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三峡

来源 :大众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feng_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辑手记
  2004年4月16日,颜长江以长江三峡为主题的摄影展在爱普生影艺坊拉开了帷幕。由《中国摄影》杂志社主办的颜长江三峡作品研讨会也在展览期间举行。与会者各自表达了对颜长江作品的理解、认识、以及作品之外延等诸多话题。由于与会者不仅仅是摄影圈内的摄影评论者,还有作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等,研讨的内容也就更为丰富而深刻。
  看书、看展览、看发表在杂志上的作品,肯定有不同的感受。本刊选择了一组颜长江镜头下最后的三峡,同时也将作者的自述一并刊发。相信读者看过之后,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
  
  2002这一年,我永生难忘,和很多朋友、同行一样,这一年的生活跟三峡搅到了一起,无法自拔,也不想自拔。面对伟大的三峡,大家的心剧烈地震荡着,纷繁复杂。大的享受,大的迷惘,大的悲哀,无时无刻不交织着,让人每天心胸欲爆。我感到自己真是幸运,能抓住这激动人心的一片山水,并享受它最后的美丽。古城痛饮,峡江飘荡,构成了有生以来难得的美好日子。这就是那种回到故乡回到童年的感觉;然而这又是故乡最后的日子,于是我同时又有极大的自责。自小到大,待在它旁边,路过好几次,不知去记录它,没留下多少资料。到2002年,村庄的容颜已不可追,城市的一切正在剧变,一次又一次暴走,我不得不作最后的绝望努力,直到筋疲力尽。虽然有些徒劳,但潜意识里,是想弥补过去,让内疚的心好受一些。家乡有人过世之后,众人围之哭唱,多说自己的不是。现在我也总想着自己的不是。来晚了,对不起,三峡。
  在路上,在船上,我总在想三峡究竟意味着什么。经典的三峡也许应该这样定义:它是汉文化境域由自然和人共同营造的一个精彩绝艳浩大神奇的世界,是人与自然共同生存并且最具深度、烈度和广度的地区。这种本质与表象上的峡谷之深切、搏击之壮烈和山水之磅礴是对应的。在这关注,对现实之上的疯狂想像,凸显出浓厚的生命意识、生存意志、浪漫情怀、自由精神乃至世俗享乐主义。一言以蔽之,天之为壮,人之为美,不过如此!这里是中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圣地,是汉文化最为雄性也最为瑰丽的一部分。屈子就是三峡文化的最好代表。所以每次有人问起如何形容三峡,我答读屈赋即可。
  我醒悟也迟,关注也晚,眼巴巴望其远逝,而不能挽子之手,救其万一,此亦我捶胸顿足之处也!
  谨以这匆忙的简陋的祭品—关于那最后时光的描绘和呓语—献给三峡,献给三峡的父老乡亲。能力真的有限,做不了更多更有用的事情。感谢你们对我的欢迎与协助,对我无法回应的期待。也献给我父亲母亲,感谢他们把我生养在峡谷里。
  我深深感到摄影和文字的无力,当它面对现实的时侯。在茫然之际,一阵阵推不去的沉重包围过来。我们仍须面对,仍须经受,仍要站在一起,亲眼看那水慢慢地涨上来……




重庆市朝天门 忠县洋度镇




奉节县城依斗门 重庆市涪陵区蔺市镇龙门桥




秭归县泄滩 巫山县城




重庆市涪陵蔺市镇 重庆市涪陵蔺市镇

  
  颜长江
  男,广东省梅县籍
  1968年出生于湖北省秭归县
  199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
  1991年至1995年任《现代人报》记者
  1995年至今任《羊城晚报》编辑,摄影记者
其他文献
  
期刊
这一次,我想放下我一贯的写作风格,不谈摄影的技术问题,也不谈那些纯粹的摄影,我想和你们大家一起来分享我最近一次旅行的体验,那是我第一次到澳大利亚的旅行。  当我几个星期前在新加坡介绍松下最新推出的几款Lumix系列数码相机的时候,松下澳大利亚公司的麦力克邀请我访问这个令人向往的岛国,这将是我第一次访问那里,同时也要赶在那些当地专业媒体和其他客户之前在澳大利亚做一个类似于新加坡的对松下5款新相机的专
期刊
世纪之交那晚,我去了淮海路。人山人海,欢声荡漾。过了零点之后,我带着一堆拍完的胶卷,与同行的朋友躲进了时代广场对面的“季诺”。我们喝着热咖啡,抽烟聊天,又碰见熟人互相祝福,说些吉利的话。约两点钟,我们走出了咖啡店。  寒风扑面,衣衫里的暖气只抵挡了三、五分钟。连忙扬手招车,不料“差头”(出租车)爆满,司机连看你的兴趣都没有便呼啸而去。于是我们带着倦意和哆嗦拐入金陵西路去拦车。  与灯火辉煌喜气洋洋
期刊
近日,阅读友人赠送的新近出版的《闽都古韵》一书。  这是一本关于我的家乡福州的图书。  它以丰富的图片与详实的文字,展示了古城丰厚的历史与文化,令我这个土生土长的福州人感到欣喜——我的家乡是如此的灿烂,即使您不能亲自前来观光,这本书也能令您领略到这座古城的美丽与多彩。同时,它也令我感到汗颜——从儿时到青少年时代,我身居其间十余载,怎么对其中如此丰富的积淀知道的是那样的少,简直就是孤陋而寡闻了。  
期刊
与雍和相识10多年了,对他的了解分为两个阶段。他在《青年报》时,给我的印象是淳朴厚道。他从不显山露水,背着那只沉重压肩的摄影包在奔波在耕耘,就象一头老黄牛背负青天,脚踏实地,吃苦耐劳,从不张扬,从不吹嘘,从不炫耀。当他到了我们集团后,与他的交往多了,我才觉得先前对雍和的认识是肤浅的。雍和很有思想,很有深度,无论事业,无论做人,有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对事物有一种骨质般的审美情趣。  雍和说,搞摄影的
期刊
记者:初看您的很多作品,有个很直观的感觉:每一幅照片也都不很打眼,也就是说,没有太大的视觉冲击力。但是您的照片却很耐看,从中可以读到非常多的信息,这些信息不仅有广度,还有深度,可以说是意味深长。我想这和您的新闻摄影观是有直接关系的,您能不能谈谈您对新闻摄影的认识?  雍和:很多人认为我的照片有些传统有些土。现在虽然有些照片越来越倾向于单纯化、也很扎眼,但这只是少数。单纯地拍影像其实是很简单的,比如
期刊
1997年,就是香港回归的那一年,我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台自动对焦单反相机,连机身带一只28-80mm镜头约3000元,当时感觉已经很专业了。三年后的某一天,我在朋友的鼓动下尝试了一次大画幅摄影,就是从那时开始,我心中的摄影理念被完全推翻了。以前我认为摄影就是记录,对人物的记录,对事件的记录,对自然的记录,通过小小的银盐胶片记录下瞬间,而照相机就是从事这种记录的工具。但从那天起,摄影对于我来说已经不是
期刊
浪巴铺土林位于云南省元谋县城西40公里,新华乡浪巴铺村东侧,面积1.4平方公里。它以山光水色、色泽丰富、变幻莫测吸引着八方来客。  浪巴铺土林形成于300万年前,第四纪湖河积淀下来的沙子和粘土中少量钙质胶结物,间或夹杂一些铁质结合体。这些泥土在漫长的岁月中,不断吸水、膨胀、失水、收缩,致使地面龟裂;加之雨水冲刷,裂缝逐渐加深、扩宽、延长;土柱逐渐显露、增高,形成土林。雨水不仅溶解土状堆积中的钙质成
期刊
编辑手记  在这里我们选择了雍和2003年拍摄的几个瞬间。  雍和给自己作品的编号,前一段是拍摄的时间后一段是拍摄序列号。  图片说明。  编辑读图手记。    030106-25  上海博物馆,观看故宫明清画展的上海市民,在通宵排队,因为这是展览的最后一天。  初看这张照片会觉得很奇怪,既然是通行的楼梯,却坐满了人,他们为什么在这里?他们在等待什么?看过图片说明,才知道原委。为看一个展览通宵排队
期刊
天气的变化总会影响人的情绪,但并不是说人的情绪在天气面前总是被动的。开朗乐观的人总能在各种天气中得到快乐,哪怕是那些看上去令多数人恐惧的恶劣天气。本期我们选用了3幅与天气有关的新闻照片,从中领略“老天爷”不同的脾气,更能体会到摄影师通过镜头表达出的不同心境。 浪漫的雪花 雨中小世界   闪电撼赌城       闪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