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181-02
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化学课堂已基本消除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教与学两者间的矛盾。学习的主体也从教师的传授转变为学生的自主研习。学习的方式也从单纯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小组合作学习。整个课堂是活跃的,这种活跃不仅仅体现在课堂的形式上,更为重要的是体现在学生的思维上。多年的实践过程中,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化学课堂的一个问题也渐渐地显现在我们面前,即同一活动单,同一教案,相同基础的班级,在最后的学情调查中却出现差距(有时这种差距还是巨大的)。这是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仔细思考,很显然问题的本质是课堂评价方式的不同。回首过往,从活动单导学模式建立至今,关于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课堂评价体系探讨还处在起步阶段。因此,本文就这一方面的内容,以化学学科为例作简要研究。
课堂评价从理论上分为三个方面,分别是:教学之前进行的诊断性评价、教学过程中进行的形成性评价和教学以后进行的终结性评价三种(见表1)[1-2]。这三种形式针对于教学前、教学时、教学后三个时间段。如果用浅显的语言表达,即教学前的学情、教情调查诊断,确立目标、任务;教学时通过可量化的考核细则,了解相应教学过程;总结性评价即在教学之后对教与学双方面结果进行一定的考核。由此看来,这三种评价的方式分别可以对应着活动单的预习单、教学单、反馈单三个部分内容。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很显然犯了一个错误:评价仅仅在反馈单中出现,即只注重“总结性评价”而忽视“形成性评价”。这正如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所讲,课堂评价作为典型的形成性评价在我国备受冷落。一线教师在总结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表现得很拿手,而在形成性评价方面却很欠缺。[3]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新课程标准》对如何进行相关的评价做出了明确的说明:“高中化学课程倡导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以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发展”。“积极倡导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激励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由此看来,《新课程标准》中对评价的要求显然是要求我们进行必要的形成性评价,即将评价的过程进行前移,注重于课堂评价。
在我看来,化学课堂评价应该从三个方面进行必要的量化测量:1.考试知识点的把握。这一部分量化测量的依据应该是《新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而这一部分的测量方式也应该是以“纸笔测验”为主。在化学活动单上的表现就应该是以课堂检测或课后反馈的形式出现。当然这一部分的内容在活动单中的体现是很到位的,在此不作细细赘述。2.活动过程的评价。活动过程应该分为两个过程:自主合作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自主合作学习过程主要是指自我研习和小组合作学习两个部分,教学过程主要是指老师进行的必要的引导和讲授过程。因为两个部分的内容不同,评价的准则也是不同。自主学习过程评价应更多的使用学生自我评价方式,在评价时教师应该做出可执行性的标准。如:氯气一章节,本章节内容较为简单,学生通过自我研习的方式就能够掌握氯气的相关性质。在课堂评价时,就应该将评价的重点放在学习过程中自我知识体系的构建过程上,应该对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进行必要的赏识和总结评价。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重于氯气的实际原理上,而评价更应该重点放在学生对知识的使用能力上,即达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在教学的过程中更是应该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充分肯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新发现。
当然,批判也应该是课堂评价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手段。在一线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教师害怕批评学生、不敢批评学生的情况。这种错误的评价方式的出现有两个原因:1.教师对课堂的把握能力有待加强。在一次听课过程中,我就发现这样的情况。授课内容是物质结构基础,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认识化学键的涵义,知道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在课堂中某几个同学思维较为踊跃,回答问题也非常到位,教师教的也十分的轻松。可纵观整个课堂,仅仅成为了几个同学的表演。显然这节课是失败的,教师对这个同学的评价也是错误的。2.教学目标不科学。这是较为突出的现象,造成的结果就是对学生课堂评价的“南辕北辙”。其本质原因就在于诊断性评价过程的缺失。
综上所述,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化学课堂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现有教育形势下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其所影响的一定是教育教学的结果。因此,教师应该本着“平等、有效、可靠”的原则,用心去倾听学生,用爱去影响学生,用赏识去触动学生,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探索符合教学实际的课堂评价模式。
参考文献:
[1][美]阿瑟·A·卡琳,乔尔·E·巴斯,特丽·L·康坦特.教作为探究的科学[M].廖婷婷,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美]国家研究理事会.课堂评价与国家科学教育标准[M].熊作勇,何凌云,译.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6.
[3]许瑜函, 杨向东.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课堂评价——2011 课堂评价国际研讨会会议综述,全球教育展望,2012 年第 1 期.
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化学课堂已基本消除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教与学两者间的矛盾。学习的主体也从教师的传授转变为学生的自主研习。学习的方式也从单纯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小组合作学习。整个课堂是活跃的,这种活跃不仅仅体现在课堂的形式上,更为重要的是体现在学生的思维上。多年的实践过程中,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化学课堂的一个问题也渐渐地显现在我们面前,即同一活动单,同一教案,相同基础的班级,在最后的学情调查中却出现差距(有时这种差距还是巨大的)。这是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仔细思考,很显然问题的本质是课堂评价方式的不同。回首过往,从活动单导学模式建立至今,关于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课堂评价体系探讨还处在起步阶段。因此,本文就这一方面的内容,以化学学科为例作简要研究。
课堂评价从理论上分为三个方面,分别是:教学之前进行的诊断性评价、教学过程中进行的形成性评价和教学以后进行的终结性评价三种(见表1)[1-2]。这三种形式针对于教学前、教学时、教学后三个时间段。如果用浅显的语言表达,即教学前的学情、教情调查诊断,确立目标、任务;教学时通过可量化的考核细则,了解相应教学过程;总结性评价即在教学之后对教与学双方面结果进行一定的考核。由此看来,这三种评价的方式分别可以对应着活动单的预习单、教学单、反馈单三个部分内容。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很显然犯了一个错误:评价仅仅在反馈单中出现,即只注重“总结性评价”而忽视“形成性评价”。这正如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所讲,课堂评价作为典型的形成性评价在我国备受冷落。一线教师在总结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表现得很拿手,而在形成性评价方面却很欠缺。[3]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新课程标准》对如何进行相关的评价做出了明确的说明:“高中化学课程倡导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以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发展”。“积极倡导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激励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由此看来,《新课程标准》中对评价的要求显然是要求我们进行必要的形成性评价,即将评价的过程进行前移,注重于课堂评价。
在我看来,化学课堂评价应该从三个方面进行必要的量化测量:1.考试知识点的把握。这一部分量化测量的依据应该是《新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而这一部分的测量方式也应该是以“纸笔测验”为主。在化学活动单上的表现就应该是以课堂检测或课后反馈的形式出现。当然这一部分的内容在活动单中的体现是很到位的,在此不作细细赘述。2.活动过程的评价。活动过程应该分为两个过程:自主合作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自主合作学习过程主要是指自我研习和小组合作学习两个部分,教学过程主要是指老师进行的必要的引导和讲授过程。因为两个部分的内容不同,评价的准则也是不同。自主学习过程评价应更多的使用学生自我评价方式,在评价时教师应该做出可执行性的标准。如:氯气一章节,本章节内容较为简单,学生通过自我研习的方式就能够掌握氯气的相关性质。在课堂评价时,就应该将评价的重点放在学习过程中自我知识体系的构建过程上,应该对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进行必要的赏识和总结评价。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重于氯气的实际原理上,而评价更应该重点放在学生对知识的使用能力上,即达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在教学的过程中更是应该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充分肯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新发现。
当然,批判也应该是课堂评价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手段。在一线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教师害怕批评学生、不敢批评学生的情况。这种错误的评价方式的出现有两个原因:1.教师对课堂的把握能力有待加强。在一次听课过程中,我就发现这样的情况。授课内容是物质结构基础,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认识化学键的涵义,知道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在课堂中某几个同学思维较为踊跃,回答问题也非常到位,教师教的也十分的轻松。可纵观整个课堂,仅仅成为了几个同学的表演。显然这节课是失败的,教师对这个同学的评价也是错误的。2.教学目标不科学。这是较为突出的现象,造成的结果就是对学生课堂评价的“南辕北辙”。其本质原因就在于诊断性评价过程的缺失。
综上所述,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化学课堂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现有教育形势下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其所影响的一定是教育教学的结果。因此,教师应该本着“平等、有效、可靠”的原则,用心去倾听学生,用爱去影响学生,用赏识去触动学生,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探索符合教学实际的课堂评价模式。
参考文献:
[1][美]阿瑟·A·卡琳,乔尔·E·巴斯,特丽·L·康坦特.教作为探究的科学[M].廖婷婷,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美]国家研究理事会.课堂评价与国家科学教育标准[M].熊作勇,何凌云,译.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6.
[3]许瑜函, 杨向东.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课堂评价——2011 课堂评价国际研讨会会议综述,全球教育展望,2012 年第 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