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带着金正恩的指示,朝鲜血海歌剧团的《梁祝》再次飞回中国,并在岁末年初之际,与浙江小百花越剧团一起,在长安街的两头,用各自的艺术形式,演绎这一中国古老的美丽传说。
从首演到现在的短短一年多时间里,这出歌剧已经演出了230场,并两度顺利来到中国。在此之前,朝鲜血海歌剧团的182位演职人员已在中国巡演接近一个月。从东三省南下上海、江浙,再转至湖北、湖南、广东,一直演到重庆。岁末年初之际的北京国家大剧院,无疑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站。然而,就在半个多月之前,北京之行险些随着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的去世而中止。
对于血海歌剧团,金正日与其父亲金日成一样,有着极为深厚与特殊的感情。众所周知,金日成亲自创作了《血海》的剧本,而金正日则在担任朝鲜最高领导人期间,前后400余次现场指导,参与创排了《金刚山之歌》、《党的好女儿》、《红楼梦》等多部作品。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卖花姑娘》,金正日对其所作的指导多达150次。而继《红楼梦》之后,《梁祝》作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60周年的献礼剧目,则是其生前亲自选定题材,并且事无巨细逐一挂帅指导的最后一部大型歌剧。也正因此,朝方最终对即将全体回国奔丧的剧团传达了“化悲痛为力量,按原定计划进行演出,而且保证每场演出都达到最高水平”的指示,要求剧团履行更为重要的使命——为了贯彻慈父将军的遗志,坚持留在中国,继续演出。
尽管歌剧仍然得以上演,然而原本计划中的中朝演员交流和跨年联欢活动,还是被取消了,取而代之的是相互组团观摩。当上演越剧《梁祝》的长安大戏院一下子走进一百多位身穿亮相时必备的民族传统服饰的演员时,场内的气氛着实不一般。值得注意的是,晚上7点半开演的戏,朝方早早地在一个多小时前就悉数到齐,每个人都带着礼节式的微笑,然而却并不多话。秩序与纪律,无疑是他们最强调的。入座后,演职人员们只是默默低頭,来回翻看越剧《梁祝》的宣传册,即便里面并没有朝鲜文。在演出过程中,他们全神贯注,鼓掌连连。“虽然听不懂,但依然被小百花的表演所感染。”一位资深演员如是说。
高潮出现于演出结束后,六位朝鲜主演走上舞台,与中国演员合影。而乐队的同志们,则纷纷冲向乐池内的“同行”,互相握手致敬。然而,欢快友好的气氛很短暂,合影不到几分钟,一晃,大部队集体消失。虽然只是文艺团体,朝鲜血海歌剧团却十分强调严格管理和恪守指令,在北京的几天时间里更是如此。饰演祝英台父亲的著名越剧女老生董柯娣早已卸妆,为了答应与“朝鲜祝父”来张合影,再次穿上戏服,重新带妆走上台来,可结果却是人去台空。“可惜可惜,这个小伙子很年轻的,长得特别帅。”这一遗憾,直到后来“小百花”全体演员前往国家大剧院观摩朝鲜歌剧《梁祝》时才得以弥补。
文艺的巨大作用
“观摩了朝鲜的《梁祝》之后,感触不小。没想到这样一个中国古典传说,能用朝鲜歌剧的形式演绎得如此浪漫,许多舞台处理手法令我感到惊讶不已。”作为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团长,茅威涛在交流演出后的座谈会上谈到,“这是一部充满着想象力、创造力,同时不乏温馨感的作品。”其实,越剧与朝鲜的缘分早在60多年前就已结下,当时,徐玉兰、王文娟二位艺术大家就曾亲自把朝鲜民间故事《春香传》改编为越剧,并且带着它来到抗美援朝战场上巡演。一个甲子过去了,因为一部“梁祝”,得以再续前缘。
作为交流活动的重头戏,座谈会无疑是此时此刻最合适的一种形式。上午9点半召开的会议,朝方主创大约在开始前5分钟集体亮相,在一番热闹的合影过后,座谈会正式开始。据悉,原本这天的上午是演员们逛街购物的时间,尽管作为国家级的院团,血海的演职人员生活条件颇好,然而,来到中国购物,依然是他们的一大乐趣。为了参加座谈,在副团长李哲奎的带领下,一干主创放弃购物,悉数来到国家大剧院。男士身着西装,女士一律民族服装,其中尤以有着“人民演员”称号的领舞申美英的一件银色服装最为漂亮夺目,一年前的此时,同样是她,作为《红楼梦》的领舞来到北京。
与《红楼梦》一样,此次,《梁祝》集合了大批一流的朝鲜歌剧创作精英。在主创名单中,荣获“金日成奖”的三人,有着“功勋演员”称号的三人,有着“人民艺术家”荣誉的四人,阵容极为强大。
早在金日成执政时期,就曾明确指示:“演员是国家的宝贵人才,社会和国家都要爱护他们,优待他们。”1983年,金正日在中央艺术工作者庆祝革命歌剧《卖花姑娘》创作并演出10周年晚会的干部谈话——《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文艺创作中取得的成果》里,也公开表示,“在真正的意义上,文学艺术部门的知识分子可以说是我们党的劳动知识分子,应该做党的真正助手,创作出真正的文艺作品来;搞纯娱乐、纯趣味的作品的人,就不能说他是劳动知识分子。”由于朝鲜劳动党对文艺作品有着高度重视,使得朝鲜的文艺作品始终肩负着“团结党和人民群众”的任务,因而文艺工作者在朝鲜受到特别高的礼遇与照顾。就拿此次《梁祝》男主演吴青松来说,自从2007年毕业于平壤金元均音乐大学声乐系之后,长期担任血海歌剧团声乐演员。如今,年仅27岁的他已在平壤拥有镶刻着自己名字的艺术家公寓住房,还在不久前买到了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更难得的是,汽车的牌照,就是他本人的名字。
相比之下,24岁的女主角金香更是幸运,她在大学就读期间就被慈父将军金正日选中,为了能担负起祝英台的角色,金正日还亲自指示,安排金香到国外学习声乐半年。回国后就正式确认为祝英台的扮演者。不仅如此,考虑到朝鲜演员对中国文化并不十分了解,金正日还特别安排主创人员多次随《红楼梦》剧组共同赴北京、西安、长春等地参观采风,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与民俗生活,为塑造角色提供养料。而在这些参考资料中,就有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新版《梁祝》。
不仅如此,中方还为朝鲜无私地提供多次援助,从铁道运输到服装设计制作,甚至连乐队的12把胡琴都是由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亲自选定赠送给血海歌剧团的。
朝鲜式革命歌剧
在研讨会上,朝方特别邀请的嘉宾——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创作者之一的何占豪先生以“旋律优美,感情真切”八字,高度评价了此次歌剧的演出。在何占豪看来,朝鲜歌剧《梁祝》不仅使朝鲜民乐与中国音乐得到完美结合,更在通俗易懂、美轮美奂上下足了功夫,“这里面既有歌剧创作的特点,又将歌剧与交响乐结合得很好,更难得的是有创新。说实在的,相比较一下,国内很多的歌剧作曲,实在大大不如朝方的严谨认真!”
何占豪特别欣赏该剧“交响加合唱”的处理办法,仿佛回到了当年《血海》、《卖花姑娘》演出时的盛况之中。“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成功是几代人的辛勤成果,同样的,这次朝鲜歌剧《梁祝》的成功,也是从《血海》算起,几代艺术家的智慧结晶。”事实上,何占豪所盛赞的“交响加合唱”的办法,就是被誉为“艺术天才”的金正日所首创的“旁唱”艺术。
“我想说,(剧目的)成功要归功于金正日同志”,听到中方诸多肯定与正面的评价后,朝鲜血海歌剧团行政科科长朱英日颇为激动,他哽咽着说道,“在中国演出过程中,每当受到观众的好评时,就想起金正日将军的指导和艺术天赋。”
金正日之所以会选定《梁祝》,其实与浙江小百花有着不小的关系。2010年是“中朝友好年”,在胡锦涛主席的陪同下,金正日在北京观摩了茅威涛主演的越剧《梁祝》中《十八相送》的一段表演,赞赏不已。回国不久,在亲自选定这一剧目后,金正日前前后后做了好几十次指示。据李哲奎副团长介绍,金正日特别吩咐主创人员要“尊重原著内容”,从歌词、音乐、服装等各方面细节都要反映中国元素,同时不忘发挥朝鲜民族音乐、舞蹈的长处。
除此之外,金正日对这出歌剧创作方面的参与几乎涵盖了从故事主线到小细节的多个方面。比如,全剧不要安排太多故事,单以爱情为主要线索,一定要加入舞蹈,在音乐上要采用中国传统乐器二胡,梁、祝二人的爱情则要通过旁唱演员“含蓄地作表达”等等。
金正日希望《梁祝》能尽快在朝鲜公演,并在2011年内来到中国演出,以发展朝中关系、巩固朝中友谊。为此,他分别在2010年5月及8月两次访华期间,均与我中央领导同志谈及该剧排演事宜。为了确保它的顺利完成,经过4个月没日没夜、每天长达14小时的艰苦排练,血海歌剧团于2010年10月24日在平壤首演了这部《梁祝》。“首演的一个星期以前,10月18日,金正日同志第一次检阅了我们的演出。而他第一次亲自赴排演场地进行现场指导,则是9月25日。”说到这里,该剧总导演,有着“人民艺术家”称号的蔡明锡神情激动:“金正日将军认为该剧显示了艺术工作者非凡的精神力量与独创的朝鲜式创作方式的结合,是一部杰出的艺术巨作。”
在蔡明锡看来,越剧《梁祝》的精彩之处,在于浓郁的悲剧色彩与优美的舞台性完美结合。如果说朝鲜歌剧朝着大制作的方向发展,那么越剧梁祝则走唯美写意的清雅路线。特别是茅威涛出神入化的表演,既有着女小生所特有的魅力,同时也将梁山伯这一人物的男子性格演绎得淋漓尽致。但朝鲜的歌剧《梁祝》却并不突出个人,是完全按照“朝鲜式革命歌剧创作原则”排演的。而对这位曾经复排了《血海》、《卖花姑娘》等五大革命歌剧的导演而言,如何熟练运用这一原则,早已经是熟门熟路,游刃有余的了。
从首演到现在的短短一年多时间里,这出歌剧已经演出了230场,并两度顺利来到中国。在此之前,朝鲜血海歌剧团的182位演职人员已在中国巡演接近一个月。从东三省南下上海、江浙,再转至湖北、湖南、广东,一直演到重庆。岁末年初之际的北京国家大剧院,无疑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站。然而,就在半个多月之前,北京之行险些随着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的去世而中止。
对于血海歌剧团,金正日与其父亲金日成一样,有着极为深厚与特殊的感情。众所周知,金日成亲自创作了《血海》的剧本,而金正日则在担任朝鲜最高领导人期间,前后400余次现场指导,参与创排了《金刚山之歌》、《党的好女儿》、《红楼梦》等多部作品。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卖花姑娘》,金正日对其所作的指导多达150次。而继《红楼梦》之后,《梁祝》作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60周年的献礼剧目,则是其生前亲自选定题材,并且事无巨细逐一挂帅指导的最后一部大型歌剧。也正因此,朝方最终对即将全体回国奔丧的剧团传达了“化悲痛为力量,按原定计划进行演出,而且保证每场演出都达到最高水平”的指示,要求剧团履行更为重要的使命——为了贯彻慈父将军的遗志,坚持留在中国,继续演出。
尽管歌剧仍然得以上演,然而原本计划中的中朝演员交流和跨年联欢活动,还是被取消了,取而代之的是相互组团观摩。当上演越剧《梁祝》的长安大戏院一下子走进一百多位身穿亮相时必备的民族传统服饰的演员时,场内的气氛着实不一般。值得注意的是,晚上7点半开演的戏,朝方早早地在一个多小时前就悉数到齐,每个人都带着礼节式的微笑,然而却并不多话。秩序与纪律,无疑是他们最强调的。入座后,演职人员们只是默默低頭,来回翻看越剧《梁祝》的宣传册,即便里面并没有朝鲜文。在演出过程中,他们全神贯注,鼓掌连连。“虽然听不懂,但依然被小百花的表演所感染。”一位资深演员如是说。
高潮出现于演出结束后,六位朝鲜主演走上舞台,与中国演员合影。而乐队的同志们,则纷纷冲向乐池内的“同行”,互相握手致敬。然而,欢快友好的气氛很短暂,合影不到几分钟,一晃,大部队集体消失。虽然只是文艺团体,朝鲜血海歌剧团却十分强调严格管理和恪守指令,在北京的几天时间里更是如此。饰演祝英台父亲的著名越剧女老生董柯娣早已卸妆,为了答应与“朝鲜祝父”来张合影,再次穿上戏服,重新带妆走上台来,可结果却是人去台空。“可惜可惜,这个小伙子很年轻的,长得特别帅。”这一遗憾,直到后来“小百花”全体演员前往国家大剧院观摩朝鲜歌剧《梁祝》时才得以弥补。
文艺的巨大作用
“观摩了朝鲜的《梁祝》之后,感触不小。没想到这样一个中国古典传说,能用朝鲜歌剧的形式演绎得如此浪漫,许多舞台处理手法令我感到惊讶不已。”作为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团长,茅威涛在交流演出后的座谈会上谈到,“这是一部充满着想象力、创造力,同时不乏温馨感的作品。”其实,越剧与朝鲜的缘分早在60多年前就已结下,当时,徐玉兰、王文娟二位艺术大家就曾亲自把朝鲜民间故事《春香传》改编为越剧,并且带着它来到抗美援朝战场上巡演。一个甲子过去了,因为一部“梁祝”,得以再续前缘。
作为交流活动的重头戏,座谈会无疑是此时此刻最合适的一种形式。上午9点半召开的会议,朝方主创大约在开始前5分钟集体亮相,在一番热闹的合影过后,座谈会正式开始。据悉,原本这天的上午是演员们逛街购物的时间,尽管作为国家级的院团,血海的演职人员生活条件颇好,然而,来到中国购物,依然是他们的一大乐趣。为了参加座谈,在副团长李哲奎的带领下,一干主创放弃购物,悉数来到国家大剧院。男士身着西装,女士一律民族服装,其中尤以有着“人民演员”称号的领舞申美英的一件银色服装最为漂亮夺目,一年前的此时,同样是她,作为《红楼梦》的领舞来到北京。
与《红楼梦》一样,此次,《梁祝》集合了大批一流的朝鲜歌剧创作精英。在主创名单中,荣获“金日成奖”的三人,有着“功勋演员”称号的三人,有着“人民艺术家”荣誉的四人,阵容极为强大。
早在金日成执政时期,就曾明确指示:“演员是国家的宝贵人才,社会和国家都要爱护他们,优待他们。”1983年,金正日在中央艺术工作者庆祝革命歌剧《卖花姑娘》创作并演出10周年晚会的干部谈话——《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文艺创作中取得的成果》里,也公开表示,“在真正的意义上,文学艺术部门的知识分子可以说是我们党的劳动知识分子,应该做党的真正助手,创作出真正的文艺作品来;搞纯娱乐、纯趣味的作品的人,就不能说他是劳动知识分子。”由于朝鲜劳动党对文艺作品有着高度重视,使得朝鲜的文艺作品始终肩负着“团结党和人民群众”的任务,因而文艺工作者在朝鲜受到特别高的礼遇与照顾。就拿此次《梁祝》男主演吴青松来说,自从2007年毕业于平壤金元均音乐大学声乐系之后,长期担任血海歌剧团声乐演员。如今,年仅27岁的他已在平壤拥有镶刻着自己名字的艺术家公寓住房,还在不久前买到了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更难得的是,汽车的牌照,就是他本人的名字。
相比之下,24岁的女主角金香更是幸运,她在大学就读期间就被慈父将军金正日选中,为了能担负起祝英台的角色,金正日还亲自指示,安排金香到国外学习声乐半年。回国后就正式确认为祝英台的扮演者。不仅如此,考虑到朝鲜演员对中国文化并不十分了解,金正日还特别安排主创人员多次随《红楼梦》剧组共同赴北京、西安、长春等地参观采风,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与民俗生活,为塑造角色提供养料。而在这些参考资料中,就有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新版《梁祝》。
不仅如此,中方还为朝鲜无私地提供多次援助,从铁道运输到服装设计制作,甚至连乐队的12把胡琴都是由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亲自选定赠送给血海歌剧团的。
朝鲜式革命歌剧
在研讨会上,朝方特别邀请的嘉宾——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创作者之一的何占豪先生以“旋律优美,感情真切”八字,高度评价了此次歌剧的演出。在何占豪看来,朝鲜歌剧《梁祝》不仅使朝鲜民乐与中国音乐得到完美结合,更在通俗易懂、美轮美奂上下足了功夫,“这里面既有歌剧创作的特点,又将歌剧与交响乐结合得很好,更难得的是有创新。说实在的,相比较一下,国内很多的歌剧作曲,实在大大不如朝方的严谨认真!”
何占豪特别欣赏该剧“交响加合唱”的处理办法,仿佛回到了当年《血海》、《卖花姑娘》演出时的盛况之中。“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成功是几代人的辛勤成果,同样的,这次朝鲜歌剧《梁祝》的成功,也是从《血海》算起,几代艺术家的智慧结晶。”事实上,何占豪所盛赞的“交响加合唱”的办法,就是被誉为“艺术天才”的金正日所首创的“旁唱”艺术。
“我想说,(剧目的)成功要归功于金正日同志”,听到中方诸多肯定与正面的评价后,朝鲜血海歌剧团行政科科长朱英日颇为激动,他哽咽着说道,“在中国演出过程中,每当受到观众的好评时,就想起金正日将军的指导和艺术天赋。”
金正日之所以会选定《梁祝》,其实与浙江小百花有着不小的关系。2010年是“中朝友好年”,在胡锦涛主席的陪同下,金正日在北京观摩了茅威涛主演的越剧《梁祝》中《十八相送》的一段表演,赞赏不已。回国不久,在亲自选定这一剧目后,金正日前前后后做了好几十次指示。据李哲奎副团长介绍,金正日特别吩咐主创人员要“尊重原著内容”,从歌词、音乐、服装等各方面细节都要反映中国元素,同时不忘发挥朝鲜民族音乐、舞蹈的长处。
除此之外,金正日对这出歌剧创作方面的参与几乎涵盖了从故事主线到小细节的多个方面。比如,全剧不要安排太多故事,单以爱情为主要线索,一定要加入舞蹈,在音乐上要采用中国传统乐器二胡,梁、祝二人的爱情则要通过旁唱演员“含蓄地作表达”等等。
金正日希望《梁祝》能尽快在朝鲜公演,并在2011年内来到中国演出,以发展朝中关系、巩固朝中友谊。为此,他分别在2010年5月及8月两次访华期间,均与我中央领导同志谈及该剧排演事宜。为了确保它的顺利完成,经过4个月没日没夜、每天长达14小时的艰苦排练,血海歌剧团于2010年10月24日在平壤首演了这部《梁祝》。“首演的一个星期以前,10月18日,金正日同志第一次检阅了我们的演出。而他第一次亲自赴排演场地进行现场指导,则是9月25日。”说到这里,该剧总导演,有着“人民艺术家”称号的蔡明锡神情激动:“金正日将军认为该剧显示了艺术工作者非凡的精神力量与独创的朝鲜式创作方式的结合,是一部杰出的艺术巨作。”
在蔡明锡看来,越剧《梁祝》的精彩之处,在于浓郁的悲剧色彩与优美的舞台性完美结合。如果说朝鲜歌剧朝着大制作的方向发展,那么越剧梁祝则走唯美写意的清雅路线。特别是茅威涛出神入化的表演,既有着女小生所特有的魅力,同时也将梁山伯这一人物的男子性格演绎得淋漓尽致。但朝鲜的歌剧《梁祝》却并不突出个人,是完全按照“朝鲜式革命歌剧创作原则”排演的。而对这位曾经复排了《血海》、《卖花姑娘》等五大革命歌剧的导演而言,如何熟练运用这一原则,早已经是熟门熟路,游刃有余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