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要重视学生法治意识的培育

来源 :法制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bo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立德树人事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大问题,重视学生法治意识的培育是立德树人的应有内容,这样才能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学生意识的培育任务在于增强学生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在学生法治意识的培育过程中,要尊重教育规律、注重培育艺术,引导学生心存敬畏,强化规则意识,促成学生形成守法习惯。通过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教育,让学生知行合一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关键词:立德树人;学生;法治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7)02-0287-01
  一、立德树人的任务与目的
  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强调育人之道,树人为本、以德为先。“立德树人”是党和国家关于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所在。[1]多年来,我国教育一直重视青少年的法制教育。然而,近年发生的汶川抗震“小英雄”涉嫌诈骗、广州中学生持刀捅死同学、北大法学院前学生会主席疯狂盗窃等案件,令人惋惜与遗憾的同时,折射出我国教育的不足和部分学生法治意识的缺失。党的十八届四全会提出“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这一论断重在引导青少年成为合格公民,从小就有“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立德树人事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大问题。培育合格公民亦是立德树人的应有内容。立德树人要重视学生法治意识的培育。唯有此,才能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的内容
  法治意识是公民对法律发自内心的认可、崇尚、遵守和信仰。立德树人重视学生法治意识的培育,其任务是增强学生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遵纪守法是基本的法治素养,当代青年学生主观上守法、用法意识不断增强,但客观上遵纪守法,用合法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行为不尽人意。[2]法是规定公民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是给公民划定的行为底线。学法在于知晓法律、明白法律,尊法在于尊重法律、敬仰法律,守法在于遵守法律、依法办事,用法在于运用法律维护正当权益。学法、尊法、守法、用法互为融通,核心让每个公民对法心生敬畏,并内化为崇法向善的行为习惯。此也是坚持立德树人、培养造就熟悉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法治人才和及后备力量的价值取向。
  三、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的方法
  立德树人重视学生法治意识的培育,并不是简单的说教灌输,要尊重教育规律、注重培育艺术。引导学生心存敬畏,“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编好教材,寓教于乐,让学生从小就知晓哪些是法律底线不得逾越。强化规则意识,所谓规则意识,简单地说,就是关于规则的知识,就是要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可以做,同时规则意识还包括遵守规则的愿望和习惯。倡导契约精神,契约精神的真谛在于公正、平等和自由。契约精神是现代文明的核心表现。缺少契约精神,自由与平等就成了特权阶层所独享的产品,那社会的法治与民主就无从谈起。契约强调人与人之间进行交往,彼此双方就得对各自的选择负责,必须信守诺言。
  弘扬公序良俗。公序良俗是指公民的一切民事活动都应遵守公共秩序及善良风俗,是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的合称,具有认识、调节、教育、评价及平衡的五大功能。俗语说“不成规矩,无以成方圆”,社会的规矩是社会行为的准则,只有大家都按规矩办事,社会才会有条不紊,才能使人的生活环境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每个人才能最大限度地享受到社会红利,才能维持好人们之间良好的社会关系。弘扬公序良俗,需要提倡公共社会公德。如果一个社会的公共道德是缺乏的或普遍不遵守,那么就很难说社会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俗。学生良好公共道德的培育,在学校层面,首先一点学校应改革教育方式,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将学生遵守公共社会道德的行为计入学生的综合考察中,当然前提是让学生知道公共社会道德的范畴,哪些行为是不能犯的。这就需要开设公共社会道德课程,使学生了解并熟知作为公民应遵守的公共社会道德。
  学生法治意识的培育,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将法治课设为学生的必修课,因而加强学生对法律的学习。当然,学习了发挥,还要使学生形成遵守校纪法律的良好习惯,从“小”处着手,从日常的排队、过马路、按规定、程序办事做起,促成学生形成守法习惯。言必合法,行必守法,将法治教育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增强互动性,进行体验式教育,耳濡目染形成守法习惯。内化为法治信仰,“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3],法治信仰这是指就是公民在任何时间、地点都能遵守法律并且没有被迫之感,而是完全出于个人的行为习惯。学生法治意识的培育需要将法治通过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教育,让学生知行合一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参考文献]
  [1]陈勇,陈蕾,陈旻.立德树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4).
  [2]张瑟.依法治国背景下青年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J].法制博览,2016(10).
  [3]许安标.宪法及宪法相关法解读[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5.
其他文献
生命是人类最神圣的权利,保障生命权是人类发展的基石。由于生命权的重要性,所以在宪法中应当规定对生命权的保障。文章介绍了生命权宪法保障的含义,并且阐述了生命权宪法保
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最主要的组织形式,是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等方面教育的共有渠道。因此,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素质教育健康持久、扎实有效地向前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要保障。然而,目前课堂教学中却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沿袭传统的教学方式,老师讲得多,学生思考得少,整个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现象依然存在。这都限制了学生个性积极主动地发展。面对新时期课改理念及新教材的特
目前,高校学生考试作弊行为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本人通过从事教务、考务工作的实践,分析造成高校学生考试作弊现象的外界因素和自身因素,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应对策略.
布伦特·海耶斯·爱德华兹在美刊《社会文本》第78期(第22卷第1期)上发表文章《后殖民研究的文类》,对后殖民批评和后殖民理论的近期发展作出了评述,文章也简要评论了一个长
一旦被劫匪威胁或勒索,不要对他们心存幻想,更不要梦想当什么孤胆英雄,你所应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冷静思考,想办法逃生。例如:在匪徒要用大块布封住你的嘴巴时,你赶快说自己“有
期刊
摘 要: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运用教学具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充分感知,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新知识,从而降低学习的难度,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学具;运用;策略  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是具体的形象思维占优势,他们的知识和经验相对贫乏,抽象思维不够发达。恰当地运用教具可以把具体的感知与抽象思维结合起来,有助于他们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一、创设使用教具学具的情境  新教材为教师使用教具、学生使用学
摘要:城镇化的发展是外部动力和内生动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城镇化内生动力是推进城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当前,提升城镇化内生动力的重点在于做好壮大县域经济、发挥市场机制、加大教育培训和加快户籍改革等四个方面的工作。  关键词:县域;城镇化;内生动力  中图分类号:F29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7)02-0285-01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
摘 要: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关于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的研究逐渐从技术研究方面转向技术与学习效果相结合,它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不仅是对学生写作行为的改善,对于写作教学实施而言也是不可缺少的技术资源。从当前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及不断增长的学生人数分析,网络技术与课程教学的结合将成为高校课程教学的必然趋势。本文通过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基本现状的分析,就网络化大学英语过程写作优势及其教学模式进行了系统化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乡城县沙贡乡属高山半农半牧区,地处硕曲河上游,东与稻城县相邻,北与理塘县相接,距乡城县县城35公里,有乡城“北大门”之称。沙贡乡面积达367平方公里,草场面积1.6万公顷,林地面积1.8万公顷,辖章吉、同颠、日英、达根、仲古5个行政村,其中贫困村2个,为同颠村和仲古村。同颠村2016年脱贫退出,仲古村2018年预脱贫退出。沙贡乡总人口933人,127户,其中贫困户57户,377
期刊
新旧发展动能不断迭代更替,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意味着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增长动力的多重转向,既催生出极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