,引领着他们认识生活、热爱生活,勇攀科学的高峰。课内作为课外的依托和凭借,课外作为课内的补充和发展。它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实践提供了更为科学和广阔的空间,拓展学生的课外生活。
四、作业创新,丰富生活
歌德曾说过:“一棵树上很难找到两处叶子形状完全一样的,千个人之中很难找到两个人思想感情上完全协调的。”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小学生,由于受自身的生理、心理及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他们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个体差异。如他们的兴趣爱好不同,有的喜欢表演,有的喜欢绘画,有的喜欢唱歌等等,这就必然导致接受同样的知识会有快慢之分。针对学生的差异,给学生作业开设一个阶梯式的自助餐,让学生有一个较为宽松的自主选择范围,可以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较好地参与作业,培养语文能力。多层次,有差异的生活化作业设计给学生提供了多种训练形式,让学生对作业产生诱惑力,产生跃跃欲试的感觉,更让孩子在兴趣盎然中动脑、动手、动口、动情……也因此,孩子们在作业中享受到了成功的乐趣。
总之,让生活融入作业,可以引导学生在作业中感受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南京市建邺区实验小学 江苏】
一、以人为本,走向生活
作为新教材讲授者,就应该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基本理念,就必须在学习过程中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亲自实践、探究和体验生活中语文。如学完苏教版第二册练习8中的“读读背背——谚语”后,我布置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走进街坊邻里,开展调查搜集农谚的活动。第二天,孩子们个个争先恐后地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成果,并对农谚作了简单的解释。“人黄有病,天黄有雪”、“雨打五更头,行人不要愁”、“麦盖三层被,枕着馒头睡”……一条条富有生活气息的农谚,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更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获取了可贵的生活体验。
二、知识延伸,深入生活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语文实践必然包括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自然。
如《九色鹿》是一篇非常凄美的故事,文中的九色鹿见义勇为、机智冷静;调达见利忘义、背信弃义、恩将仇报;国王能主持公道,让正义得到伸张,每一个角色都生动鲜活,给同学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借此机会,我们有意识的分组讨论,启发引导他们认识美与丑。同时,注重从课堂延伸到家庭生活,通过父母与子女间的相互合作,孩子们选择自己最喜爱或最讨厌的人发表评论,这其中有他们对课文中人物的认识,也包含着他们对生活中真善美的理解和追求,深化生活,促进父母与孩子的沟通。
“语文以情作谱,以爱作词。”作为语文教师不能只栽树,不育人。学了《奶奶的白发》、《陈毅探母》等充满亲情的课文后,我不失时机,布置学生回家为爷爷奶奶梳梳头、敲敲背、端端洗脚水……为爸爸妈妈扫扫地、洗洗碗、倒上一杯热茶……的亲情作业。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受到了关心他人,孝敬长辈的教育,既丰富了生活情趣,陶冶了品德修养,也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增进了家人间的情感交流。
三、加宽阅读,拓展生活
我们知道,任何一门学科都不可能独自完成全面发展教育的任务,这就要求学科协调统一向外渗透。语文学科是多方位、多角度、多层面,立体式的综合性学科,就语文学科的功能来讲,还需走向生活。拓展生活阅读是以课文为本,带读、学习与本文相关的课外资料,让学生把读课外书当作一项重要的,无需老师布置的作业,可以有效地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如学完《他得的红圈圈最多》一文后,引导学生阅读《邓小平爷爷小时候的故事》等读本。一个个真实感人、短小精悍的故事,把学生带入了邓爷爷的孩提时代,邓爷爷那勤奋好学、勤俭节约、热爱劳动、崇尚科学的优秀品质深深地感染着孩子们,引领着他们认识生活、热爱生活,勇攀科学的高峰。课内作为课外的依托和凭借,课外作为课内的补充和发展。它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实践提供了更为科学和广阔的空间,拓展学生的课外生活。
四、作业创新,丰富生活
歌德曾说过:“一棵树上很难找到两处叶子形状完全一样的,千个人之中很难找到两个人思想感情上完全协调的。”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小学生,由于受自身的生理、心理及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他们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个体差异。如他们的兴趣爱好不同,有的喜欢表演,有的喜欢绘画,有的喜欢唱歌等等,这就必然导致接受同样的知识会有快慢之分。针对学生的差异,给学生作业开设一个阶梯式的自助餐,让学生有一个较为宽松的自主选择范围,可以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较好地参与作业,培养语文能力。多层次,有差异的生活化作业设计给学生提供了多种训练形式,让学生对作业产生诱惑力,产生跃跃欲试的感觉,更让孩子在兴趣盎然中动脑、动手、动口、动情……也因此,孩子们在作业中享受到了成功的乐趣。
总之,让生活融入作业,可以引导学生在作业中感受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南京市建邺区实验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