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我来说,劳模只是一个称号。那些正在世界各地的轨道上,成批成批奔跑着的太重车轮,才是我引以为傲的勋章。”“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重型机械行业大工匠,太原重工轨道公司车轮锻轧工部维修钳工李永庆说。
人生的成败不在艰难的小路上,而在十字路口,只要坚持不懈,成功的路上并不拥挤,因为能持之以恒的人并不多。
他自称是个“指揮家”
在太重的轨道交通园区,有一条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的车轮生产线,映入眼帘的第一个生产系统,就是“锯切-锻轧”这条线。李永庆就在这里工作。
六月的龙城,阳光很暖,季节斑斓。六月的天空,云儿朵朵,风儿很乖。
走进太重轨道交通园区,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作为国内唯一一家同时生产轨道交通用车轮、车轴、齿轮箱和轮对的企业,太重轨道交通设备有限公司的产品已经覆盖了机、客、货、动、城轨等全系列各种规格型号的轮、轴及轮对,技术水平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实现了出口“无障碍”。
如此骄人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公司每一位干部职工的努力。“我就是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做着分内的事儿,荣誉给了我,但成绩是大家干出来的。”李永庆对记者说,“我就是个‘指挥家’。在这条线上,我并不是具体操作某一个设备,而是要协调每一个设备正常运转,保证每一个设备之间衔接顺畅,减少间歇,让这条线‘少停工、多生产、出精品’。打个不恰当的比喻,这里有点儿像北方做饺子皮。第一步锯切,就是把钢锭切成坯料,像是把面团切成备用的面剂子;第二步是加热,只有加热变软,才能捏出来形状。第三步就是锻轧成型,相当于用模具把面剂子压扁,压成一个个圆圆的饺子皮。再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它们都是交响乐的乐器,而我是乐团的指挥,我要保证演奏的曲子好听,而且要不间断的好听,不允许任何一件乐器拖拍出错。不论是饺子皮还是交响乐,这项工作的本质,就是车轮的高质量高速度生产,我工作的意义就在于,怎么样提高质量,怎么样提高产量。”
他擅长细节里“抓鬼”
车轮如何才能高质量?李永庆的回答是细节决定成败。
举个例子,车轮坯料在加热以后,需要通过转运机械手定位到轧机上,这个放置位置如果偏差2毫米,车轮的正圆形,就会有肉眼不可察觉的不均匀。到了流水线后面的自动机加工,这个不均匀,就会被放大,再到后面,为了纠正回正圆,精加工的成本就会从几十块钱,变成几百块钱。
如果机械手误差一直存在,也有解决方法,那就是加大原材料用量,索性把“饺子皮”擀得粗大一些,留足余量。但这样的话,每个车轮的成本就会再多出几百块钱。
“我们一个月要生产4万片车轮,因为这2毫米的存在,每个月的成本可能就要多出近百万。质量和效益如此紧密相连,我可忍受不了这种误差一直嚣张下去!作为车轮生产的第一道工序,我可不能给后面工序的兄弟们带来麻烦!”李永庆说。
所以去年,李永庆的那条血肉铸成的双手,就和钢筋铁骨的机械手杠上了。机械手的每一个动作,他每天都要盯着上百次,一遍遍尝试各种方式,一遍遍调整机械手的精度,一遍遍优化它的控制系统。不是一个单点的跨越突破,而是通过十几项不起眼细节的改进,让精度实现了毫米级的显著提升,更关键的是,机械手更加稳定了,出现误差的几率变少了。“产品质量合格率长期保持99.2%以上,机械手功不可没。”李永庆对记者说。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是他硬生生地用他的双手打造了机械手的“高精度”,而这样的“打造”只是这条流水线上的小case(情况)。
据了解,在这条流水线上,这样的细节还有太多——轧机锻造的运动轨迹,要严格到一条直线上;冷却设备所用的水,不能溅到车轮上,否则会造成无法检测的硬度变化;锯切时要夹紧坯料,这个力道不仅要精准,而且要持续……这些都是很小的小事和细节,但每个细节里面都藏着魔鬼,你稍不注意,它就会跳出来,给你一个大灾难。
在公司的支持下,从去年改革开始至今,李永庆就把精力重点放在了这些细节上,针对锻轧全线主产设备,参与制定了精度提升的详细计划和实施方案,建章立制,持续完善,那是更有意义的事。
他不喜欢当“救火英雄”
车轮如何才能提高产量?李永庆的回答是防患于未然。
车轮生产线是典型的批量化连续性生产,某一个设备故障、停机,整条生产线都会暂停运作,所有设备、人员都要停下来,等着修理完才能接着干活。
所谓修理,就像是看病。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医生扁鹊说过这样的话:“我治病,都是在病情十分严重之时,使重病人病情得到缓解,所以我医术最差;我的二哥治病,是在病初起之时,症状尚不明显就治愈了,所以他的医术比我高;我的大哥治病,是在病情发作之前,病人自己还不觉得有病就除了病根,所以他的医术最高。”
“这不就是我们的工作吗!亡羊补牢,这时候不论修理多迅速,已经影响了产量。而如果能把问题消灭在出现之前,少停机、不停机,不把时间浪费在修理上,而把时间全部留给生产!这才是高产量的秘密!”李永庆说。
有一次,李永庆更换一个核心设备的主驱动轴部件,需要把一件80毫米的拉杆安装上去,往上拧紧的时候,感到这份力道比以往微弱了一点点。只有手感上极其细微的差别,他却在那一瞬间停了下来,脑海中画面乱闪,想象着如果它尺寸真的有问题,安装后会造成什么后果——拉力变弱,零件连接的地方就会松动,一旦脱扣,巨大的机械力量就会崩坏设备,生产线停产至少5小时,环形炉里的坯料烧损,这一天的产量就会减少几百件、上千件,造成无法估算的经济损失……他把自己惊出了一身冷汗。
经过检测,这个零件的螺纹加工没有问题,但内孔孔径大了20丝,虽然极其细微,但的确蕴含着风险。类似这样的防患于未然,李永庆每个月都会经历很多次,这些事情没有挽狂澜于即倒的跌宕,也没有救火英雄的激动人心,但“救火”从不应该是这个岗位的追求。
“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正因如此,我们的设备运行率达到了目前的98%,这个数字连同行都觉得不可思议。再配合其他一系列的技术手段,我们的锻轧线,每小时从生产65件提升到70件,单班产量从818件提升到830件,月产量从4万件提升到4.17万件……”已经接近这套流水线的理论极限。
百尺竿头,每多生产1件都极其艰难,但李永庆还在挑战纪录,创造新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