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农”问题的解决,关键是人力资源的开发。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实现现代化的迫切要求,是解决二元经济结构和产业非均衡发展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的必由之路,是加快农村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是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治本之策。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在其《人的投资:人口质量经济学》一书中断言:“改善人类福利的决定性的生产要素不是空间、能源和耕地,决定性要素是人口质量的改善和知识增进。”我国农村人口众多,潜在人力资源十分丰富。如何把丰富的农村人力资源转化为雄厚的人力资本,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强大的发展动力,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而从长远上来讲,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途径。
一、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实现现代化的迫切要求
一个国家要想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关键在于不断提高国民素质,使其人力资源适应国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能够对新趋势、新机遇做出灵活地反应和判断。世界银行《1991年世界公告》指出,劳动力受教育的平均时间增加一年,GDP就会增加9%。中国农民的数量为世界各国之最,农民状况制约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只有广大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人力资源得到开发,潜能被充分激发,中国的现代化宏伟目标才能实现;只有实现了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现代化,才能真正实现整个中国的现代化。
二、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解决二元经济结构和产业非均衡发展问题的根本途径
以城乡居民社会地位和城乡社会环境的悬殊差距为突出标志的城乡二元结构,是中国农村经济问题的主要症结所在。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多、素质低,长期以来没有通过有效的途径得以充分开发利用、并及时转化和提升现实的高水平人力资本,致使农业难以实现集约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及可持续发展。
农村经济整体的专业化、现代化、社会化和市场化进程,也受到人力资本瓶颈约束而不能顺利推进。撇开历史的、制度的根源不谈,仅由于大量低素质农村人力资源没得到充分开发,中国二元经济格局还将进一步深化。另一方面,在传统体制下,中国工农业之间一直未能建立一种均衡增长的良性循环关系,导致二元经济结构凝固化,工农业没有走上协调发展的轨道。究其深层次原因,是由于农村人力资本贫乏的束缚,产业间的均衡发展失去了应有的农业基础。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要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与农村经济的素质和效益。农业结构调整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由单一的高产型农业向多元化的高产、优质、低耗、高效型农业转变过程,也是一个由低素质的体力型农业向高素质的智力型农业转变过程,更是一个由传统的资源型农业向现代的高科技知识型农业转变的过程。在这些转变过程中,对农业结构调整的主体即农业生产主体——农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民作为市场主体,要有较好的文化知识基础,市场经济知识,农业生产技术与技能。低素质的劳动者与经济结构调整的高要求不相适应,必然阻碍着农业结构的调整进程。
可以说,产业结构能否升级,并向现代化推进,形成良性循环,人力资本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人力资本结构的优化是产业结构优化的前提条件。人力资本结构的优化,不仅表现为静态上的人力资本结构与产业结构保持协调一致和相对平衡,而且表现为人力资本结构的变化与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产业结构相适应。因而没有相应素质的人力资本和具有一定弹性的人力资本结构,产业结构演进速度必将受到制约。
三、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实现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的必由之路
2004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农业的产业化经营”。走产业化之路,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都对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人才结构,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只有比较普遍地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才能科学而及时、准确地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有效调整,才能为农业产业链条的每一环节提供高素质的初级产品生产者,加工产品制造者,销售环节经营者,提供技术、物资、信息保障的高素质服务者。因此,实现产业化的基本前提是,农村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
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加快农村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
农村城镇化发展对农村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要求:第一,城镇化既是农业人口向城镇集聚的过程,也是资源深度开发利用、产业结构演进、生产布局更加合理、经济发展形成新的格局的过程,这两个过程都离不开人力资源开发和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都有赖于各级各类人才的支撑。第二,人力资源开发是支撑城镇经济的重要基础。城镇化需要生产要素的集聚,生产力诸要素中最重要的是人力资源,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可以使生产诸要素产生最大效益。城镇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升级,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专门人才支撑。农村劳动力素质不仅决定了中国农村人口城镇化的规模与进程,而且还直接关系城市管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对加快城镇化进程及城镇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五、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治本之策
以增收为核心的农民问题的解决最终依靠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农村人力资源能否得到有效开发、能否全面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已成为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从而制约农民增收的关键因素。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必将有一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到非农产业中去。要有效实现这种转移,就要依赖于对农村人力资源的进一步开发。不论是对哪一种转移,包括乡镇企业、从事服务业以及进入城市各行业,都对农村现有劳动力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可以说,如果没有素质的提高,农村劳动力就无法适应转移后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因此,必须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来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提高他们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社会适应的能力。实践证明,劳动力的文化程度与其就业机会呈现明显的相关关系,劳动者具有与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劳动技能,可以稳定其就业拓展空间。
据有关资料显示,农民素质与农民增收之间存在密切的正比关系。⑴农民身体素质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前提,身体健康的农民人均年收入比整体人均收入2353元高4.2%,而身体状况一般、差和残的农民人均收入分别低整体人均年收入的16.6%,21.6%,39.6%。⑵农民文化素质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民文化素质愈高,则其家庭收入愈高。⑶农民科技素质(含劳动技能)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调查表明,经过自学、拜师和培训,以及掌握2门以上技能的农民人均年收入为4758元,比未经拜师和培训的一般农民人均年收入2353元增加2405元,各专业户、私营企业主、车主、店主以及手工业人员,就业再教育程度高,其收入也高于其他农民收入。
六、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迫切要求
我国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农业的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份额已高达60%~80%,而我国“八五”时期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份额只有35%左右,属于粗放型增长。而科技进步的快慢又受制于农民的素质。一般地说,科技进步过程包括发明、创新、推广三个阶段。而农民是科技进步的载体,农民素质的提高是决定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和条件。从中央到地方基层广大的农业科研技术推广队伍,到农村的专业技术协会和农民技术员、科技户、专业户,都是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的主力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传播,最终要通过农民的生产劳动实现,而农民对农业科技转化利用的效果与其素质高低成正比关系。
全面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素质是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高素质的农村人力资源具有采用农业科技的主观愿望及支付能力和应用能力,只有具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我国农业系统的整体功能才能发挥出来,农业科技大军的积极性才能充分调动起来,以至最终实现“科技——生产——效益”的链条正常运作。随着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农业上的加速应用,一场农业科技革命已经拉开序幕,已成为21世纪农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量。知识型农业将在这场科技革命中悄然兴起,而技术要素在知识农业发展中将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快速增长的基本来源,但技术是需要人来开发和掌握才能起到作用,尤其是农民与生产资料之间有直接的经济联系,使技术更加成为“以人为本”的技术。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在其《人的投资:人口质量经济学》一书中断言:“改善人类福利的决定性的生产要素不是空间、能源和耕地,决定性要素是人口质量的改善和知识增进。”我国农村人口众多,潜在人力资源十分丰富。如何把丰富的农村人力资源转化为雄厚的人力资本,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强大的发展动力,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而从长远上来讲,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途径。
一、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实现现代化的迫切要求
一个国家要想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关键在于不断提高国民素质,使其人力资源适应国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能够对新趋势、新机遇做出灵活地反应和判断。世界银行《1991年世界公告》指出,劳动力受教育的平均时间增加一年,GDP就会增加9%。中国农民的数量为世界各国之最,农民状况制约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只有广大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人力资源得到开发,潜能被充分激发,中国的现代化宏伟目标才能实现;只有实现了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现代化,才能真正实现整个中国的现代化。
二、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解决二元经济结构和产业非均衡发展问题的根本途径
以城乡居民社会地位和城乡社会环境的悬殊差距为突出标志的城乡二元结构,是中国农村经济问题的主要症结所在。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多、素质低,长期以来没有通过有效的途径得以充分开发利用、并及时转化和提升现实的高水平人力资本,致使农业难以实现集约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及可持续发展。
农村经济整体的专业化、现代化、社会化和市场化进程,也受到人力资本瓶颈约束而不能顺利推进。撇开历史的、制度的根源不谈,仅由于大量低素质农村人力资源没得到充分开发,中国二元经济格局还将进一步深化。另一方面,在传统体制下,中国工农业之间一直未能建立一种均衡增长的良性循环关系,导致二元经济结构凝固化,工农业没有走上协调发展的轨道。究其深层次原因,是由于农村人力资本贫乏的束缚,产业间的均衡发展失去了应有的农业基础。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要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与农村经济的素质和效益。农业结构调整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由单一的高产型农业向多元化的高产、优质、低耗、高效型农业转变过程,也是一个由低素质的体力型农业向高素质的智力型农业转变过程,更是一个由传统的资源型农业向现代的高科技知识型农业转变的过程。在这些转变过程中,对农业结构调整的主体即农业生产主体——农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民作为市场主体,要有较好的文化知识基础,市场经济知识,农业生产技术与技能。低素质的劳动者与经济结构调整的高要求不相适应,必然阻碍着农业结构的调整进程。
可以说,产业结构能否升级,并向现代化推进,形成良性循环,人力资本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人力资本结构的优化是产业结构优化的前提条件。人力资本结构的优化,不仅表现为静态上的人力资本结构与产业结构保持协调一致和相对平衡,而且表现为人力资本结构的变化与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产业结构相适应。因而没有相应素质的人力资本和具有一定弹性的人力资本结构,产业结构演进速度必将受到制约。
三、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实现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的必由之路
2004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农业的产业化经营”。走产业化之路,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都对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人才结构,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只有比较普遍地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才能科学而及时、准确地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有效调整,才能为农业产业链条的每一环节提供高素质的初级产品生产者,加工产品制造者,销售环节经营者,提供技术、物资、信息保障的高素质服务者。因此,实现产业化的基本前提是,农村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
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加快农村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
农村城镇化发展对农村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要求:第一,城镇化既是农业人口向城镇集聚的过程,也是资源深度开发利用、产业结构演进、生产布局更加合理、经济发展形成新的格局的过程,这两个过程都离不开人力资源开发和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都有赖于各级各类人才的支撑。第二,人力资源开发是支撑城镇经济的重要基础。城镇化需要生产要素的集聚,生产力诸要素中最重要的是人力资源,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可以使生产诸要素产生最大效益。城镇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升级,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专门人才支撑。农村劳动力素质不仅决定了中国农村人口城镇化的规模与进程,而且还直接关系城市管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对加快城镇化进程及城镇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五、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治本之策
以增收为核心的农民问题的解决最终依靠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农村人力资源能否得到有效开发、能否全面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已成为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从而制约农民增收的关键因素。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必将有一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到非农产业中去。要有效实现这种转移,就要依赖于对农村人力资源的进一步开发。不论是对哪一种转移,包括乡镇企业、从事服务业以及进入城市各行业,都对农村现有劳动力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可以说,如果没有素质的提高,农村劳动力就无法适应转移后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因此,必须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来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提高他们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社会适应的能力。实践证明,劳动力的文化程度与其就业机会呈现明显的相关关系,劳动者具有与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劳动技能,可以稳定其就业拓展空间。
据有关资料显示,农民素质与农民增收之间存在密切的正比关系。⑴农民身体素质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前提,身体健康的农民人均年收入比整体人均收入2353元高4.2%,而身体状况一般、差和残的农民人均收入分别低整体人均年收入的16.6%,21.6%,39.6%。⑵农民文化素质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民文化素质愈高,则其家庭收入愈高。⑶农民科技素质(含劳动技能)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调查表明,经过自学、拜师和培训,以及掌握2门以上技能的农民人均年收入为4758元,比未经拜师和培训的一般农民人均年收入2353元增加2405元,各专业户、私营企业主、车主、店主以及手工业人员,就业再教育程度高,其收入也高于其他农民收入。
六、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迫切要求
我国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农业的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份额已高达60%~80%,而我国“八五”时期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份额只有35%左右,属于粗放型增长。而科技进步的快慢又受制于农民的素质。一般地说,科技进步过程包括发明、创新、推广三个阶段。而农民是科技进步的载体,农民素质的提高是决定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和条件。从中央到地方基层广大的农业科研技术推广队伍,到农村的专业技术协会和农民技术员、科技户、专业户,都是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的主力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传播,最终要通过农民的生产劳动实现,而农民对农业科技转化利用的效果与其素质高低成正比关系。
全面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素质是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高素质的农村人力资源具有采用农业科技的主观愿望及支付能力和应用能力,只有具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我国农业系统的整体功能才能发挥出来,农业科技大军的积极性才能充分调动起来,以至最终实现“科技——生产——效益”的链条正常运作。随着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农业上的加速应用,一场农业科技革命已经拉开序幕,已成为21世纪农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量。知识型农业将在这场科技革命中悄然兴起,而技术要素在知识农业发展中将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快速增长的基本来源,但技术是需要人来开发和掌握才能起到作用,尤其是农民与生产资料之间有直接的经济联系,使技术更加成为“以人为本”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