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相同, 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可以说是小菜一碟。如果题中要求用简便运算计算,问题也不大,但对于不作要求的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大部分学生总是循规蹈矩、按部就班。这种只顾运算、不顾简算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不仅影响计算的速度和效果,长久下去,还会使自己陷入思维盲从、思维停滞的困惑中,严重阻碍思维灵活性与深刻性的发展。如何让学生运用简算,养成简算习惯?关键在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自主学习,掌握简算规律,通过审题、分析、发现、讨论、归纳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将运算规律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经验。因此,我在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时,安排了一节简便运算的整理和复习。下面是其中的一个教学片段。出示精心挑选的四则混合运算习题:
(1)7.82 5.94 2.18
(2)26.7-0.25-0.75
(3)19.25-(10.25 4.8)
(4)4.5÷(0.5×6)
(5)(2.5-0.25)×4
(6)1.28×8.6 0.72×8.6
(7)18.75-4.25-8.75
(8)2.5×0.125×4×8
(9)28.6×101-28.6
(10)4.8×7.5 3.5×4.8-4.8
(11)3.6-3.6×0.5
(12)6.35×0.5÷6.35×0.5
(13)1.25÷0.8-1.25×0.8
(14)0.8÷0.25
(15)3.56×4.8 35.6×0.52
(16)1.9×9.9 0.19
师:请大家前后四人为一组,讨论一下,哪些题你直接说出得数?你是怎样算出来的?(讨论后,指名回答)
一、自选作答,培养审时度势的思考习惯
生A1(成绩一般):第1题的得数是15.94。我是运用了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第8题是10,运用了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生A2(成绩较差):第2题的得数是25.7,第7题是5.75(你是怎样算的,能告诉大家吗?)我是用26.7减0.25与0.75的和……第3题,是反过来,变成连减法,得数是4.2。 (表扬,鼓励一下)
…… ……
让成绩一般及一般以下的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顺利完成直接运用规律或比较容易说出得数的混合式题第1~8题,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
当看似左边习题讲评完时,我停顿一下,问:左边习题,大家还有别的想法没有?
(这时机灵的孩子按耐不住了)
生A3:我觉得第4题不用4.5÷0.5÷ 6,因为按运算顺序括号里0.5乘6先算,再算4.5除以3,这样步骤少更简单了。
问:大家怎么看?
生A4:我认为第4题本身就很简单,直接按运算顺序做就可以了,关键要看题目的特点。第7题也是,除了先把减数相加再减,还可以把减数4.25与8.75的位置换一下,变成18.75-8.75-4.25,这样也很方便。
二、增加变式,培养归纳整理的思考习惯
生B1:第9题的得数是2860,运用乘法分配律,就是100个28.6。第10题的得数是48,也运用乘法分配律,就是求4.8乘以7.5加上3.5再减去1的差10,所以是48。第11 题也是运用乘法分配律的1.8。(正确,一下子说了3个,很棒)
生B2:老师,刚才的三道题如果写成:
28.6×101-28.6×1;
4.8×7.5 4.8×3.5-4.8×1;
3.6×1-3.6×0.5
把一个数写成这个数乘1,得数的大小是不会改变的,就可以整理成直接使用乘法分配律的题目。
(大伙纷纷点头,都很赞同)
生B3:我觉得第11题还可以这样想,从1个3.6里去掉半个3.6,还剩半个3.6,就是3.6除以2得1.8。这跟夏天开个凉西瓜,一半给爷爷一半给自己是一样的。(抽象与形象思维相结合,便于理解,方法独特,师生共同为他鼓掌)
三、比对相似,培养甄别分析的思考习惯
生C1:第12题很简单,只要把题目中的乘0.5与除以6.35交换一下,改为6.35÷6.35×0.5×0.5,马上就能算出得数0.25。
生C2:第13題也很简单,也只要把题目中的数字移动一下,1.25-1.25÷0.8×0.8,先算1.25减去1.25得0,所以得数是0。
生C3:不对,这一题(13题)不能先算1.25减去1.25。(为什么)因为,12题只有乘除法,是同一级运算,可以交换乘法和除法的顺序,再进行计算。但是13题含有两级,不是同一级运算,就不能随便移动进行计算。只能按题目中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学生通过对第12、13题的观察、分析、比较,能区分四则混合运算能否简算的环境。
反思这个教学片段,我认为其中的关键是坚持让学生自主学习。在精心设计好四则混合运算习题的前提下,学得主动积极,不仅课堂参与率高,而且思维灵活多样,富有创造性,获得了自主学习的成功体验,对培养学生良好思考问题的习惯有着积极的作用。
【作者单位:昆山张浦中心小学校 江苏】
(1)7.82 5.94 2.18
(2)26.7-0.25-0.75
(3)19.25-(10.25 4.8)
(4)4.5÷(0.5×6)
(5)(2.5-0.25)×4
(6)1.28×8.6 0.72×8.6
(7)18.75-4.25-8.75
(8)2.5×0.125×4×8
(9)28.6×101-28.6
(10)4.8×7.5 3.5×4.8-4.8
(11)3.6-3.6×0.5
(12)6.35×0.5÷6.35×0.5
(13)1.25÷0.8-1.25×0.8
(14)0.8÷0.25
(15)3.56×4.8 35.6×0.52
(16)1.9×9.9 0.19
师:请大家前后四人为一组,讨论一下,哪些题你直接说出得数?你是怎样算出来的?(讨论后,指名回答)
一、自选作答,培养审时度势的思考习惯
生A1(成绩一般):第1题的得数是15.94。我是运用了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第8题是10,运用了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生A2(成绩较差):第2题的得数是25.7,第7题是5.75(你是怎样算的,能告诉大家吗?)我是用26.7减0.25与0.75的和……第3题,是反过来,变成连减法,得数是4.2。 (表扬,鼓励一下)
…… ……
让成绩一般及一般以下的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顺利完成直接运用规律或比较容易说出得数的混合式题第1~8题,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
当看似左边习题讲评完时,我停顿一下,问:左边习题,大家还有别的想法没有?
(这时机灵的孩子按耐不住了)
生A3:我觉得第4题不用4.5÷0.5÷ 6,因为按运算顺序括号里0.5乘6先算,再算4.5除以3,这样步骤少更简单了。
问:大家怎么看?
生A4:我认为第4题本身就很简单,直接按运算顺序做就可以了,关键要看题目的特点。第7题也是,除了先把减数相加再减,还可以把减数4.25与8.75的位置换一下,变成18.75-8.75-4.25,这样也很方便。
二、增加变式,培养归纳整理的思考习惯
生B1:第9题的得数是2860,运用乘法分配律,就是100个28.6。第10题的得数是48,也运用乘法分配律,就是求4.8乘以7.5加上3.5再减去1的差10,所以是48。第11 题也是运用乘法分配律的1.8。(正确,一下子说了3个,很棒)
生B2:老师,刚才的三道题如果写成:
28.6×101-28.6×1;
4.8×7.5 4.8×3.5-4.8×1;
3.6×1-3.6×0.5
把一个数写成这个数乘1,得数的大小是不会改变的,就可以整理成直接使用乘法分配律的题目。
(大伙纷纷点头,都很赞同)
生B3:我觉得第11题还可以这样想,从1个3.6里去掉半个3.6,还剩半个3.6,就是3.6除以2得1.8。这跟夏天开个凉西瓜,一半给爷爷一半给自己是一样的。(抽象与形象思维相结合,便于理解,方法独特,师生共同为他鼓掌)
三、比对相似,培养甄别分析的思考习惯
生C1:第12题很简单,只要把题目中的乘0.5与除以6.35交换一下,改为6.35÷6.35×0.5×0.5,马上就能算出得数0.25。
生C2:第13題也很简单,也只要把题目中的数字移动一下,1.25-1.25÷0.8×0.8,先算1.25减去1.25得0,所以得数是0。
生C3:不对,这一题(13题)不能先算1.25减去1.25。(为什么)因为,12题只有乘除法,是同一级运算,可以交换乘法和除法的顺序,再进行计算。但是13题含有两级,不是同一级运算,就不能随便移动进行计算。只能按题目中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学生通过对第12、13题的观察、分析、比较,能区分四则混合运算能否简算的环境。
反思这个教学片段,我认为其中的关键是坚持让学生自主学习。在精心设计好四则混合运算习题的前提下,学得主动积极,不仅课堂参与率高,而且思维灵活多样,富有创造性,获得了自主学习的成功体验,对培养学生良好思考问题的习惯有着积极的作用。
【作者单位:昆山张浦中心小学校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