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之国的秘密

来源 :奇妙博物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CF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这就是甲骨文里各种各样的“蜀”字,你能分别找到每个字里面的“大眼睛”和“蚕宝宝”吗?

爬进“蜀”字里的蚕宝宝


  在进入成都博物馆之前,我们还需要提前了解一个重要的汉字——蜀,来到成都的你会经常看到它。蜀是什么意思呢?人们为什么将四川称为蜀地呢?其中的奥秘就藏在蜀宇的甲骨文中。甲骨文的蜀字是上下结构,上面是一只忽闪忽闪的大眼睛,下面则是一只蠕动的蚕宝宝,表示眼睛看着蚕宝宝。相传,远古时代蚕丛氏在桑树间养蚕,发明了复杂的治丝技术,于是在远离中原的西南地区建立古蜀国,这就是后来的四川。

博物馆里的大眼睛


  事实上,大眼睛不仅出现在蜀字上,也常见于古蜀国的文物中。让我们来看看这件面具,它诞生于3000多年前,有着大大的眼睛、高高的鼻梁、大大的耳朵。

  这件表情夸张的面具,和其他形状各异的青铜器一起,被发现于三星堆遗址的一个大土坑里,那里能远远地看到巍峨高大的雪山。因此,有考古学家认为,它很可能属于古蜀国的某位巫师,是用来祭祀住在远方雪山的神灵的。不过,也有人大胆设想,奇特的三星堆文物,会不会是外星人的杰作呢?

倒放的高礼帽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在古蜀国之前,成都没有文明。人们在成都市新津县西北发现了距今约4500年的宝墩遗址,它将成都的历史往前推进了1000多年,到了遥远的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成都先民,告别了简单的渔猎生活,开始了纺织、耕种和制陶。他们的陶艺作品质朴而可爱,比如这件,看起来像不像一顶倒放的高礼帽?它的名字叫陶宽沿平底尊。它为什么有宽宽的帽檐?在当时是怎么使用的呢?这仍然是一个谜,有待小读者们以后去发现。

不喝水的“镇水兽”


  如果要问我成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什么,首先想到的,肯定是这头憨态可掬的石犀牛了。它静静地站立在展厅之中,庞大又敦实,仿佛在思考着什么。它重见天日的故事,跌宕起伏。
  让我们回到1973年的冬天,在成都天府广场的施工工地上,机器轰鸣。当打桩机钻头将建筑桩打入地基时,碰到了一个“硬家伙”。大家一看,居然是个体形巨大的石兽。因为它太重了,人们没有办法挪动它,只得先埋起来。39年后,天府广场重新改造,沉睡已久的石兽再次出现在成都人民的眼前。考古学家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用现代化的手段,将重约80吨的石兽发掘出来,才发现原来是一头石犀牛。这头石犀牛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呢,难道是来找水喝的吗?

  当然,这头石犀牛并不是来喝水的,它呀,其实是来镇水的。你见过犀牛游泳吗?犀牛的角长在鼻子上,当它下水游泳时,如果速度够快,水波会向两边明显分开,看起来像是它主动在劈波斩浪一样。因此,古人觉得犀牛有一种分水能力。于是人们便造了石犀牛来镇水。
  汉代著名学者扬雄在《蜀王本纪》中说过,成都总是有水患,于是蜀郡太守李冰请人做了5头石犀牛,放在不同的位置以镇水。蜀郡太守李冰,正是大名鼎鼎的都江堰的建造者。成都虽然是个水资源丰富的城市,水滋润了成都人民,但在战国后期,水却成了灾害,洪灾肆虐,十年九不收。在这种情况下,李冰倡导兴建了水利工程都江堰,也铸造了石犀牛来遏制洪水。虽然我们无法确定这头石犀牛是不是李冰所造的5头石犀牛之一,但至少明白了它原来与成都的水有千丝万缕的关联。

“天府之国”初长成


  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成都,也渐渐变得繁荣、昌盛,在农业、经济、医学、文化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成都博物馆的另一件镇馆之宝经穴漆人,恰好是医学逐步发达的证明。它只有14厘米高,是一个站立着、通体黑漆的小人儿。
  小人儿的五官很清晰,浑身画满白色的经络细线,能够辨别的用圆点标识的穴位多达117个,有的地方还刻有名称,如“心”“肺”等。别看它小巧,却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经穴人体医学模型。
  值得一提的是,出土经穴漆人的老官山汉墓,还出土了漆木器、陶器、铜器和铁器等620余件文物,它们再现了墓主人奢华的生活,也印证了西汉时期成都的富裕繁华。
  成都博物馆的另一件文物东汉陶水塘,虽没有经穴漆人这么精致,却反映了汉代人有趣的生活。这是一个用陶土捏就的池塘,池塘被隔成了4个部分,其中2个是鱼塘,鱼塘中养着肥美的鱼儿,1个部分似乎是捕鱼的机关,而更广阔的部分是水面,水面上则是遮天莲叶与盈盈小舟,池水清澈,甚至可以看到池底的田螺。

  如此栩栩如生的场景,之所以会出现在墓葬中,其实与汉代人的生死观念有关。汉代人相信灵魂不死,于是,他们将生前的生活“搬进”自己的坟墓,希望生活在另外一个世界的自己仍然能继续享用。如此看来,这位陶水塘的主人,大概很希望在自己闲暇时,能悠然自得地泛舟池中吧!

豪华的私人乐队


  从城市文明的发展规律而言,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对于精神层面的追求也就越来越高。成都博物馆有20多件彩绘伎乐俑,这些文物便反映了墓主人赵廷隐对于音乐的追求。赵廷隐在唐代末期帮助孟昶(chǎng)建立了后蜀,位高權重。他在自己的家中组建了一支完整的乐队。看,这些文物上的服饰鲜艳而整洁,人物手中分别拿着琵琶、羌鼓、齐鼓、笙、排箫等。想象一下,当乐师们开始合奏,是多么壮观的情景!
  (策划:北京缪斯博物)
其他文献
煮饭“神器”一一陶釜、灶组合  这件文物是陶釜、灶组合,是8000年前的炊具,由陶土制作而成。它的上半部分叫“陶釜”。“釜”是用来烹饪食物的,相当于咱們现在使用的锅。陶釜的下面是“灶”,灶的内部是空的,三面由泥土做成,前方留口用于添柴火与通风,灶可以防风保温。人们搭配釜与灶来烹煮食物,在使用时就不受周围环境的限制啦,而且还便于移动。  古代有一个成语叫“釜底抽薪”,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釜”是锅,
期刊
在中国古代,虽然没有教师节这种明确的说法,但是一直都有向老师表达尊重与感谢的类似节日。在众多老师当中,有位老师可能是最著名的了——他就是生活在春秋时代的孔子。据说,孔子在世的时候,曾经教过三千多个学生,其中比较有名的弟子有七十二人,被称为“孔门七十二贤”。  孔子去世以后,人们对他尊崇备至,许多皇帝都给他加了封号,比如“大成至圣文宣王”“至圣先师”等。古人为了表达对孔子的尊崇,每年都会在农历的八月
期刊
读过《三国演义》的同学肯定都熟悉东吴的大都督周瑜,他善于用兵,但心胸狭隘。他三番五次想謀害诸葛亮,可是每次非但斗不过,反而被气得要死,是一个活脱儿的小气鬼。  但你知道吗,历史上真实的周瑜其实是一位英俊潇洒,拥有雄才大略的真英雄。那么,人们为什么会对周瑜有这么大的误解呢?嫉妒别人的小气鬼  话说东汉末年,曹操号称率大军南下要灭掉刘备、孙权,这就促成了孙刘结盟,联合抗曹。周瑜使用反间计除掉了曹操的水
期刊
淡水触摸池  每年一到梅雨季节,潮湿、闷热的天气总是让人的心情变得烦躁,甚至还会让人胃口不好,没有食欲。这时候如果能来一碗酸爽鲜美的酸菜鱼,是不是光想一想就能让你馋涎欲滴、口舌生津、只想马上大快朵颐一番呢?  说到做酸菜鱼的食材,自然是以肉质紧实、有弹性、不易碎,味道鲜、刺还少的黑鱼为首选啦!  黑鱼,是乌鳢(lǐ)的俗称,在动物学分类上属于鲈形目鳢科鳢属,原产于中国,是一种营养价值非常高的底栖淡
期刊
7-8合刊,7期的內容都在8期里。
期刊
有个成语叫“百炼成钢”,比喻久经锻炼,变得非常坚强。人们为什么会用“炼钢”来形容只要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就能成为真正的“钢铁”呢?原来,这和钢的冶炼方法密不可分。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冶炼出铁的国家,铁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战争中,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铁出现以后,很快就有了钢,中国又成了世界上最早生产钢的国家。那么,你知道铁和钢有什么关系吗?你能说出它们的区别吗?生铁、熟铁,难道铁是食物 
期刊
蛟龙也爱吃粽子  每到端午节,全国各地的人们都吃起了各式各样的粽子。包肉的、包香菇的、包虾米的、包枣子的粽子,甜粽子、咸粽子,竹筒粽子、苇叶粽子,各式各样的粽子,色香味俱全!这一切都是为了纪念屈原。  相传屈原是五月初五这天投江而死的,楚国老百姓为了悼念他,就在每年的这一天用竹筒装上米饭,扔进汨(mì)罗江纪念屈原。  相传到了东汉时,长沙有个叫区曲的人,有一天突然见到一个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人,
期刊
法门寺地宫  地址: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法门镇  特点:唐代地宫,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久远、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地宫  布局:仿照皇家陵墓地宫建造,前、中、后三室总面积不足30平方米  文物:出土了大量舍利、金银器、琉璃器、瓷器、丝织品等珍贵文物  1981年8月,正值关中平原的雨季,连绵的阴雨已经下了二三十天,到了下旬,倾盆大雨更是连续几天日夜不停。在暴雨的侵袭下,年久失修的法门寺真身宝塔
期刊
少年天才的外交传奇  首先,我将带你了解一位天才少年政治家的故事,他的传奇近乎神话。  战国时期,秦国有位名将叫甘茂,他的孙子甘罗从小就聪明过人,祖父甘茂去世时他才十二岁,却担任了相国吕不韦的家臣。  当时,燕国的太子丹到秦国当人质,吕不韦要派遣一位叫张唐的官员去燕国做相国,可是张唐曾经率兵攻打过赵国,去燕国要路过赵国,张唐害怕被赵国报复,不敢赴任,吕不韦非常不高兴。  关键时刻,小小少年甘罗毛遂
期刊
成都 潇潇 11岁:成为一名优秀的博物馆志愿者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你知道吗,1985年的第四十届联合国大会将每年的12月5日定为国际志愿者日。随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日益深入人心,志愿者服务已悄然走进博物馆,积极影响着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在博物馆里,志愿者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讲解、宣传教育、开放服务、摄影等志愿者经常进入我们的眼帘。虽然没有任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