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讨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及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选取本院2012年10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86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意愿采用不同的治疗手段来进行分组,将其等分为两组,每组分到的病例数各占43例,对照组和以往常规的治疗方法保持一致,研究组更换成病毒唑治疗,观察各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83.72%)明显高于对照组(55.81%),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的发热症状消失时间(3.26±1.94)d、尿蛋白症状消失时间(3.47±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及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选取本院2012年10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86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意愿采用不同的治疗手段来进行分组,将其等分为两组,每组分到的病例数各占43例,对照组和以往常规的治疗方法保持一致,研究组更换成病毒唑治疗,观察各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83.72%)明显高于对照组(55.81%),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的发热症状消失时间(3.26±1.94)d、尿蛋白症状消失时间(3.47±
其他文献
目的 研究鲍氏不动杆菌医院感染患者对医院及军队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对医院相关部门防控工作提供管理依据.方法 回顾性调查2016年1月-2020年12月某三甲医院鲍氏不动杆菌医院感
目的 探讨2014-2019年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重症手足口病儿童的流行病学、病原学分布及VP1基因特征.方法 收集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2014-2019年手足口病、重症手足口病病例一般资
目的 探讨慢性鼻-鼻窦炎(CRS)患儿鼻腔灌洗液病原菌分布、耐药性情况,并分析药物联合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耳鼻咽喉科2018年9月-
目的 建立综合医院发热门诊医院感染风险评估体系,通过风险评估实现风险精准控制,降低医患双方医院感染的发生风险.方法 基于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法(Healthcare failure m
目的 研究系统健康教育对人工流产术后感染的预防效果.方法 选取永康市妇幼保健院2018年5月-2019年5月150例人工流产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75例,对
目的探讨女性反复尿路感染应用猪苓汤加减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本院86例女性反复尿路感染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患者分别实施加替沙星治疗、猪苓汤加减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炎症因子及复发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3.72%、60.47%,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3个月后的复发率分别为2.33%、16.27%,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治
目的 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其发生风险列线图模型的建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2019年12月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313例NHL住院患者进行
目的探究在产科出血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治疗中应用成分输血的效果。方法入选此次研究的80例对象均是本院收治的产科出血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经电脑随机分为各40例的两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采取成分输血联合常规治疗,分别对比组间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比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全血凝固时间更短,血红蛋白水平、纤维蛋白水平及血小板计数水平更高,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产科出血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治疗中应用成分输血,可改善患者凝血功能,提高患者的治愈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保证临床效果,
目的研究助产士会阴伤口缝合技术中应用持续质量改进的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4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干预措施将产妇分组,A组进行常规处理,B组进行持续质量改进处理,对比两组产妇的会阴伤口愈合率、感染率以及满意率。结果B组产妇的会阴伤口愈合率、满意率明显高于A组;B组产妇的会阴伤口感染率明显低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持续质量改进优化助产士的伤口缝合技术,可降低产妇的伤口感染率,有效改善伤口的愈合情况,值得在临床中应用。
目的对比四种止血手术应用于难治性产后出血的效果,同时分析止血失败的原因。方法选2018年2月至2021年2月于本院收治的难治性产后出血产妇100例,依据止血方法不同分为4组。研究1组应用宫腔填塞球囊法,研究2组应用子宫压迫缝合法,研究3组应用盆腔动脉栓塞法,研究4组应用盆腔血管结扎法。结果研究3组的止血成功率较其他几组最高(P<0.05);研究3组的手术时长较其他组短,术中出血量、总出血量均较其他组低(P<0.05)。结论难治性产后出血应用4种方法治疗均可,但相较于其他方法,盆腔动脉栓塞法效果