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俐如何李白

来源 :中学文科·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mSymb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是有一天,一个“外国人”出现在新闻联播的主播台上,甚至当上了国务院的部长,我们承受得了吗?
  如果一种公共议题反复被人拿出来探讨辩论,那么理论上,大家都应该能够在这个过程里面得到更理性的自我了解,学习到更丰富的认知方式。可是一种议题的循环再现,有时候也是病理性的。
  例如巩俐加入新加坡国籍这件事,网民迅速把它变成一场关于爱国与“汉奸”的辩论。为什么这个国家有那么多人想当“汉奸”?大家又为什么如此关切爱国这个课题?这种议论方式的重复乃至垄断,很容易就会阻碍了看待事情的不同角度,甚至包括一些或许会更有趣也更有建设性的角度。比方说人才的竞争。
  没有一个国家不想保有更多的人才,而人才的来源则不外乎自己培育与对外引入两种。我不知道巩俐移民新加坡算不算是为新加坡增加了人才,但我知道新加坡在国际人才市场的竞争上从来就处在一个主动出击的位置上。它固然也着力于培养自己的年轻人,但更擅长把握国际经济形势的新变化,去为自己取回一批短期内不可能制造得出来的生产力。与它本是同根生的马来西亚自从实施“新经济政策”开始,就一直在教育和就职创业的机会上排挤不少优秀的华人精英;而新加坡则近水楼台,很轻易地就把这些无法在祖国大展拳脚的精英吸纳了过去,成为这个弹丸地的发展动力。近年中国崛起,新加坡又把目标锁定在中国身上,不只用奖学金吸引中国学子,还让他们不用费太大功夫就能取得移民入籍的资格,反过来变成前往中国拓展新市场的先锋部队。它的策略如此大胆激进,乃至于本国老百姓开始心生不满,屡有怨言。
  这也许是一个岛国的生存之道;对他们的政府来说,问题不单是新加坡人能不能成为世界上最有竞争力的人,还是他们能不能把这个世上最优异的人也变成新加坡人。相对而言,中国人口庞大。人才的储备层次也远较新加坡丰富多样,似乎用不着学新加坡那套如狼似虎的猎头狠招。
  不妨再看一下美国的情况。今天的美国人口数目排名世界第三,人均教育水平也属世界前列,可以说是要用什么人就有什么人,但为什么它还要持续拉拢移民?甚至拿出网上“绿卡彩券”(the Green Card Lottery)这种怪招?其实在对待国民身份这个问题上,美国的策略可说是新加坡的老祖宗:只要你有才华,有我需要的能力,不管你出生在什么地方,我都欢迎你。
  比起新加坡,美国更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的制度和土壤的开放;假如一个非洲移民的第二代都能当总统,那还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呢?虽然自从“9·11”事件之后,很多人都感到美国的大门正在日渐收窄,但是只要看看它各行各业高端人才分布的那种族群纷杂、肤色参差的景象,便能发现美国始终是一个移民传统深厚的国家。
  美国还是诺贝尔奖的大赢家,它生产出来的诺贝尔奖得主数目乃世界之冠,这里头起码有一半是移民或者移民第二代。就拿所有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的中国人来说吧,在得奖的时候他们几乎全都拥有美国国籍,其中有的生在中国,有的甚至在中国完成本科教育,但最后给予他们良好研究环境和资源的,却是这个大洋彼岸的异国。
  为什么美国能让这些中国人摘取学界桂冠?何时我们才能见到一位在中国本土的学术机构做研究的中国学者得到这份殊荣呢?这是很多爱国心切的中国人都曾问过的老问题。在我看来,我们其实还可以从一个相反的角度提出另一个问题:什么时候我们才能见到一位任教于中国大学的日本学者、英国学者,甚至一位美国学者赢得诺贝尔奖呢?如果有那一天。大家会不会觉得这也是中国的骄傲呢?
  假如我们的学术体制和文化环境非常优秀。不只可以吸引已成名的外国名家来这里过上半退休的优渥生活,还能引来一群正处黄金岁月的青壮年学者到此钻研学问,那么我们也一定能孵育出顶尖的中国籍学者。只不过到了那时候,“代表”中国去领诺贝尔奖的人在人种上是不是中国人已经不重要了,因为这个国家的土壤丰美。社会开放,真真正正不负大国之名。面对人才流出和移民的现实,要思考的课题不只是他们爱不爱国,也不只是怎么留住他们,而是如何不让中国成为全球人才竞争的净出口国。同时,我们也许要调整一下心态,换掉那种常见的种族爱国主义:想想看要是有一天,一个长得像“外国人”的人说着一口流利普通话,出现在央视新闻联播的主播台上,甚至当上了国务院的部长,我们是不是承受得了?
  说起大国。我们时时想起唐朝。的确,大唐是当时世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首都长安的规模在很多年后才被后来者超越。不过,它还是这样的一个帝国:商人巨贾不乏碧眼白肤,政府官员里有日本和新罗的留学生:最受朝野欢迎的诗人则出生在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身上可能还有胡人血统……
其他文献
只有奔跑,才会跌倒    还记得几年前市场上新冒出来的可乐品牌Fiasco吗?这很可能是自福特汽车公司发布旗下品牌Edsel之后最失败的新上市产品了,或许这是历史上最失败的产品。瑟吉欧·柴曼,这个负责市场推广的家伙,是他最初启动了新可乐策略,最后在策略失败后黯然辞职。在拥有另一份新工作之前的几年里,他在多家公司担任咨询师。  你们知道是谁最后雇用了他吗?准备好知道答案了吗?是可口可乐公司,也是他辞
期刊
俄国间谍粉    苏联人曾经用一种黄色的粉末对美国使馆人员及其他有关人员进行跟踪。美国政府所作的分析显示,这种粉末的化学分子式为硝基苯戊二烯醛(简称NPPD)。  尽管美国国务院一直不肯说明这种黄粉的用法,俄国人甚至不承认有这种东西,这种黄粉末很可能是被这样使用的:把它抹在门把手或者汽车方向盘等人们经常触摸的地方(不知道受俄国指派的杀虫员去美国驻莫斯科使馆撒的灭蟑螂粉里是否含有这种黄粉)。这样,沾
期刊
李 丹 编著    抓住人心就等于抓住财富。一个有创意的营销策划能激荡和启迪人们的心智,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日本麦当劳董事长滕田田说过一句名言:“从今天起,强迫自己每天想一个创意,你将不难发现,到处都有赚钱的机会。”  一个好的创意,可以使企业生意兴隆,财源广进,同时产生广泛的文化影响力。世界上的生意人尤其擅长用营销创意来获得财富。    ☆给鸭子编号☆    1582年,法国国王亨利三世的侍从
期刊
日俄战争开始后,在日本留学的鲁迅和陈师曾(美术家)等人聚会,对日本的侵略野心非常愤怒。鲁迅指出,蔡元培等人在上海创办的《俄事警闻》,竟也袒日而抑俄。这事太无远见了。于是他向蔡元培提出3点意见:一、持论不可袒日;二、不可以有“同文同种”、口是心非的论调,欺骗国人;三、要劝国人对国际时事认真研究。他说:“日本军阀野心勃勃,包藏祸心,而且日本和我国邻接,若沙俄失败后,日本独霸东亚,中国人受殃更毒。”  
期刊
我本来不想多谈这个问题,但既然大家都在谈这个问题,而且讨论得比较热烈,我也就说几句。  就涉外婚恋发生的实际情况来看,特别是跨种族的,比例小而又小,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如果说它说明了什么问题的话,倒是说明种族之间的隔离是根深蒂固的。问题不在这里,问题在于最近几十年,逆向种族主义者们制造出来的洋人性能力有多么多么强(一个洋男人平均做爱时间是几分钟?我相信绝大多数中国人会猜错。根据英国的统计,是4分钟。
期刊
只要你不放弃努力。你就能处于不败之地。  ——迈克·迪特卡(美国橄榄球联盟的橄榄球教练)    想想他们:  ●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要成为一名超级巨星所要做的频繁练习、艰苦训练和不懈努力。例如,曾是纽约荷裔篮球明星的前参议员比尔·布拉德利在练习篮球时就对自己毫不留情。他在篮球场上标了5个点,每次要从这5个点投25个球。如果在25个球中不能投中22个,他就要重新开始一遍。他会一直在球场上一遍又一遍地练习
期刊
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开始,意大利钻石商人詹姆斯·阿萨尔逃离欧洲到了古巴。他在那里找到一条谋生之道:美军需要防水表,阿萨尔通过他在瑞士的关系,满足了美军的这一需求。  大战结束,美军不再买防水表,阿萨尔和美国政府的生意也做到了头,还剩下几千只瑞士表库存。日本人那时也需要表,但是没有钱,不过他们有的是珍珠——车载斗量的珍珠。不久,阿萨尔就教儿子做易货贸易——用瑞士表换日本珍珠。生意很兴隆,没多长时间,他的
期刊
在这400年里,人们只要谈到笛卡尔,必会加上“解析几何的鼻祖”“现代哲学之父”“理性主义的先驱”之类的赞誉。但是。纵然笛卡尔再伟大,再有成就。他也是个凡人,他也有很多缺点,犯过不少错误,这是人们常常忽略的。现在就让我们看看光环背后那个真正的笛卡尔吧。    懦弱胆小    笛卡尔的懦弱和胆小是很多人都知道的。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就曾这么形容过他,而且还指出:“他一贯阿谀教士,尤其奉承耶稣会员,不
期刊
一个平凡的上班族麦克,英泰尔,37岁那年作了一个疯狂的决定。他放弃了薪水优厚的记者工作,把身上仅有的3美元捐给街角的流浪汉,只带了干净的内衣裤。从阳光明媚的加州,靠搭便车与陌生人的仁慈,横越美国。  他的目的地是美国东海岸北卡罗莱纳州的恐怖角(Cape Fear)。  这只是他精神快崩溃时作的一个仓促的决定。某个午后,他忽然哭了,因为他问了自己一个问题:如果有人通知我今天死期到了。我会后悔吗?答案
期刊
这个故事发生在动荡不安的20世纪40年代。它不仅促成了一段旷世之恋,也促成了一个伟大思想家的诞生。故事的男主人公便是欧美自由主义思想大师以赛亚·伯林,而女主人公则是苏联抒情女诗人——“俄罗斯艺术天穹中的皎月”安娜·阿赫玛托娃。    一    1945年一个冬日的下午,二战后的列宁格勒大街上点缀着些许彩灯。  英国驻苏联大使馆临时一秘——年轻的前牛津大学哲学教师伯林,在“喷泉屋”三楼的一间临窗小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