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甘做“铲屎官”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glan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蒋介石给人的印象是一个非常正经,严肃认真、不苟言笑的人。而他的日记中则呈现出许多截然相反的情形。
  蒋介石很喜欢小动物,特别喜欢养狗。他的官邸中有两只狗,一只狼狗,属于宋美龄;另一只叫白朗,属于蒋介石。蒋介石和狗狗在一起的生活是怎样的呢?(以下内容出自蒋介石日记。)
  1958年1月10日:晡,带狗散步,狗作反抗。甚觉不快,愤怒不已。继思狗尚如此,则于何怪,因之,对监察委员之无理取闹,反觉心平矣! (狗狗明显和你撒娇,脑洞也真够大的。)
  1958年1月17日:昨夜睡眠甚佳。起床时,忽报白朗昨夜在书房地毯上便溺,污臭不堪,又动无谓之恼怒。(养狗人必须经历之痛苦,感同身受,握个手!)
  1958年3月9日:膳后,观影剧,散步,以白朗不听话,关在房门外,予以惩处。
  1958年3月10日:正午与妻游潭(日月潭)一小时回,午膳,仍不给白朗饭食,惩罚之。(可怜的白朗两天没吃上饭。)
  1958年12月3日:晡,约见美海军顾问组新旧组长后,带武孙海滩散步,与“佩狼”作玩耍,回,入浴。晚观影剧《泰山搏命记》,甚佳。(武孙指蒋的孙子蒋孝武,佩狼就是白朗。《泰山搏命记》是什么鬼?蒋夫人肯定不看,只有狗狗陪蒋玩。)
  1958年12月8日:朝膳毕,带武孙海滩散步,与“佩朗”作玩消遣为乐。(短短几天都给狗改了好几个名字,白朗说:“我很生气”!)
  1961年,蒋让下属训练了两只新狼犬(勒克斯兄弟),但两只新家伙不久便与原来的白朗争风吃醋,弄得蒋很头痛:
  1962年2月6日:正午,与妻带勒克斯新狗兄弟与白朗在园中游览,因见白与勒相打,乃予以掩护,太力,脑又眩晕,幸未倒地也。(1962年蒋已经75岁,为保护白朗也是够拼的。)
  编辑/冰如
其他文献
19世纪,欧洲城市化的速度很快,很多农民进城生活,导致种地的人变少,而吃饭的人还和以前一样多。  为从大自然中找到最好的肥料,提高单块农田的产量,德国人李比希到南美洲考察,登上秘鲁海岸附近遍布鸟粪的钦查群岛。经试验,岛上这些干透的鸟粪便是极佳的肥料,富含农作物所需的元素,能让土豆的产量翻两三倍。  这一消息传开后,欧洲国家纷纷跑到秘鲁买鸟粪,仅1850年1月到1851年4月,秘鲁就卖给英国13.5
众所周知,曾国藩一生遭遇过三大危难:一为靖港,二为湖口,三为祁门。因为哪一次都与自杀联系在一起,但他哪一次也没死成。  其实,曾国藩的三次危难还真没炒作得那么危急。  靖港战败,曾国藩忙不迭跳水,而此时的湘军主力由塔齐布率领,正与太平军在距离靖港不远的湘潭大战。还不知道鹿死谁手,就搞出这么一出自杀的乌龙。曾国藩面对危难,心态还真是脆弱。  如果说靖港一跳是因曾国藩初出茅庐,心态不平稳有情可原,那么
第75回,这是《红楼梦》里最后一个中秋节了。大概每个家族在气数渐尽的时候,人丁就会不知不觉稀疏下来,生育能力是很直观的家运指标。人都没了,还能干成什么事?更别提遴选择优了。  《红楼梦》一书,从头到尾,贾府里不断有人死去,却不见有婴儿降生。要么怀不上,比如邢夫人、尤氏、秦可卿三位;要么千辛万苦怀上了却留不住,比如凤姐、尤二姐,各自流产过一个男胎。宝玉为什么一直可以是巨嬰,这都是人口顺差的后果。  
初见她时,我正躺在大簇的洁白卷耳花海中,眼前只有她无限放大的笑靥,她颤动的眼睛好像仲夏夜寂寞又闪闪发亮的星辰。  那天她梳着蓬松的花苞头,鹅黄的发带软软地搭在肩上,然后她莫名地扑到我身上,脆生生地喊着“卷耳、卷耳”,像一只粉蝶,带着春芳的清甜气息。  许是受到了惊吓,我竟忘了把她从我身上推走,过了片刻,才把她抱在膝上,捏了捏她肉嘟嘟的脸蛋,随后道:“你知道我是谁吗?我可是吃人的妖怪呢!”她嘟起嘴,
冬天来了,走在寒风中,即便把自己裹成粽子,还是冻得瑟瑟发抖。这时候,人们最怀念的恐怕就是家里的暖气了。到底是谁发明了暖气片,已不可考,现在公认的是,俄国人弗兰茨·桑加利对暖气片的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  桑加利是移民二代,很小就随父母移民俄国,长大后,从事商业贸易工作,经常在欧洲国家中来往。正是这段异国经历,给了他更多的发展机会。  有一年,在英国,他见识到了当时最先进的熔铸铁技术,并深深迷上了它,
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八月二十一日,总管内务府大臣英和向朝廷奏报有关审理宫中内左门当差太监王幅受擅自寄送书信给宫外家人的案例,并详细记录了王幅受寄出的家信内容。  此案中,王幅受曾多次托人寄信给住在天津县的母亲。这些往来书信最后都被查获了,奏折附件中甚至还保留了一封王幅受的母亲寄给他的家书。由于这件事违反了宫中禁例,王幅受被治罪处罚。但事件的源头,其实是紫禁城外的王母因为过分思念儿子,才托人带
曾巩和欧阳修、苏轼等人齐名,可他为人又不同于这两个人。他很方正,没有苏轼的风流飘逸;也很少写出老师欧阳修那种“好个人人,深点唇儿淡抹腮……遗下弓弓小绣鞋”的香艳词。因此,古人评论他:“平生深于经术,得其理趣;而流连光景,吟风弄月,非其好也。”按道理说,这样的人,如果在书院教学,在书房研读经书,或者在宣纸江湖驰骋笔墨,都是很好的。至于理政,估计不行,因为他缺乏灵活性和变通性。  可是,曾巩恰好相反,
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明朝首都发生了一起轰动的案件——“崔鉴案”,堪称明代版“辱母杀人案”。那一年,崔鉴还只是一名13岁的学生,在学校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悲摧的是,他有个很不让人省心的老爸,老爸不仅对崔鉴的老妈王氏不好,还把一个姓魏的娼妓娶进门,一起欺负王氏,王氏每天都生活得战战兢兢。  有一天,崔鉴的老爸有事外出,崔鉴也上学去了,家里只剩下魏氏和王氏,平日里就互不待见的两个女人又掐起架来。
这世上有三种人可以任性:有颜任性,有钱任性,有才任性。金圣叹就是第三种,才华高到飞起,任性到天上没有,地上一个。金圣叹被称为“中国白话文学研究的开拓者”,并开创了“细读文本的文学批评方法”。他的批评十分有创意,在小说批评的领域更是首屈一指。他所写评点之详尽细致,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前所未有。简单点说,他就是毒舌到天下无敌。所以,他的人生,注定不一般。  金圣叹曾感叹“恰似自古迄今,只我一人是大材”。
在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王国维与蔡元培是出类拔萃的人物,但比起两人的相同,王国维与蔡元培的相异更加明显。  王国维一生都热爱学问,生平批校的古籍超过200种,写了62种著作,影响也很广泛。在日本留学时,王国维即在某著名刊物上发表过相当数量的译作,有时还加些自己的阐述,大幅度介绍近代西方学等领域的前沿信息。后来,王国维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任教,始终将学问视为自己的生命之本,没有浪费过丝毫光阴。  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