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性观照下的人性追问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035824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绿里奇迹》是一部探讨人性题材的影片,影片营造了一种类似于宗教神话的语境,将人性的探讨推至于神性的高度,但神性不是影片表述的重心,而对现实人性的追问和反思才是影片的主旨。神性是人性至纯而神圣的境界,是人类的理想,虽然在现实社会难以企及,但它的观照总让人感到些许籍慰和温暖,影片从多个角度展示了现实人性的不同侧面,探讨了它们与神性的距离,引人深思,给人启迪。
  [关键词]人性 神性 现实 探讨
  
  一部片子只是源于一个活得太长时间的老人和一只老鼠。生命的长度超过一定的限阈,其本身就是一个奇迹。《绿里奇迹》让保罗和金格先生(老鼠)继续存活于三个小时的影片之外,无止无休,其实是对人性,更准确的说是对神性的一种尊重。
  神性所起来扑朔迷离,但结合此片,我们姑且给它下一个定义,即纯净无暇、单纯无私、大爱无疆的自然本性。于人来说,是人性的最高境界,是超脱于社会现实而弥漫着神秘色彩的遐想,但这种遐想又因《绿里奇迹》迹完美诠释,使我们真实地感到一种内心的温暖。
  
  约翰·科菲
  是谁给他起了这个名字,他来自那里,甚至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这个高大黝黑的男人,只存在于那时那刻。在影片中,导演以美国经济大萧条,人们为了生计而四处迁徙消解了约翰科菲的历史和经历,这是影片叙事结构的需要,同时也暗示神性存在的现实境遇。约翰科菲在影片中代表着至纯的人性,即神性。当神性堕入现实的人性中间,它的存在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被现实所玷污,最终丧失神性,一种是苛守神性。但是后一种在现实的社会中也注定是无法维系的,人性不可能一尘不染,这是社会生存的法则,神性相对于人性只能是刹那间的昙花一现。约翰科菲最终选择了死亡,死亡是种超脱,是对人性纠葛的超脱,是神性最后的无奈选择。
  影片中的约翰科菲丑陋、木讷、不善言辞,但却充满了神性的力量。影片的这种设置,虽然在叙述中让我们有眼前一亮的感觉,但它并不是简单的化蛹成蝶的铺陈,而是来自干对神性在现实人性间存在形式的缜密思量。科菲的丑陋对应的是人性的虚华:木讷对应的是人性的嬗变;不善言辞对应的是花言巧语。当科菲抱着两个已经死亡的小女孩蜷缩在水岸边,面对着前来搜救的人们的打骂、唾啐和枪口时,他只是喃喃地说,“我没办法,我试着想要挽救,但是太迟了。”他并不是无力反抗,也不是无言以对,而是因施救不成而造成的内心痛苦无以复加,任何非难和责骂都不及这种痛苦的一星半点,这是神性的至真,是现实人性所无法企及的。当影片的最终科菲走向“火花”时,这种责难再次响起,科菲仍揣揣不安……
  约翰科菲走了,神性的不现实存在彻底消失了,科菲对神性的坚守和对丑恶人性的厌恶让我们感动。影片在这种近似宗教神话的启示中其实为我们铺设了一条现实的通道,那就是神性对人性现实缺点的包容。
  
  保罗·艾吉克
  约翰科菲的现实体验并非是完全痛苦和绝望的,虽然由于其神性的纯净,使他无法承受现实之重,但他在一定的程度上理解人性的现实需要,包容人性的基本缺点,这集中反映在他对保罗艾吉克的态度上。
  影片中,约翰科菲和保罗有三次握手。其实在第一次握手的时候,科菲就已经看到了保罗的内心,并接受了这一并不完美的人性。虽然保罗说,他这辈子做过不少不光彩的事,并已感受到地狱的威胁,但联系影片前后保罗的个性和所作所为,我们可以断定,所谓“不光彩的事”决不是穷凶极恶、不可饶恕的,而是社会生存的基本伎俩,也许它有自私的一面,但并不触及人性的本质,而“地狱的威胁”则是保罗在神性的感召下对自己人性缺点的深度认识和反思。
  保罗艾吉克做为死牢(也被称作“绿色旅程”)的长官,工作尽职尽责,爱憎分明他尊重犯人的感受,反对对犯人身体和尊严的恣意践踏:他关爱亲人朋友,为了挽救朋友妻子的生命不惜铤而走险将科菲带出牢房:他排斥佩西身上所反映出的虚狂、软弱、麻木和凶残的丑恶人性……正因为保罗的这些特点才促使科菲决定在第二次握手时将自己的能力传给他。如果说约翰科菲是神性的象征,是非现实的,那么保罗艾吉克就是人性在现实社会中的最完美的体现,是最接近于神性的。
  当科菲将自己的一部分传给保罗之后,保罗实际上也具有了一定的通神的力量,这力量不仅使他的生命得以延长,而且使他看到了更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在科菲被处死后,保罗申请调职改作青少年管训工作,这一方面是由于科菲的死给他内心带来的伤痛和震撼,一方面是由于其人性的升华和异能的存在,使其不忍再看到和面对更多的人性的丑恶。从第二个意义上讲,保罗其实跟约翰科菲作了相似的选择,不同的是人的选择和神的选择。
  
  威廉·华顿
  因其手臂上的文身,又被称为“比利小子”,他因抢劫而杀死包括一名孕妇在内的三个人,同时还是影片开始时杀害两名小女孩的罪魁祸首。威廉华顿是影片中人性恶的代表,他嚣张肆虐,凶狠残暴,全无做人的准则和尊严。在影片中威廉华顿的恶与约翰科菲的善形成了极度的对比和冲撞。当威廉华顿的手接触到约翰科菲的手臂的一刹那,这种人性的极恶甚至已超过了神性所能承受的极限,威廉华顿最终被约翰科菲惩治就成为再自然不过的事了。
  威廉华顿这个角色虽然是最后一个出场的。但是他在影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他的出现才真正构成了影片相互对立的平衡结构,使人性与神性的斗争和探讨得以最大化的呈现。
  影片对威廉华顿的个性特征的刻画是非常充分的,无论从语言还是行为上的表达都是合理而充分的,结合他的形象特点我们可以得出这个人性恶的代表的基本特征,即外表(包括相貌和体态)正常、思维灵活、能言善变,这恰恰与约翰,科菲的特征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进而体现出人性极恶和人性至纯(神性)的对立性和不相融合性。
  
  佩西·惠特洛
  同样,相比于威廉·华顿,佩西惠特洛更具有现实性和广泛性的意义。虽然他不属于大奸大恶的一类,但同样属于人性恶的范畴,人性的纯真和美好已基本被他的虚荣、自私、张狂、软弱和麻木所替代。在影片中,佩西仰仗着裙带关系的庇护,有恃无恐、虚张声势。对犯人非打即骂,不可一世。为了报复戴尔的嘲笑,毫无顾及地用警棍打断了戴尔的手指,在面对假装磕药装傻扮呆的威廉华顿时,尽是嘲弄讥笑之语……但当受到威廉,华顿的袭击和性骚扰时而又怯懦得浑身发抖,毫无还手之力,甚至被吓得尿了裤子。这样的个性反映了人性的偏颇,体现在其行为举止的极端个人化上,这样的人注定是不会被其他人所接纳的,不仅不会获得犯人的尊重,与同事的关系也是剑拔弩张。
  佩西惠特洛的最后命运是患了精神病,住进了那个薪水丰厚的布莱脊精神病院。但一切都不重要了,对于佩西惠特洛来说。未来的日子就是默默地承受神性的惩罚并等待最终的救赎,如果他还可以救赎的话……
  由汤姆汉克斯主演,弗兰克达拉邦特执导的这部《绿里奇迹》刻画了众多形象,虽然笔墨分配有别,但都恰如其分地展示了人性的不同侧面,充满了对人性至纯,即神性的向往和追求。虽然影片具有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但对人性本质的探索是人类现实存在的永恒需求,即使它茫茫无期……正如影片最后所说,人终有一死,但有时“绿色旅程”似乎永无止境。
其他文献
【摘 要】《阿甘正传》从剧本、导演到摄影、演员等等都有太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并且影片中蕴藏着诸多人生真谛。《阿甘正传》就像一杯茶,浓郁的清香一直挥散不去。  【关键词】主题表达 人物塑造 价值内涵    也许所有的一切都应该从影片开头的那片羽毛说起。羽毛没有方向,不知道在这之前它飘过了多少地方。一如我们的人生。生命就像那空中白色的羽毛,或迎风搏击,或随冈飘荡,或翱翔蓝天,或堕入深渊 十七年了,叶子绿
摘要 媒体批评是大众传媒和文学批评相结合的产物,它主要受制于传媒文化,是传媒文化操纵、策划的结果,其批评主体、批评对象、接受主体和接受过程等都呈现出与传统批评不同的特征。媒体批评对传统批评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同时也给文学批评带来了生气和活力。  关键词 媒体批评文学批评 大众传媒    麦克鲁恩从技术决定论出发,以负载文化信息的媒介形式的不同将文化分成三个阶段:口头文化——印刷文化——电子传媒文化。
摘要 动画在国内发展历史由来已久,近年是国产动画崛起的时代,其中《喜羊羊与灰太狼》更是让人瞩目。它的成功之道,源于其采用了有效的剧本创作、角色设定以及媒体传播策略,在当前时代背景下,该剧成功的案例对于我国动画创作,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动画 创作 剧本 新媒体    一、《喜羊羊与灰太狼》在国产动画界的崛起    动画在国内发展历史由来已久,早期,中国将动画称为美术片。我国动画片曾经历过
主持人:龙源期刊网记者蔡凛立  Http://www.qikan.com.cn 2008年1O月21日龙源期刊网    电影,从来就不是纯粹的电影,文章,也不会是纯粹的文章。它们都来自人心,是人心的一种物化形态。当我们把电影、把文章、把《电影评介》作为我们的心来对待时,那么,展示在我们面前的,就是春花,就是夏雨,就是秋香,就是冬雪,而不是黎明前的黑暗与寒冷。  电影的生命,依然是青春的。我们眼前的
[摘要] 流行歌曲作为一外来的音乐交流,传入中国已经近百年,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已形成了鲜明的中国特征。在文化交流中经历了文化冲突、文化整合和文化自觉的历练,表现出浓厚的通俗现象,展示了流行歌曲独特的文化个性,诠释了流行与时代、流行与通俗,流行与高雅的不解之缘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 流行 时代 通俗 文化交流    流行歌曲无论是从产生于上个世纪之交的欧美通俗音乐,还是中国的学堂乐歌,都已有
摘要 设计色彩的教学是基于色彩的理性变换,强化于感性表现的传导性训练。设计色彩作为一门敏感性很强的课程,从理性变换到感性表现,能更切合实际地提高色彩设计能力。依据规律性变换原理作效应性表现的探索,并融于一体地训练,是学习设计色彩的应用型科学方法。  关键词 设计色彩 理性变换 传导性训练 感性表现    设计色彩,是基于色彩的变化原理和人对色彩的感觉。有目的地表达或表现一定的既定“内容”。以色彩这
[摘要] 2006年7月17日,三十三集大型系列纪录片《再说长江》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节目播出以后,好评如潮。《再说长江》紧紧抓住时代精神、满怀深厚的民族情感,全景式地展现出了一个更广阔、更鲜活、更生动也更耐人寻味的新时代的新长江。特别是《再说长江》中的画面和声音具有独特的审美意义。  [关键词] 《再说长江》 画面 声音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22.
[摘要]民间故事《白蛇传》一直是影视改编的热门题材,而纵观由中国人自己改编的《白蛇传》题材的影视作品,其中所体现出的中国神话改编以人物注释改编为主,尤其是以女性人物为侧重点,体现出了女主角形象的变异、男性形象反差以及全面女性主义的特点。  [关键词]神话改编 女性形象 注释式改编    《白蛇传》作为民间流传已久的故事,其主要文献记载有谭正璧《三言二拍》中辑录的《太平广记》卷四百五十八《李黄》、冯
摘要:“非虚构文学”是以“非虚构”性作为显著特征的,而对“非虚构”的理解与把握一直有争议。这一争议又聚焦在“非虚构”与“真实”的关系上。非虚构文学创作的初衷与受众的期待既应是一致的,又应有一定的“受挫”空间。两者之间所展开的种种对话是以文本的“非虚构”为基石的,而这一“非虚构”与“真实”是同源的却不是同一的。  关键词:非虚构文学 真实性    “非虚构文学”作为一文学族群,以这种“非此即彼”的命
摘要:针对影视赏析课中部份学生对该课程审美的认知缺失问题,本文借助于对美学的审美沟通八要素的分析,拟制适用于影视赏析课的审美沟通模式。该模式提出了教师选取审美文本、审美代码和学生进行审美体验的方式方法,及影视文化的重要性,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循环式审美沟通可以提高课堂资源利用率,使同学们掌握利用影视作品进行专业知识学习的方法。  关键词:影视赏析 审美文化 审美沟通 间离式审美    一、审美沟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