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鸟类分布新纪录——红胸秋沙鸭

来源 :野生动物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ingin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11月14日,在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湘江江滩公园内(28°10′2.85″N, 113°68′2.19″E,海拔49 m)观察到2只鸭科( Anatidae)鸟类在湘江河中活动,拍摄到照片(图1).发现地的河面宽约1 km,鸟类个体距河岸边最近不足100 m;河岸边距离公园游步道大于100 m,两者之间的生境主要为草地和灌丛,人为活动较少.
其他文献
2021年3月5日,在甘肃省嘉峪关草湖国家湿地公园(39°54′49.20″N,98°26′39.32″E)记录到配对进入领域行为期的欧鸽(Columba oenas),确认其为甘肃鸟类分布新纪录.通过样方调查和行为取样探明该鸟的巢址特征和警戒行为,经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及查询中国鸟类记录中心数据,对该鸟目前的地理分布进行了归纳总结,初步认为该鸟在甘肃省的出现与其分布区的持续东扩有关.欧鸽当前在甘肃省分布的种群数量不多,且不连续,初步推测欧鸽可能已在本省繁殖,为罕见留鸟.
探讨分子粪便学在食性分析中的常用技术,概述了各项技术的概念、操作方法和最新进展.结果表明:分子粪便学方法在国外的动物食性研究中应用较多,与传统食性研究方法相比,利用植物DNA进行测序得到的结果更快速、更高效,并可降低动物消化率对结果的影响.建议研究者可以通过结合当地植被情况建立植物DNA条形码数据库对结果进行修正,对于近缘种植物可以采用特异性引物进行区分.
我国自然保护地人兽冲突问题十分普遍,给当地社区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是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通过分析三江源国家公园、祁连山国家公园、大熊猫国家公园、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人兽冲突典型区域的人兽冲突管理的成效和问题,分析了这些区域内人兽冲突的现实问题与管理经验,从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补偿3个层面提出了新时期人兽冲突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措施.
2017年1月—2018年1月,利用红外相机陷阱法,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法斗乡拍摄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黑颈长尾雉云南亚种(Syrmaticus humiae burmannicus),获得12张独立有效照片,识别出14只个体(9,5♀).该物种的相机位点出现率为7.25,相对丰富度为23.08,拍摄率为0.147,显示其种群密度较低.经查阅文献,文山州西畴县尚无黑颈长尾雉分布的报道,证实西畴县是黑颈长尾雉的1个新地理分布地点,填补了该物种在滇东与广西西部地理分布的空白,表明该物种在云南与
对影响动物季节性迁徙的因素及其神经机制进行综述,不同类群的动物习性不同,影响迁徙的因素也存在差异,因此较多地探讨了鸟类的迁徙行为.通过研究发现了多种影响动物迁徙的相关神经机制,如光周期视觉神经机制、磁感受神经机制及嗅觉神经机制等.动物迁徙的起源、迁徙原因、如何确定迁徙时间、迁徙导航机制等研究成果,为更深入了解动物的迁徙策略提供了重要的见解,对于进一步研究动物迁徙机制,以及保护迁徙动物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收集上海动物园2019年4—11月所有丰容项目的图片和视频共计1081项,比较了该园不同丰容类型的应用情况.结果表明:五大类丰容使用频次由高到低分别为食物丰容(39.91%)、认知丰容(22.30%)、环境丰容(21.33%)、社群丰容(13.55%)和感知丰容(2.91%).R×C列联表卡方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动物园在两栖爬行类、鸟类、食肉类、食草类和灵长类动物丰容类型的选择上具有显著性差异(χ2=180.40,P0.05)的具体方式无显著差异.研究发现,丰容类型的差异主要与不同类型动物的生物学习
肠道是动物机体重要的消化吸收器官,肠道微生物在宿主的免疫代谢、营养吸收、行为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动物肠道微生物研究正成为动物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的热点领域.为了给爬行动物的健康及后续肠道微生物研究提供科学参考,综述了爬行动物肠道微生物的研究手段、分布特点和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爬行动物肠道微生物具有区段差异性和易受寄主生殖状态、饮食、环境和行为等因素影响的特点,现阶段研究手段以高通量测序技术为主.
2019年1月10日,在位于北京市中心的北京动物园瀛湖南岸(39°56′22.24″N, 116°20′3.77″E)观察到5只领雀嘴鹎( Spizixos semitorques)在灌丛和乔木树冠层觅食、停栖,并拍摄到照片(图1).后续观察,该鸟种冬季多呈3~5只的小群活动,在北京动物园栖息至2月底离开.
期刊
从生理学、行为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对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的低氧适应机制进行阐述,发现高原鼠兔血液与血红蛋白的结合、释放氧的能力较高,这对低氧时体内氧的传递是有利的;肺小动脉壁变薄,这有利于在低氧条件下进行气体交换,使更多的氧进入肺部,同时高原鼠兔的右心室重量低于常氧环境中的大鼠.这就最大限度防止了高原鼠兔在低氧环境中出现右心室衰竭.行为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其繁殖行为方面,分子生物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其血管生成、能量代谢和携氧蛋白的携氧能力方面.
2020年10月4日12时,在广东省阳西县东水村村委以东约605 m处(21°47′24.03″N, 111°26′23.04″E;海拔271 m)观测到1 只雀形目( Passeriformes )鸦科( Corvidae )鸟类成体(图1 ).该鸟主要形态特征为:体长30~33 cm,通体深灰色至黑色,尾长,具独特的塔形棘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