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理的“过程式教学”,就是在地理教学中应重视两种过程。一是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发生、发展过程;二是学生领会地理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学习过程。本文着重于后一种,即对学生学习过程给予关注。
转变学习方式是新课标强调的六大理念之一,“过程式教学”正是着眼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过程”是相对于结果而言的。毋庸置疑,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所以必须重结论。但是,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结论将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新课标认为:如果只告诉学生结论,就等于剥夺了学生探索结论的过程。所以,我们的地理教学必须由以“结果”为中心向以“过程”为中心转变。在近两年的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过程式教学”进行了尝试。
一、 走进生活,创设研究性学习情境
布鲁纳说过:“最佳的学习方式是发现学习。”为了创设发现学习的情境,实现和拓展过程式教学,地理教师应倡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开展社会实践、调查、考察、旅游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收集学习资源、培养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就目前而言,研究性学习的阵地很多是在教室以外的。例如,在学习《全球大气环境问题》这部分内容时,我在课前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给出不同的探究主题,如全球变暖与森林、酸雨与煤等。让各组同学去查找这方面的实例,说明大气与它的密切关系。结果同学们通过与家长交流或资料查找获得许多生动的事例,再加上各小组成员间的合作、交流,同学们对这部分内容就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而且这还让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学习地理能让我们更好地生活。
二、 允许学生在课堂上犯错,创设宽松的认知环境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因此,教师应认识到学生的差异,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差异的一个表现就是允许学生对问题提出的各种各样的看法。当然这也包括错误的看法。在我们过去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们总希望每个学生都能迅速、准确地掌握知识。既然是以“过程”为中心,注重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感受,学生就难免会有一些错误的看法和认识。所以我们应允许学生在课堂上犯错,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观点,必要时甚至要鼓励他们将错误的答案说出来,因为有思维碰撞的课堂,有矛盾火花的课堂才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 将课堂时间更多地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过程
做到这一点,我觉得可以通过三个给予来实现,即:给予学生更多的发言机会;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给予学生更自由的学习方式。
给予学生更多的发言机会的意思有两个方面:一是改变过去教师讲的多,学生没有发言机会的现象,让学生多发言,教师少讲。二是让更多的学生发言。教师更多地鼓励不爱发言的学生去发言、去表达他们对问题的看法,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为了做到这一点,在课堂上我常采取不点名不举手回答问题的方式。如学习《地球在宇宙中》一课时,上新课前,我让同学们先思考一分钟,然后每个同学起来回答你所知道的关于地球的任何一个小知识。后面的不能和前面的重复。为了提高学生兴趣,还进行小组评比。这样每个同学都会去积极思考,不知道的也可以利用这一分钟来翻书。这样既可以让同学们主动参与学习,在短时间内获得较多信息,还让老师了解到学生对这一问题的掌握程度,为后面的教学奠定基础。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就是教师一定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去思考,由于学生的认识能力上的差异,有的学生思考的快,有的学生思考的慢,教师应本着让思考快的同学思考问题更深入一些,让思考慢的同学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到一定的思考结果,让全体学生思有所获、思有所果。给予学生更自由的学习方式。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学生的学习方式应是多样的。教师要给予学生发现学习、探究学生、研究性学生、合作学习等更多的学习方式。教师可以让学生搜集资料、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可以让学生动手实验等。
四、 高效引导,溯水求源
过程式教学能否得以实现,教师能不能很好地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很关键。如引导学生对地理规律、地理原理进行质疑。例如,当我们学习地球的运动时,学到这样一个规律“太阳直射点总是北纬23.5O和南纬23.5O之间移动”。教师可以这样来引导学生质疑“太阳直射点为什么总是在北纬23.5O和南纬23.5之间移动?它为什么不在北纬20O和南纬20O之间移动呢?”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可以对地理规律,地理原理进行质疑,从而激发起他们的探究热情。 如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进行剖析。诸如:为什么北方的民房大都是平顶的,而南方的民房大都是尖顶的?为什么日本市场上海产品琳琅满目?为什么沙特阿拉伯有些旅馆在房顶上?通过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进行剖析,会使学生对地理产生浓厚的兴趣。
学生学习地理不仅仅是为了模仿、继承和积累现成的地理知识,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地理思维和掌握学习方法,是对社会中未知领域的探索和创新。过程式教学,注重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想学生所想,有利于学习方式的转变,能把“还学生以主体地位”真正落实在地理教学中。
(贵阳市第五中学)
转变学习方式是新课标强调的六大理念之一,“过程式教学”正是着眼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过程”是相对于结果而言的。毋庸置疑,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所以必须重结论。但是,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结论将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新课标认为:如果只告诉学生结论,就等于剥夺了学生探索结论的过程。所以,我们的地理教学必须由以“结果”为中心向以“过程”为中心转变。在近两年的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过程式教学”进行了尝试。
一、 走进生活,创设研究性学习情境
布鲁纳说过:“最佳的学习方式是发现学习。”为了创设发现学习的情境,实现和拓展过程式教学,地理教师应倡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开展社会实践、调查、考察、旅游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收集学习资源、培养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就目前而言,研究性学习的阵地很多是在教室以外的。例如,在学习《全球大气环境问题》这部分内容时,我在课前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给出不同的探究主题,如全球变暖与森林、酸雨与煤等。让各组同学去查找这方面的实例,说明大气与它的密切关系。结果同学们通过与家长交流或资料查找获得许多生动的事例,再加上各小组成员间的合作、交流,同学们对这部分内容就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而且这还让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学习地理能让我们更好地生活。
二、 允许学生在课堂上犯错,创设宽松的认知环境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因此,教师应认识到学生的差异,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差异的一个表现就是允许学生对问题提出的各种各样的看法。当然这也包括错误的看法。在我们过去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们总希望每个学生都能迅速、准确地掌握知识。既然是以“过程”为中心,注重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感受,学生就难免会有一些错误的看法和认识。所以我们应允许学生在课堂上犯错,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观点,必要时甚至要鼓励他们将错误的答案说出来,因为有思维碰撞的课堂,有矛盾火花的课堂才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 将课堂时间更多地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过程
做到这一点,我觉得可以通过三个给予来实现,即:给予学生更多的发言机会;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给予学生更自由的学习方式。
给予学生更多的发言机会的意思有两个方面:一是改变过去教师讲的多,学生没有发言机会的现象,让学生多发言,教师少讲。二是让更多的学生发言。教师更多地鼓励不爱发言的学生去发言、去表达他们对问题的看法,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为了做到这一点,在课堂上我常采取不点名不举手回答问题的方式。如学习《地球在宇宙中》一课时,上新课前,我让同学们先思考一分钟,然后每个同学起来回答你所知道的关于地球的任何一个小知识。后面的不能和前面的重复。为了提高学生兴趣,还进行小组评比。这样每个同学都会去积极思考,不知道的也可以利用这一分钟来翻书。这样既可以让同学们主动参与学习,在短时间内获得较多信息,还让老师了解到学生对这一问题的掌握程度,为后面的教学奠定基础。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就是教师一定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去思考,由于学生的认识能力上的差异,有的学生思考的快,有的学生思考的慢,教师应本着让思考快的同学思考问题更深入一些,让思考慢的同学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到一定的思考结果,让全体学生思有所获、思有所果。给予学生更自由的学习方式。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学生的学习方式应是多样的。教师要给予学生发现学习、探究学生、研究性学生、合作学习等更多的学习方式。教师可以让学生搜集资料、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可以让学生动手实验等。
四、 高效引导,溯水求源
过程式教学能否得以实现,教师能不能很好地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很关键。如引导学生对地理规律、地理原理进行质疑。例如,当我们学习地球的运动时,学到这样一个规律“太阳直射点总是北纬23.5O和南纬23.5O之间移动”。教师可以这样来引导学生质疑“太阳直射点为什么总是在北纬23.5O和南纬23.5之间移动?它为什么不在北纬20O和南纬20O之间移动呢?”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可以对地理规律,地理原理进行质疑,从而激发起他们的探究热情。 如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进行剖析。诸如:为什么北方的民房大都是平顶的,而南方的民房大都是尖顶的?为什么日本市场上海产品琳琅满目?为什么沙特阿拉伯有些旅馆在房顶上?通过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进行剖析,会使学生对地理产生浓厚的兴趣。
学生学习地理不仅仅是为了模仿、继承和积累现成的地理知识,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地理思维和掌握学习方法,是对社会中未知领域的探索和创新。过程式教学,注重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想学生所想,有利于学习方式的转变,能把“还学生以主体地位”真正落实在地理教学中。
(贵阳市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