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蝴蝶狮》是素有“童书桂冠作家”之称的英国作家麦克·莫波格的代表作之一。本文以空间理论作为理论构架,对《蝴蝶狮》进行文本细读,并分析其中成人与儿童之间的空间政治以及权利分布。以期为麦克·莫波格的儿童文学著作研究提供崭新的视角。
关键字:空间政治;麦克·莫波格;家长;诡异
麦克·莫波格(MichaelMorpurgo,1943—),英国著名作家、诗人、剧作家和文学家,是继昆廷·布莱克(QuentinBlake)、安妮·芬(AnneFine)之后的第三位英国儿童文学界的“童书桂冠作家”。《蝴蝶狮》故事情节围绕两条主线展开:其一,老太太蜜莉规劝逃学的小男孩其重返校园;其二,老太太蜜莉所描述的伯堤·安德鲁与白狮子相遇,相处,离别而又重逢的故事。《蝴蝶狮》一经出版便斩获“雀巢聪明豆儿童读书奖(金奖)”。
空间理论是近年后现代学术中的一个热点。列斐伏尔认为“空间从来就不是空洞的:它往往蕴含着某种意义”。空间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是权利关系在物理场所中竞力的表象,由意识形态和生产关系所决定,空间具备政治性[1]。本文借助空间理论,展现《蝴蝶狮》中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空间政治与权利关系。
一、规训机构中的空间政治
空间的构建基础是权利控制关系,在福柯看来在文学当中规训权利是固定不变的[2]。“规训”是为了追求“规范”与“精确”,而“坚决打击一切标新立异和违纪”的现象,而“规训机构”是通过惩罚的手段规训对象的场所,例如:军营、学校、工厂等[3]。
规训机构可以被当做是儿童逃避外界危险的避难所。在《蝴蝶狮》中,战争毫无征兆地爆发,蜜莉的父亲战死沙场,在悲痛之余她盼望着伯堤能够继续呆在坎特伯里学院直到战争结束,这是因为蜜莉把坎特伯里学院的高墙当成了保护伯堤的坚强堡垒,能够成为抵御炮火的屏障。
然而,学校作为一个规训机构,是一个充满了权利的场所。因为规训机构存在的基础就是向规训对象施以惩罚来保证规训的成效[3]。规训机构扮演着禁闭儿童的功能。作者莫波格对小男孩在坎特伯里学院里的描写采用的是全知全能视角,即叙事者无所不在,无所不知,把人物的一举一动悉数介绍给读者,正是这种全知全能的叙事视角,仿佛存在一个隐形的成人在监视着小男孩的任何举动。米歇尔福柯在介绍边沁圆形监狱时所提到的囚犯时说道:“这些孩子们不管是不是有人在看着,他们知道自己肯定会被监视”,这时这一点确保了他们能够行为良好并老老实实地呆在分配给他们的空间里,而且溜进别人的空间则对他们意味着危险与惩罚[4]。当小男孩从坎特伯里学院出逃时就想到了被“毒打”“从后背到脚踝四大板,也许六大板”。因此诸如学校等规训机构是一个成人向儿童进行禁闭、监视的场所。
二、非规训机构中的空间政治
(一)客厅
托马斯马库斯和的波拉尔卡梅伦认为“行使权利的场所不禁包括监狱与学校之类的规训机构,还包括与家庭生活与休闲有关的地方”[5]。客厅是家庭活动与休闲活动最密集的场所,也是成人与儿童之间权利博弈的主要场所。
儿童文学作品中对家庭的描写总是干净整洁、宽敞明亮、温馨雅静的,这就是完美家庭的理念。也许儿童读者极少关注于以上的细节描写,并且对客厅这些温馨雅静的意象习以为常,但是这确是文本创造者刻意为之,试图向儿童读者灌输完美家庭的理念[2]。儿童文学的受众是儿童,儿童读者可以从完美家庭的描写中“获得自己未知的经验,或在陌生的情境中扮演他人,或以文字读本为镜来反观自我”[6]。这些完美家庭的理念可以对儿童读者进行积极的潜意识的教化,儿童只有通过对家长所设定的完美家庭理念进行模仿与内化,才能实现自己的“社会化进程”,“儿童有责任毫无保留地加以继承,这也是完美家庭的空间政治维度所具有的意识形态内涵”[2],可见明显的家长与儿童的权利控制关系。
(二)儿童卧室
在其他的儿童文学作品中,儿童的房间被视作儿童心里苦恼时的避难所,在房间里儿童可以摆脱成人的监视,有一定的自主空间。但是在《蝴蝶狮》中,儿童卧室是成人隔离与惩罚儿童的牢房。当伯堤执意坚称自己发现了现实当中不存在白狮子时,父亲不屑反驳,便把他“打发”回卧室里,结束父子之间无意义的谈话。并且,只有当伯堤回到卧室时,伯堤的父母才开始争论收养白狮子的事宜,这些重大事宜的商量的都是以儿童不在场作为前提,而儿童的卧室就起到了很好的隔离功效。由此可见,成人对家庭空间有绝对的空间支配权力,为了目的的达成,可以通过命令来限定儿童出现的范围。
(三)围篱与高墙
这里所谈论的围篱的定义范围是非规训机构空间之中的墙篱。围篱是成人为了确保对空间的所属和空间的安全,而在住所周边建造的防护装置。围篱所建造的最初目的就是为了确保孩童的安全。伯堤的父母从伯堤学步伊始就在农舍外加盖围篱,让伯堤远离“美洲豹、狮子和斑点鬣狗”的侵扰。伯堤父亲通过反复强调围篱外的残酷环境来强化围篱的保护功效。因为在家长眼中,只有在围篱、高墙的保护之下,才能给孩子的成长之初的观察、学习和成长提供安全的环境。而在围篱与高墙内的空间里,家长永远都占据着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家长是家庭与外界联系的纽带,对信息与资源有着绝对意义上的控制权。
三、儿童在空间政治中的尝试
无论是在规训机构还是在非规训机构中,儿童在空间中监视、被限制、被规约,因此处于空间政治中处在被支配者的地位。虽然儿童是渺小的,经常被忽视或者边缘化[2],但是儿童总是无时不刻地试图打破既定的空间模式。《蝴蝶狮》中,小男孩在因为搞砸了拼字测验而被体罚,受尽了贝夏?布芒特的欺负之后,爬过围篱,穿过树林,越过沟渠成功逃出坎特伯里学院,逃离被压迫的空间。活动范围被限制在围篱之内的伯堤,从开始对围篱之外的世界感兴趣,到手抓着围篱张望草原,进而爬树观望远眺草原,最后冲破围篱营救小白狮的举动,体现了儿童在被束缚的空间中如何一步步地获得相应权利。虽然突破这些成人限定的空间会带来责难、体罚甚至危险,麦克·莫波格笔下的伯堤和小男孩仍然一往无前,做出了勇敢的决定。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伯堤和小男孩所处的规训性空间和非规训性空间的分析,了解成人与儿童在空间政治中的权利关系。这种关系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首先,成人关爱并保护儿童;其次,儿童需要服从成人的安排与命令。虽然,儿童长期在空间政治中扮演这被支配者的角色,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都会试图去争取空间政治中的权利。由于儿童文学读者群体的特殊性,大部分的儿童文学的创作选择了通过对和睦的家庭氛围,融洽的社会环境的描写,消解成人与儿童在空间政治中的权利关系当中的对立性,既遵循“社会准则”与“价值体系”,又合乎正统和自然[2]。
参考文献:
[1]李晶. 空间的性别,性别的空间——论《琐事》中家庭空间的政治关系[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0, (04).
[2]乐轩. 儿童文学中的空间政治[J]. 皖西学院学报, 2006, (22).
[3]钟融冰. 监狱:强有力的中心存在——简评福柯《规训与惩罚》[EB O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61df060100gfbl.html, 2009, 12, 24/ 2014. 7, 15.
[4]Michel Foucault. Discipline and Punish: the Birth of the Prison. Alain Sheridan (trans.) [M]. London: Penguin, 1991.
[5]Thomas A. Markus and Deborah Cameron. The Words between the Space: Buildings and Language[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dedge, 2002.
[6]殷建灵. 当代儿童文学中的成长主题[D]. 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2001: 3-4.
关键字:空间政治;麦克·莫波格;家长;诡异
麦克·莫波格(MichaelMorpurgo,1943—),英国著名作家、诗人、剧作家和文学家,是继昆廷·布莱克(QuentinBlake)、安妮·芬(AnneFine)之后的第三位英国儿童文学界的“童书桂冠作家”。《蝴蝶狮》故事情节围绕两条主线展开:其一,老太太蜜莉规劝逃学的小男孩其重返校园;其二,老太太蜜莉所描述的伯堤·安德鲁与白狮子相遇,相处,离别而又重逢的故事。《蝴蝶狮》一经出版便斩获“雀巢聪明豆儿童读书奖(金奖)”。
空间理论是近年后现代学术中的一个热点。列斐伏尔认为“空间从来就不是空洞的:它往往蕴含着某种意义”。空间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是权利关系在物理场所中竞力的表象,由意识形态和生产关系所决定,空间具备政治性[1]。本文借助空间理论,展现《蝴蝶狮》中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空间政治与权利关系。
一、规训机构中的空间政治
空间的构建基础是权利控制关系,在福柯看来在文学当中规训权利是固定不变的[2]。“规训”是为了追求“规范”与“精确”,而“坚决打击一切标新立异和违纪”的现象,而“规训机构”是通过惩罚的手段规训对象的场所,例如:军营、学校、工厂等[3]。
规训机构可以被当做是儿童逃避外界危险的避难所。在《蝴蝶狮》中,战争毫无征兆地爆发,蜜莉的父亲战死沙场,在悲痛之余她盼望着伯堤能够继续呆在坎特伯里学院直到战争结束,这是因为蜜莉把坎特伯里学院的高墙当成了保护伯堤的坚强堡垒,能够成为抵御炮火的屏障。
然而,学校作为一个规训机构,是一个充满了权利的场所。因为规训机构存在的基础就是向规训对象施以惩罚来保证规训的成效[3]。规训机构扮演着禁闭儿童的功能。作者莫波格对小男孩在坎特伯里学院里的描写采用的是全知全能视角,即叙事者无所不在,无所不知,把人物的一举一动悉数介绍给读者,正是这种全知全能的叙事视角,仿佛存在一个隐形的成人在监视着小男孩的任何举动。米歇尔福柯在介绍边沁圆形监狱时所提到的囚犯时说道:“这些孩子们不管是不是有人在看着,他们知道自己肯定会被监视”,这时这一点确保了他们能够行为良好并老老实实地呆在分配给他们的空间里,而且溜进别人的空间则对他们意味着危险与惩罚[4]。当小男孩从坎特伯里学院出逃时就想到了被“毒打”“从后背到脚踝四大板,也许六大板”。因此诸如学校等规训机构是一个成人向儿童进行禁闭、监视的场所。
二、非规训机构中的空间政治
(一)客厅
托马斯马库斯和的波拉尔卡梅伦认为“行使权利的场所不禁包括监狱与学校之类的规训机构,还包括与家庭生活与休闲有关的地方”[5]。客厅是家庭活动与休闲活动最密集的场所,也是成人与儿童之间权利博弈的主要场所。
儿童文学作品中对家庭的描写总是干净整洁、宽敞明亮、温馨雅静的,这就是完美家庭的理念。也许儿童读者极少关注于以上的细节描写,并且对客厅这些温馨雅静的意象习以为常,但是这确是文本创造者刻意为之,试图向儿童读者灌输完美家庭的理念[2]。儿童文学的受众是儿童,儿童读者可以从完美家庭的描写中“获得自己未知的经验,或在陌生的情境中扮演他人,或以文字读本为镜来反观自我”[6]。这些完美家庭的理念可以对儿童读者进行积极的潜意识的教化,儿童只有通过对家长所设定的完美家庭理念进行模仿与内化,才能实现自己的“社会化进程”,“儿童有责任毫无保留地加以继承,这也是完美家庭的空间政治维度所具有的意识形态内涵”[2],可见明显的家长与儿童的权利控制关系。
(二)儿童卧室
在其他的儿童文学作品中,儿童的房间被视作儿童心里苦恼时的避难所,在房间里儿童可以摆脱成人的监视,有一定的自主空间。但是在《蝴蝶狮》中,儿童卧室是成人隔离与惩罚儿童的牢房。当伯堤执意坚称自己发现了现实当中不存在白狮子时,父亲不屑反驳,便把他“打发”回卧室里,结束父子之间无意义的谈话。并且,只有当伯堤回到卧室时,伯堤的父母才开始争论收养白狮子的事宜,这些重大事宜的商量的都是以儿童不在场作为前提,而儿童的卧室就起到了很好的隔离功效。由此可见,成人对家庭空间有绝对的空间支配权力,为了目的的达成,可以通过命令来限定儿童出现的范围。
(三)围篱与高墙
这里所谈论的围篱的定义范围是非规训机构空间之中的墙篱。围篱是成人为了确保对空间的所属和空间的安全,而在住所周边建造的防护装置。围篱所建造的最初目的就是为了确保孩童的安全。伯堤的父母从伯堤学步伊始就在农舍外加盖围篱,让伯堤远离“美洲豹、狮子和斑点鬣狗”的侵扰。伯堤父亲通过反复强调围篱外的残酷环境来强化围篱的保护功效。因为在家长眼中,只有在围篱、高墙的保护之下,才能给孩子的成长之初的观察、学习和成长提供安全的环境。而在围篱与高墙内的空间里,家长永远都占据着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家长是家庭与外界联系的纽带,对信息与资源有着绝对意义上的控制权。
三、儿童在空间政治中的尝试
无论是在规训机构还是在非规训机构中,儿童在空间中监视、被限制、被规约,因此处于空间政治中处在被支配者的地位。虽然儿童是渺小的,经常被忽视或者边缘化[2],但是儿童总是无时不刻地试图打破既定的空间模式。《蝴蝶狮》中,小男孩在因为搞砸了拼字测验而被体罚,受尽了贝夏?布芒特的欺负之后,爬过围篱,穿过树林,越过沟渠成功逃出坎特伯里学院,逃离被压迫的空间。活动范围被限制在围篱之内的伯堤,从开始对围篱之外的世界感兴趣,到手抓着围篱张望草原,进而爬树观望远眺草原,最后冲破围篱营救小白狮的举动,体现了儿童在被束缚的空间中如何一步步地获得相应权利。虽然突破这些成人限定的空间会带来责难、体罚甚至危险,麦克·莫波格笔下的伯堤和小男孩仍然一往无前,做出了勇敢的决定。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伯堤和小男孩所处的规训性空间和非规训性空间的分析,了解成人与儿童在空间政治中的权利关系。这种关系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首先,成人关爱并保护儿童;其次,儿童需要服从成人的安排与命令。虽然,儿童长期在空间政治中扮演这被支配者的角色,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都会试图去争取空间政治中的权利。由于儿童文学读者群体的特殊性,大部分的儿童文学的创作选择了通过对和睦的家庭氛围,融洽的社会环境的描写,消解成人与儿童在空间政治中的权利关系当中的对立性,既遵循“社会准则”与“价值体系”,又合乎正统和自然[2]。
参考文献:
[1]李晶. 空间的性别,性别的空间——论《琐事》中家庭空间的政治关系[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0, (04).
[2]乐轩. 儿童文学中的空间政治[J]. 皖西学院学报, 2006, (22).
[3]钟融冰. 监狱:强有力的中心存在——简评福柯《规训与惩罚》[EB O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61df060100gfbl.html, 2009, 12, 24/ 2014. 7, 15.
[4]Michel Foucault. Discipline and Punish: the Birth of the Prison. Alain Sheridan (trans.) [M]. London: Penguin, 1991.
[5]Thomas A. Markus and Deborah Cameron. The Words between the Space: Buildings and Language[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dedge, 2002.
[6]殷建灵. 当代儿童文学中的成长主题[D]. 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2001: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