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与说书匠

来源 :曲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yuerha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相闻
  习仲勋的名字,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就传遍了陕北高原。韩起祥作为走村串寨的陕北民间说唱艺术家,对习仲勋的大名早有耳闻。但真正了解习仲勋,还要从韩起祥的一次下乡演出说起。
  1946年5、6月间,韩起祥在边区文协说书组林山的带领下,到米脂、绥德一带去说书。一来是为了下乡宣传和开展乡间群众性的娱乐活动,二来是普及推广新书,帮助其他盲艺人学唱新书词。韩起祥每次下乡演出,大多由林山带领。
  韩起祥这次下乡,有一个意外的收获,就是招收了一个有文化的年轻弟子。他叫薛增禄,原是绥德师范的一名学生,后经选拔加入绥德地区文工团。他聪明好学,既能表演,又善弹唱,是文工团的艺术新秀。文工团派薛增禄跟韩起祥学唱陕北说书,二人相见很是投缘,韩起祥高兴地收下了这位新弟子。这位年轻人心灵口甜,韩起祥认真地教,薛增禄刻苦地学,因他富有音乐才能,还把韩起祥的唱腔用音谱记录了下来。
  一天,薛增禄来到韩起祥面前,问道:“先生,您知道我们文工团是谁创办的吗?”韩起祥听后摇头不语。“您猜猜看?”薛增禄又追问了一句。“哎呀,这不好猜咧。”韩起祥回答说。“先生,俺告诉您,是习仲勋,习仲勋您知道不?俺们绥德的地委书记。”“是地委书记习仲勋?”韩起祥有些好奇,便随声自言自语地道:“哎呀,习仲勋怎么想到会创办一个文工团咧?”
  在韩起祥看来,习仲勋既是一位能征善战的将才,又是一位抓政治、懂经济的高级领导干部,没想到还创办起一个文艺团体。薛增禄见韩起祥迷惑不解,便用说书人的腔调,在韩起祥面前来了一段表演:“先生,您若不知请稳坐一旁,听徒儿慢慢向您道来!”
  “话说1943年,农历春节刚过,春光洒满了陕北高原。一天,习仲勋自延安来到了绥德,他走马上任来了!担任什么职务?绥德地委书记兼绥德警卫司令部政委。这是个啥官?四品州官啊。要说俺们绥德,那真是天灵、地灵、水灵、人更灵啊!绥德,绥德,东邻黄河,黄河之水天上来呀!‘吕布戏貂蝉’您知道不?貂蝉家住米脂,吕布家住绥德。信不?不信问问俺爷爷。俺们绥德有句民谣,流传了上千年:‘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
  說到此处,薛增禄一转身,拿起了一副竹板,用手一打,呱哒哒直响,唱起了数来宝:“哎,哎,您随着我的手来看,山头上站着个小青年,高唱一曲‘信天游’,扯着个嗓子乱叫唤。”
  薛增禄的这段表演,可把个韩起祥给逗乐了,他连声称赞:“好,好,你可是咱说书人的好苗苗咧。”薛增禄听到韩起祥的夸奖,说得更带劲了。他又道:“闲话少说,书归正传。话说1943年的一个冬天,从延安鲁艺开来了一队人马,它就是延安鲁艺文工团。‘鲁艺文工团来了!鲁艺文工团来了!’老百姓奔走相告,可把绥德的群众乐坏了。鲁艺文工团演出到哪里,成千上万的群众就翻山越岭,跟随文工团跑到哪里,那热烈的场面就像农村过大年。您说怎么着?这种场面被习仲勋书记看在眼里,记在心上,遂决定成立绥德地区文工团。”
  “先生,俺听说地区要成立文工团,闻讯报名,结果被录取了。文工团成立前期,俺跟随鲁艺文工团去学习,学秧歌,观表演,鲁艺的秧歌好着哩。先生,1944年的春天,在文工团成立的大会上,习仲勋书记对俺讲:‘今天,是我们绥德地区文工团成立的大喜日子,我向同志们祝贺,祝贺绥德地区有了我们自己的文艺团队,我们要向鲁艺文工团学习,做毛主席《讲话》精神的践行者,新文艺的传播者。我们的文工团,要为全区五十二万群众服务,把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大众文艺送到田间、地头。到农村去,到庙会去,去占领我们的文艺阵地。大家说,能做到吗?’‘能!’俺们齐喊。在一阵阵热烈的掌声中,文工团宣告成立了!”
  说到此处,薛增禄把话题一转,凑到韩起祥的身边,说声:“先生,您知道不,就在俺文工团成立之际,习仲勋书记喜结良缘。”韩起祥闻听,好奇地问:“请问新娘尊姓大名?”“先生,您要问新娘子姓字名谁,且听下回分解。”
  嘿!新娘是谁?齐心呀。薛增禄卖了个关子,韩起祥心中纳闷。他追问道:“这新娘到底是谁?”“先生,她叫齐心,您听,这名字好不?齐心,齐心,齐心协力啊!”
  师徒二人你一言,我一语,说得好个开心。说到此处,薛增禄又神秘地对韩起祥说:“先生,您知道齐心是谁不?她是俺师姐。”“师姐?”韩起祥又疑惑了。薛增禄解释说:“齐心是俺的校友,她是绥德师范的学生代表,俺尊称她师姐。师姐结婚那天,是在九贞观的一间窑洞里,俺们一群校友还前去贺喜呢。”一提到校友,薛增禄心情就激动。
  “先生,提起俺绥德师范,那可是名家辈出,李子洲您知道不?当年,李大钊介绍入的党,他可是一个老革命。李子洲、刘澜涛、杨明轩、马文瑞、安子文、贾拓夫、张达志、贺晋年、白栋材、白如冰、韦君宜、杜岚等等,都是俺们的校友哩。”您别说,这个薛增禄也很不简单。有一部记录绥德师范校史的书《记忆》,其中就对薛增禄大加赞赏。
  当韩起祥离开了绥德,心中记下了习仲勋, 记下了齐心,也记下了他的新弟子薛增禄。
  习仲勋是如何知道韩起祥的呢?大约在1945年下半年,习仲勋从绥德地委书记奉调担任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这为习仲勋熟知韩起祥提供了便利条件。
  习仲勋熟知韩起祥,有多种渠道来源,首先谈一谈延安县委县政府。1987年,韩起祥在接受作者采访时曾说:“我的每一篇作品,可以说都离不开党的领导和上级组织的热情支持……就连我如何编新唱新,也是延安县委书记来提醒的。”韩起祥说的这位县委书记,就是王丕年,在说新唱新的起步阶段,正是在王丕年的启发下,韩起祥用传统的说书老套路去填新词,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旧瓶装新酒”。很快韩起祥就口编了《吃洋烟二流子转变》《红鞋女妖精》等新书词。由此看来,王丕年是最早帮助韩起祥说新唱新的党的干部。而这位王丕年与习仲勋在一起共事多年,很有可能把韩起祥的事讲给习仲勋听,因为韩起祥这位传奇式的人物,人们往往津津乐道,更何况韩起祥的故事就发生在王丕年的身边。   再说陕甘宁边区文协。习仲勋在边区文协有一位好友,他就是作家柯仲平。在延安时期与建国初期,习仲勋参加一些文化活动,往往由柯仲平陪同,因为柯仲平是大西北文化艺术界的领军人物,也是韩起祥的领导。
  大约在1945年3月间,林山把韩起祥引进陕甘宁边区文协,在文协办公的窑洞内,韩起祥与边区文协主任柯仲平见了面。柯仲平性格爽朗,热情奔放。第一次与韩起祥见面,就热情地紧握着韩起祥的手说:“听说你能编新书,现在我们把你请来,想跟你合作,共同编写新书,有什么具体问题,请给林山同志反映,我们会协助你的。”韩起祥听到大作家要与自己合作编写新书,他当时高兴得不知说什么才好。韩起祥与边区文协的交往,就从这时开始。
  1945年11月间,延安首次开办了一个说书艺人训练班,训练班是由边区文协和延安地委宣传部共同合作举办的。此次训练班共有六个说书人参加,由韩起祥担任班长,边区文协专派林山给说书训练班讲解时事,提供各种斗争的故事。鲁艺的同志也参加了指导。
  训练班的第一天,就由韩起祥“现身说法”。在短短的几天内,他们就创作了《张玉兰争民主》《两头错》《纺纱记》等8篇新书词和5段新书帽。此外,还对《枪刀记》《还魂记》《花柳记》等传统书目进行了修改加工。因为这次说书训练班取得了较大成就,有5位说书人受到西北局宣传部和边区文协的奖励。请注意:此时习仲勋正在西北局书记的领导岗位上。
  20世纪40年代中期,韩起祥在陕北是家喻户晓的新闻人物,按现在的话说,他就是“明星”“大腕”。从1945年8月至1946年9月,在仅仅一年多的时间内,韩起祥的名字就在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出现过20余次。习仲勋作为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对《解放日报》是必看必读的。
  是什么力量吸引着党报对韩起祥如此的宣传报道呢?其原因有二:一、韩起祥是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引下,在新说书运动中涌现出来的“说书英雄”;二、韩起祥所具有的独特性。韩起祥自幼家贫,既是目盲,又是文盲。就是这样一位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却能说新唱新,还能自编自唱。他那超乎常人的“口才”与“肚才”,引起了从中央领导到普通百姓的普遍关注。韩起祥不仅为毛主席说过书,还为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等中央领导说过书。不仅如此,韩起祥还与贺敬之、丁玲、柯仲平、马可、安波、陈明、林山、高敏夫等作家相熟。这岂能不引起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习仲勋的关注呢?习仲勋既关注韩起祥,还关注韩起祥周围的一群文化人。
  习仲勋熟知韩起祥,还有一个重要的渠道来源,那就是通过韩起祥的代表作《刘巧团圆》。《刘巧团圆》是根据发生在陇东的一起真实爱情故事而创作的。书中的刘巧儿、赵柱、马专员等艺术人物,都有现实生活中的原型。
  1938年,华池县封家园子村有个封芝琴,由其父封颜贵包办、与张金才之子张柏儿订婚。1942年5月,封颜贵为多索聘礼,企图赖婚。一方面教唆女儿以“婚姻自主”为借口,要求与张解除婚约;另一方面又将女儿高价出卖。而封芝琴与张柏儿在一次偶然相遇中,表示自愿结为夫妻。
  当她得知父亲又将自己卖给庆阳县朱孝昌为妻时,便暗中通知張家。张金才遂召集亲属二十余人,深夜携棍棒闯入封家,将封芝琴抢去。封颜贵以张家“抢亲”为罪名将其告到县司法处。县司法处不经调查研究,冒下判决:判处张金才有期徒刑六个月,封芝琴与张柏儿婚姻无效。但对封颜贵屡次出卖女儿的不法行为却不予追究。对此,当事人不服,群众也不满意。适逢马锡五来华池县巡视工作,封芝琴拦路告状。
  马锡五亲赴封家园子村深入调查了解,还征求封芝琴对婚姻的意见。在弄清全部案情的基础上,就地公开审理:依法撤销华池县司法处的判决;封、张双方同意结婚,其婚姻有效;张金才黑夜抢亲,扰乱治安,判处短期徒刑;封颜贵多次出卖女儿,违反政府法令,判处劳役,以示惩戒。对这个判决,群众认为合情合理,受罚者甘心服罪,一对青年人更是欢天喜地,结成了美满夫妻。《解放日报》为此发表社论,评述了马锡五采取实事求是、依靠人民群众办案的审判方式,是边区司法战线上的一次创举。
  第一次把这一案例搬上文艺舞台的是女作家袁静。她创作了秦腔《刘巧儿告状》,一次,韩起祥去中央党校三部说新书,有一位姓齐的同志把《刘巧儿告状》的故事梗概讲述给韩起祥听。没过几天,韩起祥便创作了陕北说书《刘巧团圆》。该曲目韩起祥上演了上百场,成为曲坛上的经典之作。
  1965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将新凤霞主演的评剧《刘巧儿》搬上银幕,刘巧儿的故事传遍全国。刘巧儿与赵柱反对封建包办、争取婚姻自由成为那个时期青年男女争相效仿的偶像。
  伴随着“刘巧儿”在文艺舞台上的不断上演,被人民群众誉为“马青天”的马锡五,名声远扬。而这位马锡五,正是习仲勋的老战友。
  马锡五光明磊落,秉公执法,成全了千千万万个像刘巧儿、赵柱式的男女青年。他还想成全小说《刘志丹》。依据马锡五多次劝说习仲勋支持小说《刘志丹》的创作推论,马锡五也会多次邀请习仲勋一同去观看《刘巧儿告状》《刘巧团圆》与《刘巧儿》的。也许有时习仲勋还会邀请马锡五去观看演出。由此推论:习仲勋不仅熟知韩起祥,而且还会观看韩起祥的陕北说书。名相闻啊路相通,请看—
  人相近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在延安影响最大的报纸有两种,一是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一是中共中央西北局机关报《边区群众报》。谈“习仲勋与韩起祥”,不能不说《边区群众报》。
  1946年3月间,在《边区群众报》创刊六周年之际,担任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的习仲勋,代表西北局党委撰写了一篇具有引领性的祝贺词。词文开宗明义地讲:“庆贺《边区群众报》六周年。《边区群众报》出满三百期了,值得大大庆贺。这个报纸是边区群众公认的好报纸,谁也喜欢它,谁也爱护它。为什么呢?它不但容易读懂,并且说出了边区群众要说的话,讲出了边区群众要知道的事。这就是为群众服务。”   习仲勋在担任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期间,对西北局机关报《边区群众报》,爱护备至,他常常邀请编采人员列席西北局的会议,召开新闻座谈会,引导编采人员把党报与民报相统一。热情扶持《边区群众报》办成一张“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做群众之所爱”的大众化的党报。时任《边区群众报》主编胡绩伟,在《回忆<边区群众报>》一文中,曾用“如鱼在江河,鸟在天空,自由游弋,自由翱翔”,来形容他在《边区群众报》度过的十年编报生涯。
  胡绩伟在延安时期,亲耳聆听了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他把“文艺为什么人”“文艺的普及与提高”等论述,巧妙地运用在办报之中,创造性地采用陕北说書、陕北秧歌、陕北民谣、陕北谜语等民间艺术样式,去宣传革命的新思想与新文化,做出了显著的成绩。1943年边区文教群英大会上,边区政府授予《边区群众报》“特等文教模范”的光荣称号,胡绩伟也被授予“特等文教模范工作者”。
  胡绩伟回忆说:“1943年边区群英大会以后,我写了一篇六百多句唱词的《群英会》,虽然在文艺性上远远不如柯蓝的作品,但对群众大会的情况写得一清二楚,很快就成为各地文工团、宣传队、读报组和民间艺人的唱本。”
  谁能想到大名鼎鼎的《人民日报》社长、总编辑,也会创作民间艺人的唱本呢?正是由于胡绩伟办出了一张很出色的大众化的党报《边区群众报》,不仅为我国培养出了像李季、闻捷、杜鹏程、胡采、汤洛等相当有名的诗人与作家,还引领、影响着韩起祥的艺术道路。
  可能有人要问:韩起祥既是目盲,又是文盲,如何与《边区群众报》联系在一起呢?说来也巧,《边区群众报》有韩起祥的一位学生,他就是时任《边区群众报》文艺编辑兼记者、后来成为闻名全国的大作家柯蓝。
  胡绩伟在《回忆<边区群众报>》一文中,曾两次提到柯蓝与韩起祥。他说:“著名作家柯蓝同志,五十多年前在《边区群众报》工作时,找到了一个深入群众,创作大众文艺的好办法,写出了十分出色的作品。当时在陕北民间有一位很有名的说书人韩起祥,他是个盲人,柯蓝自愿去做他的徒弟,为他背褡裢,用个棍子牵着他翻山渡河,走乡串户,像亲人一样照顾他的生活,诚心诚意地向他学习,然后为他改编旧书段旧唱词,创作新书段新唱词。柯蓝写的《乌鸦告状》轰动了陕北。韩起祥敲着鱼鼓简板,边唱边说,走到哪里都被老乡层层围住,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又说:“群众报的柯蓝同志用陕北说书形式写的《抗日英雄洋铁桶》和《乌鸦告状》等长篇连载很快传遍了山村小镇,成为家喻户晓的故事。陕北很多说书艺人,像韩起祥这样的名家都把这些作为演唱的脚本,从头至尾地唱给群众听,起到了普及宣传的作用。”
  柯蓝向韩起祥学习陕北说书,用曲艺的样式进行文学创作;韩起祥则向柯蓝学习新思想、新文化与新曲目。由此出现了民间艺人与知识分子相结合、民间艺术与新文艺相结合的崭新局面。《边区群众报》所作出的突出贡献,是在毛主席《讲话》精神指引下和时任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习仲勋直接领导下所取得的。
  当1946年9月17日,王震将军率三五九旅突破重围,自中原万里迢迢返回延安时,习仲勋、林伯渠、谢觉哉、贾拓夫、马文瑞、李卓然等边区党政军领导人及边区军民,成群结队地到前往延安十里之外的南郊区去迎接,韩起祥的身影就出现在欢迎的人群中。当晚,他口编“慰问词”,贴在延安的街头。
  1947年3月至5月间,当胡宗南的部队进犯延安时,我西北野战军在彭德怀司令员与习仲勋政委的指挥下,取得了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三战三捷的胜利。一年后,野战军在中共中央西北局与晋绥边防军的大力支援下,又取得了宜川大捷。韩起祥闻讯后异常兴奋,随即创作了陕北说书《宜川大胜利》(该曲目还把“三战三捷”编入书中)。后又自愿报名,参加了“边区慰问团”,身背三弦到前线去劳军,受到彭德怀等前方将士的热烈欢迎。
  1978年2月24日至3月8日,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京隆重召开。习仲勋作为特约代表与韩起祥委员一起,共同出席了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本文为作者《鲁艺春秋》三卷文本中的一节,有删节。)
  (责任编辑/马瑜)
其他文献
河南坠子是中华曲艺百花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北路、东路、中路坠子组成。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河南坠子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源于安阳市内黄县的北路坠子,以其俊俏、妩媚而又健壮的艺术特色曾被广为传唱。但近年来,北路坠子的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为此,我们有必要梳理北路坠子在安阳的发展历程,以夯实传统根基,为北路坠子重新走上健康发展的快车道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一、北路坠子在安
期刊
中国曲艺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50年代以来,专业音乐院校先后将曲艺音乐教学纳入其课程培养方案。目前,涉及曲艺音乐教学的各类相关课程在高校已经广为普及,并且伴随着教学的全面開展,各类教材、普及读物丰富多样。但在众多的教材及教学中,有关曲艺音乐分析研究的教材、课程却很少见到,究其主要原因,一是曲艺艺术历史悠久,使得绝大部分教材多以挖掘、梳理历史材料为主;二是目前的曲艺音乐课程多以赏析
期刊
2004年春天,因要为陕西省延川县正在修建的曹家圪崂培植民俗文化村提供参考建议,所以我经常奔走于延安市区和延川县之间。有一天,我正从延川的十字街走过,一阵清脆的三弦声和悦耳的道情声飘入耳朵,让我不由地想顺着撵过去瞅瞅。走近一看,老朋友惠万年正坐在一个门市部的水泥台阶上敲着梆子唱,另有一个老汉弹着三弦为他伴奏,他俩表演得十分投入,周围十几个人也听得入神。想着只是来瞅瞅,但听了一阵子,我就忘了其他的事
期刊
2017年鸡年除夕夜,杭州滑稽艺术剧院的小品《阿峰其人》成功登上央视春晚,小品中那个“圆滑过头”的司机阿峰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一句“巧的嘞”,让无数南方人都深感亲切。而在小品中饰演“阿峰”的,正是杭滑院长董其峰,也是杭州观众熟悉的本塘笑星小董。  身为文艺工作者,董其峰不仅在戏剧、戏曲、曲艺各领域辛勤耕耘,还肩负着国家级非遗独脚戏和省级非遗杭剧、滑稽戏的传承责任。他技艺精湛,年轻有为,曾获中国曲艺
期刊
适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喜迎七十年,奋斗新时代。曲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传扬着中华民族的美学精神;评书作为重要曲种,更是家喻户晓,喜闻乐见。  评书,既是一种曲艺形式,也是一种文学样式;既是具有民族风格的通俗文学,也是诉诸听觉和视觉的口语艺术。评书凭借自身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和演员出色生动的说演技巧,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老话说得好,听书比听戏还入迷,
期刊
曲艺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是用“口语说唱”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表达思想感情并反映社会生活的。曲艺的艺术形式相对简单,易于在广大农村地区流行,深受农民群众的喜爱。当前,在加快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弘扬传统文化,建设农村美丽家园的进程中,既要让农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农民享有健康有益的文化生活。因此,我们必须因地制宜地开展适合乡村文化环境,提升农民素质的各种文化活动,为农民搭建一
期刊
【漓江渔歌】   百里咧漓江咧,九十九个滩,  九十九个滩咧,九十九道湾咧!     合 百里漓江千重浪,  万千情义水中藏,  几蓑烟雨云比肩,  一叶红帆逐浪扬,  悠悠往事波心荡,  呖呖莺声别有腔。   甲 (白)今天,我要将1944年秋,那个情义漓  江的故事给大家讲一讲……  那一年,  日寇铁骑破湘江,  践踏长沙与衡阳,  孤城桂林声声险。  百姓们,  四顾无助心凄惶,  有心逃
期刊
十九大的进军号吹遍了神州,  举国上下干劲足。  气象万千人欢马叫,  农家个个乐悠悠。  这一家笑得合不拢口,  那一家笑得眼泪流。  这一家正在把钞票数,  那一家平地起基盖高楼。  笑啊笑,笑声不断,  笑声中感谢党的英明政策暖心头。  这一幅幅美好的画面不是虚构,  是真人真事我绝不吹牛。  故事发生在蔡甸区张湾街的肖家渡,  三年前还是个远近闻名的穷山沟。  家家户户穷得滂屎臭,  那真
期刊
4月23日至29日,第三期全國曲艺自由职业者优秀人才培训班在江苏省宿迁市开班。来自全国11个省(市、区)的52名学员参加了培训。本次培训班旨在引导帮助新曲艺群体新曲艺组织树立精品意识,提升创演水平,为新时代曲艺事业繁荣发展注入活力。
期刊
应中国曲艺家协会邀请,新加坡曲艺代表团一行9人于5月4日至11日到访吉林省和辽宁省大連市,开展曲艺文化交流。在为期一周的活动中,双方在走访、交流、共同演出中深化了感情,碰撞出了新的创作火花,对“华族同根,文化同源”也有了新的认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