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兴趣,注入感情

来源 :学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wx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很多学生对于学习古诗词不感兴趣,感觉平时生活中也用不到,并且一学古诗词就是背课文、背解释,使得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失去了兴趣。为了解决学生对于古诗词没有兴趣的问题,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交代古诗词背景或者与作者相关的背景时,可以利用视频或者音乐来进行导入。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兴趣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05-004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05.021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古诗词是非常重要的结晶,是我们中华民族独有的一块文化瑰宝。因此在中小学语文课程中都有古诗词的内容,学生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学习到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学习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可以学习很多先人给我们的启示和教诲,对学生的审美和道德品质的提升也有很大的帮助。然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有的语文教师没有注重古诗词中蕴含的文化和内在意义,只注重让学生背过并且背写过,单纯的背诵和翻译会让学生失去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打消了学生的积极性,无法达到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教育意义。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缺乏兴趣
   很多学生对于学习古诗词不感兴趣,感觉平时生活中也用不到,并且一学古诗词就是背课文、背解释,使得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失去了兴趣。他们对于古诗词的印象只是停留于李白、杜甫等诗人写了很出名的诗,学习时他们需要背过并且背写过,至于诗蕴含了什么道理或者从中学到了什么,学生学得并不深,也不了解为什么这首诗那么出名。从学生的反应可以看出来,他们学习古诗词脱离了生活实际,可以看出来有的教师虽然教学内容丰富,但是教学方法出现了偏差,没有让学生提起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但是没有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古诗词的乐趣。
   (二)只注重理论分析,没有注重審美
   审美对于古诗词学习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当读者领会了作者的意思之后,才能发现古诗词的魅力和精彩所在。对于初中语文中的古诗词学习来说,现在有很多教师的教学步骤是先带领学生通读一遍文章,然后一句一句地去解释古诗词的意思,然后再重点讲解古诗词中的关键字词句,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生平事迹和作者想通过文章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想要表达什么样的诉求,最后让学生背诵过全文,并且掌握考点中常考的字词句的解释,这堂课就算完成了。这样的教学方法应对考试是没有问题的,学生通过死记硬背也能达到满分,但是对于学生以后的古诗词学习是没有益处的,学生没有领会到古诗词中蕴含的哲理和古诗词自身的美丽,学生的审美观没有得到提升,学生的心灵没有得到净化,这样的古诗词学习知识一时的记忆,半个学期或者一年之后学生就会忘得一干二净,那么这首诗或者词就是白学了。并且机械式的学习效率会比较低,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教师自身缺乏专业的知识技能以及素养
   要想让学生喜欢上古诗词,学到古诗词的精华,首先初中语文教师要对古诗词十分热爱,然后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感染,让学生慢慢地体会到学习古诗词的快乐。问题在于,当前有的初中语文教师没有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意识,在学习古诗词时想当然地就按照机械式的流程进行教学,虽然重点的字词句解释得很清楚,但是学生只是学到了知识,没有学到古诗词的精髓所在。单纯的总结和分析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学生没有主动进行思考和求知,只是背诵会将学生的思维限制住。如果因为教师自身对于古诗词理解不到位,或者没有和作者达到共鸣,不能很好地将作者的想法和心境传授给学生,那样会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不到作者的心境,理解不了古诗词的内涵。比如在学习《钱塘湖春景》这首诗时,这首诗的重点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有的教师在讲解时只是解释了这句诗的意思是树上的黄莺一大早就争抢最先见到阳光的暖树,不知道是谁家的燕子,在忙个不停地衔来新泥做窝。但是学生体会不到这两句诗的重点在哪,如果只是这么讲解,学生体会不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也体会不到洋溢满满的青春活力与生机。
   二、改善古典诗词的教学方法
   (一)吸引学生注意力,培养兴趣爱好
   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古诗的时候也是,很多时候学生学习古诗的效果不好就是因为对古诗词不感兴趣造成的。古诗词与现代文的最大区别是运用了大量的古文词汇描述,虽然写的意境很美,表达的情感也很真切,但是学生并读不懂,也体会不了其中的意境。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去发现古诗词的美,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让学生体会古诗词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描绘的意境。但是目前很多教师在古诗教学的时候还是以让学生背诵为主,先是背诵整首古诗词,然后是背诵诗词中的一些词汇所代表的现代含义。为了解决学生对于古诗词没有兴趣的问题,首先要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古诗词的乐趣,让学生慢慢地对学习古诗词产生兴趣,让学生产生主动探究古诗词精髓的冲动。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交代古诗词背景或者与作者相关的背景时,可以利用视频或者音乐来进行导入,让学生先进入到作者创作古诗词时所处的环境,让学生带着感情去学习古诗词,这样会产生很好的效果。
   (二)培养学生的朗诵技巧
   培养学生对于古诗词的感情和理解能力有一个非常好的途径就是让学生进行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和“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两句话是说得非常有道理的。但很多学生在朗诵古诗的时候根本没有停顿也没有节奏,教师也不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只要求学生能够背过就行,这样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丝毫体会不到诗词的美感。因此,在古诗教学的时候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朗读的技巧,中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古诗词的朗读教学时,要教会学生如何去进行断句,哪里应该重读、哪里应该轻读,哪里要停顿一下,哪里要快读、哪里要慢读,在这一顿一挫、一轻一重、一快一慢当中把作者当时的心情和感受表达出来,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首先教师可以在课上先给学生朗读一遍,让学生模仿教师的节奏去进行一遍遍的练习,逐步培养语感。教师要多给学生播放一些录音或者古诗范读的视频,让学生对比自己的朗读和范读做对比,并用心体会不同节奏下的朗读表达出来的意境有什么不同。当学生对于古诗词进行有感情的朗读之后,会跟古诗词培养一种特殊的感情,可以让学生在一词一句之中发现作者的心思,更容易体会古人的情感。    (三)创新古诗教学模式
   对于初中语文中的古诗词学习来说,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的教学步骤是先带领学生通读一遍文章,然后一句一句地去解释古诗词的意思,然后再重点讲解古诗词中的关键字词句,写作背景、作者的生平事迹和中心思想,最后让学生背诵过全文,并且掌握考点中常考的字词句的解释,这堂课就算完成了。这种教学方式很难让学生去独自思考、独自体会古诗的魅力,更加无法真切感受到古诗中所展现的意境和渲染的情感。教师应该给学生更多思考、体会和回味的时间,通过创新古诗教学的模式来提高教学的效果。古诗词所具有的特点使得不同层次文学素养的学习者会得出不同的感受。对于教师而言,不仅要教给学生品读的方法,还要进行诗歌的总点评,也就是古诗词学习的总基调还是掌握在教师手中,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必备较高的文学鉴赏能力,否则徒从于师,学生的水平也提升不到哪里去。特别是工作时间较长的教师很容易有经验主义思想,自认为在具备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也有了丰富的工作和生活体验,实际上这些经验并不是直接能够拿来用的,它需要一定的加工整理,更需要总结,让所感所悟成為自己文学体验的一部分。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领略到古诗词的魅力所在。
   (四)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创设情境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十分重要也很有必要。因此很多古诗在创作的时候往往是基于一定的背景的,而且古诗词只有短短几句却要表达很多的事物或情感,因此需要在学习之前首先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这首诗之前的遭遇,这对于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会有很大帮助。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教学情景来进行古诗词的教学,因为古诗词本身都是自带情景的,当学生沉浸到古诗词的情境中去以后就很容易理解古诗词蕴含的深意,并且会聚精会神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比如,在进行《春日》这堂课的教学时,可以通过设置情景来进行教学。首先,模拟《春日》中的情景,教师可以设计一场情景式小话剧表演,事先准备好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视频,然后找一名同学作为旁白,一名同学模仿汪藻。在一个春日的早晨,汪藻悠悠地从睡梦中醒来,朦朦胧胧地可以听到窗外的风雨声,看着天空中的一团团云,然后不禁吟出了两句诗“一春略无十日晴,处处浮云将雨行”,望着田野河流中碧绿色的水和飞过水面的海鸥,不禁又吟出了“野田春水碧于镜,人影渡傍鸥不惊”,大屏幕中视频的配合,学生旁白的解说,再加上饰演汪藻同学的表演,让一千多年前的一幕重现在了同学的面前。学生沉浸在情景表演之中,体会到了诗人在描绘的美好春日景色,体会到了诗人热爱春天、喜爱春光的美好心情。学生在情景之中不仅迅速读懂了诗句表达的意思,还体会到了作者当时的心境,教学效果得到了大大的提升。
   总之,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古诗词的教学时,要改变传统教学中落后的教学方法,积极寻求创新,通过创设情境、教会学生朗诵技巧等方式,让学生沉浸到古诗词的世界当中,爱上古诗词。
  参考文献:
  [1]白丽娜.浅谈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2013(20).
  [2]黄志强.初中语文中古诗词诵读教学的策略探讨[J].名师在线,2019(18).
  [3]郭警卫.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甘肃教育,2019(24).
其他文献
摘 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各种新的教学手段层出不穷,问题式导学法作为众多教学手段中的一种,在当前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相比,问题式导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升了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文章立足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对问题式导学法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新课程;问题式导学法;高中历史   “学贵有
期刊
摘 要:系列专题德育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养成学生的道德素养,提高学生的品质修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虽然广大中小学校在开展系列专题德育教育活动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很多学校在系列专题教育方面存在理论上的欠缺与实践中的偏差,所以有时教育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本文以学习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例,深入分析中小学系列专题德育教育现状,探究并分析问题,探寻系列专题德育教育的实施策略。 
期刊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表明识字写字是习作以及阅读的基础。在第一学段,学生需要认识大约1600个常用汉字,需要会写其中大约800个汉字,在此学段,学生认识汉字的数量大约占据整个小学阶段识字总量的46%,经调查这1600个左右的字在阅读材料中出现的频率约占90%。如果高效识字,小学生就可以更高效地学习,在学习语言的最佳年龄段形成扎实的语感。由此可以明确全面推进识字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小学中低
期刊
摘 要:数学为一门逻辑性、严谨性较强的学科,对学生的思维逻辑等具备较高要求,并且数学学习本身也具备一定难度,因而不少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会感到吃力。在此情况下若不及时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那么则更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所以在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采取良好的教学策略,完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内容,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真正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优化课堂;初中
期刊
摘 要:国学是中华文明的根源于灵魂,诵读国学经典既是传承千年文风的要求,也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需要。但文化传承可“师古”却不必“法古”,对国学经典教育意义的开发应该是建立在互联网时代基础上的,探索信息技术在国学经典诵读中的应用方法既是提升国学经典在小学中的传承效果的需要,也是创新国学传承方式,完成“经典”与“现代”的深度融合的要求。所以,作为教师,势必要深入把握信息技术在国学经典诵读中的融入价值,不断
期刊
摘 要:本文从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目标为出发点,以教学环节中很重要但却被忽视的作业评价入手,首先通过文献和调查访谈发现当前作业评价中存在:评价价值取向单一;过于关注终结性评价;评价主体单一;评价的方式与内容简单化等问题。并对相应的问题进行析因,最后针对问题提出了:各方建立与课程标准一致的家庭作业观;加强家庭作业设计的教研;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开发数字化作业评价系统的功能等可行性建议
期刊
摘 要:我们办学教育,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成为满足社会主义需要的全面的人,德智体美劳素质教育全面开展的现在,德育先行有其道理,不同学段需要不同的德育策略,在面对身心尚未成熟的小学生,德育如何行之有效?文章详细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生;德育;策略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曾指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期刊
摘 要:努力构建高效的政治课堂,是“减负增效”的基础和前提,是我们广大一线教师的梦想,也是学校﹑家庭﹑社会的希望所在。而精准的备课、设计、讲解、指导、作业、批改、辅导则是“减负增效”的有效保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打造初中政治高效课堂应成为我们教师关注并执着追求的目标,当付出辛勤的汗水和心血,为之不懈努力奋斗。  关键词:精准;备课;设计;讲解;作业辅导  中图分类号:G63
期刊
摘 要: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群文阅读具有重要的作用,其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群文阅读能够使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实现知识的学习。初中生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提升自身的文化知识,为后期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教师应通过不断探索群文阅读教学模式,促进初中语文教学发展,满足初中生学习的需求。本文对初中群文阅读的模式进行了探索,找出了群文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科学的解决措施
期刊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实现师生之间的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来积极思考和探究,从而凸显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并引导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掌握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可以设计、研制提问量表,在课堂上则以提问量表为参考来开展教学。  关键词:量表;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童话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