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来看待乡村文化建设及意义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ifei1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党的十八大以来,贯彻落实党中央的领导思想,力求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在工作过程中,持续加大“三农”政策的实施力度,努力实现强农、惠农、富农的目标,在走向农业现代化的同时,推动新农村建设。在“三农”工作的过程中,党和国家积累了丰富经验,为振兴战略的实施与开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乡村文化;乡村振兴战略
  一、乡村文化的内涵
  (一)乡村文化的形成以及表现方式
  与其他文化相比,乡村文化属于一种特定形成的文化,主要是于乡村形成、发展和传播。在传统农业社会中,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性质大致相同,只存在分布的差别。但从另一个角度看,由于乡村文化的群众基础极为广泛,能够凝聚民族意识,发扬文化传承,因此对于城市文化而言,便成了根柢一般的所在。
  乡村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生命,乡民经过长期的发展,将农业生产与生活实践经验结合在一起,衍生出了乡村文化,涵盖了社会心理、道德情感、行为方式、风俗习惯、理想追求、是非标准等内容,几乎涉及到农村社会的所有领域,具体体现在民俗民风、物质生活与行动章法等方面,对人们产生了深刻影响,在其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乡民逐渐形成了相应的处事原则、人生理想以及对社会的认知,同时这也是乡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寄托了广大乡民的精神。在工业生产高速发展的推动下,农业则是以一种稳定且缓慢的趋势影响着人们,使人们形成安全的认知。
  (二)乡村文化的内涵以及概念
  乡土中国的要义在于一个“土”字,代表着土地,在古代农耕经济的影响下,形成了特有的乡土社会结构,并随着历史发展,打下了深厚根基。古往今来,经济活动与土地制度息息相关,从而衍生出一种相应的制度,其中包含了更为抽象的文化形态。土地制度可谓是中国乡村文化的根源,发展至今,多数学者往往以土地变革为切入点,深入研究乡村社会的文化发展历程。伴随着社会发展,土地利用制度不断完善,在这个过程中乡土社会酝酿出了一套独有的价值体系与意义系统,以“自给”为核心,用以维护社会结构的稳定性。其中“礼俗秩序”、“世代继替”以及“差序格局”等内容都是乡村意义系统的行为体现。此外,中国几个重大的民俗节日,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其起源与农耕社会自然周期的生活节奏有着密切联系,两者相互呼应,承载了传统文化与各式各样的民俗庆典活动。
  二、乡村文化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和对策
  (一)乡村的塌陷与乡村文化
  乡村的意义世界与有形与无形之物紧紧联系在一起,包括乡村的山水风貌、房屋建筑以及乡村的社会规范、价值观念,广大村民安身立命的根基就在于此,从意义世界着手,村民的一切行为逻辑都有了正确的解释。但随着“乡土中国”逐渐演变为“离土中国”,传统的乡村的空间和时间系统被破坏,乡村意义的坍塌造成了一系列的消极影响。
  乡村意义坍塌后,乡村文化举步维艰,社会快速发展,流动不断增强,村民与土地之间的联系愈发单薄。土地在传统的生产方式中占据重要地位,农民的生存与发展也与土地有着密切联系。在国家和政府的引导下,农村经济结构实现了良好转型,村民收入增加,构成也趋向多元化,仅仅依靠土地来维持生计已经落后时代,在这个过程中,土地所具有的生产要素职能逐渐淡化。随着社会现代化脚步的加快,以土地为中心的生活方式和文化风俗与社会脱轨,甚至被否定,在现代思想的冲击下,乡村文化、风俗习惯发生巨变,村民无法再与土地保持原有的互动关系,节日庆典和民俗仪式逐渐式微。近几年,经济全球化速度加快,农业社会已经无法维持,青年人口的大量流出,使得农业生产的中坚力量缺失,当地农民文化的根基也被削弱。年长者难以跟上现代社会的步伐,其所具有的知识已经落伍,因此逐渐被边缘化,大多数的青年一代接受了城市文化,其价值观发生了转变,对于他们来说,乡村秩序不具有约束力,他们基本上处于一种“不在场”的状态,乡村社会建设与他们并没有多少联系。这样的劳动力断层一经出现,乡村民俗的演绎和传承面临着消亡。以往,民俗象征着自我扩展,而仪式则是一种有形的寄托。但由于行动群体的流失,乡村民俗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随之而来的是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消失。
  (二)乡村文化自信的缺失
  造成乡村社会主体文化自信缺失的原因很多,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根本原因在于乡村社会生产力低下,缺乏坚实的物质基础。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存在所决定的,而文化不仅仅是一种社会意识,同样还代表了上层建筑,其受到生产力基础和客观的社会存在的影响。一个地区的生产力越发达,相应的,其文化发展的水平也越高,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的內容,会直接辐射到该地区的人民。而生产力低下的地区,则相反。
  第二,外部原因是乡村文化受到城市主流文化的冲击。自1978年,我国大力推行改革开放政策,增强了农村与城市的交流,两者的交往日趋频繁,城市文化得以入侵,因其具有强大的自身优势,传统的乡村社会难以抵挡,最终落败。与此同时,乡民生存方式不断变化,其价值观念转向了功利主义,不正之风盛行,年长者的权威作用减弱,所代表的文化影响力也逐渐消失。另外,大众媒体的普及,为乡村社会注入新活力的同时,也威胁到了其原有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阻碍了乡村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乡村学校教育也纳入了许多城市化内容,新时代的价值取向影响着村民的生活内容,而传统的乡村文化知识大多被摒弃,仅存的一小部分反而被当做是一种点缀,乡村文化日渐衰落是必然趋势。
  第三,相关扶持政策的弊端。近些年,我国采取了多种手段,力求有效解决“三农”问题,但在研究过程中却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无论是国家领导者还是问题研究者,都站在了过高的角度上去看待问题,导致国家政策收效甚微。国家持续加大对“三农”问题的投入力度,但经济是单方面的,乡民本身的主观能动性未能发挥,长期处于被动状态,这样一味接受国家或社会团体的资助会增长他们的消极心理,一旦乡民们认同了自身的弱势地位,那么传统乡村文化的传承之路将更加困难。   三、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
  新时代背景下,乡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在党的领导下,农耕文明仍在传承,我们积累了一定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和经济优势,市场需求愈发旺盛,在亿万农民的主观创造精神的推动下,我们具备足够的能力去振兴乡村发展。首先要立足国情农情,结合以往的发展经验,顺势而为,集中全党全国全社会的力量,为了实现最终目标而不断努力,从而推动乡村农业转型、升级,共同谱写时代新篇章。
  (一)重构乡村文化
  想要解决目前的乡村文化生存困境,首先要做的是重构乡村文化,即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帮助广大农民形成文化自觉意识,充分发挥乡村文化的作用,推动文化创新;其次是大力开展乡村文化建设,在加强乡村治理的同时,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乡村个体的综合素质;在此时促进文化建设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借助乡村文化的广泛群众基础力量,增强民族凝聚力,确保文化传承的连续性、稳定性。工业文明持续发展,城市文明不断积累,乡村文化有着独立的社会意义,我们要维护好其价值体系,使其与城乡统筹发展相匹配,顺应时代发展大趋势,待相关学者深入研究。
  (二)坚持乡村全面振兴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把握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充分发挥乡村文化的重要作用,统筹规划,实现农村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统一,与党的建设协调一致,共同发展。
  (三)明确乡村文化在乡村社会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国家领导者和研究人员要站在正确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切实做到“以人民为中心”,科学、合理地解决乡村社会发展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乡村社会的主体需要不容忽视,我们要尽可能帮助他们,满足他们的愿望,平等姿态对待乡村文化,发挥乡村社会主体作用,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国家除了要提供人、财、物三方面的支持外,还要发挥乡村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广大村民的创造意识,为乡村建设注入新的发展活力。在培养乡村文化自信这一方面,政府要明确自身职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好相关工作,确保乡村文化传统的完整性,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进村民之间的沟通交流,让他们相互学习,保持对乡村文化的高度认可,树立文化自信。
  (四)发挥乡村学校教育的推动作用
  学校是文化传播中心,乡村学校更是乡村社会的文化中心,有助于乡村文化的重建。乡村教育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完成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乡村教育要全面、贴近农民,打破应试性的弊端,纳入与乡村生活相关的内容,培养他们的乡村情感,增进乡村社会与现代社会之间的联系,帮助乡村少年养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观。一方面,我们要出台相关政策,激励更多的乡村少年参与到农业发展过程中去,增进他们与土地的联系,使其切身体会大自然中所蘊含的乡村情感;另一方面,重新打造乡村文化,突破价值预设,加大乡村教育力度,将乡村文化作为课程资源应用于教学,结合地方特色开展相关课程。除此之外,还要加强乡村少年的审美教育,促进他们健康、全面发展,以健全的人格和积极的精神投入到乡村社会建设当中去。
  参考文献:
  [1]黄震方,黄睿.城镇化与旅游发展背景下的乡村文化研究:学术争鸣与研究方向[J/OL].地理研究,2018(02):1-16[2018-02-07].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1848.P.20180205.1652.002.html.
  [2]安洁,吴菁.标准化视域下的美丽乡村建设[J].中国标准化,2017,(19):69-72+82.
  [3]郑茜.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以河北省邢台县为例[J].理论观察,2017,(09):60-62.
  [4]王嘉.“美丽乡村”视角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J].乡村科技,2017,(16):27-28.
  [5]陈国领. 我国乡村基层文化建设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7.
  [6]赵璇. 乡村文化品牌的传播策略研究[D].河北大学,2017.
  [7]陈珊珊. 乡村文化传承视角下美丽乡村规划[D].长江大学,2017.
  [8]束鸿鸣. 基于社会创新的乡村文化保育服务设计策略研究[D].江南大学,2017.
  [9]童健. 乡村文化视域下的乡村教师社会地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
  作者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
其他文献
名校长廊  有人说,体验一个地方的文化气息,最便捷的方式,就是了解那里的大学。大学是教书育人之地,直接展示着当地的文明,也孕育着未来的力量和希望。根据英国高等教育调查公司公布的《2011亚洲最佳大学排行榜》,中国台湾有多达11所高校跻身前百名。    台湾大学:“每天深思3小时”  在台湾,台大的NO.1地位几乎妇孺皆知。台大不仅是台湾地区的最高学府,也是台湾地区建校时间最长、占地面积最大的高校“
江总书记在“5·31”重要讲话中关于贯彻“三个代表”要求的指示 ,是继“七一”重要讲话以来 ,对“三个代表”思想理论的新突破 ,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的执政规律 ,是我
目的 探讨蛇床子素(OST)对小鼠单核细胞RAW264.7细胞系向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 通过使用RAW264.7细胞系体外诱导培养破骨细胞;将RAW264.7细胞系分为阴性组、对
摘 要:作为英国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的英国茶文化不仅品质优雅高贵,还从方方面面影响、升华着英国人们的行为和意识,陶冶着英国人们的情操。文章主要以研究“英国茶文化”为主题,从英国茶文化在当前社会发展中的主要内容及其内涵出发,深入分析了英国茶文化对于英国文学的深刻影响,剖析英国文人笔下的“茶魅力”。  关键词: 英国文学;英国茶文化;关系;影响  1851年,皇家植物园主管罗伯特·福琼带着一个装着茶苗茶
很多人说,现在的年轻人不容易,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取得好成绩,作业、辅导班、特长班等早已把课外时间占得满满当当,为的是考上好大学。大学毕业了,工作又很难找。到了该成家立业的时候,买房又成了问题……总之,压力大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这就是现代中国人的残酷青春物语么?  但是,哪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呢?白岩松说,没有哪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青春,与奋斗、挣扎、痛苦、眼泪乃至理想的破灭联系在一起,才有
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多元化发展带来思想意识的多元化,引起企业员工特别是80、90后员工的思想波动。本文以交运集团青岛汽车总站创新工会文体活动形式,创意开展“活力总站”职工
提高铁路客运服务质量十分重要.它不仅关乎铁路的企业形象,更直接影响着铁路增运增收工作的成效乃至跨越式发展战略的实施.制定提高服务质量的长期规划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意
入学通知书rn1972年春天,我在插队的陕北接到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的录取通知书.明明记得那份通知书是北京大学发出的,一记三十多年.近日整理旧物才更正记忆的错误.
护理质量管理是护理工作的基础和核心,是护理管理的基本要素,是病人获得优质安全护理的保证.护理质量考评是提升护理质量的一种手段,通过护理质量考评查找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