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欧力促塞科对话 推动关系正常化

来源 :当代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FAM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10月底,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和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阿什顿联手同访塞尔维亚和科索沃,呼吁双方继续开展“技术对话”并升级为“政治对话”,同时提高对话级别,以便推动双边关系正常化,进而实现与欧盟的一体化。但舆论普遍认为,由于塞科双方就科索沃最终地位问题所持立场严重对立,实现关系正常化谈何容易。
  科索沃自2008年2月在美欧默许和鼓励下单方面宣布独立,2012年7月科索沃国际指导小组决定结束对其“国际监督”,科索沃实现形式上的“完全独立”。国际上,科索沃迄今获得94个国家的承认,但北约28个成员国中有希腊、西班牙、罗马尼亚、斯洛伐克4个成员国未承认其独立,欧盟27个成员国中除上述4国外,还有塞浦路斯未承认其独立,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中有俄罗斯和中国两个常任理事国未承认其独立,而塞尔维亚则一再声明“永远不承认科索沃独立”,从而使科索沃的入盟、入约、入联和加入其他国际组织的希望在相当长时间内陷入渺茫。科索沃作为美欧催生和卵翼下的产物,从其宣布独立的第一天起就被美国标榜为“民主建国的典范”,但直至今天仍被视为“未建成国家”。这一结果有违它们的初衷。
  “技术对话”正式启动
  美国和欧盟为了各自的战略安全利益,试图尽快改变科索沃的现状和国际形象,以“加盟入约”为诱饵,以“胡萝卜加大棒”为手段,分别向塞尔维亚和科索沃施压,极力敦促双方通过开展对话,实现入盟达标的主要条件——地区合作与睦邻关系。塞尔维亚是西巴尔干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国家,它于2009年获得欧盟免签待遇,2012年成为欧盟候选国,但尚未开启入盟谈判;而科索沃是迄今西巴尔干地区唯一未获欧盟免签、尚未与欧盟签署《稳定与联系协议》的“国家”,甚至仍被视为“安全黑洞”。2010年7月,海牙国际法院发布了“科索沃独立不违反国际法”的咨询意见。美欧当局认为,塞科开始对话的时机已到。当年9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责成欧盟召集塞科双方就相互间悬而未决的问题尽快进行对话,以利于改善民生和地区稳定。此次第一阶段技术对话原计划于当年秋天开始,但由于科索沃发生严重政治危机,不得不推迟到2011年科索沃产生新的权力机构后,于当年3月在布鲁塞尔正式启动。
  塞尔维亚与科索沃之间的直接对话从一开始就是在美国协助下和欧盟的调停主持下时续时断进行的。欧盟欧洲事务顾问罗伯特·库珀作为谈判调解人,亲自主持会谈。库珀透露,欧盟在对话过程中保持科索沃地位的中立性,对话采取先易后难的方式进行,双方首先搁置主权争论,集中消除影响民生的障碍、改善合作、推进入盟进程。会谈的主要内容包括:地籍管理、人员自由往来、能源、电信、航空交通、海关图章、失踪者、自由贸易、人口普查、汽车牌照、司法、警察、边界、文化遗产等二三十个问题。
  美国政府称,它将不主导塞科对话,但承诺协助欧盟确保对话的正常进行。实际上,与其说美国是协助欧盟,不如说是监督欧盟;与其说是受欧盟之邀,不如说是受科索沃之托。会谈之前,一些亲阿族的美国国会议员上书奥巴马,要求美国在塞科会谈中发挥“应有作用”,因为科索沃相信美国,而欧盟往往偏向塞尔维亚,希望美国主持公道,要求欧盟对双方一视同仁。
  为了尽快拿到“入盟券”,塞方对会谈采取积极主动态度。塞当局多次表态说,塞在不承认科索沃独立的前提下,希望双方达成“历史性妥协”。分析认为,所谓“历史性妥协”,即在解决科索沃地位问题,特别是解决科索沃北部塞族聚居区的地位问题上找到双方均可接受的方案。率队参加第一阶段对话的塞方代表团团长斯特凡诺维奇明确指出,“对塞尔维亚来说,对话的目的是先解决具体问题,为科索沃的塞族人提供帮助,然后是解决科索沃地位问题,维护塞的主权”。
  鉴于科索沃内部发生深刻政治危机,各党派对双边对话存在严重分歧,科索沃当局对谈判表现得被动消极,担心对话将导致科索沃独立的地位遭到削弱从而长期得不到国际承认。但迫于欧盟压力,科当局不得不仓促应付。首轮对话启动后的第二天,科索沃议会才勉强通过了有关决议,规定了科索沃方面进行对话的底线——必须是两个“独立国家”间的平等对话;对话纯系讨论实际问题的“技术对话”,只谈改善民生、推进欧洲议程和地区合作,丝毫不能触及科索沃地位、主权、领土完整;对话必须坚持由欧盟和美国代表参加;对话必须有各方事先协商的明确议程。萨奇总理一再声称,这是科索沃代表首次与塞代表以两个“独立主权国家”代表的平等身份坐在谈判桌边,美国和欧盟的参与是对话的特点和保证。
  第一阶段对话成果有限
  在欧盟的斡旋和親自主持下,塞尔维亚与科索沃就悬而未决的“民生问题”进行了第一阶段的直接“技术对话”,对话于2012年2月底结束。对话每月进行两次。在近一年的时间内,以塞尔维亚外交部政治司司长斯特凡诺维奇为首的塞方代表团和以科政府副总理塔希利为首的科方代表团,根据事先与欧美协商后的安排,相继进行了九轮艰苦对话,就出生证明及户籍、土地证明及征税、大学文凭、人员自由往来、海关印章及汽车牌照、综合管理边境和过境口岸、地区合作等事项达成(不是签署)7项协议。其间,科索沃北部地区发生多起与对话有关的暴力冲突事件。迄今,虽然大部分协议尚未执行,但达成协议本身表明,本阶段对话取得了有限成果。
  在本阶段达成的协议中,最值得关注的当属双方在最后一轮对话中,经过激烈辩论和讨价还价之后,达成的“地区合作协议”,以及“综合管理边境技术备忘录”(IBM)。实际上,塞科之间达成的“地区合作协议”,是为科索沃能以参加多边会议和塞尔维亚获得欧盟候选国地位而达成的一次“历史性的政治妥协”。根据协议,科索沃可以“科索沃*”(星号*表明注脚)的名义,而不是以“科索沃共和国”的名义参加地区性会议,其中注脚*的内容为:“此名称不对科索沃地位进行预判,符合安理会1244号决议及国际法院关于科索沃独立宣言的意见。”此前,塞尔维亚一直拒绝参加凡有“科索沃共和国”代表参加的多边会议,致使一些计划中的会议无法举办,一些会议或不邀请科索沃当局参加。据透露,协议注脚的首项内容“ 安理会1244号决议”是塞尔维亚方面建议的,因为该决议明确了科索沃是前南联盟领土(现塞尔维亚领土)的一部分;注脚第2项内容“国际法院关于科索沃独立宣言的意见”是科索沃方面建议的,因为该意见指出“科索沃宣布独立不违背国际法”。协议达成后,贝尔格莱德当局和普里什蒂纳当局都将其宣传为“己方的胜利”,对“科索沃*”中的星号注脚的含义却进行了不同的表述和解读。   实际上,该项协议是西方,尤其是美国向塞科双方施压的结果。美国政府官员宣传说,协议的实际意义大于象征意义,科索沃从此可以与欧盟建立法律关系;科索沃并没有失去很多,塞13年来已失去了对科的主权,协议也不会还给塞所失去的主权。面对塞科方面的强烈反应,美国大使甚至威胁说:“谁反对协议就是反美反欧。”欧盟认为,塞、科“政府”间的紧张关系需要缓解,而协议中的星号注释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折中方式。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阿什顿赞赏塞科达成协议是“历史性的协议”,也是塞尔维亚“向前迈进的一大步”。
  协议的达成,为塞尔维亚于2012年3月初欧盟峰会上获得欧盟候选国资格打开了大门;科索沃方面则可以与包括塞尔维亚在内的其他国家以平等身份参加地区和国际性会议,并可以签署各类协议和文件。与此同时,科索沃还因此获得了与欧盟签署《稳定与联系协议》进行可行性研究的承诺,“拉近了与欧盟的距离”。
  “政治对话”艰难开始
  根据欧盟安排,待塞尔维亚2012年进行了地方选举、议会选举及总统选举后,塞科开始进行第二阶段直接对话,即转入政治对话阶段,并提高对话级别,堪称“关系正常化高级政治谈判”,谈判由阿什顿亲自主持,双方总理参加。为此,阿什顿于10月初在纽约分别会见了塞科双方总统,为对话“预热”;10月19日,在布鲁塞尔又分别会见科索沃总理萨奇和塞尔维亚总理达契奇,接着便主持了双方总理的首次“历史性会晤”。此次会晤虽属象征性,却标志着塞科政治谈判的开始。
  10月底,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和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阿什顿联手同访塞尔维亚和科索沃,呼吁双方继续开展对话,推动双边关系正常化,进而实现与欧盟一体化。据分析,美欧二女强人同时造访的目的是:第一,显示美欧对科索沃问题的立场一致和精诚团结,美国不因战略重心东移而忽略由它催生和卵翼的“科索沃建国模式”,欧盟不因金融债务危机而放任科索沃沦为“巴尔干安全黑洞”;第二,“维稳”——缓和塞科之间的紧张局势,维护巴尔干地区稳定;“促谈”(应理解为“施压”)——通过施加压力,敦促塞科双方继续进行直接对话;“指向”——进一步明确“塞、科的未来在欧盟”;第三,以美欧在巴尔干的存在及对科索沃事务的主导扼制塞新政权的“疏西亲东”倾向,并抵消俄罗斯、中国、土耳其在巴尔干地区日增的影响力,防范“有人钻美欧政策的空子”。
  据媒体透露,希拉里在访问期间强调指出:继续支持科索沃独立建国,其领土不可分割、边界不可改变;虽不要求塞承认科独立,但要实现双方关系正常化;寻找模式解决科北部塞族聚居区(自治)地位问题。
  塞当局对此访结果表示谨慎乐观,庆幸没有对其发出“通牒式的声明”,但舆论称,今后塞仍可能在科索沃问题上陷入(欧美暗设的)“陷阱”。科当局则惊喜地认为美坚定地站在自己一方,因为希拉里的表态更偏向科。塞拒绝承认科索沃独立但愿意讨论关系正常化,而关系正常化是塞科实现与欧盟一体化谈判的先决条件,塞正在等待开启入盟谈判,科在等待开啟协议谈判。访问结束后,塞总统、总理均表示继续与科方进行政治谈判,决心在他们的“任期内彻底解决科索沃问题,而不是留给下一代”。
  双方总理继10月19日进行了首次会晤后,于11月7日进行了“具有实质性内容的建设性谈判”,第三轮谈判定于12月举行,而“最棘手的谈判”将从2013年开始。据悉,在第二轮谈判中,双方讨论了第一阶段对话期间达成的协议的落实事宜,其中特别强调落实共同管理边界(行政分界线)协议和地区合作协议的必要性(边界共管协议定于12月10日落实)。
  第二阶段对话遭遇“北部门”
  塞尔维亚前总统塔迪奇曾多次说,“普里什蒂纳不接受贝尔格莱德的领导,是事实;而科索沃北部塞族区也不接受普里什蒂纳的领导,这也是事实。”塞新政府同样声明:“塞尔维亚在科索沃没有政府,而科索沃在其北部也没有政府。”从塞当局的一系列表态分析,法理上不承认而事实上默认科索沃独立,取得科北部塞族聚居区(高度)自治权,可能是塞当局在科索沃问题上坚持的底线。
  自科索沃独立以来,科索沃北部塞族聚居区(含三个乡镇和米特罗维察市伊伯尔河北区)一直不承认科索沃政权,同时成立了塞族平行机构,接受贝尔格莱德的领导和财政支持。实际上,北部成为“三不管”的“飞地”,暴力和冲突事件经常发生。近期以来,欧美智库不断推出解决科索沃及其北部问题的种种“欧洲模式”,寻求使双方均为满意的解决方案,其中,为解决塞科双边关系问题提出的“两德模式”和为解决“北部门”提出的“南蒂罗尔模式”尤为令人关注。德国近日提出,塞尔维亚在开启入盟谈判之前,尽管不承认科索沃独立,但必须与科索沃签署改善关系的“责任契约”,以书面形式确保双边关系实现正常化,并在各自首府互设联络处,以便在任何情况下,双方相互沟通,互不成为障碍,不阻碍科索沃入联和其他国际组织。实际上,这意味着在科索沃推行“两德模式”。德官员宣称,德国执行的科索沃政策就是美国的政策。
  所谓“两德模式”就是:二战结束后,德国分为英、美、法、苏四个占领区。英、美、法三个占领区于1948年9月1日合并,1955年5月联邦德国成为主权国家,加入北约和欧共体。苏占区于1945年成立军政府,10月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1950年10月入经互会。1971年10月15日民德提出备忘录,要求加入联合国,其时已与30个国家建交。1972年,当时的西德总理勃兰特发起“新东方政策”,两个德国之间签署了两德协议,即旨在相互承认的基础条约,全面规范了双方的关系。基础条约有两个含义。第一,两个德国承认对方是主权国家;第二,双方不承认对方是外国,这就是“一德两国”。1973年9月两德同时加入联合国,随之互派使节。
  参与科索沃问题谈判的德国代表沃尔弗冈·伊申格尔大使,曾于2007年提出过以解决两德问题的模式作为解决科索沃地位问题的样板,但因俄、塞反对而未如愿。2010年,伊申格尔重申以“两德模式”作为塞科谈判基础的建议,坚持认为效仿该模式是将科索沃地位问题推向前进的方式。他同时吁请德国政府按照两德关系模式来处理科索沃与塞尔维亚的关系。他认为,这不仅会受到巴尔干地区及欧盟和美国的欢迎,俄罗斯也能接受。2012年以来,德国驻塞、驻科大使多次公开兜售这一模式,在巴尔干地区引起不同反应。科索沃执政当局承认,待塞科按照两德模式达成双边关系条约后,双方虽然互不承认对方的主权,但承认对方的治权;在国际活动中双方互不设障,特别是在入盟、入联问题上互不妨碍,这就为科索沃入联扫清了道路。
  所谓“南蒂罗尔模式”即:南蒂罗尔是意大利北部的一个自治省,与奥地利接壤,人口50万,其中讲德语的为69.15%,讲意大利语的近26.5%。南蒂罗尔曾长期是奥匈帝国的组成部分,因其战略地位重要,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于1919年划归意大利。意大利法西斯上台后,希特勒曾与墨索里尼达成协议,在1943年将部分讲德语的人从南蒂罗尔接回。二战结束后,奥地利曾试图重获这一地区,未果。1946年,意奥两国政府达成协议,承认意大利对南蒂罗尔地区的所有权,意大利承诺那里的所有居民在法律上完全平等,并于次年成立自治区,但实际上诸多问题未有解决。1957年,南蒂罗尔出现了持续数年的武装反抗。1972年,意奥两国就南蒂罗尔自治达成协议。1992年,意大利政府宣布,自治协议的内容全部得到执行。虽然南蒂罗尔与意大利政府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仍有争论,但南蒂罗尔局势基本平静,并已成为意大利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早在科索沃单方面宣布独立前,西方外交界就多次谈论过以南蒂罗尔为模式,解决科索沃北部塞族聚居区地位问题。美国前驻科索沃大使克利斯托弗·戴尔也公开提到过这一模式。一些欧盟官员认为,“南蒂罗尔模式”为最佳选择。欧洲议会负责科索沃问题的特别官员鲁纳切克说,“我来自奥地利,了解南蒂罗尔的情况。南蒂罗尔是今后讨论中的一个选择。”沃尔弗冈·伊申格尔大使指出,他不主张改变边界,但主张解决实际问题,既满足科索沃政府的需要,又符合当地塞族人的意愿。纯粹是实际解决,使得科索沃北部的塞族人与塞尔维亚保持密切的政治、文化和宗教联系,但它却是科索沃的正式的一部分。这可谓寻求中间道路的解决。
  以上两种模式,被普遍认为是解决科索沃问题的最佳选择,但科索沃的极端民族主义组织,却对这些模式,尤其“两德模式”表示强烈反对。故此,欧盟官员近日声明,为了防止科索沃一些党派对上述模式的误读,应当谋求一种特殊模式,其中可以吸纳“两德模式”中的一些成分,也可以利用“法德模式”或其他模式中的一些成分,最终形成独特的“塞科模式”。
  (作者系新华社高级记者,
  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刘娟娟)
其他文献
一、中国划设识别区,日美缘何频挑衅11月25日,美军派B52轰炸机进入中国东海防空识别区,并飞越钓鱼岛区域。次日,日本宣称“勇闯”这一区域。在11月23日中国依法划设东海防空识别
21世纪头十年,国际形势进入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其主要特征是美国软硬实力双双走向弱化,引发各种国际政治思潮风生水起。总的看,新保守主义、新自由主义趋向衰落,发展模式多样性、世界多极化主张受到更多追捧,中国模式和中国地位被广泛推崇。    贯穿十年国际政治思潮的四条主线    一、新保守主义由盛而衰。“9·11”事件后,新保守主义兴起,主张在军事上实施先发制人,在外交上实行单边主义,为美国总统
本文介绍了MAKINO在模具(DM)制造技术领域的最新进展,该技术涵盖了模具集成加工过程中的整个环节,包括:单元控制器、电极成形系统、铣床、电火花加工CAM、点火花成形加工机和
科杂1号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遗传生理研究所和石家庄科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于2006年以台湾小白平和科佳1号为亲本,通过连续杂交、自交和回交以及杂交后代的筛选,育成的国内外首
设施农业突破了传统农业的瓶颈,加强了资源的集约和高效利用,属于劳动技术密集型产业。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较大,素质偏低,转移难度大。设施农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吸纳能力
史蒂芬是个20多岁的美国小伙子,几年前他在一家裁缝店学成出师,来到堪萨斯州一个城市开了一家自己的裁缝店。由于他做活认真,价格又便宜.很快就声名远扬.许多人慕名来找他做衣服。
<正> 第七届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CIMT2001)胜利地降下了帷幕,七天的展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给人以新的思维、新的感受。本届展会的境外展品进一步提高了水平和档次,以适应发展
前言作为一个外国人,我非常荣幸能通过《当代世界》这个平台获得这个珍贵的机会,与中国人交流关于美国人看待中国的态度。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这个重要的时刻,“美国人眼中的
今年是中国科协和湖北省科协成立40周年。科协是科技工作者之家,我作为"家庭成员"庆祝这个节日,祝愿我们这个"家"更加兴旺发达。40年来,特别是近20年来,湖北省科协做了大量卓
进行了大豆应用种衣剂锐胜+适乐时处理的试验。结果表明:种衣剂处理能提高大豆出苗势和出苗率,促进幼苗生长,提高单株结荚数、单株粒数及百粒重。以锐胜150 g+适乐时200 mL+种子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