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远报京“三月三”的保护与传承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twpc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报京“三月三”的起源与发展
  (一)报京“三月三”的起源
  报京乡位于黔东南镇远县南端,距离县城39公里,报京侗族“三月三”是镇远县独有的传统节日,名为“播种节”,又被称为“讨葱蒜”,其历史悠久,大约有四百多年的历史。相传,古代报京侗族人常年都以村里桐梓树开花作为播种的信号,直到有一年桐梓树未按期盛开,侗家人便认为时机未到,最终延误了农时,全村当年遭遇饥荒。从此,人们吸取教训,寨老决定不再以桐梓树开花为播种的信号,便将桐梓树正常盛开的季节“三月三”定为人们进行播种下田的日子,后来发展成为“播种节”。
  另一个“讨葱蒜”传说源于一个悲剧的爱情故事,相传300多年以前,村里一个贫穷男子跟一个富家姑娘相爱,因为遭到女方父母的强烈反对,在三月三当天,这对恋人心有灵犀地到洗葱塘旁边,两人相拥而哭,他们无力对抗家人的反对,只能将希望寄托于来生,便在洗葱塘边一颗桐梓树干上印上自己的脚印,随后跳进洗葱塘殉情。这对追求自由幸福婚姻、敢于与封建社会婚俗观念抵抗的情侣,感动了报京大寨的侗族同胞。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在三月三当天,未婚的男女双方互表倾心、相互定情,在洗葱塘旁边用讨葱蒜、洗葱蒜以及唱情歌的方式纪念他们。因而这天也被人们称为“讨葱节”。
  (二)报京“三月三”的发展现状
  报京“三月三”,即在三月三当天,村民在大寨上一起吹芦笙、跳芦笙舞,未婚男女对唱情歌,互表倾心、互相定情。活动结束后,人们便把芦笙封存起来,停止一切娱乐活动,专心一意搞生产,等待秋收结束闲时再来吹芦笙,唱山歌。如今,报京“三月三”的意义不仅是人们庆贺播种、农业生产的节庆活动,也成为侗族未婚男女寻爱、找对象的盛会,因而也是报京侗族的情人节。
  报京侗寨在2014年1月不幸遭遇火灾,给报京村民造成了十分惨重的后果。镇远县对报京大寨重建进行整体规划,将报京侗寨按AAAA级旅游景区改造成既有民族文化特色,又有现代气息的民族村落,形成生态、有特色的文化村落。在经过一系列的破坏后,再加上历史的演变和现代元素的融合,当代的报京“三月三”虽然不及多年前那么传统跟活力,但文化脉络以及文化底蕴也依旧存在。在“三月三”当天,报京不仅能迎来大量游客,还有学者、记者、摄影师,甚至是电视台来此进行调查和了解,这也意味着报京“三月三”正逐渐成为一块文化品牌,被更多的人所认识和熟知。
  报京“三月三”当天,一大早,热情好客的报京人为前来参加活动的宾客举行了隆重的迎宾仪式,来宾喝了牛角酒,便被侗族接宾人群带入活动开幕式现场,接着一系列民族歌舞等表演节目纷纷开始,在活动开幕式结束后,侗族同胞还为来宾准备丰盛的长桌宴,让游客感受侗族不一样的饮食文化。此时,捞鱼塘里,村里未婚男女成群结队捞鱼虾,嬉笑声不断,相互培养情感。中午时分,洗葱塘边,未婚男女互唱情歌、讨葱蒜、洗葱蒜,互表倾心,从此结缘,便许下誓言永不相离,共度一生。在三月三后的几天,人们都在庆贺的愉悦当中。白天,朴实的侗家人聚集在芦笙坪上举行盛大的芦笙舞会,人们尽情地唱歌,跳舞。晚上,人们则相互串门,老人聚到一起喝酒叙旧,年轻的男女便相邀聚到一起对唱情歌,谈情说爱,无不欢喜。
  (三)镇远报京“三月三”的文化价值
  “三月三”民俗活动作为集歌舞表演、服饰饮食、文化娱乐于一体的优秀民间文化活动,是报京最有特色的群众文艺载体,也是报京古老侗族文化的遗存。报京“三月三”比较完整地保存和再现了侗族古代的文化习俗、生活方式以及宗教信仰,是挖掘、研究和保护侗族古老文化的活态文化,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它于2014年成为国家级非遗文化遗产,经历了数百年的历史演变,拥有丰富的文化结构和文化内涵。
  二、报京“三月三”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及问题
  (一)镇远报京“三月三”的保护与传承现状
  报京“三月三”民族文化活动历史悠久,成为报京大寨每年必不可少的文化活动,在每个侗族同胞的心中都有着无比厚重的意义。自报京“三月三”成为国家级非遗文化遗产后,得到镇远县的高度重视。为了更加有效保护和传承报京“三月三”民俗活动,镇远县制定了一系列的保护传承措施,建立“报京三月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全力培养民族文化传承人,除此之外,积极支持开展“报京三月三”非遗文化活动,让侗族同胞能够更多地发现自身的文化特色和价值,提高当地文化保护与传承意识,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在政府的积极推动下,报京“三月三”虽然得到了一定的保护与传承,但由于环境、人文、科技等因素的影响,依旧存在传承人缺少、保护意识不够等一系列问题。
  (二)镇远报京“三月三”保护与发展存在的问题
  1.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主体的缺失
  虽然镇远县在一定程度上积极开展对民族文化传承人的培训工作,但由于科技的发展以及现代文化元素的冲突,传统文化逐渐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和精神需求,成为民族文化动态传承的一大瓶颈。为了生活,报京侗族年轻人只能选择外出打工来养家糊口,家中剩下老人和小孩,不能擔任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大工作。另外,缺乏从事报京“三月三”保护与传承的专业型人才,不能给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提供专业性的指导和建议,也无法让侗族文化得到更好的静态保护。
  2.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意识不够
  报京侗族人民的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意识相对模糊,其主要体现:一方面,报京侗族人民的思想相对传统,文化结构相对较低,没有全面地认识“三月三”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价值,缺失民族文化自信。另一方面,报京“三月三”所带来经济价值不够,无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帮助。因此,对于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意识比较模糊,也无法积极地参与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3.软硬件缺失
  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除了在传承主体上的问题外,还存在外部环境软硬件的缺失。首先,从软件上讲,报京侗族村寨的文化、价值观念相对落后,当地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意识不够明确。其次,从硬件上来讲,当地民族文化基础设施不齐全,包括交通、设备以及文化制度等,其科技水平跟不上时代的进步。这些都让报京侗族文化不能更好地与外地对接,造成人们对报京“三月三”的认识模糊,也不能将“三月三”带向范围更广的地区,形成宣传不够、信息不全面等一系列的影响。   三、浅谈报京“三月三”的保护与传承之道
  虽然报京三月三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族文化价值得到不断挖掘和提升,涉及到的文化事项、文化领域也不断扩大,但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依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现实问题。因此,对于“三月三”进行有效保护与传承任重而道远。
  (一)提高文化保护与传承意识,加大文化传承培训力度
  全力展开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加大对民族文化传承人的培训力度,提升文化传承人的技艺能力以及民族文化自信。另外,对报京“三月三”传承人建立健全的保护制度。例如,在传承人的生活、工作中给予一定的帮助以及经济上的部分支持,提高报京大寨村民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意识,让他们能够更加自觉、高效地参与“三月三”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另一方面,培养从事民族文化相关事宜的专业型人才,对报京的民族文化因素以及实际情况等各方面进行实践调查和综合分析,以便能够对报京“三月三”的保护和传承,针对性地做出部分调整措施,让民族文化得以继续传承和发扬。
  (二)完善基础性设施建设,打造文化与空间高度融合的生态环境
  报京“三月三”的保护与传承不仅在于民族文化的内在结构以及文化内涵,也在于对人文环境以及外在环境的构造。因此,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应注重加强民族文化外部结构的建设,完善相关基础性设备建设,在尽量保存当地自然风貌、人们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以及生活方式等文化元素的原则上,注重自然環境与人文环境、社区与居民相互依存、共生相融的关系,加强对民族文化的外部环境的构造。打造文化与空间高度融合的文化生态环境,实现动态传承与静态保护的统一。
  (三)利用现代科技技术手段,加大宣传力度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已逐渐成为全球最炙热的通讯平台,打破时间和空间上的阻碍,实现资源上的共享。因此,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高效、全面、便捷等优势,对报京“三月三”进行全面推广和宣传,采用现代科技手段,一方面能够加强“三月三”文化节的宣传力度,将报京侗寨民族文化带向外界各地,甚至全世界,覆盖面更广,涉及人群更多,提高了宣传效率。另一方面也给热爱民族文化的人群以及相关民族文化学者研究侗族文化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渠道,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对侗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四)加强民族文化建设,实现经济与文化的协调发展
  在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中,许多民族地区都存在重经济、轻文化的现象,导致民族文化被过度开发和利用,面临文化溃烂、消失等后果,极其不利于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文化建设与经济开发是一个整体,应该让两者自觉融合,共同作用,促进文化、经济的共同发展。因此,在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基础上,可以合理地对文化进行开发与利用,促进民族地区的全面、协调发展。
  四、总结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基因库”,也是民族的文化脉络。因此,对报京“三月三”的保护与传承不仅局限于表面形式,更应该挖掘它的文化精髓、集中体现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用最实在的方式留住报京侗族文化的“根”,尽可能地保持文化的原真性,让传统文化得以持续发展与弘扬。
  (贵州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
  课题名称:本文系镇远报京“三月三”的保护与传承探究项目(项目编号:2016DXS05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其他文献
本研究综合利用广义形态统计和DNA条形码分子标记在种群水平上对固沙草属所有物种进行物种界定和分类修订研究,结果发现固沙草属物种仅应被划分为两个分隔较好的独立集群,以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在甘肃这片古老而丰饶的土地上,孕育着一棵集思想、理论和实践于一体的常青树,她深深扎根在全体广大党员、干部和基层人民群众这片土壤中,这棵树,叫《党的建设
今年以来,老河口检察院大力实施青年干警培养工程. 每位院领导带头定向帮带3名青年干警,在思想上引导、在工作上指导、在生活上帮助.针对每名干警的特点,因人制宜,量身定制教
期刊
日前,沈阳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改善市级以上劳模待遇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明确建立劳模专项补助资金,体现了对劳动模范物质帮扶与精神激励并重、重点关爱与整体普惠并重、即时救助与常态帮扶并重等原则,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模、学习劳模、关爱劳模、争当劳模的良好风尚。  沈阳市现有在档市级以上职工劳模6800名,其中退休劳模3604名。而退休劳模中,又有71%是企业退休,因年老多病、养老
我与《党的建设》这本杂志第一次接触是在大学时,在学院党委书记的办公桌上,没有翻开,只觉得神秘严肃,想来一定很古板。第二次接触是上班后,在单位的阅读室里,翻开一看,跟想象中的党
“贵院在通过检察监督中发现我院有部分刑事判决涉财产刑执行案件,未执行就终结. 我院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及时对财产刑案件进了摸底整理执行.在后续工作中待发现有可供执行财
期刊
我是一名组工干部,主要从事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平时与有关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报刊接触很多。在众多的党建读物中,我最喜欢的还是《党的建设》杂志。从2002年1月至今,我一直订阅并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