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的教学策略

来源 :中学理科·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jiawol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包办太多,学生主体性体现不够,是我们在新课改中点评一堂课不成功时用得最多的一句话,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种学习的认知活动,遭到教师的人为破坏,或者部分的被我们教师剥夺了——“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似乎是无可置疑,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并非是教师的主观愿望,不是教师不承认学生是主体,而是不知道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一惯例体现了传统教育中“教师中心”的思维,换句话说,教师期盼学生围绕他们设好的圈子转,郭沫若曾说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的这种精神,”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具体说,就是为学生创设提问、讨论的机会,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科学课堂教学尤其如此,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大量的自然现象、自然规律是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展示给学生的,在这个过程中,必然存在许多未知现象,它往往是我们突破教材重点、难点的切入点,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发现问题,进而提出问题,使得师生思维和学生的自我认知冲突形成很好的师生互动场面,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实践中,笔者做了如下的探索。
  
  一、让学生敢于提问题
  
  好问本是儿童的天性,是求知欲的流露,更是一种探究新颖事物的心理倾向,调查发现,初中阶段好问学生明显减少,到初三后期则近于零,到高中阶段才逐渐反弹,究其原因,除生理因素外,还在于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因此,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激发学生好问的天性尤为迫切,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开发、设计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探究和实践能力,让学生主动地探求、发现和体验,而提问题是学生探究自然规律迈出的第一步。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首先要真诚地表现出很高兴的样子,表示乐意回答,对这种心理暗示,学生会感到很愉快,有利于引导他们继续提问题,学生问题提得好,教师可以通过点头、示意、微笑等表情动作进行鼓励,以保护他们的积极性,有时,由于学生水平不一,基础较差的学生提的问题不是荒唐可笑,就是过于简单,或者钻牛角尖,这时千万不能皱眉、不耐烦,更不能讥笑、斥责他们,应循循善诱,帮助学生理清思想,指出错误所在,防止他们产生自卑和胆怯心理,压抑他们的思维活动,“皮格马利翁效应”为我们作出了很好的示范,如学习《导体和绝缘体》这节内容,学生在预习后提出的问题,有:“导体和绝缘体的基本概念是什么?”“金属导电的原因是什么?”对这些概念性的简单提问,笔者首先表扬他们提问的勇气可嘉,接着告诉他们这些问题在书上都能找到,学生接受表扬后,异常兴奋,过会儿又举手告诉笔者:“老师,我找到了,”让学生在鼓励中增强学习自信心,正如教育家第斯惠所说:“教育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
  为了培养学生敢提问、好提问的学习习惯,笔者通过十多年的教学摸索,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指导学生去努力:1 对所学知识和所经历的生活经验多问几个“为什么”,并试着给予回答,2 不要过多地去顾及问题的质量档次,随时记下你所不能回答的问题,建立问题库,3。学会由一个主题出发,多角度、全方位地提出各种问题,4 大胆地、毫无拘束地提出问题,相信你一定能提出有创造性的问题,学生按照以上几种方法去做,经过一段时间后,将逐步养成提问质疑的习惯。
  
  二、给学生创设提问题的时空
  
  美国的兰本达教授曾说过:“一节课,你如果一半时间是学生活动,一半时间是老师的活动,你是个及格的老师;如果三分之二时间让学生活动,老师讲解等活动只占三分之一,这样的老师是优秀的老师;你要是把时间全都给了学生,老师只是几句话点到而已,最后来个总结,最多占十分之一,你就是特级教师,”意思是说,上课尽量把学习时间充分交给学生,当然,这时间不仅仅是提问的时间,我们可以在教学结束时,留些时间给学生提问,实际上,这些提问的学生往往是优秀的学生,笔者更多的是采用课前叫学生先预习,学生提出的问题先由四人讨论小组的组长汇总交科代表,简单的问题学生在讨论中能自己解决;复杂的问题,根据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进程,在课堂上安排讨论时间。
  另外,尽可能创造提问题的机会,把演示实验放手给学生做,有难度的实验由师生设计实验方案、明确疑难点,共同完成,学生在完成演示实验的过程中其他学生观察其基本操作、步骤等是否正确、科学、规范,教师在关键处予以点拨,引导他们提出问题,这种在动手过程、观察过程中提出问题更具有创造性、深刻性,学生实验的技能得以提高,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得主动,能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如在学习“串联电路、并联电路”这部分知识时,让基础差点的学生来连接串联电路,让基础好的学生来连接并联电路,并提醒学生注意如下细节:开关的闭合、导线的接法、导体的连接,接下来学生在观察实验讨论过程中自然会提出:“为什么导线绕接线柱应顺时针绕?”“为什么接电路时,开关要断开?”等很有针对性的问题;还可以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把纯粹由教师进行的试卷、习题分析改为让学生去总结课文的重点、难点和考查的知识点,进而在复习时,以点带面,触类旁通,只要教师在教学预设中多设计几套方案,围绕知识点设置一些障碍,联系生活,抛出一些“知其然”的问题,学生就会多一些提问,挖掘出“知其所以然”,思维兴奋度会持续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在愉悦中完成课堂练习。
  
  三、教会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
  
  教师要掌握“激发”问题的艺术,让本来没有什么问题可提的学生提出问题,于无疑处出疑,第一,要训练学生对概念性初学知识敢于追问,科学学科中定义、概念、原理、规律讲解时,措辞上常用“大多数”、“少数”、“必须”、“或者”、“通常”等,学生思维要集中在这些词语上,字斟句酌,反复推敲,通过比较这些字用与不用的不同,就能产生几个为什么,例如,在定义分子和原子时,为什么分子用“一种”,原子用“最小”呢?定义电解质时,为什么水溶液、熔化状态之间用“或”而不用“和”?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为什么用“稍稍加热”?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发现问题,在课堂上带着问题,认真听讲,第二,要训练学生在知识联系的对比中敢于反问,倡导“一题多解”的思维方法,如固体密度的测量:(1)用天平、量筒测不规则固体密度;(2)用弹簧秤、量筒测固体的密度;(3)用弹簧秤、盛水烧杯测固体密度;(4)用尺子、钩码做成杠杆测固体密度(利用浮力原理),通过各种方法比较找出最优的方法,这种针对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切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快车道,与此同时。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负面效应,其中环境问题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生态环境的恶化,资源的锐减,野生物种的减少,人口的急剧增加
我在教学中,把过击传统的以教师讲为主变为以学生读为主,读讲结合。通过指导学生读书,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具体做法如下:
一、设计理念本课是初中生学习物理的第一节课,在这节课中,不但要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吸引学生的眼球,让每位
“问题教学法”就是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通过创设情景,善导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努力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获得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价值观,从而完成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  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从问题开始,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诱导学生质疑问难,把学生注意力集中到学习的重点、难点上,调动学生的思维,培养、锻
现有CNG加气站普遍缺少预防和控制火灾与爆炸灾害事故的综合配套技术,特别是缺少先进的自动快速灭火抑爆技术及装备。CNG加气站现有消防设施动作时间长,不能有效防止天然气的爆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英语作为一种国际性语言显得日益重要。今天的英语教育不仅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正在向其他学科渗透,双语教学正在悄然地步入学生课堂。作为历史教师,如何将历史这门人文科学性较强的学科与英语教育巧妙结合达到双赢效果;如何进行历史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做到既充分体现历史学科特色,又丰富和深化课堂教学内容,这是我们所面临的崭新课题,也是此次探究双语教学的
沿海新兴工业省份是指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成长的几个沿海省份,是相对于京津沪辽沿海老工业基地和海南、广西等沿海后发展区域及内地而言的,它包括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
已有的油气勘探成果表明,南海北部陆缘东部与西部的油气运聚特征具有很大的差异。通过总结前人对东、西部油气运聚规律的成果和认识,以东部的珠江口盆地与西部的莺—琼盆地为
在本刊复刊百期前夕,本刊编辑部收到了不少读者来信。他们在来信中对本刊给予热情鼓励,对此我们表示衷心感谢。下面我们选栽的是其中的一篇。
川东石炭系气藏目前仍是四川盆地东部的主力气藏,但多数气藏已进入开发中后期,提高气藏的采收率显得极为重要。在对川东9个开发后期的整装石炭系气藏资源潜力和最终采收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