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玫瑰,潘向黎的闺秀

来源 :北京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kuik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上海玫瑰”前面,应该加上“这个时代”。这是潘向黎时代的闺秀。
   张爱玲时代的上海闺秀,是《倾城之恋》里失婚、恨嫁并最终俘获如意郎君的白流苏,是《红玫瑰与白玫瑰》里的白玫瑰红玫瑰。白流苏的传奇不会人人经历,白玫瑰和红玫瑰倒是关于婚姻生活的一种概括。“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白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同样,在上海的都市天空获得滋养,又同样都是对世情人性兴致勃勃,同样都是汉语书写的妙手,在潘向黎的文字中,能够影影绰绰读到张爱玲的味道不足为奇,更准确地说,我们读到的不是张爱玲的味道,而是海派文字的味道。对此,潘向黎不避讳。
   你看,新鲜出炉的短篇新作《天使与下午茶》刚刚写到第九自然段,白玫瑰红玫瑰就相约而来。“不要一说女性好看,就想到红玫瑰和白玫瑰。杜蔻的美还到不了红玫瑰那么浓烈和深邃,她更像一朵粉玫瑰,不过这朵玫瑰不是普通的温温吞吞的粉,而是一种叫‘苏醒’的玫瑰,特别浓得艳桃粉、甜美到令人振奋、忍不住嘴角上扬的那种。而卢妙妙也不像纯白玫瑰那么绝对,她更像一种叫‘小白兔’的白玫瑰,白色里面带着一些绝不突兀的淡黄色,花瓣像旋涡,旋涡中心还透出若有若无的粉红色,是一种有微妙的波动的白色。”之所以把这一大段文字——某种程度上也是文眼——摘抄如上,意在通过历历在目的具体的词汇运用和文风,真切地体会作家的兴致、情感和笔墨意图。语言学家认为没有绝对冷静的描写,通过分析惯用词汇和句式也能部分抵达作家的内心。这也是语言分析学派存在的逻辑。单看上面这段文字,潘向黎不仅是花卉学家,还是工笔画家,白描、勾线、用色,功夫好极了。在这段出场亮相的文字里,两个姑娘都还“待字闺中”。从红玫瑰白玫瑰写到粉玫瑰白玫瑰,能看到这些描绘带着情感、欣赏、好奇,甚至有点戏谑。杜蔻和卢妙妙这两个上海姑娘是大学本科同学,也是可以分享心事的闺蜜,一个现在是公司财务总监,一个还是文艺学专业在读博士,常常相约在港湾酒店喝下午茶。如果排成舞台戏,这两个姑娘在演对手戏,那个后来成为杜蔻丈夫的新加坡贵公子、酒店侍者,包括双方父母都可以处理成画外音或打光成远景。我们都是坐在台下的看客。
   整个短篇,除了场景描述和情节交代部分用的是全知视角,其他基本上都是卢妙妙的角度,特别是心理活动部分,这也是最富有上海闺秀气质的部分。对话部分分量也大,贴着两个人的性格和状态写,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读完短篇小说《天使与下午茶》,至少有数十种感受在心里奔涌。小说凹出了太多的侧面,显然,这不是潘向黎写作生涯的一次简单的文体回归,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上海书写,它写出了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的上海新世情。
   没有一个小说家能够摆脱小说的魔力。《天使与下午茶》是作为小说家的潘向黎继短篇小說《白水青菜》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后憋的一新招。它不仅与旧上海决裂,与想象中的张爱玲撇清——《白水青菜》对此还有些许延续,也区别于《繁花》和金宇澄的今时代的“老克拉”,《繁花》和金宇澄的上海是市井和本土本帮的上海。而潘向黎的上海和她的闺秀们,是新时代的上海,是被开放文化篡改了颜色的玫瑰。
   在这篇取名《天使与下午茶》的短篇小说里,和谐雅致的港湾酒店,随着季节变化从花卉系列变成蓝色条纹的杯碟,保养得很好的银叉,以及阴湿的空气或阳光好的天空,等等,是小说主人公的活动空间。用舞台艺术的行话,这些都是舞美。潘向黎是极有耐心地甚至如数家珍似的勾描着这些精致具体的都市风物,当然,这种叙事风格沿袭了海派书写的精细优势。
   好小说是常识教育。海派作家对于城市生活肌理的书写,在潘向黎的文字里得以承传并有风格性的发挥。我认识的潘向黎,包括读到的她的各种文字,于人情,于物事,于诗词歌赋,于杯盘美食,于山水河川,都有兴致勃勃的热爱、熟谙和体悟。在都市面目高度雷同之时,对于城市生活知识的掌握造就了潘向黎,在日常生活流中梳理出不日常的事件或命运典型。
   好小说也是情感教育。以《天使与下午茶》为例,杜蔻似乎是演绎了现代版的灰姑娘故事,卢妙妙似乎是改版的继母和姐姐。任何一种叙事都要取到恰当的角度。《天使与下午茶》里两个女子,从小说现有展示看,一个是典型的上海闺秀,一个属于非典型上海闺秀。角度泄露作家的立场或兴致。小说很短,从杜蔻27岁的春天生日写到孩子一岁半,自始至终取的是卢妙妙的视角。家境好,优越感,心思缜密,恨嫁,文艺学女博士,围绕卢妙妙的这五个关键词展开的幽微细致的心理书写是潘向黎的功夫。其中,最核心的词是“优越感”,最调皮的词是“文艺学女博士”,这是受过很好教育的曹七巧和完全可以独立自主的白流苏的合体。
   既然是对手戏,临水照人,卢妙妙是水,照的就是杜蔻。在卢妙妙波澜起伏的心理活动中,杜蔻,这个新上海玫瑰跃然纸上。在潘向黎的文字里,这个对手戏的主角之一杜蔻,似乎一直处在浑然天成的“真人”状态,是史湘云式的人物,大大咧咧,天真自然。杜蔻这个形象完全超越了我们对传统上海闺秀的想象。传统上海闺秀在卢妙妙的身上是一改良,与卢妙妙不同,小说甚至没有指出杜蔻是否老上海出身,以潘向黎的细致,这显然是小说故意的留白。一个好的小说家,善于书写,首先是善于发现。在国际化信息化的历史进程中,大量的移民正在改变都市上海的主体结构。非典型型上海闺秀杜蔻和她的婚姻,与其说是传奇,是小说家的想象,不如说是开放现代的上海都市生活的一种现状。文化出身不明的杜蔻,成为今天上海新人的代表。
   潘向黎毕竟不是张爱玲,潘向黎就是潘向黎,潘向黎的玫瑰也基本上不是张爱玲的玫瑰。这是这个时代的上海玫瑰。甚至,也可以把“上海”两字去掉。
   “饭局可以无聊,小说不能无聊”,好像是王安忆说的,深以为然。美人要有姿有态,姿是硬件,态是软件,真正的好小说也应如此,无论长短,故事要有意思,表达要有味道。文如其人,潘向黎的小说就像她常穿的那件旗袍,再怎样复古的民国样式,也禁锢不了她的天足大步。
  责任编辑 张 哲
其他文献
一向低调唱歌的许飞,在2011年年初终于做了一件略微高调的事儿,开了间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吉他学习班儿——“许飞吉他私塾”,做了自己品牌的吉他“小翅膀”。第一次知道许飞开了吉他私塾,是在童话大王郑渊洁老师的微博里看到的,“我决定以55岁‘高龄’学弹吉他!我昨天花500元买了这把吉他。刚才打电话在许飞吉他私塾报了名,从下周起参加学习吉他的课程。我想挑战自己,看看用多长时间能学会弹吉他”。现在,许飞说,她
期刊
题记:后洼,地处黑龙港河畔,青县西北边缘。该村曾是战争年代的红色堡垒,为革命事业作出过不朽贡献。近年筹建的“后洼革命老区纪念馆”“革命老区红色大舞台”更加意义深远。今天,这个曾因地势低洼而得名的偏僻村庄,正在一名退伍老兵的带领下迅速崛起,发展中的“千亩富硒产业园”和“乡村红色旅游”项目令人耳目一新、流连忘返……  我该怎样赞美一场好雨  在大平原需要滋润的初夏  麦子就要掏出内心的黄金  埋在土里
期刊
你的信收到了,看了你的长篇。心里很不是滋味。  然后就投入紧张的排练,共排练11天,23日演出了。  想的是等演出完给你回信。因为每天太过紧张,早晨一起即帮巴顿清洗,收拾,做早饭,和他说话,再给他做出这一天的吃的,没有的东西赶紧出去买,烧好热水,凉出凉白开水。能想到的尽量安置好。巴顿右胳膊肘两处骨折,同时神经挫伤,绑了石膏,写不了作业,做不了自己的事,一个喜好运动的男孩,现在走路走得很慢,因为接骨
期刊
如果你在东北生活过,你一定会发出这样的感慨: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真的,雄阔的自然风物自不必说,在山野村屯随便遇到一位老者,你都可能邂逅一段鲜为人知的传奇。这片神奇的土地孕育了神奇的人,他们看似白山黑水般简约,内心里却斑斓多姿,吃着黏豆包,胸怀天下事,操着许多本可以不操的心。   20世纪80年代我在东北的五大连池工作,结识了一个叫老王的奇人。老王是一家疗养院退休职工,颈直肩平,双目若井,他家书房约
期刊
伯,新华字典解释为  排行第一,老大  自从有了这个分量的名字  他肩上扛起的责任  一份比一份千钧  1920年  共产党湖北的第一个支部  就有刘伯垂的名字  1921年  汉口人力车工人反对增加车租的罢工  也有刘伯垂的名字  1923年  武汉地区“二七”大罢工  依旧有刘伯垂的名字  1926年  武昌守军六个营起义  還是有刘伯垂的名字  ……  以至于他的敌人,一听到那三个字  就垂
期刊
不止一次有人问我,小说创作最核心的问题是什么?我的回答是,人物。一个小说能不能成立,能不能打动读者,最关键的环节是要有人物,人物新则小说新,人物真则小说真。构思一部小说,首先要从生活中提炼人物,建立恰如其分的人物关系,在这个基础上,把你的人物放在各种环境和事件中考量,不断地熟悉你的人物,认识你的人物,热爱你的人物,赋予他新的生命,跟他一起出生入死。你的人物首先在你的心里活起来,才能在读者的心里活起
期刊
我一直觉得,写科幻小说有一个过程:刚开始,会写星辰大海,写宇宙战舰,写文明的种子开出盛大的花朵,又陨落;再然后,会从大尺度的文明描绘,转回人性本原,书写各种科幻环境下,作为个体的人类如何生存,如何挣扎,如何得到或者失去救赎;到最后,视角会再次回到宇宙中。   这个结论未经验证,不一定对。   但至少在我身上是符合的。也问过一些写科幻的朋友,也基本对得上,只是对不同的人来说,每个阶段的时间长短不一。
期刊
交通事故如今比较普遍,车撞车、车撞人都常有,人撞车,也已经不奇怪了,还有个专门的叫法是“ 碰瓷”。不管是什么样的相撞,最后结果大同小异,通知交警,让保险公司理赔,或者有些情况下肇事者逃逸,再或者双方协商私了。我感兴趣的不是一场事故中的对错划定,具体的金钱纠葛,最后的胜与负,而是纠葛背面不被大众目光所专注的地方,那里藏着被遮蔽和忽略的东西,像人心里的褶皱,褶皱里深藏的情感,包括欢喜、痛苦、得意、悲哀
期刊
转眼就到“明年”了。明年春天,是我们这一届大学生毕业40周年纪念。与别的年代的大学生不同,我们是春季毕业,因为我们开学的日子是春天。   1977年恢复高考,我有幸成为这一年的考生,最终又有幸考上了大学。上学以后,不久,校长就是参与恢复高考决策的刘道玉,我毕业后还在他手下工作过几年,后来又住在一栋楼一个门洞的上下楼。再后来,我又与第一个提出恢复高考招生的查全性院士住在同一栋楼。我们这个省那年招生工
期刊
我的朋友張生住在通州的临河里。他的儿子还未满周岁时,有一天他下楼倒垃圾,顺便抽烟。为了不麻烦岳母给他开门(她只要空下来就会反复擦地板),他随手带上了门钥匙。而车钥匙是和门钥匙串一起的。当他站在空旷里抽烟时,一个人突然从旁边的车位区冒出来。这个年轻人看上去有点神经质,又有点心不在焉。他不容商量和反对,让张生开车送他去一趟燕郊。张生是位诗人,想法不免异于常人,在那一瞬间,他心中所念竟然是,他怎么知道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