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诗学的主体建构

来源 :当代文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_shang_c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创造性地提出“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两种类型,以“无我”这样一个具有深厚中国文化渊源的术语表达了不同于西方存在主义的主体观,更接近于纯粹的哲人境界、审美境界。王国维意境理论有助于主体超越“唯我论”的偏狭,走向人与世界万物的和谐统一;对于生命体验的强调,丰富了人自身的多维度存在,为“完整的人”提供了美学层面的参照。
  关键词: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中国化诗学;主体性
  王国维《人间词话》是中国古典诗词理论的集大成者,中国传统文论强调主体对文学作品的审美体验,王国维则更进一步,由文学审美上升为哲学、美学境界:“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这里所说的“本”是指文学本体以及文学中“人”的本质存在,他认为“兴趣”“神韵”道出了诗词语言魅力,而“境界”则穿过语言层面,达到了对作品中人的主体本真存在状态的把握。王国维学贯中西,多有研究者从西方存在主义哲学角度来解读其意境理论,然而细究起来,“有我之境”“无我之境”对于“我”这一主体问题的探讨,其精髓还是来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一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围绕阿来“山珍三部”,分析“非在地”(中心城市)和“在地”(故乡)之间的多重对应关系。阿来的这三部中篇小说,直面当代社会现实,书写农牧民如何从“在地”的故乡走向城市,并密切地关注他们精神困惑及价值选择。“山珍三部”展示了阿来书写的关注点从家族/民族史转向普通的生命个体,从人与人的关系转向人与自然的关系。无疑,这是他写作的又一次升华。  关键词:阿来;“山珍三部”;在地;非在地;消费时代;
摘 要:中国文艺现代性品格的历史生成与现实主义的开启直接相关。1940年代,郑君里设计并推动中国演剧现实主义体系的建立,其有关的思与言,细化了影、戏文学现实主义同演剧现实主义的关系,倡议影、戏文学现实主义向演剧现实主义转换,讨论了转换具体的操作流程,对演剧活动中的文学要素给予了价值重估。郑君里由此为现实主义拓展了演剧活动这一新的生存空间,从历史和理论之双重维度建构了中国近现代电影和戏剧艺术的现代性
2020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Ⅱ卷)
古往今来,文人雅士都对书斋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常以楹联这种传统的文字形式来吟咏自己的书斋,谓之“书斋联”。  南宋诗人陆游为自己的“老学庵”写的一副楹联:“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此联描绘了陆游夜以继日、苦读不辍的形象,充分显示了他不知疲倦的读书精神。  明代诗人李东阳有一副《题书斋联》,历来被誉为是奇联绝对,联中绝唱。联曰:“沧海日,赤城霞,峨嵋雪,巫峡云,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广陵
摘要:“城市文学”在写作层面,存在着取形式城市书写、立心式城市书写、批判式城市书写和象征式城市书写四种典型书写范式;在批评层面则主要有进化反映论话语、审美现代性话语和审美批判性话语。“城市文学”与“乡土文学”不是时间性的更替关系,而是现代性内部的一体两面。新城市写作,是面对“新城市”这一渐渐到来的普遍现实作出的调整,它必须是一种批判性的人学和创造性的诗学,并展示了主体再生的可能性。  关键词:新城
太陽已经惊飞了西边树林里栖着的鸟儿,牛羊归来的蹄声也敲响了炊烟的守候,于是窗后的我便与窗台上的鸡相望,隔着薄薄的纱。这是许多年前的情景,岁月也像隔着层纱,所有的过往看得分明,却被切划得琐琐碎碎。  那时的纱窗,是极为简陋的,甚至并不能称之为纱。似乎就是用极细的渔网改成,以前网住游鱼,却网不住水,如今隔断蚊虫,却隔不断风月斜阳。现在想来,黄昏独坐窗后,并没有什么花影摇香,也没有什么风情月恨,隔着纱窗
俗語的本来“面目”  民间有很多俗语在使用过程中,被传得失去了原来的“面目”,久之,其语义发生了“逆转”,原意反倒不被人知晓。看看下面这些俗语,原来“真相”是这样的。  不到黄河不死心 原语为“不到乌江不死心”,乌江是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之地,不知什么缘故,后来将乌江传成了黄河。  名列前茅 其实正确的写法应是“名列前旄”,“旄”是古代用旄尾装饰的旗帜,这种旗子在军队中为前军所执,所以称为“前旄”,与
摘要: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的建构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文论为指导,因此我们必须重读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经典原著,这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建设的必由之路。马恩给拉萨尔、敏·考茨基和玛·哈克奈斯的几封书信中一再强调的“莎士比亚化”是他们对刚刚兴起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实践进行研究提出的一个文艺创作的重要原则。从中可以看到,在对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实践的研究中总结出社会主义文艺发展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文论的
泰戈尔曾在《吉檀迦利》中写道:“你的眼睛向我最后一盼,我的生命就永远是你的。”我的生命虽不能完全属于你,我的灵魂却有一半来自于你。是的,你被誉为人类进步的阶梯,你被称为灵魂的引路人。因为有你,人的生命得以完整无缺。  初见你时我还是个牙牙学语的小孩子,人送外号“书虫”,手指头肉乎乎的,一个字一个字地指着念着。对于我来说,什么都很新鲜,包括你。我常央求母亲给我读睡前故事,这样我便能安然睡去。因为有你
阿华,原名王晓华,山东威海人。参加诗刊社第二十五届青春诗会,鲁迅文学院第三十一届高研班学员,山东省作协签约作家。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诗刊》《山花》《飞天》《十月》等刊,入选各种诗歌选本,著有诗集《香蒲记》等。  晚风吹花穗  一朵铅灰的云,对着另一朵  绯红的云倾杯  它们都有不被岁月赏识的怠慢  坡地上的植物,在饱饮过雨水之后  是膨胀的,欢愉的  它们的爱与喜欢,总是一心一意  走在夜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