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奇点”与社会变革大势的生产工艺学考察

来源 :天津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ni8637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会有所不同,目前尚未实现的将超越人类的强人工智能、超人工智能有可能引发“技术奇点”或“物种奇点”,技术悲观主义者认为这将引发人-机对抗和机器失控,这种远期的“类”影响尚不明朗,但却受到过度片面关注;现在已经实现的弱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将引发“经济奇点”或“工作奇点”,这产生自人-人对抗的社会结构性差异,并将进一步加剧人-人对抗,引发社会失控乃至整体崩溃,这种中期影响已初步呈现,但却较少被关注。马克思生产工艺学批判理论,重视现代科技及其锻造的自动化机器对物质生产的基础性影响,强调扬弃造成人-人对抗的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自动化机器将使人类体力和智力得到解放,这对于探讨如何将当今人工智能的挑战转化为机遇有重要启示。
其他文献
中国的实践哲学研究已发展到了需要对自身进行学科定位的阶段,而澄清一些基本学术事实则是做好这一工作的前提。这些事实包括:“哲学”“实践”“实践哲学”和“实践学”等术语及其关系;亚里士多德对实践学术的原初定位,以及实践学术在古代的哲学化过程;实践哲学在近代法、德、英等国的相关定位,以及在现当代分科体系中的地位变迁;实践哲学的西方传统、中国传统和其他传统的关系。
作为早期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圣西门提出建立“实业体系”以应对法国大革命之后的社会重建问题。在圣西门的学说中,社会科学与社会主义是两个相互关联的主题。社会科学的诞生不仅要为后革命时代的社会秩序重新立法,也要解释社会组织自我运转的科学依据。在社会秩序重建的过程中,通过社会组织的自身原则重构人与人之间的纽带关系,其目标服务于建构一个美好社会,从而开启了一条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正是在社会科学与社会主义相互嵌套的意义上,圣西门的学说既开创了现代社会学的道路,更影响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学说。
新冠疫情所引发的公共卫生危机对政府公共安全治理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数字治理模式呈现的管理技术优势与信息传播优势能够有效弥补传统公共治理模式在面临公共卫生危机时的局限与不足。但当前数字治理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集中体现为传统制度架构与信息技术应用之间的冲突,管理风险与制度创新之间的冲突,公共利益维护与个人利益保护之间的冲突,以及多元协同治理中信息安全保障的问题。只有推进数字治理法治化,才能有效应对上述问题,推进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当代西方协商民主的系统转向面临着整合困境,在概念形成和实际操作中呈现出精英化的特点,存在公众协商与精英决策之间相互脱节的正当性缺陷。延续协商民主理论中“双轨”民主的理论逻辑,协商系统理论的发展表现出复合趋势。为了更好地发挥协商系统的复合效能,需要运用话语代表、修辞、媒体等来优化各个协商场域之间的联系,将“交流自由”转化为“交流权利”。相对来看,寻求将不同的公众群体、将公众与精英联系起来,是以系统方式实现协商民主理想,提升民主正当性的有效方案。
自20世纪末贝恩、纽曼和柯林就公共管理学应优先研究什么议题的讨论引发学术之争后,围绕公共管理学“大问题”的研究不仅持续在学科性质和基本理论层次保持着对普遍性问题的兴趣,而且在分支学科、部门管理乃至治理实践等具体领域得以延伸和拓展,演变成公共管理研究颇具吸引力的专门议题。“大问题”研究兴起的初衷之一在于消解公共管理研究中过度的分散化或碎片化现象,却无意之中又回到传统研究分散化或碎片化的老路。“大问题”研究旨在通过提升公共管理学研究议题的类别和层次,在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高度为公共管理学的“理论重建”作出贡
对社会科学中语境论的适用性考察,事关语境论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广度和深度。语境论之于社会科学的适用性表现为,语境以奠基和锚定介入到社会事实的本体论构造中,语境突现将社会事实形成和演化的共时性与历时性结合起来,语境拓扑借助分割时间尺度和渐进解释将社会事实的新奇属性去神秘化。基于其“问题导向性”,语境论有助于推动多元主义社会科学研究进路的形成。当然,语境论社会科学研究要提防把碎片化当作多元主义,从而走向泛语境论。
传统经济增长理论将农业的重要性概括为产品、市场、要素与外汇四大主要贡献,但随着现代经济发展与需求结构的转变,农业的发展使命将进一步拓展至生态、康养、人文与社会四大功能。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本质内涵在于保产(提升土地生产率)、高效(增加劳动生产率)、减量(保护资源环境)和增收(拓宽农业功能)。为此,从农业生产的经济学转向农业功能的经济学,从“为增长而增长”转向“为福利而转型”,必须重构“目标—行为—组织”的农业高质量发展逻辑,实现从产品生产到生态经济福利的目标性转换、从分权激励到交易制度安排的行为性诱导、从
国家既是一个政治共同体,也是一个经济共同体。国家作为经济共同体的组成方式将影响其作为政治共同体的存在形态与治理模式。传统上,人们通过税收结成经济共同体,通过纳税这种经济支付形式履行其公民的政治义务,并由此使税收国家获得了保障其作为公民之政治与社会权利的能力。近几十年来,许多西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都从税收国家变成了债务国家,作为纳税人的公民对国家的控制开始让位于各种债权人,使债务国家呈现出“债权人的统治”与“财产所有的民主”两种治理前景。债务国家的形成也会对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产生影响,应当受
当前的全球贸易格局深受新兴国家崛起的影响。规则设计老化、区域性贸易组织不断增多,导致WTO难以维持自身权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不断加剧。针对WTO的透明度原则、争端解决机制、“发展中国家地位”等规则的解释和多边贸易体系的未来,美国和欧盟提出各自的改革方案。美欧方案的背后是以竞争为前提的冲突逻辑,以此逻辑为指导的改革不仅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加剧南北之间的对立和冲突。中国坚定维护自由贸易和基于规则的多边贸易体制,倡导推进国际贸易的多元治理和全球合作,构建公平公正、多元共治、共商共建的国际贸
新时代农民市民化过程中,保障和实现其农地财产权益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共享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农地“三权分置”改革背景下,要实现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确权颁证”是前提,“新还权赋能”是本质要求。实现农民的土地财产权,需要构建以用益物权为主要权属内涵的农地财产权体系,创新以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宅基地资格权和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为主的农地财产权经济价值的实现路径。实现农地财产权还需要遵循还权和赋能、权利行使和运作、权利救济和保障的逻辑主线,扩大用益物权范围,补充流转权、抵押权和退出权的法律规定;完善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