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大利亚被“领养”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7903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住进主卧室
  
  去年七月,我与学校的20多位教师一起,被派往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La Trobe University)学习三个月。临行前,学校宣布,为了便于文化交流和提高我们的英语水平,在这次学习过程中,所有教师都是“Homestay”,即吃、住都在澳大利亚人家里,听到这个决定,我们每一个人都感到又兴奋又紧张。
  我们所去的大学,坐落在墨尔本以北150公里的本迪戈市(Bendigo),这是一个多世纪前,随着当地金矿的开采而发展起来的一个城市。当我们到达拉筹伯大学本迪戈校区时,准备接待我们的澳大利亚的房东们,已在校园里等候多时了。不一会儿我的房东太太就来到我的面前,她看上去五十多岁,个子不高,但挺精神,一见面她就自我介绍:“我叫卡罗兰(Caroline),欢迎来本迪戈。”稍作寒喧后,她就微笑着说:“我们回家吧。”我坐上她的车,刚挂上保险带,车“呼”一下地就开走了,我心里确实有点儿紧张,她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立刻就风趣地说:“你放心,我驾车已经有三十多年了,安全绝对没问题。”我急忙辩白:“我不担心,我不担心。”说得她哈哈大笑。卡罗兰确实性格开朗,快人快语,没有任何矫揉造作,在由学校到她家的五分多钟车程里,从她的口里,我就已经了解了她家庭的大概情况:她家共有五口人,她是家庭主妇,在家操持家务,她的丈夫在墨尔本的一家电信公司工作,大约一星期回来一次,两个大儿子大学毕业后已经离家独立生活了,还有一个在读中学的小儿子和她住在一起。说这些话时,我能感觉到她话语间的那种幸福和满足感。
  七月份正是澳大利亚的冬季,但是当地的气温并不低,从车窗望出去,到处花团锦簇,绿树成荫,令人心旷神怡。这里每家的住宅都是独立的,住宅与住宅之间有很大的距离,而且每幢房子的色彩和造型各异,在绿色草坪和各种花卉的映衬下,煞是好看。汽车在起伏的公路上绕行了一会儿,就到了卡罗兰的家。她家的房子坐落在一个小丘上,房子的周围有许多高大的桉树,房子呈“U”字形,色彩淡雅而醒目,外观很奇特,很像童话故事里的小木屋,但室内很大,很干净,而且布局合理。卡罗兰早就听说我是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老师,因此早早就把主卧室让了出来,而他们夫妇俩却住进了小卧室。我觉得很不好意思,可是她却坚持这么做,他们的热情真使我有了宾至如归的感觉,初来乍到的陌生和紧张感一下子烟消云散了。因为长途飞行的疲劳,那晚,我刚躺下不久就进入了梦乡。“Homestay”的新生活就这样开始了。
  
  “难吃”的中国菜
  
  卡罗兰是个非常勤快的人,每天天刚蒙蒙亮,她就起床了,开始收拾屋子、打开洗衣机、准备早餐。等我起床漱洗完毕,早餐已经在桌上摆好了。早餐一般总是牛奶、橙汁、鸡蛋,再加抹上黄油的烤面包。因为我上、下午都有课,中午没有时间再回来吃饭,卡罗兰每天还要为我做一个三明治,三明治夹层的内容是经常变换的,有时是牛肉,有时是羊肉,有时是三文鱼。澳大利亚人很少吃猪肉,卡罗兰说,那是因为澳大利亚人认为猪的饲料里有很多添加剂,对人的健康是有害的,而牛羊主要吃草,那是天然的绿色的,绝少污染。所以超市的货架上虽然有猪肉出售,但是很少有人问津。像大多数中国家庭一样,晚餐是最丰富的,卡罗兰十分善解人意,总是不断地变换花样,今天是牛排,明天是羊肉,那后天可能就是炸鱼了。我特别喜欢她做的水果色拉,她知道后,水果色拉就成了经常出现在餐桌上的“保留节目”了。
  到了周末,卡罗兰常常笑吟吟地对我说:“你一定是想吃中国菜了,星期六是做中国菜的日子,你需要什么,我去买。”这时我也总是当仁不让,捋起袖子就干将起来,连续吃了一个星期忌司、面包后,我真的馋极了。每当我掌勺的时候,卡罗兰就成了我的助手,她对中国菜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不断地问这问那,实际上她是在学中国菜的做法。我知道我炒菜的手艺并不好,而且,有些中国人的嗜好,如多油、辛辣等外国人并不习惯,然而,对我做的任何菜,卡罗兰和她的丈夫佛雷多都说“味道好极了”。我知道他们是客气,直到有一次,在尝了我炒的中国菜后,卡罗兰正要说出她那句赞扬的套话时,她的小儿子汤姆却脱口而出:“Terrible!(太难吃了!)”卡罗兰瞪了汤姆一眼,显得有点儿尴尬,我却忍不住笑了起来,我对卡罗兰说,我想到了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衣》里指出皇帝没有穿衣服的小男孩儿,汤姆就是那个说真话的小男孩儿。听到这儿,卡罗兰也会心地笑了起来。那充满温馨的家庭气氛,轻轻地冲淡了我的乡愁。
  
  没小偷的生活
  
  作为教师,晚上熬夜读书、学习、备课、已成为我的一种职业习惯,在澳大利亚学习期间也是如此。卡罗兰看到这种情景,曾不止一次地劝我,不要把自己搞得太紧张,要放松点,要学会“enjoy Life”(享受生活)。在澳大利亚确实弥漫着把“享受生活”当作人生目的的气氛。我偶然看见一张澳大利亚现任总理霍华德当年的竞选海报,上面赫然印着他的竞选口号:建设一个轻松、舒适的澳大利亚! “享受生活”这实际已经是澳大利亚人普遍的人生观。卡罗兰的丈夫佛雷多在工作之余,就和几位好友组织了一个乐队,利用周末去各个俱乐部演出,演出的报酬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我感情的释放和宣泄。我曾经跟着佛雷多去听过他们在俱乐部举办的音乐会,整个音乐会就是一个欢乐的海洋,只要歌声一起,下面的观众就会有节奏地鼓掌,或者跟着一起唱,还有许多人成双成对地进入舞池,和着音乐翩翩起舞,尽情地享受着生活。我们曾经认为,西方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对物质欲望的无止尽的追求,必然使其道德,乃至精神文明水准不断下降,现在看来并不尽然。本迪戈是一个小城市,人口不多,但文明程度并不低,我常在我所住的街区散步,本地居民见到我这个素不相识的外国人都会主动地跟我打招呼,或者报以微笑。这里治安状况也特别好,记得有一次我去墨尔本办点儿事,回到本迪戈的住处时,大约是下午三点,当我进屋后,觉得有点儿异样,屋内空无一人,前门开着,后门也没上锁,我顿时紧张了起来,忽然,想起我卧室箱子里放着的美金,急忙冲进我的卧室,打开箱子一看,美金平安地躺在箱底,这时我才松了一口气。过了一会儿,卡罗兰开着车回来了,原来她去超市买东西了,她之所以开着门,就是担心我从墨尔本回来进不了家门。我问她,你就不怕小偷进来偷东西吗?此时,她反而显出很惊讶的样子,说:“小偷?我们这儿从没发现过小偷。”的确,本迪戈的居民住宅绝无我们国内比比皆是的铁栅栏、铁门等防护措施,卡罗兰家客厅南墙和北墙根本没有一块砖,完全是玻璃的,采光效果极好,从中国人的角度看,这潜伏着极不安全因素,然而我的房东却一点儿也不担心。由此我想到社会治安的好坏与经济发展、物质文明的程度有很大的关系,贫困人群的减少,盗窃、抢劫之类的犯罪也会随之减少,那些刺目的铁栅栏自然就慢慢消失了。
  
  给妻子的香水
  
  晚饭后,我常和卡罗兰一家一起看电视和聊天,卡罗兰说她自己受的教育不多,但对电视新闻报道的国际国内大事,她一般都有自己的观点,有时她会面对着电视画面而情绪很激动,或频频摇头或大声指责。当我因对电视报道的有些事件背景不了解而感到困惑时,她也会选择一些易于理解的英语词汇来向我解释。聊天时,谈的最多的还是关于双方的家庭,妻子做什么工作,孩子多大了?学习的情况怎么样?卡罗兰说到她的小儿子汤姆,总是十分兴奋,汤姆是她的骄傲,也许是她自己受教育不多,她几乎把希望都寄托在小儿子身上,这一点与中国的许多家长很相像。在她的管教下,汤姆除了自己的学业,业余时间还要学习钢琴、小提琴。每天清晨六点,“叮叮咚咚”的琴声就会响起,也提醒我该起床了,可以说,我在卡罗兰家的每一天都是伴随着汤姆的琴声开始的。“望子成龙”是做父母的普遍的心态,我觉得在这方面中西文化的趋同大于差异。当卡罗兰得知我的妻子也是大学教师时,她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不停地问这问那,有一次,她忽然问我:“你妻子用什么香水?”我说:“不知道。”她又问:“你给你的妻子送什么香水?”我马上说:“我从未给我的妻子送过香水。”她大惑不解:“你怎么可以不给妻子送香水?”当时,我知道因为文化背景的差异,我无法向她解释清楚送香水在我与妻子的感情生活中并不重要,所以,就哈哈一笑了之。只是卡罗兰在走向厨房的时候,嘴里还在唠唠叨叨:“怎么可以不给你妻子送香水……”我很快就把这件事忘记了。
  三个月的学习就要结束了,临离开本迪戈前的一天,我从学校回到住处,卡罗兰很神秘地对我说:“你房间的小桌上有一样东西,但是你现在不能打开,你回国以后,让你的妻子打开,那是给你妻子的礼物。”我回到卧室,果然看见小桌上放着一只包装精美的小礼盒。回国后,我马上叫妻子来打开这个小礼盒,原来,这是一瓶法国“香奈尔”(Chanel)香水,妻子闻了闻,觉得很满意,还甩给我一句话:“你看人家想得多周到,你呢?”我听得出来,妻子的话并非是对我的责备,而是对卡罗兰的热情、善良、好客的赞扬。
  现在,我已经回国一年多了,我仍然从心底感谢我的房东太太卡罗兰,因为有了她的关心和照顾,使我顺利地完成了在澳大利亚的学习任务,也使我拥有了一段跨越国界的珍贵友谊。
其他文献
咱公司的《员工仪表规定》  隐 私    为体现公司酷毙、帅呆的社会形象,对公司员工着装仪表,待人接物作如下规定,请全体员工参照执行。    男员工  周一到周四必须穿正装,即西装或唐装。特别注意:  西装后缝必须剪开,否则有暗袋之嫌;  袖口商标必须剪除,否则有民工之嫌;  领带夹必须使用不会褪色的,否则有乡镇企业家之嫌;  棉毛衫裤不得从袖口或裤脚管露出,否则有体虚肾亏之嫌;  唐装不得使用黑
期刊
2003年,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部、中国文联、国家民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等部门联合发起的声势浩大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和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拉开了帷幕,上海已被中央批准为首批实施“中国民间文化保护和抢救工程”的重点省市。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想法在上海这块土地上冒了出来——召开一次民间艺术博览会,将伟大的民间艺术展示在普通大众面前,因为民间文化的保护和抢救是需要全民总动员的,还有什么
期刊
宣纸油画的意思就是在中国的宣纸上画西洋的油画,是一种结合中西绘画优势的新的绘画方法,如今在各种艺术博览会上都能看见,很多用此方法作画的画家由此功成名就。但是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内行人在名目繁多的展览会上却总也找不到他们想要找的真正的宣纸油画,一种其实难度极大,完全需要凭借功力而不是形式的绘画。只有对画坛有真正了解的人才知道,真正的宣纸油画要到上海的武康大楼里的一套房子里去看,因为宣纸油画的创
期刊
恋爱中的性选择    恋爱中一定会有性方面的选择,这是客观存在的,只不过男性更多一些,女性稍微少一些;但是社会不允许传播这样的知识。1988年笔者写过一篇文章,那时候比较宽松一点,杂志社给发了,还得了一个奖。其实那时说得很浅,只能从生理上讲,主要是根据《金西报告》。  《金西报告》认为,一个男人如果第一次性高潮出现得越早,那么他终身的性能力就越强。所以我在那篇文章里说,如果女性需要在这方面做选择的
期刊
编者按:婚外情虽然早已不是新鲜话题,但本期“案件聚焦”依然选择了两件因婚外情导致的杀人大案。乍看之下,似乎两案并无多少相同之处,前者是一个“清官”,为了保持“清廉”而“不得已”,后者纯粹是一个爱慕虚荣的年轻女子的咎由自取,仿佛重点都不是“婚外情”,并没有“外遇”和“家庭”的道德对抗。然而细究起来却不难发现,婚外情在这两起案件里都造成了激烈的人生对抗,并最终到了致命的可怕程度。  2003年12月1
期刊
飞翔的猫  文/秦 念  我们都只是渺小的人,死亡来到时,我们可能会无能为力,可谁能说生命中就不会有奇迹?会有无数的可能,只要活着。  2002年10月4日,晴。下午三点,猫猫以绝美的姿势完成了它一生中最后的一跃。  一直不明白它为什么会认为自己可以抓住防盗栏上的那只鸽子。不管怎样当我用最快的速度从七楼冲向一楼,穿过人群,我看见了它的无助。它一直企图在人群中听见它熟悉的声音、看见它熟悉的身影。看见
期刊
乌龟大婶  文/朱灯然    我家有只乌龟今年54岁,大我整整30岁零四个月。如果光从岁数上来考虑,我应该很有礼貌地喊它一声:乌龟大婶。这只乌龟名叫来福,有点像狗的名字。  来福是我三年前从临终的外婆手里接过来养的。以前来福是我的外公在苏北的乡下钓鱼时钓上来的。钓上来后却发现龟壳上刻有它的出生年月,估计从哪个寺庙里放生出来的。当初,外公与外婆相亲见面不久,外公将鱼篓里的小乌龟拿出来,对貌美贤惠的外
期刊
信任危机  王老对某医院很不信任:“十个名医九个骗”、“说嘴大夫没好药”、“庸医杀人不用刀”、“药店是黑店”之类的话,他能一连串说出很多。恰巧,他的儿媳又正去这家医院生产,所以,他的疑虑更大。产科医生摸摸他儿媳的肚子,挺大挺大的,便对他的儿媳说:“剖腹产。”王老一听,连呼:“黑,黑!连胎儿都不让走正道了!”    妙 用  妻子:你能不能帮我打扫一下呢,亲爱的?  丈夫:我今天有点不舒服,亲爱的
期刊
现在,狗已经成了我们人类最重要的伙伴;而在历史上,狗也在很多神圣的时刻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比如,在祭祀的时候。狗的形象也被人类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记录了下来:写在纸上的,刻在图腾上的,或是流传于民间的传说之中。   狗在很多民族的心目中是神圣的,也有很多民族将狗作为信仰的对象,当然,它们也不是必不可缺的。不过,那时的人们认为狗是上帝赐予他们的神物,也有一些部族认为狗是他们与上帝沟通的渠道。狗的存在,能让
期刊
上海话的简明实惠,并没有拼耗掉它作为生命状态而保持的奇崛的热量,在与繁华的都市生活合拍的手忙脚乱中并没有拒绝自身的增色添彩,也没有在纸醉金迷的娇柔中销蚀内蕴的从容与激情。聆听那些飘散在街头巷尾的意态安详的对话,翻阅那些游走在报章杂志上的龙飞蛇舞的语句,常常会感叹上海话的鲜龙活跳。  上海话其实是很“雾里看花”的。  上海话其实是很“性命交关”的。  不过,上海话又是风情万种的。    “上海话托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